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综合质量评价(一)(教师版)初中数学鲁教版(五四制)七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6 综合质量评价(一)(教师版)初中数学鲁教版(五四制)七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综合质量评价(一)
(时间:120分钟 满分:150分)
第Ⅰ卷(选择题 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能反应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下面四幅作品分别代表“立春”“芒种”“白露”“大雪”,其中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D )
解析:选项A,B,C选项中的图形都不能找到一条直线,使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所以不是轴对称图形;选项D中的图形能找到一条直线,使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所以是轴对称图形.故选:D.
2.如图,△ABC的边BC上的高是( B )
A.BE B.AF
C.CD D.CF
3.已知△ABC≌△ABD,AB=2 024,BC=2 023,AC=2 022,则AD的长为( B )
A.2 021 B.2 022
C.2 023 D.2 024
解析:因为△ABC≌△ABD,AC=2 022,
所以AD=AC=2 022.
4.若有一条公共边的两个三角形称为一对“共边三角形”,则图中以BC为公共边的“共边三角形”有( B )
A.2对  B.3对 
C.4对  D.6对
解析:由题意可知△BDC与△BEC,△BDC与△BAC,△BEC与△BAC共3对以BC 为公共边的“共边三角形”.
5.如图,将一张三角形纸片ABC沿过点B的直线折叠,使点C落在边AB上的点E处,折痕为BD,则下列结论一定正确的是( D )
A.AD=BD  B.AE=AC
C.ED+EB=DB  D.AE+CB=AB
解析:因为△BDE由△BDC翻折而成,
所以BE=CB.
因为AE+BE=AB,
所以AE+CB=AB.
6.已知借助如图的“三等分角仪”能三等分角,这个“三等分角仪”由两根有槽的棒OA,OB组成,两根棒在点O相连并可绕点O转动,点C固定,OC=CD=DE,点D,E可在槽中滑动.若∠BDE=75°,则∠CDE的度数是( D )
A.60°  B.65° 
C.75°  D.80°
解析:因为OC=CD=DE,
所以∠O=∠CDO,∠DCE=∠DEC.
因为∠DCE=∠O+∠CDO=2∠O,
所以∠DCE=∠DEC=2∠O.
所以∠CDE=180°-4∠O.
所以∠BDE=180°-∠CDO-∠CDE=180°-∠O-(180°-4∠O)=3∠O=75°.
所以∠O=25°.
所以∠CDE=180°-4×25°=80°.
7.对于下列说法,其中正确的有( B )
①关于某一直线成轴对称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②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
③一条线段的两个端点一定关于经过该线段中点的直线对称;
④如果两个三角形全等,那么它们关于某直线成轴对称.
A.0个 B.1个
C.2个 D.3个
解析:①关于某一直线成轴对称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说法正确;
②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故原说法错误;
③一条线段的两个端点不一定关于经过该线段中点的直线对称,故原说法错误;
④两个三角形全等,它们不一定关于某直线成轴对称,故原说法错误.
综上,正确的有1个.
8.如图的“赵爽弦图”是由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和一个小正方形拼成的一个大正方形.设直角三角形较长直角边长为a,较短直角边长为b.若ab=8,大正方形的面积为25,则小正方形的边长为( D )
A.9  B.6 
C.4  D.3
解析:由题意可知,中间小正方形的边长为a-b.
因为每一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为ab=×8=4,
所以4×ab+(a-b)2=25.
所以(a-b)2=25-16=9.
所以a-b=3.
9.如图,点D在BC的延长线上,DE⊥AB于点E,交AC于点F.若∠A=35°,∠D=15°,则∠ACB的度数为( B )
A.65°  B.70° 
C.75°  D.85°
解析:因为DE⊥AB,∠A=35°,
所以∠AFE=∠CFD=55°.
所以∠ACD=180°-∠CFD -∠D=110°.
所以∠ACB=180°-∠ACD=70°.
