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专项突破提升(四)基本的几何图形类型一 图形的认识1.(4分)下列物体的形状类似于圆柱的是( D )2.(4分)不透明袋子中装有一个几何体模型,两位同学摸该模型并描述它的特征,甲同学:它有4个面是三角形;乙同学:它有6条棱,则该模型对应的立体图形可能是( C )A.三棱柱 B.四棱柱C.三棱锥 D.四棱锥3.(4分)《雨不绝》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其中有诗句:鸣雨既过渐细微,映空摇飏如丝飞.译文:喧哗的雨已经过去、逐渐变得细微,映着天空摇漾的是如丝的细雨飘飞.诗中描写雨滴滴下来形成雨丝,用数学知识解释为 点动成线 .类型二 直线和线段的性质4.(4分)曲桥是我国古代经典建筑之一,它的修建增加了游人在桥上行走的路程,有利于游人更好地观赏风光.如图,两地间修建曲桥与修建直桥相比,增加了桥的长度,其中蕴含的数学道理是( A )A.两点之间,线段最短B.两点确定一条直线C.经过一点可以作无数条直线D.连接两点间线段的长度,叫作两点间的距离5.(4分)如图,射击运动员在瞄准时,总是用一只眼瞄准准星和目标,这种现象用数学知识解释为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6.(10分)已知平面上点A,B,C,D(每三点都不在一条直线上).(1)经过这四点最多能确定 6 条直线;(2)如图,这四点表示某公园的四个地方,如果点B,C在该公园的湖的两岸,点A,D在湖面上,要从B到C筑桥,从节省材料的角度考虑,应选择图中两条路线中的哪一条?如果有人想在桥上较长时间观赏湖面风光,应选择哪一条?为什么?解:(1)经过这四点最多能确定6条直线,分别为直线AB,直线AD,直线BC,直线CD,直线AC,直线BD.故答案为:6.(2)从节省材料的角度考虑,应选择图中路线②;如果有人想在桥上较长时间观赏湖面风光,应选择路线①.因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路线②比路线①短,可以节省材料;而路线①较长,可以在桥上较长时间观赏湖面风光.7.(10分)知识是用来为人类服务的,我们应该把它们用于有意义的方面.下面就两个情景请你作出评判.情景一:如图1,从教学楼到图书馆,总有少数同学不走人行道而横穿草坪,这是为什么呢?试用所学数学知识来说明这个问题.情景二:如图2,A,B是河流l两旁的两个村庄,现要在河边修一个抽水站向两村供水,问:抽水站修在什么地方才能使所需的管道最短?请在图中表示出抽水站点P的位置,并说明你的理由.你赞同以上哪种做法?你认为应用数学知识为人类服务时应注意什么?图1图2解:情景一:因为教学楼和图书馆处于同一条直线上,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情景二:如图,连接AB交直线l于点P,则点P即为所求.理由: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赞同情景二中运用知识的做法.应用数学知识为人类服务时应注意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类型三 线段和直线规律的探索8.(4分)如图,我们通过观察后可以发现:2条直线相交,有1个交点;3条直线相交,最多有3个交点.那么,4条直线相交,最多有 6 个交点;n条直线相交,最多有 n(n-1) (用含n的代数式表示)个交点.9.(12分)观察图形,并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共有几条线段?说明你分析这个问题的具体思路.(2)请你用上面的思路来解决“15名同学聚会,每人都与其他人握一次手,共握了多少次?”这个问题.(3)若15名同学聚会,每人都送给其他人一张名片,则共送了几张?解:(1)以A为端点的线段有AB,AC,AD,AE 4条;以B为端点且与前面不重复的线段有BC,BD,BE 3条;以C为端点且与前面不重复的线段有CD,CE 2条;以D为端点且与前面不重复的线段有DE 1条.所以共有4+3+2+1=10(条).或直接利用公式,当n=5时,=10(条).所以图中共有10条线段.(2)由上面结论可知15×14÷2=105(次).答:共握了105次.(3)15×14=210(张).答:共送了210张.类型四 线段的有关计算10.(10分)我们知道,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度量法,是用刻度尺量出它们的长度,再进行比较;另一种方法是叠合法,就是把其中的一条线段移到另一条线段上去,使其中的一个端点重合在一起再加以比较.