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广东省佛山市S6高质量发展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联考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广东省佛山市S6高质量发展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联考试卷

资源简介

广东省佛山市S6高质量发展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联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6分)
(2024高一上·佛山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其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当然,对于现代人来说,唐诗宋词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的教育作用。且以李、杜、苏、辛为例。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的精神力量。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中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体现。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他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的作品,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给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增添了高昂雄壮的因素。到了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
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作用。阅读唐诗宋词中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诗人人格境界的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摘编自莫砺锋《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
材料二:
中国古代文学创造了一个审美的世界,古代的优秀作家们不仅拥有高超的审美鉴赏力,更有高超的审美创造力,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智慧。
在古代文学家们看来,审美创造的最高境界是得意而忘言,所谓“但见情性,不睹文字”。他们共同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具体的语言文字,究竟如何才能创造出最高的审美境界?他们认为,言是文学手段,意是文学目的,文学手段固然重要,但不能因为手段重要而忽略了目的重要。一方面要通过手段到达目的,一方面又要通过否定手段来强化目的。对创作者而言,文学创作最终呈现的美,不是“言”这个手段之美,而是“意”这个作品之美。对接受者而言,要领悟到这个美、这个意,就要披文入情,唯意是求,不能拘泥于语言文字之美而忘记了“意”这个根本之美。
因此,当作家创造出文学作品之后,当读者开始全身心地关注作品之美而完全忽略了文学手段之美时,文学作品的审美创造才真正全部实现,这样的文学审美创造才是成功的。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文学手段只有充分否定了自己,才能实现文学作品之美,对手段否定的越彻底,对作品的创造就越成功。这是具有鲜明中华民族特色的审美智慧与审美创造观,其思想渊源依然要追溯到儒道两家的文辞观与言意观中,所谓“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孟子》),“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显然,言与意的审美智慧反映的就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辩证思维方式。
滋味与意境,是中国古代文学特有的审美范畴,它是从文学品鉴与接受的角度,对文学文本审美感受的高度概括,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智慧。与西方美学不同,“味”这个词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并不专指感官的味觉或嗅觉,而是指在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的基础上,感官愉悦与审美、精神愉悦的共同感受。在古代文学家们看来,五官的感觉是相通的,感官的享受与精神的享受也是彼此相融的。“滋味说”反映了中华民族注重体验,注重经验,注重整体宏观感受的审美思维方式。说到底,就是心与物,情与景,境与意不分彼此的完全交融,即“意中有景,景中有意”(姜夔《白石道人诗说》),“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王夫之《唐诗评选》),这与西方文学创作推崇的典型论大相径庭,是有着中华民族思维特色的审美智慧。
(摘编自康震《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文化担当与时代使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典诗歌“诗言志”这一纲领与“诗缘情”的观点在孔颖达看来并非对立关系,情志都是指人的内心世界。
B.李、杜、苏、辛的作品所呈现的美,不只是在于作为手段的“言”之美,还在于民族特有的审美智慧的“意”之美。
C.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论及古代文学的“审美”问题,都采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但二者的论证思路并不相同。
D.材料二中,读者要领悟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就始终要借助一定的文学手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验到文学作品之美。
2.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滋味说”观点的一项是(  )
A.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B.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C.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D.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3.请结合材料二对下面“齐己欣然接受”的原因加以分析。
郑谷点评齐己的《早梅》诗,认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中的“数枝”改为“一枝”更好,齐己欣然接受,并向郑谷拜谢。
4.班级计划开展“每日品诗”活动,希望通过品味古诗,提高同学们的审美能力。如果你是此次活动的负责人,请根据两则材料,列出所推荐诗歌的选择标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2024高一上·佛山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棉袄
孙犁
风把山坡上的荒草,吹得俯到地面上、砂石上。云并不厚,可沉重得怕人,树叶子因昨夜初霜的侵凌而焦枯了,正一片片地坠落。
我同小鬼顾林从滚龙沟的大山顶上爬下来。在强登那峭峻的山顶时,身上发了暖,但一到山顶,被逆风一吹,就觉得难以支持了。顾林在我眼前,连打了三个寒噤。
我拉他赶紧走下来,在那容易迷失牧羊人的路上一步一步走下,在乱石中开拔着脚步。顾林害了两个月的疟疾,现在刚养得有了些力气,我送他回原部队。我们还都穿着单军服,谁知一两天内天气变得这样剧烈。
虽说有病,这孩子还是很矜持的。十五岁的一个人,已经有从吉林到边区这一段长的、且大半是一个人流浪的旅程。在故乡的草原里,他拉走了两匹敌人放牧的马,偷偷卖掉了,跑到天津,做了一家制皮工厂的学徒。事变了,他投到冀中区的游击队里……
“身子一弱就到了这样!”
像是怨恨自己。我看到那发白的而又有些颤抖的薄嘴唇,觉得他这久病的身子是不能支持了。我希望到一个村庄,在那里休息一下,暖暖身子。
①风还是吹着,云,凌人地往下垂。我想,要下雨了,下的一定是雪片吧?天突然暗了。远远的在前面的高坡上出现一片白色的墙壁,我尽可能地加快了脚步,顾林也勉强跟着。这时,远处山坡上,已经有牧羊人的吆喝声,天气该不早了,我知道应是拦羊下山入圈的时分。
爬上那个小山庄的高坡,白墙壁上的一个小方窗,透出了灯火。我叫顾林坐在门前一块方石上,自己上前打门。门很快地开了,一个姑娘走了出来。
我对她说明来意,问她这里有没有村长,她用很流利的地方话回答说,这只是一个小庄子,总共三户人家,过往的军队有事都是找她家的,因为她的哥哥是自卫队的一个班长。②随着她就踌躇了。今天家里只有她一个人,妈妈去外婆家了,哥哥还没回来。
她转眼望一望顾林,对我说:
“他病得很重吗?”
我说:“是。”
她把我们让到她家里,一盏高座的油灯放在窗台上,浮在黑色油脂里的灯芯,挑着一个跳动不停的灯花,有时碎细地爆炸着。
姑娘看着有十五六岁,穿着一件红色的棉袄,头发梳得很平,动作很敏捷,和人说话的时候,眼睛便盯住人。我想,屋里要没有那灯光和灶下的柴火的光,机灵的两只大眼也会把这间屋子照亮的吧?她挽着两只袖子,正在烧她一个人的晚饭。
我一时觉得我们休息在这里,有些不适当。但顾林躺在那只铺一张破席子的炕上,显然已是筋疲力尽。我摸摸他的额,又热到灼手的程度。
“你的病不会又犯了吧?”
顾林没有说话,我只听到他牙齿发出的“得得”声,他又发起冷来。我有些发慌,我们没有一件盖的东西。炕的一角好像是有一条棉被,我问那正在低头烧火的姑娘,是不是可以拿来盖一下。姑娘抬着头没听完我的话,便跳起来,爬到炕上,把它拉过来替顾林盖上去。一边嘴里说,她家是有两条被的,哥哥今天背一条出操去了。把被紧紧地盖住了顾林的蜷伏的身体,她才跳下来,临离开,把手按按顾林的头,对我蹙着眉说:
“一定是打摆子①!”
