资源简介 18《清朝的边疆治理》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作为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的边疆治理专题,构建了“军事平叛—制度创新—文化认同”的完整治理体系。上承明朝“改土归流”与元朝“宣政院辖地”,下启近代“边疆危机”,是中国古代疆域治理从“松散羁縻”到“制度化统合”的关键转型期;与同期沙俄东扩、英国殖民印度形成国际对比,凸显清朝边疆政策在17—18世纪全球变局中的历史定位二、学情分析1.认知优势与障碍优势:通过新闻媒体对“台湾问题”“西藏发展”有初步认知,对“郑成功”等历史人物有感性认识;障碍:概念理解:难以区分“驻藏大臣”与“伊犁将军”的职权差异;逻辑关联:对“平定叛乱—设置机构—经济开发”的治理逻辑缺乏系统认知;现实迁移:不了解清朝“因俗而治”与当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渊源。2.差异化需求基础层:需通过时间轴、表格梳理治理措施;进阶层:需分析“军事手段与怀柔政策”的互补性;拓展层:可探究“边疆治理与国家财政”的互动关系。三、课时目标时空观念:绘制《1680—1790 年清朝边疆治理动态地图》,标注 1684 年台湾府、1727 年驻藏大臣、1762 年伊犁将军等节点的时空关联;比较清朝与元朝对西藏管辖的空间范围差异,说明治理深化的趋势;史料实证:从《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中提取“驻藏大臣掌军事外交”条款,论证中央对西藏的主权强化;结合《平定准噶尔图卷》中的兵器服饰,还原清军平叛的民族构成;历史解释:用“制度工具”模型解析清朝如何针对台湾(行政建制)、西藏(宗教制衡)、新疆(军政合一)采取差异化策略;分析土尔扈特部东归路线与沙俄扩张的时空重叠,理解民族迁徙的国际背景;唯物史观:通过伊犁将军辖区“屯田户数—粮食产量”数据,理解边疆治理对经济开发的推动;从“自然经济—中央集权”视角,解释清朝为何在台湾、新疆推行不同的土地政策;家国情怀:临摹郑成功招降书手迹,撰写《论“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的历史法理》;制作《六世班禅拒英》连环画,体会边疆治理中的民族气节。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清朝对台湾,西藏、新疆等地区额具体治理措施;清朝疆域的范围教学难点:理解清朝边疆治理措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的历史意义;认识清朝边疆治理与现代国家统一和民族关系的联系五、学习活动设计任务群:边疆治理的中国智慧——从清朝实践到当代启示(45 分钟)1.情境导入:一场跨越时空的“边疆治理听证会”(7 分钟)播放课件中《清朝前期疆域图》动态视频,学生扮演“康熙朝理藩院官员”,就“如何管辖新纳入版图的边疆”进行模拟听证,引出“因俗而治”的核心议题。用“拼图游戏”让学生将“台湾府”“驻藏大臣”等措施卡片对应到四大边疆区域,建立空间认知。2.探究活动一:东南海疆的“收复—建制”双步曲(10 分钟)研读课件中郑成功招降书原文与荷兰殖民者回信,制作《收复台湾法理证据链》;对比 1683年施琅《恭陈台湾去留疏》与 1684 年康熙谕旨,辩论“弃台论”与“留台论”的利弊。虚拟参观“台湾府衙遗址”VR 展厅,标注“知府衙署—军事要塞—文庙”的布局,理解治理意图。3.探究活动二:雪域高原的“宗教—政治”平衡术(12 分钟)分组解读《五世达赖金印》《班禅额尔德尼印》实物图,分析“册封制”如何将宗教领袖纳入官僚体系;模拟“金瓶掣签”仪式,用抽签盒模拟灵童遴选流程,理解满汉藏三文字签与驻藏大臣监督的制度设计。这幅图位于布达拉宫红宫的西大殿。该壁画生动地记述了1652年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赴京、觐见顺治皇帝以及在京期间游乐等各项活动和当时的欢迎盛况,完整地展现了这一重要历史事件的全过程。画面中的人物表情生动,五世达赖喇嘛和顺治皇帝的形象居于核心位置,众多人物的服饰、姿态等都各有特点,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将不同人物的身份、神情等展现得淋漓尽致,仿佛让观者能够穿越时空,目睹当时的盛大场景。4.探究活动三:西北边疆的“平叛—开发”组合拳(11 分钟)分析课件中“大小和卓虐民”史料与维吾尔族民众支持清军的记载,绘制《平叛正义性证据网》;解读伊犁将军府档案中的“屯田户数统计表”,计算 1760—1780 年粮食增产率,理解“以屯养军”的经济逻辑。阅读土尔扈特部东归日记选段,用时间轴标注“逃离沙俄—跨越沙漠—抵达伊犁”的关键节点,撰写《渥巴锡东归中的国家认同》微评论。1、康熙帝三征噶尔丹,乾隆时期最终平定准噶尔部2、乾隆帝(1)平定了大、小和卓的叛乱(2)设置伊犁将军,管辖新疆。清军驻扎新疆各地,设置哨所,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3)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渥巴锡)巩固西北边疆——新疆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唐朝:设立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元朝:设立北庭都元帅府清朝:康熙三征噶尔丹,乾隆时期最终平定准噶尔部乾隆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立伊犁将军5.探究活动四:东北边疆的“战争—谈判”双重奏(5 分钟)展示课件中“神威无敌大将军铜炮”与俄军火器参数表,讨论雅克萨之战的技术优劣;角色扮演中俄谈判代表,就“格尔必齐河划界”进行模拟磋商,体会《尼布楚条约》的平等性。用“思维导图”梳理四大边疆治理的共同特征,链接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意义。为保卫祖国疆土,康熙皇帝命令清军水陆并进,围攻盘踞雅克萨的侵略军。俄国侵略军死伤累累,被迫投降,保证不再侵犯雅克萨。清军撤走后,俄国侵略军不守信用,重新占领雅克萨。康熙皇帝再派军队围攻雅克萨。经过半年战斗,侵略军头目托尔布津被击毙,800多名入侵者仅剩60多人。相关史事神威无敌大将军铜炮这门炮铸造于康熙十五年(1676),重1000多千克,长 248厘米,炮口内径11厘米,炮身呈筒形,前细后粗。炮身 铸有康熙皇帝钦定的铜炮名称,即“神威无敌大将军”六、作业设计1.基础巩固:标注课件中《乾隆南巡图》里的边疆民族服饰细节,制作《民族交融视觉证据卡》。2.能力提升:绘制“清朝边疆治理成本—收益”示意图,需包含成本项,如驻军军费、官员俸禄;收益项,如边疆开发、国家安全;结论区,如分析“一座喇嘛庙”为何能降低治理成本。3.实践拓展:临摹布达拉宫壁画中的“驻藏大臣议事”场景,附 200 字艺术解说词,体现治理场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