10.如图,在△ABC中,∠C=90°,AC=8,DC=AD,BD平分∠ABC,则点D到AB的距离等于( C )
A.4  B.3 
C.2  D.1
解析:如图,过点D作DE⊥AB于点E.
因为AC=8,DC=AD,
所以CD=8×=2.
因为∠C=90°,BD平分∠ABC,DE⊥AB,
所以DE=CD=2,
即点D到AB的距离等于2.
11.如图,已知∠1=∠2,∠3=∠4,则图中的全等三角形有( C )
A.1对 B.2对
C.3对 D.4对
解析:图中全等三角形有△ADC≌△ABC,△ADE≌△ABE,△DEC≌△BEC,共3对.
12.如图,在△ABC中,∠ACB=90°,D是AB上的点,过点D作DE⊥AB,交BC于点F,交AC的延长线于点E,连接CD,∠DCA=∠DAC,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B )
①∠DCB=∠B;②CD=AB;③△ADC是等边三角形;④若∠E=30°,则DE=EF+CF.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因为∠ACB=90°,所以∠ACD+∠DCB=90°,∠DAC+∠B=90°.
因为∠DCA=∠DAC,
所以∠DCB=∠B.所以①符合题意.
因为∠DCA=∠DAC,∠DCB=∠B,
所以AD=CD,CD=BD.
所以CD=AB.所以②符合题意.
由已知可得AD=CD,但不能得出AC=AD或AC=CD,
所以不能判定△ADC是等边三角形.所以③不符合题意.
因为∠E=30°,DE⊥AB,
所以∠A=60°.
因为AD=CD,
所以△ADC是等边三角形.
所以∠ADC=∠ACD=60°.
因为∠ADE=∠ACB=90°,
所以∠EDC=∠BCD=30°.
所以CF=DF.
因为DE=EF+DF,
所以DE=EF+CF.所以④符合题意.
综上,结论正确的是①②④.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102分)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3.如图,有两棵树,一棵高10 m,另一棵高5 m,两树相距12 m.一只鸟从一棵树的树梢飞到另一棵树的树梢,小鸟至少飞行 13 m.
解析:建立数学模型如图所示.
易知两棵树的高度差AC=10-5=5(m),间距AB=DE=12 m,
根据勾股定理,得小鸟至少飞行的距离BC=13 m.
14.如图,在△ABC中,AB,AC的垂直平分线l1,l2相交于点O.若∠BAC=76°,则∠OBC= 14° .(填度数)
解析:如图,连接OA.
因为AB,AC的垂直平分线l1,l2相交于点O,
所以OA=OB,OA=OC.
所以∠OBA=∠OAB,∠OCA=∠OAC,OB=OC.
所以∠OBA+∠OCA=∠BAC=76°.
所以∠OBC+∠OCB=180°-∠BAC-(∠OBA+∠OCA)=28°.
因为OB=OC,
所以∠OBC=∠OCB=14°.
15.如图,在△ABC中,AB=AC,AD为△ABC的角平分线,过AB的中点E作EF⊥AB,交AC于点F,连接BF.若AB=10,CD=4,则△BFC的周长为 18 .
解析:因为AB=AC=10,AD为△ABC的角平分线,
所以BC=2CD=8.
因为EF垂直平分AB,
所以AF=BF.
所以AF+CF=BF+CF=10,
所以△BFC的周长=BF+CF+BC=10+8=18.
16.如图,所有的四边形都是正方形,所有的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其中最大的正方形的边长为8 cm,则图中所有正方形的面积的和是 192 cm2.
17.如图,∠AOB=18°,M,N分别是边OA,OB上的定点,P,Q分别是边OB,OA上的动点,记∠MPQ=α,∠PQN=β,当MP+PQ+QN的值最小时,则β-α= 36° .(填度数)
解析:如图,作点M关于OB的对称点M′,点N关于OA的对称点N′,连接M′N′交OA于点Q,交OB于点P,则此时MP+PQ+QN的值最小.
所以∠OPM=∠OPM′=∠QPN,∠OQP=∠AQN′=∠AQN.