她回去吹那因为潮湿而熄灭的木柴了,我坐在顾林的身边,从门口向外望着那昏暗的天。我听到风还在刮,隔壁有一头驴子在叫。我思索着明天顾林是不是能走,有些愁闷起来。
姑娘对我慢慢地讲起话来。灶膛里的火旺了,火光照得她的脸发红,那件深红的棉袄,便像蔓延着火焰一样。
夜晚静得很,顾林有时发出呻吟声,身体越缩拢越小起来。我知道他冷。③我摸摸那条棉被不只破烂,简直像纸一样单薄。我已经恢复了温暖,就脱下我的军服的上身,只留下里面一件村衫,把军服盖在顾林的身上。
这时,锅里的饭已经煮好。姑娘盛了一碗米汤放在炕沿上,她看见我把军服盖上去,就沉吟着说:
“那不抵事。”她又机灵地盯视着我。我只是对她干笑了一下,表示:这不抵事,怎样办呢?我着见她右手触着自己棉袄上偏左边的纽扣,最下的一个,已经应手而开了。她后退了一步,眼睛笑盈盈的,对我说:
“盖上我这件棉袄吧。”
没等我答话,她便转过身去断然地脱了下来,我看见她的脸飞红了一下,但马上平复了。她把棉袄递给我,自己退到角落里把里衣整理了一下,便又坐到灶前去了,末了还笑着讲:
“我也是今天早上才穿上的。”
她身上只留下一件皱褶的花条布的小衫。对这个举动,我来不及惊异,我只是把那满留着姑娘体温的棉袄替顾林盖上,我只是觉得身边这女孩的动作,是幼年自己病倒了时,照顾自己的妈妈和姐姐有过的。
一时,她又讲话了。她问我从哪里来,尽走过哪些地方,哪里的妇女自卫队好。这时我才知道,在去年,平山县②妇女自卫队检阅的时候,打靶,她是第三名!
我看着那暗红的棉袄,听见她又问我:什么时候妇女自卫队再来一次检阅?④姑娘凝视着那灶膛里一熄一燃的余烬,她的眼里好像也闪烁着火光。
(写于1941年,有删改)
【注】①打摆子:方言,指疟疾。②平山县: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是著名的革命圣地西柏坡的所在地。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描写“荒草”“峭峻的山顶”“乱石”等恶劣的自然环境,为后文写二人到村庄歇脚作铺垫。
B.《百合花》和《红棉袄》都没有直接描写战斗场面,而是着力表现人情美、人性美,与一般战争小说不同。
C.小说以现实主义为基,又兼具浪漫主义色彩,以跌宕起伏的情节再现了战争时期的时代风貌。
D.《百合花》中新媳妇和《红棉袄》的姑娘有相似性,虽然没有具体的姓名,但都有鲜明的个性,也是革命根据地普通群众的代表。
6.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云,凌人的往下垂”中“凌”字富有表现力,写出了云层低垂,给人一种威压感,反映出“我”沉重焦急的心情。
B.句子②中“踌躇”写出小姑娘因独自在家而犹豫不决的心理,但后来她最终因顾林病重而接待二人,表现了姑娘的善良淳朴。
C.句子③说明姑娘家境艰难,“棉被像纸一样单薄”引出下文盖“军服”“红棉袄”等情节,使故事发展更为合理。
D.句子④姑娘眼里“闪烁着火光”,说明姑娘为自己帮助了病人而高兴,希望得到妇女自卫队的认可,这样写使人物形象更为丰富。
7.《红棉袄》中的“我”不是故事的主人公,但又是不可或缺的,请结合文本分析原因?
8.学校文学社将举办一场写文学短评的活动。对孙犁的这篇文章,甲组提出一个关键词:红棉袄。乙组对文章第 段提出了一个赏析角度:细节描写。请参与其中一个小组,简要列出你的短评要点。
三、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7分)
(2024高一上·佛山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师皋足下:自仆再来京师,足下守官鄠县,吏职拘绊,相见甚稀。及仆左降诏下,明日而东,郁结之志,旷然未舒,思欲一陈左右者久矣。
去年六月,盗杀右丞相于通衢中,合朝震栗。仆以为书籍以来,未有此事,苟有所见,虽畎亩皂隶之臣,不当默默,况在班列,而能胜其痛愤耶。朝廷有非常事,即日独进封章。谓之忠,谓之愤,亦无愧矣;谓之妄,谓之狂,又敢逃乎?且以此获辜,顾何如耳?况又不以此为罪名乎?然仆始得罪于人也,窃自知矣。性又愚昧,不识时之忌讳,凡直奏密启外,有合方便闻于上者,稍以歌诗导之,意者欲其易入而深戒也。不我同者,得以为计,媒孽之辞一发,又安可君臣之道间自明白其心乎?加以握兵于外者,以仆洁慎不受赂而憎;乘权于内者,以仆介独不附己而忌。其馀附丽之者恶仆独异又信狺狺吠声唯恐中伤之不获。以此得罪,可不悲乎?