(1)已知线段AB,C是线段AB上一点(如图1).请你应用叠合法,用尺规作图的方法,比较线段AC与BC的长短(要求保留作图痕迹).(2)如图2,小明用刻度尺量得AC=4 cm,BC=3 cm.若D是AC的中点,E是BC的中点,求DE的长.图1图2解:(1)如图,AB′=BC,则AC>BC.(2)因为AC=4 cm,BC=3 cm,D是AC的中点,E是BC的中点,所以CD=AC=×4=2(cm),CE=BC=×3=1.5(cm).所以DE=CD+CE=2+1.5=3.5(cm).11.(10分)如图,有两根木条,一根AB长为80 cm,另一根CD长为130 cm,在它们的中点处各有一个小圆孔M,N(圆孔直径忽略不计,M,N抽象成两个点),将它们的一端重合,放置在同一条直线上,此时两根木条的小圆孔之间的距离MN是多少?解:本题有两种情形:①如图1,当A,C(或B,D)重合,且剩余两端点在重合点同侧时,图1MN=CN-AM=CD-AB=65-40=25(cm);②如图2,当B,C(或A,C)重合,且剩余两端点在重合点两侧时,图2MN=CN+BM=CD+AB=65+40=105(cm).综上,两根木条的小圆孔之间的距离MN是25 cm或105 cm.12.(12分)如图,已知线段AB=15 cm,CD=3 cm,E是AC的中点,F是BD的中点.(1)若AC=4 cm,求线段CF的长.(2)当线段CD在线段AB上从左向右或从右向左运动时(点C,D不与点A,B重合),试判断线段EF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若不变,请求出线段EF的长;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解:(1)根据题意,得AC=4 cm,CD=3 cm,AB=15 cm,所以BD=AB-AC-CD=15-4-3=8(cm).因为F是BD的中点,所以DF=BD=4 cm.所以CF=CD+DF=3+4=7(cm).(2)线段EF的长度不发生变化.因为E是AC的中点,F是BD的中点,所以AE=AC,BF=BD.所以EF=AB-AE-BF=AB-AC-BD=AB-(AC+BD)=15-×(15-3)=15-×12=9(cm).13.(10分)如图,把一根绳子对折成线段AB,从点P处把绳子剪断,已知AP∶BP=2∶3.若剪断后的各段绳子中最长的一段为60 cm,求绳子的原长.解:本题有两种情形:①当点A是绳子的对折点时,将绳子展开如图1.图1因为AP∶BP=2∶3,剪断后的各段绳子中最长的一段为60 cm,所以2AP=60 cm.所以AP=30 cm.所以BP=45 cm.所以绳子的原长为2AB=2(AP+BP)=2×(30+45)=150(cm).②当点B是绳子的对折点时,将绳子展开如图2.图2因为AP∶BP=2∶3,剪断后的各段绳子中最长的一段为60 cm,所以2BP=60 cm.所以BP=30 cm.所以AP=20 cm.所以绳子的原长为2AB=2(AP+BP)=2×(20+30)=100(cm).综上,绳子的原长为150 cm或100 cm.类型五 角度的计算14.(12分)在∠AOB内部作射线OC,OD,OA在OB的右侧,且∠AOB=2∠COD.(1)如图1,若∠AOB=140°,OE平分∠AOD,OF平分∠BOC,则∠EOF的度数为 105° ;(2)如图2,若OE平分∠BOD,探究∠AOD与∠COE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3)设∠COD=m°,OC在OD的左侧,过点O作射线OE,使OC为∠BOE的平分线,再作∠COD的平分线OF.若∠COE=3∠EOF,画出相应的图形并求出∠BOE的度数.(用含m的代数式表示)图1 图2解:(2)∠AOD=2∠COE.理由如下:因为OE平分∠BOD,所以∠DOE=∠BOD.根据角的和差可得∠AOD=∠AOB-∠BOD,∠COE=∠COD-∠DOE=∠AOB-∠BOD=(∠AOB-∠BOD),所以∠COE=∠AOD.所以∠AOD=2∠COE.(3)①如图1,当OF在∠COE外部时.图1设∠EOF=n,则∠COE=3n,∠COF=∠COE+∠EOF=4n.因为OC平分∠BOE,所以∠BOE=2∠COE=6n.因为OF平分∠COD,所以∠COD=2∠COF=8n,即8n=m°.所以∠BOE=m°.②如图2,当OF在∠COE内部时.图2设∠EOF=n,则∠COE=3n,∠COF=∠COE-∠EOF=2n.因为OC平分∠BOE,所以∠BOE=2∠COE=6n.因为OF平分∠COD,所以∠COD=2∠COF=4n,即4n=m°.所以∠BOE=m°.综上,∠BOE的度数为m°或m°.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