所以∠QPN=(180°-α)=180°-(180°-∠AOB-∠MQP)=∠AOB+∠MQP=18°+(180°-β).
所以180°-α=36°+(180°-β).
所以β-α=36°.
18.如图,在一个长为8 cm、宽为5 cm的长方形草地上,放着一根长方体的木块,它的棱和草地宽AD平行且棱长大于AD,木块从正面看是边长为2 cm的正方形,一只蚂蚁从点A处到达点C处需要走的最短路程是 13 cm .
解析:将长方体木块展开如图所示,由题意可知,AB为8+2×2=12(cm),BC为5 cm.
在Rt△ABC中,由勾股定理,得AC=13 cm.
所以最短路程为13 cm.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8个小题,共78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9.(8分)已知线段a和∠α(如图),用直尺和圆规作一个△ABC,使BC=a,AC=2a,∠BCA=∠α.(保留作图痕迹,不写作法)
略.
20.(8分)如图,在△ABC中,∠B=50°,AD平分∠CAB,交BC于点D,E为边AC上一点,连接DE,∠EAD=∠EDA,EF⊥BC于点F.求∠FED的度数.
解:因为AD平分∠CAB,
所以∠BAD=∠EAD.
因为∠EAD=∠EDA,
所以∠BAD=∠EDA.
所以DE∥AB.
所以∠EDF=∠B=50°.
因为EF⊥BC,
所以∠DFE=90°.
所以∠FED=90°-∠EDF=90°-50°=40°.
21.(10分)已知△ABC的三边长分别为a,b,c.
(1)若a,b,c满足(a-b)2+(b-c)2=0,试判断△ABC的形状;
(2)若a=5,b=2,且c为整数,求△ABC的周长的最大值及最小值.
解:(1)因为(a-b)2+(b-c)2=0,
所以a-b=0,b-c=0.
所以a=b=c.
所以△ABC是等边三角形.
(2)因为a=5,b=2,且c为整数,
所以5-2<c<5+2,即3<c<7.
所以c可取值为4,5,6.
当c=4时,△ABC的周长有最小值,最小值为5+2+4=11;
当c=6时,△ABC的周长有最大值,最大值为5+2+6=13.
22.(10分)如图,点B,F,C,E在直线l上(点F,C之间不能直接测量),点A,D在l异侧,AB∥DE,∠A=∠D,测得AB=DE.
(1)试说明:△ABC≌△DEF;
(2)若BE=10 m,BF=3 m,求FC的长度.
解:(1)因为AB∥DE,
所以∠ABC=∠DEF.
在△ABC和△DEF中,
所以△ABC≌△DEF(ASA).
(2)由(1)知△ABC≌△DEF,
所以BC=EF.
所以BF+FC=EC+FC.
所以BF=EC.
因为BE=10 m,BF=3 m,
所以FC=10-3-3=4(m).
23.(10分)如图,把长方形纸片ABCD沿EF折叠后,使得点D与点B重合,点C落在点C′的位置上.
(1)折叠后,DC的对应线段是 BC′ ,CF的对应线段是 C′F ;
(2)若∠1=55°,求∠2,∠3的度数;
(3)若AB=6,AD=12,求△BFC′的面积.
解:(2)由翻折的性质可知∠2=∠BEF.
因为AD∥BC,
所以∠2=∠1=55°.
所以∠3=180°-2×55°=70°.
(3)设DE=EB=x,则AE=12-x.
在Rt△ABE中,因为AB2+AE2=BE2,
所以62+(12-x)2=x2.
所以x=.
所以AE=12-=.
所以S△ABE=AB·AE=×6×=.
因为∠ABC=∠EBC′,
所以∠ABE=∠FBC′.
因为∠A=∠C′=90°,AB=BC′,
所以△ABE≌△C′BF(ASA).
所以S△BFC′=S△ABE=.
24.(10分)如图,在等腰三角形ABC中,AB=CB,AD⊥BC,垂足为点D.已知AD=3,CD=1.