足下视仆莅官事、择交友、接宾客何如哉?又视仆抚骨肉、待妻子、驭僮仆又何如哉?小者近者,尚不敢不尽其心,况大者远者乎?所谓斯言无愧而后发矣。亦犹仆之知师皋也。足下未应举时,尝充贤良直言之赋,其所对问,志磊磊而词谔谔,虽不得第,仆始爱之。然足下之美如此,而仆侧闻蚩蚩之徒,不悦足下者已不少矣。但恐道日长而毁日至,位益显而谤益多,此伯寮所以诉仲由,季孙所以毁夫子者也[注]。
师皋,人生未死,若不情恕于外,理遣于中,欲何为哉?欲何为哉!今且安时顺命,用遣岁月。多谢故人,勉树令德,粗写鄙志,兼以为别。居易顿首。
(节选自白居易《与杨虞卿书》)
[注]“季孙”应为“武叔”,语见《后汉书·列女传》“孔子大圣,不免武叔之毁;子路至贤,犹有伯寮之诉”。
9.材料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写上断句处字母。
其馀附丽之A者B恶仆独异C又信D狺狺吠声E唯恐中F伤之G不获。
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降,贬官,与“予左迁九江郡司马”中的“左迁”词义相近。
B.辞,推辞,与《琵琶行》“莫辞更坐弹一曲”中的“辞”含义相同。
C.安,怎能,表反问,与《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中的“安”含义相同。
D.顿首,指叩头下拜,旧时常用于书信、名帖首尾,表致敬之意。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居易与师皋本为相知好友,但异地为官,不常见面,故而以书信往来。
B.当朝右相在大道上被刺客杀害,震惊朝堂,白居易当日就上书忠言直谏。
C.白居易进封章后,又写诗讽谏皇帝,这些诗后来成为政敌构陷他的把柄。
D.师皋为人志向磊落,言辞正直,受白居易欣赏爱重,被无知的小人嫌恶。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加以握兵于外者,以仆洁慎不受赂而憎。
(2)但恐道日长而毁日至,位益显而谤益多。
(3)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13.白居易写这封信的目的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四、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2024高一上·佛山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老将一首
刘克庄
昨解兵符归故里,耳听边事几番新。
偶逢戏下①来犹识,欲说辽阳记不真。
儿觅宝刀偏爱惜,奴吹芦管②辄悲辛。
夜寒忽作关山梦,万一君王起旧人。
【注】①戏下:指部下。戏,通“麾”。②芦管:即芦笳,胡人卷芦叶而吹,谓之芦笳。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将归乡后仍不时关注边关的新情况,他虽然已被解除兵权,却无法真正放下。
B.“欲说”表明老将想要倾诉,只可惜年岁已老,记性变差,空余无法言说的悲伤。
C.宝刀、芦管勾起了老将对边关岁月的回忆,只是他现在心灰意冷,当年的豪迈之气已是荡然无存。
D.诗歌从多个角度刻画了一个暮年英雄的形象,于落魄中见忠诚,于细微处见深情。
15.本诗尾联与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结尾“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颇为相似,请比较二者的异同。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6.(2024高一上·佛山期中)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漫江碧透,   。
(2)   ,食野之苹。
(3)元嘉草草,   ,赢得仓皇北顾。
(4)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最后,发出深沉感慨,以酒祭奠江月的句子是:   ,   。
(5)“猿啼”是古诗文之常见意象,如郦道元《三峡》中引自渔歌的“猿鸣三声泪沾裳”,还有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   ”,杜甫《登高》中的“   ”,白居易《琵琶行》中的“   ”。
六、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3分)
(2024高一上·佛山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炊烟是房屋升起的云朵,是劈柴化成的幽魂。②它们经过了火光的历练,又钻过了一段漆黑的烟道后,③一旦在烟囱中脱颖而出,就带着股超凡脱俗的气质,宁静、纯洁、轻盈、缥缈。④炊烟带着一种独特的气息,那是一种草木灰的气息,⑤有点微微的涩,又有一股苦香在这涩中,很耐人寻味。
这缕涩中杂糅着苦香的气息,常让我忆起一个与炊烟有关的老女人的命运。
她是个俄罗斯老太太,我们都叫她老毛子。
她不喜欢与村中人交往,只呆在家里和菜园中。她喜欢穿一条颜色鲜艳的曳地长裙,脸上的皮肤非常白皙,眼帘深深凹陷,但那双碧蓝的眼睛炯炯有神。我姥姥不喜欢我和她说话,但有两次隔着栅栏她吆喝我去她家玩,我就跃过栅栏,跟着她去了。我至今记得她的居室非常整洁,紫檀色长条桌上喜欢摆着两个碟子,一个装着蚕豆,一个装着葵花籽,此外还有一个茶壶,一个茶盅。(甲)——爱喝茶、吃蚕豆、嗑瓜子的家居常态。与她熟了以后,她就教我跳舞,她喜欢站在屋子中央,扬起胳膊,口中哼唱着什么,原地旋转着。她旋转的时候,那条颜色鲜艳的裙子就鼓胀起来了,犹如一朵娇艳欲滴的牵牛花。
北极村的很多老太太都缠过足,走路扭扭摆摆的,且都是小碎步;而老毛子却是个大脚片子,她走起路来又稳又快。我那时把她爱跳舞归结为(乙),并不知道脚的自由的灵魂其实是在心上。
老毛子在冬季时静悄悄地死了,她是孤独地离开这个冰雪世界的。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在暮色苍茫的时分看到过那幢房屋飘出的炊烟,尽管村子里其他房屋的炊烟仍然妖娆地绽放,但我总觉得最美的一缕已经消逝了。
17.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18.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9.百度百科邀请你为出自高中语文课文的成语释义。请从下列三个成语中任选一个,借鉴对文本中“脱颖而出”的释义方法,拟写讲解要点。要求阐释准确,语言流畅。
示例:
脱颖而出: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这则成语原指锥子尖透过布囊袋显露出来,后来比喻有才能的人得到机会,就会将全部的本领显现出来。
课文备选成语:
百舸争流 对酒当歌 大江东去
七、写作(60分)
20.(2024高一上·佛山期中)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研究基因的科学家发现,植物属性的变异性主要源于自身的对应基因——“可塑性基因”。植物如果拥有“可塑性基因”,就有了高的变异性和适应能力,从而获得新发展和更大的生存空间。其实,“可塑性”在人的成长和社会发展中也有其作用。
对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请以“可塑性”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滑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D
2.C
3.①中国古代文学重视创造一个审美的世界,而审美创造的最高境界是得意而忘言。“一枝”比“数枝”更为契合“早梅”之“早”的题意,更能让读者感受到梅花的傲雪之美。②中国古代文学重视“滋味”,注重整体宏观的感受。“数”虽然重视了描写实景,但忽视整体的意境和滋味。“一枝”更鲜活地呈现了孤梅凌寒开放的图景,可以产生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更耐人寻味,更符合全诗的意境。
