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第三章成果展示 勾股定理(教师版)初中数学鲁教版(五四制)七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5 第三章成果展示 勾股定理(教师版)初中数学鲁教版(五四制)七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第三章成果展示 勾股定理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第Ⅰ卷(选择题 共4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a,b,c,且它们满足(a+b)2-c2=2ab,则该三角形的形状为( B )
A.锐角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 D.无法确定
解析:因为a,b,c为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
化简(a+b)2-c2=2ab,得a2+b2=c2.
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即可得出该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
2.如图是由两个直角三角形和三个正方形组成的图形,其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 B )
A.16 B.25
C.144 D.169
解析:如图,在Rt△ACB中,AC=13,CB=12,
所以根据勾股定理,得AB2=AC2-BC2=132-122=25.所以AB=5.
所以EF=AB=5.所以阴影部分的面积为PE2+PF2=EF2=25.
3.如图,在Rt△ABC中,∠A=90°,BD平分∠ABC,交AC于点D,且AB=4,BD=5,则点D到BC的距离是( A )
A.3  B.4 
C.5  D.6
解析:如图,过点D作DE⊥BC于点E.
因为在△ABD中,∠A=90°,AB=4,BD=5,
所以根据勾股定理,得AD2=BD2-AB2=52-42=9.所以AD=3.
因为BD平分∠ABC,∠A=90°,DE⊥BC,
所以AD=DE=3.
所以点D到BC的距离为3.
4.满足下列条件的△ABC,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为( D )
A.∠A=∠B-∠C
B.∠A∶∠B∶∠C=1∶1∶2 
C.b2=a2-c2
D.a∶b∶c=2∶3∶4
解析:A.因为∠A=∠B-∠C,∠A+∠B+∠C=180°,
所以∠B=90°.所以△ABC是直角三角形.
B.因为∠A∶∠B∶∠C=1∶1∶2,所以∠C=90°.所以△ABC是直角三角形.
C.由b2=a2-c2,得b2+c2=a2,所以△ABC是直角三角形.
D.由a∶b∶c=2∶3∶4,设a=2x,那么b=3x,c=4x,则a2+b2=13x2,c2=16x2,可得△ABC 不是直角三角形.
5.勾股定理是人类最伟大的科学发现之一,在我国古算书《周髀算经》中早有记载.如图1,以直角三角形的各边为边分别向外作正方形,再把较小的两张正方形纸片按图2的方式放置在最大的正方形内.若知道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则一定能求出( C )
图1   图2
A.直角三角形的面积
B.最大的正方形的面积
C.较小的两个正方形重叠部分的面积
D.最大的正方形与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和
6.如图,一根长25 dm的梯子AB,斜立在一竖直的墙上,这时梯子底端距墙底端7 dm,如果梯子的顶端下滑4 dm,那么梯子将向外滑动( B )
A.7 dm  B.8 dm
C.9 dm  D.15 dm
解析:易知AB=A′B′=25 dm,OA=7 dm,∠AOB=∠A′OB′=90°.
在Rt△AOB中,根据勾股定理,得OB2=AB2-OA2=252-72=576,
所以OB=24 dm.
所以OB′=OB-BB′=24-4=20(dm).
在Rt△A′OB′中,根据勾股定理,得OA′2=A′B′2-OB′2=252-202=225,
所以OA′=15 dm.
所以AA′=OA′-OA=15-7=8(dm).
所以梯子将向外滑动8 dm.
7.如图,在△ABC中,AB=AC=17,BC=16,M为BC的中点,则点M到AC的距离为( D )
A.15  B.
C.9  D.
解析:如图,连接AM,过点M作ME⊥AC于点E,ME的长即为所求.
因为AB=AC,M为BC的中点,BC=16,
所以AM⊥BC,BM=MC=8.
在Rt△AMB中,由勾股定理,得AM2=AB2-BM2=172-82=225,所以AM=15.
因为S△AMC=AM·CM=AC·ME,
所以×15×8=×17·ME,
解得ME=.
所以点M到AC的距离为.
8.已知在Rt△ABC中,∠C=90°.若a+b=10,c=8,则Rt△ABC的面积为( A )
A.9 B.18
C.24 D.36
解析:因为a+b=10,
所以将其两边平方,得(a+b)2=100.
因为△ABC是∠C=90°的直角三角形,
所以a2+b2=c2=64.
所以2ab=(a+b)2-(a2+b2)=100-64=36,解得ab=18.
所以Rt△ABC的面积为ab=9.
9.如果正整数a,b,c满足等式a2+b2=c2,那么正整数a,b,c叫作勾股数.某同学整理了自己探究勾股数的过程(如图),观察图中每列数的规律,可知x+y的值为( C )
A.47  B.62 
C.79  D.98
解析:由题意,得3=22-1,4=2×2,5=22+1,…,
所以a=n2-1,b=2n,c=n2+1.