(1)求AB的长;
(2)若P是线段AB上的一动点,当AP为何值时,△ADP为等腰三角形?
解:(1)设AB=BC=x,则BD=x-1.
易知在Rt△ABD中,由勾股定理,
得x2-(x-1)2=32,
解得x=5,
即AB=5.
(2)根据题意可知,分三种情况:
①当AP=AD=3时,△ADP为等腰三角形.
②当AP=DP时,如图,
所以∠PAD=∠PDA.
因为∠PAD+∠B=90°,∠PDA+∠BDP=90°,
所以∠PDB=∠B.
所以PD=PB=PA.
所以AP=AB=2.5.
③当AD=DP=3时,如图,过点D作DE⊥AP于点E,
所以AE=PE.
设AE=PE=x,则BE=5-x.
因为CD=1,AB=BC=5,
所以BD=BC-CD=4.
因为AD2-AE2=DE2=BD2-BE2,
所以32-x2=42-(5-x)2,
解得x=1.8.
所以AP=3.6.
综上,当AP的值为3或2.5或3.6时,△ADP为等腰三角形.
25.(10分)如图,在△ABC和△EBD中,∠ABC=∠DBE=90°,AB=CB,BE=BD,连接AE,CD,AE与CD交于点M,AE与BC交于点N.
(1)试说明:AE=CD;
(2)试说明:AE⊥CD;
(3)连接BM,有以下两个结论:①BM平分∠CBE;②MB平分∠AMD.其中正确的是 ② (填序号),请说明理由.
解:(1)因为∠ABC=∠DBE=90°,
所以∠ABC+∠CBE=∠DBE+∠CBE,
即∠ABE=∠CBD.
在△ABE和△CBD中,
所以△ABE≌△CBD(SAS).
所以AE=CD.
(2)因为△ABE≌△CBD,
所以∠BAE=∠BCD.
因为∠NMC=180°-∠BCD-∠CNM,
∠ABC=180°-∠BAE-∠ANB,
又因为∠CNM=∠ANB,∠BCD=∠BAE,
所以∠NMC=∠ABC.
因为∠ABC=90°,
所以∠NMC=90°.
所以AE⊥CD.
(3)②.理由如下:
如图,作BK⊥AE于点K,BJ⊥CD于点J.
因为△ABE≌△CBD,
所以AE=CD,S△ABE=S△CBD.
所以AE·BK=CD·BJ.
所以BK=BJ.
所以MB平分∠AMD.
不妨设①成立,则△ABM≌△DBM,则AB=BD,显然不可能,故①错误.
故答案为:②.
26.(12分)数学课上,李老师出了一道题目:
在等边三角形ABC中,点E在AB上,点D在CB的延长线上,且ED=EC,如图,试确定线段AE与DB的大小关系,并说明理由.
小敏与同桌小聪讨论后,进行了解答:
(1)特殊情况,探索结论
当E为AB的中点时,如图1,确定线段AE与DB的大小关系,请你直接写出结论:AE = DB.(填“>”“<”或“=”)
(2)特例启发,解答题目
解:题目中,AE与DB的大小关系是AE = DB(填“>”“<”或“=”).理由如下:
如图2,过点E作EF∥BC,交AC于点F(请你继续完成解答过程).
图1
 
图2
解:如图,过点E作EF∥BC,交AC于点F.
因为△ABC为等边三角形,
所以∠ABC=∠ACB=∠A=60°,AB=AC=BC.
所以∠AEF=∠ABC=60°,∠AFE=∠ACB=60°,
即∠AEF=∠AFE=∠A=60°.
所以△AEF是等边三角形.
所以AE=EF=AF.
因为∠ABC=∠ACB=∠AFE=60°,
所以∠DBE=∠EFC=120°,∠D+∠BED=∠ECF+∠ECD=60°.
因为DE=EC,
所以∠D=∠ECD.
所以∠BED=∠FCE.
在△DEB和△ECF中,
所以△DEB≌△ECF(AAS).
所以DB=EF=AE,
即AE=DB.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