4.①推荐的诗歌能够启发大家品味人生意义,领悟人生美感。②推荐的诗歌要有助于提升大家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③推荐的诗歌要有助于提高大家的审美鉴赏力和创造力,体会到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智慧。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文艺理论、文学评价类;论点、论证方法;论据支撑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2)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文本的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归纳概括要点。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材料、概括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文本的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归纳概括要点,然后顺应问题的方向组织答案,分条回答即可。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就始终要借助一定的文学手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验到文学作品之美”错误,原文 “一方面要通过手段到达目的,一方面又要通过否定手段来强化目的”“当作家创造出文学作品之后,当读者开始全身心地关注作品之美而完全忽略了文学手段之美时,文学作品的审美创造才真正全部实现,这样的文学审美创造才是成功的”,强调了审美借助文学手段,又要忘记文学手段。
故答案为: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滋味说”是指“感官的享受与精神的享受也是彼此相融”“心与物,情与景,境与意不分彼此的完全交融”“意中有景,景中有意”。
A.是抒情。
B.是议论。
C.景中含情,既写景,又抒情。通过环境的美好怡人表现诗人心情的愉悦舒适,耐人寻味,最符合“滋味说”。
D.是叙事。
故答案为: C。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①依据材料二“中国古代文学创造了一个审美的世界,古代的优秀作家们不仅拥有高超的审美鉴赏力,更有高超的审美创造力,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智慧”“在古代文学家们看来,审美创造的最高境界是得意而忘言”可知,审美创造的最高境界是得意而忘言,“一枝”与“数枝”相比,更能体现“早梅”的早,一字境界全出,写出了梅花的傲雪之姿。
②依据材料二“滋味与意境,是中国古代文学特有的审美范畴,它是从文学品鉴与接受的角度,对文学文本审美感受的高度概括,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智慧”“‘滋味说’反映了中华民族注重体验,注重经验,注重整体宏观感受的审美思维方式。说到底,就是心与物,情与景,境与意不分彼此的完全交融”这些信息可知,中国古代文学重视滋味和意境,即注重整体宏观感受,注重“心与物,情与景,境与意不分彼此的完全交融”。“数”虽然体现实景,但整体的意境和滋味不足。“一枝”契合“早”的题意,更鲜活地呈现孤梅凌寒开放的图景,耐人寻味,更符合全诗的意境和滋味。
故答案为:①中国古代文学重视创造一个审美的世界,而审美创造的最高境界是得意而忘言。“一枝”比“数枝”更为契合“早梅”之“早”的题意,更能让读者感受到梅花的傲雪之美。②中国古代文学重视“滋味”,注重整体宏观的感受。“数”虽然重视了描写实景,但忽视整体的意境和滋味。“一枝”更鲜活地呈现了孤梅凌寒开放的图景,可以产生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更耐人寻味,更符合全诗的意境。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材料、概括要点的能力。
本题要求推介的是经典诗词,推介词旨在推荐,以引起重视,所以要了解和准确介绍所推介的对象的特点和意义,然后结合材料列出推介的要点。
①结合材料一“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可知,经典诗词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
②结合材料一“对于现代人来说,唐诗宋词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的教育作用”可知,经典诗词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的教育作用。
③结合材料二“中国古代文学创造了一个审美的世界,古代的优秀作家们不仅拥有高超的审美鉴赏力,更有高超的审美创造力,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智慧”可知,经典诗词作品可以帮助我们领略审美境界,提高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
故答案为: ①推荐的诗歌能够启发大家品味人生意义,领悟人生美感。②推荐的诗歌要有助于提升大家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③推荐的诗歌要有助于提高大家的审美鉴赏力和创造力,体会到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智慧。
【答案】5.C
6.D
7.①“我”是故事的叙述者。故事主要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展开叙述,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亲历感。由于“我”身处故事过程,因此可以自由描述,自由表达内心感受或直接抒情,如写对天气的感受;对姑娘为顾林盖上红棉袄的感受等,达到了真切感人的效果。
②“我”是故事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我”参与了故事的全过程,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人物,“我”也见证了故事人物的言行举止,使读者有代入感,能更直观地感受故事人物的特点。
8.红棉袄:
①“红棉袄”的红色象征着姑娘的火热心肠,凝聚着对战士的关爱之情。
②“红棉袄”的红色象征着革命精神,体现了姑娘强烈的革命积极性。
③“红棉袄”是故事中的关键物件,与小说中姑娘将自己心爱的“红棉袄”加盖在顾林瘦弱身体上的这一重要情节密切相关。
④“红棉袄”彰显了文章主题,赞美了姑娘善良热情的品格,讴歌了抗日根据地军民的鱼水情深。
第 段的细节描写:
①写姑娘穿着一件“红棉袄”,为后文“红棉袄”发挥重要作用埋下了伏笔。
②写姑娘头发的“平”,表现姑娘有爱美之心,干净整齐。
③写姑娘的眼睛“盯住人”,表现姑娘善于观察、为人机警。
④使用反问句(或猜测语气),通过“我”的感受侧面展现了姑娘的美好形象,突出了姑娘眼睛的明亮、机灵。
⑤写姑娘“挽着两只袖子”做饭,说明她勤劳朴实,做事利索。
【知识点】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欣赏文本的形象;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看清文脉,并认真品味关键性语言。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中次要人物形象、叙述人称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从“衬托主要人物”考虑,衬托主要人物是次要人物的主要作用;从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考虑,很多小说中次要人物的出现为主要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具体环境,起到了渲染气氛、奠定感基调的作用。还要从“情节作用”考虑,通过次要人物的见闻,把故事相关的情节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推动情节发展。
(4)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明确题目要求。答题时,首先表明观点,然后结合原文内容分析答题。只要能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阐述自己持有该观点的理由,且言之成理,能自圆其说,都视为正确答案。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跌宕的情节”错误。小说情节平淡舒缓,不没有呈现跌宕起伏的特点。