当c=n2+1=65时,n=8,
所以x=63,y=16.
所以x+y=79.
10.如图,小巷左右两侧是竖直的墙,一架梯子斜靠在左墙时,梯子底端到左墙角的距离为0.7 m,顶端距离地面2.4 m.如果保持梯子底端位置不动,将梯子斜靠在右墙时,顶端距离地面2 m,则小巷的宽度为( C )
A.0.7 m  B.1.5 m
C.2.2 m  D.2.4 m
解析:如图,在Rt△ACB中,因为∠ACB=90°,BC=0.7 m,AC=2.4 m,
所以由勾股定理,得AB2=0.72+2.42=6.25.
所以A′B2=AB2=6.25.
在Rt△A′BD中,因为∠A′DB=90°,A′D=2 m,
所以由勾股定理,得BD2+A′D2=A′B2.
所以BD2+22=6.25.
所以BD2=2.25.
因为BD>0,
所以BD=1.5 m.
所以CD=BC+BD=0.7+1.5=2.2(m).
所以小巷的宽度为2.2 m.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80分)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1.如图,游泳运动员小明横渡一条河,由于水流的影响,实际上岸地点C偏离计划到达点B 60 m,结果他在水中实际游了100 m,则这条河宽为 80 m.
解析:根据图中数据,由勾股定理,得AB2=AC2-BC2=1002-602=6 400,所以AB=80 m,所以这条河宽为80 m.
12.如图的网格是正方形网格,则∠PAB+∠PBA= 45° .(填度数,A,B,P均是网格线的交点)
解析:如图,延长AP交格点于点D,连接BD.
则PD2=BD2=12+22=5,PB2=12+32=10.
所以PD2+DB2=PB2.
所以∠PDB=90°.
所以∠DPB=∠DBP=45°.
所以∠APB=180°-∠DPB=135°.
所以∠PAB+∠PBA=180°-∠APB=45°.
13.如图,点E在正方形ABCD的边AB上.若EB=1,EC=2,则正方形ABCD的面积为 3 .
解析:在Rt△CBE中,由勾股定理,得BC2=EC2-EB2=22-12=3,
所以正方形ABCD的面积为BC2=3.
14.无盖圆柱形杯子的表面展开图如图所示.将一根长为20 cm的细木筷斜放在该杯子内,木筷露在杯子外面的部分至少有 5 cm.
解析:由勾股定理,得筷子在杯子内部的最大长度为15 cm,
则木筷露在杯子外面的部分至少有20-15=5(cm).
15.如图,在Rt△ABC中,∠ABC=90°,AB=20,以AC, BC为直径的半圆的面积分别为S1,S2,则S1-S2= 50π .(结果保留π)
解析:易知S1=π=πAC2,S2=π=πBC2,
所以S1-S2=π(AC2-BC2)=π×AB2=π×202=50π.
16.在Rt△ABC中,∠ABC=90°,AB=3,BC=4,过点B的直线把△ABC分割成两个三角形,使其只有一个是等腰三角形,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面积是 3.6或4.32或4.8 .
解析:在Rt△ABC中,∠ABC=90°,AB=3,BC=4,
所以由勾股定理,得AC=5,S△ABC=AB·BC=6.
沿过点B的直线把△ABC分割成两个三角形,使其中只有一个是等腰三角形,有三种情况:
①如图1,当AB=AP=3时,S等腰三角形ABP=·S△ABC=×6=3.6.
②如图2,当AB=BP=3,且点P在AC上时,作△ABC的高BD,
则BD===2.4,AD=DP.
所以在Rt△ABD中,由勾股定理,得AD=1.8.
所以AP=2AD=3.6.
所以S等腰三角形ABP=·S△ABC=×6=4.32.
③如图3,当CB=CP=4时,S等腰三角形BCP=·S△ABC=×6=4.8.
综上所述,等腰三角形的面积是3.6或4.32或4.8.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6个小题,共56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7.(8分)如图,在一棵树CD的10 m高的B处有两只猴子.一只猴子爬下树走到离树20 m的池塘A处,另一只爬到树顶D后直接跃到A处,距离以直线计算.如果两只猴子所经过的距离相等,求这棵树的高度.
解:设树的高度为x m.因为两只猴子所经过的距离相等,即都为30 m,
所以由勾股定理,得x2+202=[30-(x-10)]2,
解得x=15.
故这棵树的高度为15 m.
18.(8分)如图,在△ABC中,AB=15,BC=14,AC=13,求△ABC的面积.某学习小组经过合作交流,给出了下面的解题思路,请按照他们的解题思路,完成解答过程.