故答案为:C。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D.“说明姑娘为自己帮助了病人而高兴,希望得到妇女自卫队的认可”错误。根据原文“在去年,平山县妇女自卫队检阅的时候,打靶,她是第三名!”“听见她又问我:什么时候妇女自卫队再来一次检阅?”可知,作为一名妇女自卫队队员,她期待再来一次检阅,眼里的火光体现她具有崇高的革命热情,追求进步,对未来充满期待。
故答案为:D。
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中次要人物形象、叙述人称的能力。
本题是分析人物形象作用,“我”是第一人称,答题角度可有以下角度,有代入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和生动性,便于情感表达和心理描写 ,引起情感共鸣 等。
①“我”是叙述者。本文主要通过第一人称“我”叙述故事,本文是我送生病战友顾林回原部队时,到一个村庄民户休息时遇到“红棉袄”的故事,整个故事中,“我”是叙述者,写“我”的经历,有代入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使情节显得真实可信,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和亲历感。从叙述视角上,由于“我”身处故事过程,描述可以更自由,更能自由表达“我”的内心感受或直接抒情,如“身上发了暖,但一到山顶,被逆风一吹,就觉得难以支持了”写对天气的感受;如“我只是觉得身边这女孩的动作,是幼年自己病倒了时,照顾自己的妈妈和姐姐有过的”对姑娘为顾林盖上红棉袄的感受等。
②“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人物,是故事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如文中写“我”同顾林在老乡家借宿,遇到红棉袄姑娘的情节,通过“我”的叙述展现故事的进程,如山中行路回部队,如为何到老乡家借宿,如参顾林病况的介绍,如红棉袄姑娘如何帮助我们等情节,以我的见闻和行动串联故事;“我”心疼顾林而找地方休息,“我”给顾林盖上棉衣等推动了情节发展。
故答案为:①“我”是故事的叙述者。故事主要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展开叙述,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亲历感。由于“我”身处故事过程,因此可以自由描述,自由表达内心感受或直接抒情,如写对天气的感受;对姑娘为顾林盖上红棉袄的感受等,达到了真切感人的效果。②“我”是故事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我”参与了故事的全过程,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人物,“我”也见证了故事人物的言行举止,使读者有代入感,能更直观地感受故事人物的特点。
8.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1)对于“红棉袄”进行短评,可以从其象征意义,在文中对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塑造、主题的揭示的作用角度分析。
象征意义:①《红棉袄》中当小姑娘看到我将军服盖在了顾林头上的时候,小姑娘说到这样是不抵事的,于是小姑娘脱下了自己红色的棉袄盖在了顾林的头上,这里的“棉袄”象征着群众对解放军战士的保护与关爱,象征着火热心肠。
②“红色”是革命的颜色,“红棉袄”也象征着革命精神,小姑娘参加了妇女自卫队,在文章最后的叙述中,“她的眼里好像也闪烁着火光”,让我们感受到她像火一般燃烧的强烈的革命积极性。
结构角度:③本文写到我送小战士顾林回原部队,在路上顾林的身体支撑不住,又开始发烧,于是借宿到小姑娘家,当小姑娘看到“我”将军服盖在了顾林身上时,小姑娘脱下自己的红色棉袄盖在了顾林的身上,所以“红棉袄”是故事中的关键物象,与小说中姑娘将其加盖在顾林身上这一重要情节密切相关。
人物形象及主题角度:④本文写到“我”和顾林借宿到小姑娘家,今天家里只剩下小姑娘一人,她转眼看了一下顾林,问了一句“他病得很严重吗”,于是把“我们”让到了屋里。当顾林发起冷来的时候,“我”问小姑娘能不能用一下她家的棉被,小姑娘便爬上炕拉过棉被盖在了顾林身上,当她看到我用军服盖在顾林头上时,又将自己的红色棉衣盖在了顾林的身上,所以以“红棉袄”为题,体现了主人公淳朴善良、热情助人的美好品格,讴歌抗日根据地军民一家亲的鱼水情深,凸显主题。
(2)细节描写的作用,一般可以从以下角度分析,塑造形象 ,营造氛围 ,推动情节 发展,表达情感 等。解答时先从文本找到具体的细节描写之处,在具体分析其作用。
①“有十五六岁,穿着一件红色的棉袄”,具体写出其穿着,对于“红棉袄”这一细节的描述,与后文内容密切相关。为后文的情节中“红棉袄”盖在了顾林身上,埋下伏笔。
②“头发梳得很平”,这一头发的细节之处,描写了姑娘头发的整洁干净的特点,生活虽然艰难,家里也没人,但姑娘并不是蓬头垢面,依然有爱美之心,干净整齐。
③“和人说话的时候,眼睛便盯住人”,家里来了陌生人,她的眼睛“盯住人”,时刻关注来人,也关心着来人,表现姑娘善于观察、为人机警的性格。
④“机灵的两只大眼也会把这间屋子照亮的吧?”,把“我”对姑娘的感受用反问句(或猜测语气)表达出来,说明姑娘眼睛的明亮、机灵,给了我很深的印象,也从侧面表现了姑娘的美好形象。
⑤“她挽着两只袖子,正在烧她一个人的晚饭”,做饭时候的一个细节动作“挽着两只袖子”,说明她是惯于劳动的人,为人勤劳朴实,做事干脆利索。
故答案为:红棉袄:①“红棉袄”的红色象征着姑娘的火热心肠,凝聚着对战士的关爱之情。
②“红棉袄”的红色象征着革命精神,体现了姑娘强烈的革命积极性。
③“红棉袄”是故事中的关键物件,与小说中姑娘将自己心爱的“红棉袄”加盖在顾林瘦弱身体上的这一重要情节密切相关。
④“红棉袄”彰显了文章主题,赞美了姑娘善良热情的品格,讴歌了抗日根据地军民的鱼水情深。
第 段的细节描写:
①写姑娘穿着一件“红棉袄”,为后文“红棉袄”发挥重要作用埋下了伏笔。
②写姑娘头发的“平”,表现姑娘有爱美之心,干净整齐。
③写姑娘的眼睛“盯住人”,表现姑娘善于观察、为人机警。
④使用反问句(或猜测语气),通过“我”的感受侧面展现了姑娘的美好形象,突出了姑娘眼睛的明亮、机灵。
⑤写姑娘“挽着两只袖子”做饭,说明她勤劳朴实,做事利索。
【答案】9.BCE
10.B
11.C
12.(1)再加上在朝廷之外掌管兵权的人,因为我洁身自好为人谨慎不接受贿赂而憎恨我。
(2)(我)只是怕您的道德一天天增长,但毁谤的言辞也一天天加到您的头上。地位越来越高,加在身上的毁谤也越来越多。
(3)熊在咆哮,龙在长吟,声音震荡着岩石和泉水,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
13.①抒发内心郁结之志。②表达别离之情。③担忧、告诫杨虞卿(师皋)要安时顺命,树立美德。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和理解一词多义的能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词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3)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师皋足下:自从我第二次来到都城,您在鄠县做守官,我们就一直被公务牵绊,很少见面。到我被贬官的诏谕下达,第二天就离开京城东去,抑郁愁闷的心情,很长时间得不到舒解,想要向身边人一吐为快已经很久了。
去年六月,刺客在大路上刺杀右相,朝堂上下震惊恐惧,我认为有书籍记载以来,从未发生过此类事情,一旦见到这样的事情,即使老农和差役这类底层人,都不会沉默不语,更何况身为朝臣,又怎能承受这样的悲痛和愤怒呢?朝廷发生了这种非同寻常的事,却只有我当天就上书进言,说我忠诚,说我激愤,我也无愧于心,说我胆大妄为,说我张狂,我又怎敢因此而逃避责任?即便因此获罪,又能怎么样呢?何况朝廷又没因此而定我罪名!然而我早就得罪过人了,私下里我自己是知道的。我本性又无知蒙昧,不识时务,除了直接呈送皇帝的机密奏章外,有应该方便让皇帝听闻的,我就用诗歌逐渐引导,本以为这样容易让皇帝接受并能深以为戒。不赞同我的人,得到这些诗歌把它们当作攻击我的口实,构陷污蔑的言论一发,我又怎么能在君臣相处的过程中剖白自己的心志呢?再加上在朝廷之外掌管兵权的人,因为我洁身自好恪守成德不接受贿赂而憎恨我;在朝廷内掌权的人,因为我清高孤傲,不依附他们而痛恨我。其他依附权贵的人,厌恶我特立独行与众不同,又跟着主人纷纷攻击诽谤我,唯恐不能中伤我。我因此获罪,难道不可悲吗?
您认为我在为官、交友、待客方面做得怎么样呢?又认为我在照顾亲人、对待妻子儿女、管理奴仆方面做得怎么样呢?在小的事情身边的人,我尚且不敢不尽心尽力,更何况是在大是大非面前呢?我所说的无愧于心,可是这么晚才说出。您了解我也就像我了解您一样。您在还未参加科举考试时,曾被举荐给朝廷,参加贤良直言科目的全国考选,从您写的策问文章可见您志向高远、直言敢对,虽然您没有考中,但我从那时起就很欣赏您。然而,您虽有如此美德,我却听说已经有不少丑恶无知的小人不喜欢您。我只怕您的道德一天天增长,但毁谤之辞也一天天加到您头上来,地位越来越高贵,加在身上的毁谤也越来越多,这就是伯寮中伤仲由,季孙诋毁孔子的原因啊。
师皋,人生在世,如果衷情不被外人体谅,道理自己不能弄明白,还要做什么呢?还要做什么呢!如今我权且顺天安命,来消磨岁月。感谢您勉励我树立美好的品德,我粗略写下这些浅陋的想法,兼寄离别之情。居易顿首。
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其他依附权贵的人,厌恶我特立独行与众不同,又跟着主人纷纷攻击诽谤我,唯恐不能中伤我。“者”,此处是“……的人”,“其馀附丽”是其定语,主语较长,“者”后即B处断开;“恶”是谓语,“仆独异”是其宾语,句意完整,C处断开;“信”是谓语,“狺狺吠声”是其宾语,表意完整;“中伤之不获”作“唯恐”的宾语,句意完整,E处断开。
故答案为:BCE。
10.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和理解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句意:到我被贬官的诏谕下达。/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
B.错误。言辞;/推辞。句意:构陷污蔑的言论一发。/请你再为我弹奏一曲,不要推辞 。
C.正确。句意:我又怎么能在君臣相处的过程中剖白自己的心志呢。/怎么能让我低眉弯腰侍奉权贵。
D.正确。
故答案为:B。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白居易进封章后,又写诗讽谏皇帝”错误,依据“然仆始得罪于人也,窃自知矣。性又愚昧,不识时之忌讳,凡直奏密启外,有合方便闻于上者,稍以歌诗导之”可知,“始得罪于人”可以看出时间,“写诗讽谏皇帝”应在进封章之前。
故答案为:C。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握兵于外”,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于外握兵”;“以”,因为;“赂”,贿赂。(2)“日”,一天天;“毁”,毁谤的言辞;“显”,显贵,显赫。(3)“殷”,震荡;“栗”,使……战栗;“惊”,使……震惊。
故答案为:(1)再加上在朝廷之外掌管兵权的人,因为我洁身自好为人谨慎不接受贿赂而憎恨我。(2)(我)只是怕您的道德一天天增长,但毁谤的言辞也一天天加到您的头上。地位越来越高,加在身上的毁谤也越来越多。(3)熊在咆哮,龙在长吟,声音震荡着岩石和泉水,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
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由“郁结之志,旷然未舒,思欲一陈左右者久矣”可知,诗人被贬,抑郁愁闷的心情,很长时间得不到舒解,想要向身边人一吐为快。
②由“粗写鄙志,兼以为别”可知,诗人写信表达离别之情。
③由“然足下之美如此,而仆侧闻蚩蚩之徒,不悦足下者已不少矣。但恐道日长而毁日至,位益显而谤益多”可知,诗人知道杨虞卿有美德,却有不少丑恶无知的小人不喜欢他,担心会有毁谤之辞,因此也有诗人对杨虞卿的担忧和告诫。
故答案为:①抒发内心郁结之志。②表达别离之情。③担忧、告诫杨虞卿(师皋)要安时顺命,树立美德。
【答案】14.C
15.同:老将和辛弃疾都有相似的心态,虽然年岁已高,但都盼望朝廷能重新起用旧人。
异:刘诗最后一联写老将因为做了一个边关梦,从而对君王起用旧臣充满期待,“万一君王起旧人”表达较为直接;辛弃疾表达更为含蓄深沉,他借助廉颇的典故曲折地表达了自己为国效力的意愿,同时,反问语气也强化了报国无门的无奈和悲愤。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
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只是他现在心灰意冷,当年的豪迈之气已是荡然无存”说法错误。这些旧事物让老将心情复杂,但并非“心灰意冷,当年的豪迈之气已荡然无存。”由下联可知,老将尚有杀敌报国之志,期盼朝廷起用旧臣。
故答案为:C。
1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夜寒忽作关山梦,万一君王起旧人”,夜晚寒冷时做起关于戍守边关的梦,万一君王再度起用旧臣呢。老将白天看到旧日部下,说到边关辽阳,提起曾用的宝刀,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不由梦到边关,可见他对边关之事依旧魂牵梦萦。老将虽老,还有重返边关,报效国家,幻想着君王能重新起用旧人,可见忠君报国之志不改。而“万一”让人心酸不已,“万一”中有希冀,有期待,又觉渺茫,老将自知这只是“万一”,可能性极小,不由心生报国无门之悲。辛弃词中最后一句用典,以廉颇自比,表明自己和廉颇当年服事赵国一样,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只要起用,当仁不让,奋勇争先,随时奔赴疆场,抗金杀敌。二是显示能力,自己虽然年老,但仍然和当年廉颇一样,老当益壮,勇武不减当年,可以充任北伐主帅;三是抒写忧虑。廉颇曾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可为奸人所害,落得离乡背井,虽愿为国效劳,却是报国无门,词人以廉颇自况,忧心自己有可能重蹈覆辙,朝廷弃而不用,用而不信,才能无法施展,壮志不能实现。
综上可见,两句诗中,两人都年岁已高,但仍有忠君报国之志,渴望被重新重用,施展抱负。这是相同点。不同点,两首作品情感的表达方式不同,刘诗直抒胸臆,渴望君王起用旧人;辛弃疾则用典,含蓄曲折地表达了自己为国效力的意愿,同时,反问语气也写出了忧虑,虽愿为国效劳,却是报国无门,强化了无奈和悲愤之情。
故答案为:同:老将和辛弃疾都有相似的心态,虽然年岁已高,但都盼望朝廷能重新起用旧人。异:刘诗最后一联写老将因为做了一个边关梦,从而对君王起用旧臣充满期待,“万一君王起旧人”表达较为直接;辛弃疾表达更为含蓄深沉,他借助廉颇的典故曲折地表达了自己为国效力的意愿,同时,反问语气也强化了报国无门的无奈和悲愤。
16.【答案】百舸争流;呦呦鹿鸣;封狼居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渌水荡漾清猿啼;风急天高猿啸哀;杜鹃啼血猿哀鸣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舸”“呦”“胥”“酹”“渌”。
故答案为:(1)百舸争流;(2)呦呦鹿鸣;(3)封狼居胥;(4)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5)渌水荡漾清猿啼 风急天高猿啸哀 杜鹃啼血猿哀鸣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和开放性默写三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写错字、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答案】17.③改为“一旦从烟囱中脱颖而出” ⑤改为“涩中又有一股苦香”
18.甲:桌上的东西展现了她的家居常态
乙:她拥有一双自由的脚
19.示例一:
百舸争流:出自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这则成语原指众多船只在江中争先疾驶,后来比喻很多人都在争相前进,勇往直前。
示例二:
对酒当歌:出自曹操的《短歌行》。这则成语原指饮酒听歌,后来形容因人生短暂而要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
示例二:
大江东去:出自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则成语原指长江水往东奔流而去,后来比喻陈迹消逝,历史向前发展。
【知识点】仿写句式;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句补写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决此类题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辨别错误类型的句子,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结构来辨明错误类型,同时结合语感以及一些常见语病的特征进行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3)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仿写的能力。解答仿写题要求在内容格式、表现手法、句式特点等方面都要与例句比照,既要形似又要神似,才能写出切合题意的句子。
17.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③“在烟囱中脱颖而出”搭配不当。应为“从……中脱颖而出”;
⑤“又有一股苦香在这涩中”结构混乱,陈述重点为“苦香”,而前句陈述的主体却是“涩”,主体保持一致,句意才畅通,思路才清晰,话题才突出。应修改为“涩中又有一股苦香”。
故答案为:③改为“一旦从烟囱中脱颖而出” ⑤改为“涩中又有一股苦香”