(1)作AD⊥BC于点D,设BD=x,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CD,则CD= 14-x ;
(2)分别在Rt△ADC和Rt△ADB中根据勾股定理,利用AD作为“桥梁”建立方程,并求出x的值;
(3)求△ABC的面积.
解:(2)在Rt△ADC和Rt△ADB中,
根据勾股定理,得AD2=AC2-CD2=132-(14-x)2,
AD2=AB2-BD2=152-x2,
所以132-(14-x)2=152-x2,解得x=9.
(3)在Rt△ADC中,根据勾股定理,得AD2=AC2-CD2=132-(14-9)2=144,
所以AD=12.
所以△ABC的面积为BC·AD=×14×12=84.
19.(8分)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B=90°,AB=15,BC=20,CD=7,AD=24.求:
(1)∠ADC的度数;
(2)四边形ABCD的面积.
解:(1)连接AC,图略.
在△ABC中,∠B=90°,AB=15,BC=20,
由勾股定理,得AC=25.
因为CD=7,AD=24,
所以AD2+CD2=AC2.
所以△ACD是直角三角形.
所以∠ADC=90°.
(2)四边形ABCD的面积=S△ABC+S△ADC
=AB·BC+AD·CD
=×15×20+×24×7
=234.
20.(10分)学完勾股定理之后,同学们想利用升旗的绳子、卷尺测算出学校旗杆的高度.爱动脑筋的小亮设计了一个方案:如图,小亮将升旗的绳子拉直到末端刚好接触地面,测得此时绳子末端距旗杆底端1 m,然后将绳子末端拉直到距离旗杆5 m处,测得此时绳子末端距离地面的高度为1 m.如果设旗杆的高度为x m(滑轮上方的部分忽略不计),求x的值.
解:如图,由旗杆的高度为x m,可得AD=x m,AB=(x-1)m,BC=5 m.
左图,根据勾股定理,得绳长的平方=x2+12,
右图,根据勾股定理,得绳长的平方=(x-1)2+52,
所以x2+12=(x-1)2+52,解得x=12.5,
即x的值为12.5.
21.(10分)如图1,圆柱形容器高为18 cm,底面周长为24 cm,在杯内壁离杯底4 cm的点B处有一滴蜂蜜,此时一只蚂蚁正好在杯外壁,离杯上沿2 cm与蜂蜜相对的点A处.为了吃到蜂蜜,蚂蚁从外壁A处沿着最短路径到达内壁B处.
(1)图2是杯子的侧面展开图,请在杯沿CD上确定一点P,使蚂蚁沿A—P—B路线爬行,距离最短;
(2)求出蚂蚁爬行的最短路径长.
图1        图2
解:(1)如图,点P即为所求.
(2)如图,过点B作BE⊥AC于点E.易知BE=×24=12(cm),A1E=18-4+2=16(cm).
在Rt△A1BE中,由勾股定理,得A1E2+BE2=A1B2,即162+122=A1B2,所以A1B=20 cm,
即蚂蚁爬行的最短路径长是20 cm.
22.(12分)[材料阅读]如图1是弦图的示意图,它由4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与1个小正方形组成,恰好拼成一个大正方形.大正方形的面积等于c2,同时它的面积又等于4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和小正方形的面积之和,于是有4×ab+(b-a)2=c2,化简即得a2+b2=c2,这就验证了勾股定理.
[动手操作](1)请你利用2个或4个图2所示的直角三角形设计出一个图形,画出来,并验证勾股定理;
[定理应用](2)如图3,在四边形ABCD中,AC⊥BD于点O,AB=6,BC=5,CD=2,请求出AD2的值.
解:(1)(方案一)如图,当图形为直角梯形时,面积的两种求法如下:
①S梯形=(a+b)(a+b).
②S梯形=ab×2+c2.
所以(a+b)(a+b)=ab×2+c2,
整理,得a2+2ab+b2=2ab+c2,
即a2+b2=c2.
故勾股定理成立.
(方案二)如图,当图形为大正方形时,面积的两种求法如下:
①S大正方形=(a+b)2.
②S大正方形=ab×4+c2.
所以(a+b)2=2ab+c2,
即a2+b2=c2.
故勾股定理成立.
(2)由题意,得△ABO,△BCO,△CDO,△ADO均为直角三角形.
由勾股定理,得AO2+BO2=AB2,CO2+DO2=CD2,AO2+DO2=AD2,BO2+CO2=BC2,
所以AO2+BO2+CO2+DO2=AB2+CD2,AO2+BO2+CO2+DO2=AD2+BC2,
即AB2+CD2=AD2+BC2.
所以62+22=AD2+52.
所以AD2=15.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