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甲,结合前文“紫檀色长条桌上喜欢摆着两个碟子,一个装着蚕豆,一个装着葵花籽,此外还有一个茶壶,一个茶盅”可知,是在描写她桌上所摆的东西。结合破折号后的内容“爱喝茶、吃蚕豆、嗑瓜子的家居常态”,说明此空是说桌子上摆设的东西和她的家居常态有很大关联,可填写“桌上的东西展现了她的家居常态”。
乙,此空是我认为她“爱跳舞”的原因,前后均在阐述她的脚,因此原因应该是她的脚,可填写“她拥有一双自由的脚”。
故答案为: 甲:桌上的东西展现了她的家居常态 乙:她拥有一双自由的脚
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仿写的能力。
解答本题,要对所给示例认真分析,示例的释义方法分为三部分,一是阐述其出处,二是成语原来指什么内容,三是现在多用来形容什么。
百舸争流:首先阐述出处,出自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然后解释原意,整个成语意思为上百条船争着在水上疾驰;最后解释现在常用含义,比喻很多人都在争相前进,勇往直前。
对酒当歌:首先阐述出处,出自曹操的《短歌行》;然后解释原意,指饮酒听歌;最后解释现在常用含义,形容因人生短暂而要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
大江东去:首先阐述出处,出自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然后解释原意,指长江水往东奔流而去;最后解释现在常用含义,比喻陈迹消逝,历史向前发展。
故答案为:示例:
脱颖而出: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这则成语原指锥子尖透过布囊袋显露出来,后来比喻有才能的人得到机会,就会将全部的本领显现出来。
课文备选成语:
百舸争流 对酒当歌 大江东去
20.【答案】例文:
可塑性,发展的源泉
可塑性,一种具有无限可能的能力,是生命蜕变与发展的内在推动力。正如植物因“可塑性基因”而拥有更大变异和适应能力,人在成长过程中,可塑性同样是至关重要的特质。它不仅成就个体生命的多样,更塑造社会的繁荣与发展。
在人生前行的路途中,可塑性是塑造不同自我的潜能。我们的身体或许早已基因固定,但心灵却是巨大的可塑空间。人从出生到成长的过程,比拼的不是天赋的高低,而是能否在生活的磨砺中持续变化与成长。变化的意愿是可塑性的核心,许多人在面对挫折时选择退缩,而那些善于修正自我、适应新环境的人,终能披荆斩棘,走出一条自我的道路。哈佛曾有个调研,成功人士往往并非智商最高,而是那些愿意不断学习、善于调整策略的人。这无疑彰显了人类可塑性的意义——它是迈向成功的关键因素。
个人的可塑性在群体中扩展延伸,逐渐累积成社会的创造力。社会的发展与变迁,很大程度上源于集体可塑性——即在人文、科技、管理等各个领域的创新能力。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凝聚着社会不断更新观念、革新技术的图景。当今社会推崇创新,因为全球化的竞争不仅要求效率、速度,更需变化的能力。一成不变固然使基础坚实,然“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一个善于在纷繁变化中自我革新的社会,才更具活力、更经得起考验。
培养个体和社会的可塑性并非唾手可得。它需要良好的教育和开放的心态。教育的本质不只是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发潜能,培养适应和改变的能力。创新型社会的构建,更是需要包容开放的文化氛围,只有这样,才能使多样的思想、文化、技术在碰撞中交融、创新,从而推动社会的进化与发展。
可塑性不只是对个体成长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是面对不确定未来的重要武器。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技术更新迅速,信息爆炸带来的挑战不容忽视。我们无法准确预测未来的样貌,但可塑性赋予我们在变化中生存与发展的能力,使人类能够在面临巨大挑战时,转变思维,化危机为机遇。
在人类追求自我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历程中,可塑性是不可或缺的内在动力。它赋予个体不断自新、追求卓越的灵魂,也赋予社会创新改变、实现繁荣的契机。在变动不居的时代,唯有培养与发扬可塑性,才能在前所未有的挑战中探索出崭新的未来,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双重辉煌。
【知识点】话题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道话题作文题。
【题干分析】
“可塑性”指生物体的结构、形态和功能还未达到成熟和稳定水平时,容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变异的一种自然属性。简单说,“可塑性”就是生物体在不同的生活环境影响下,某些性质能发生变化。这其实是生物的一种生存策略和能力,促使生物不断进化和迭代。
材料由植物学切入,提炼出植物“可塑性”具有变异性和适应能力这两个特点,进而引导学生由此及彼,把“可塑性”的特质推广到人的成长和社会发展。“获得新发展和更大的生存空间”,启示学生“可塑性”具有的价值和意义。
教育心理学中所指的“可塑性”,主要指人在成熟过程中,其身心发展易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具有可塑造性。一个人进入新的环境或陌生的领域,如果具有“可塑性基因”,就可以迅速自我调整和改变,进而更好地适应新环境,获得自我的进步和发展。社会的“可塑性基因”表现为,无论是团体,还是国家和民族,如果能顺应时代变化,做出改变,适应新环境、新挑战,就能获得更好的发展,赢得更大的生存空间,比如企业对时代变化的应对,中国的改革开放等等。反之,如果一成不变,固守成规,就可能被时代淘汰。
学生写作时应紧扣“可塑性”这一关键词,应充分挖掘“变异性和适应能力”这两个特点,并准确理解“获得新发展和更大的生存空间”的提示,不能只是对“可塑性”泛泛而谈,停留于表面。学生可以就此叙写自己的经历,写出真情实感,并运用适当的表达技巧,使故事有吸引力。比如写自己刚进入高中阶段,在新环境中的自我改变,以及对新环境的适应等等。学生也可以展开思考,发表议论,分析人和社会的“可塑性”。可以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这些角度切入,深入展开议论。学生议论时应做到观点清晰,层次清楚,论证方法适当,论据准确妥帖,呈现出一定的思维素养。
【立意提取】
1.可塑性——人生进化的原动力。
2.化蛹为蝶——从可塑性看成长。
3.探究社会发展的可塑性密码。
4.从植物到人——解读生命的可塑性。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首先要读懂材料,全面把握,要抓住重点,理清关系。然后立意要准确,力求新颖,立志好坏影响到作文的创新程度。使用素材要恰当巧妙,我们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或间接引用一下题干材料,可以照应话题,否则容易造成与材料疏远的感觉。
1 / 1广东省佛山市S6高质量发展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联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6分)
(2024高一上·佛山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其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当然,对于现代人来说,唐诗宋词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的教育作用。且以李、杜、苏、辛为例。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的精神力量。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中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体现。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他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的作品,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给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增添了高昂雄壮的因素。到了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
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作用。阅读唐诗宋词中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诗人人格境界的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摘编自莫砺锋《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
材料二:
中国古代文学创造了一个审美的世界,古代的优秀作家们不仅拥有高超的审美鉴赏力,更有高超的审美创造力,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智慧。
在古代文学家们看来,审美创造的最高境界是得意而忘言,所谓“但见情性,不睹文字”。他们共同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具体的语言文字,究竟如何才能创造出最高的审美境界?他们认为,言是文学手段,意是文学目的,文学手段固然重要,但不能因为手段重要而忽略了目的重要。一方面要通过手段到达目的,一方面又要通过否定手段来强化目的。对创作者而言,文学创作最终呈现的美,不是“言”这个手段之美,而是“意”这个作品之美。对接受者而言,要领悟到这个美、这个意,就要披文入情,唯意是求,不能拘泥于语言文字之美而忘记了“意”这个根本之美。
因此,当作家创造出文学作品之后,当读者开始全身心地关注作品之美而完全忽略了文学手段之美时,文学作品的审美创造才真正全部实现,这样的文学审美创造才是成功的。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文学手段只有充分否定了自己,才能实现文学作品之美,对手段否定的越彻底,对作品的创造就越成功。这是具有鲜明中华民族特色的审美智慧与审美创造观,其思想渊源依然要追溯到儒道两家的文辞观与言意观中,所谓“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孟子》),“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显然,言与意的审美智慧反映的就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辩证思维方式。
滋味与意境,是中国古代文学特有的审美范畴,它是从文学品鉴与接受的角度,对文学文本审美感受的高度概括,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智慧。与西方美学不同,“味”这个词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并不专指感官的味觉或嗅觉,而是指在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的基础上,感官愉悦与审美、精神愉悦的共同感受。在古代文学家们看来,五官的感觉是相通的,感官的享受与精神的享受也是彼此相融的。“滋味说”反映了中华民族注重体验,注重经验,注重整体宏观感受的审美思维方式。说到底,就是心与物,情与景,境与意不分彼此的完全交融,即“意中有景,景中有意”(姜夔《白石道人诗说》),“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王夫之《唐诗评选》),这与西方文学创作推崇的典型论大相径庭,是有着中华民族思维特色的审美智慧。
(摘编自康震《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文化担当与时代使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典诗歌“诗言志”这一纲领与“诗缘情”的观点在孔颖达看来并非对立关系,情志都是指人的内心世界。
B.李、杜、苏、辛的作品所呈现的美,不只是在于作为手段的“言”之美,还在于民族特有的审美智慧的“意”之美。
C.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论及古代文学的“审美”问题,都采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但二者的论证思路并不相同。
D.材料二中,读者要领悟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就始终要借助一定的文学手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验到文学作品之美。
2.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滋味说”观点的一项是(  )
A.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B.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C.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D.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3.请结合材料二对下面“齐己欣然接受”的原因加以分析。
郑谷点评齐己的《早梅》诗,认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中的“数枝”改为“一枝”更好,齐己欣然接受,并向郑谷拜谢。
4.班级计划开展“每日品诗”活动,希望通过品味古诗,提高同学们的审美能力。如果你是此次活动的负责人,请根据两则材料,列出所推荐诗歌的选择标准。
【答案】1.D
2.C
3.①中国古代文学重视创造一个审美的世界,而审美创造的最高境界是得意而忘言。“一枝”比“数枝”更为契合“早梅”之“早”的题意,更能让读者感受到梅花的傲雪之美。②中国古代文学重视“滋味”,注重整体宏观的感受。“数”虽然重视了描写实景,但忽视整体的意境和滋味。“一枝”更鲜活地呈现了孤梅凌寒开放的图景,可以产生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更耐人寻味,更符合全诗的意境。
4.①推荐的诗歌能够启发大家品味人生意义,领悟人生美感。②推荐的诗歌要有助于提升大家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③推荐的诗歌要有助于提高大家的审美鉴赏力和创造力,体会到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智慧。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文艺理论、文学评价类;论点、论证方法;论据支撑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2)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文本的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归纳概括要点。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材料、概括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文本的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归纳概括要点,然后顺应问题的方向组织答案,分条回答即可。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就始终要借助一定的文学手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验到文学作品之美”错误,原文 “一方面要通过手段到达目的,一方面又要通过否定手段来强化目的”“当作家创造出文学作品之后,当读者开始全身心地关注作品之美而完全忽略了文学手段之美时,文学作品的审美创造才真正全部实现,这样的文学审美创造才是成功的”,强调了审美借助文学手段,又要忘记文学手段。
故答案为: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滋味说”是指“感官的享受与精神的享受也是彼此相融”“心与物,情与景,境与意不分彼此的完全交融”“意中有景,景中有意”。
A.是抒情。
B.是议论。
C.景中含情,既写景,又抒情。通过环境的美好怡人表现诗人心情的愉悦舒适,耐人寻味,最符合“滋味说”。
D.是叙事。
故答案为: C。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①依据材料二“中国古代文学创造了一个审美的世界,古代的优秀作家们不仅拥有高超的审美鉴赏力,更有高超的审美创造力,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智慧”“在古代文学家们看来,审美创造的最高境界是得意而忘言”可知,审美创造的最高境界是得意而忘言,“一枝”与“数枝”相比,更能体现“早梅”的早,一字境界全出,写出了梅花的傲雪之姿。
②依据材料二“滋味与意境,是中国古代文学特有的审美范畴,它是从文学品鉴与接受的角度,对文学文本审美感受的高度概括,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智慧”“‘滋味说’反映了中华民族注重体验,注重经验,注重整体宏观感受的审美思维方式。说到底,就是心与物,情与景,境与意不分彼此的完全交融”这些信息可知,中国古代文学重视滋味和意境,即注重整体宏观感受,注重“心与物,情与景,境与意不分彼此的完全交融”。“数”虽然体现实景,但整体的意境和滋味不足。“一枝”契合“早”的题意,更鲜活地呈现孤梅凌寒开放的图景,耐人寻味,更符合全诗的意境和滋味。
故答案为:①中国古代文学重视创造一个审美的世界,而审美创造的最高境界是得意而忘言。“一枝”比“数枝”更为契合“早梅”之“早”的题意,更能让读者感受到梅花的傲雪之美。②中国古代文学重视“滋味”,注重整体宏观的感受。“数”虽然重视了描写实景,但忽视整体的意境和滋味。“一枝”更鲜活地呈现了孤梅凌寒开放的图景,可以产生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更耐人寻味,更符合全诗的意境。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材料、概括要点的能力。
本题要求推介的是经典诗词,推介词旨在推荐,以引起重视,所以要了解和准确介绍所推介的对象的特点和意义,然后结合材料列出推介的要点。
①结合材料一“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可知,经典诗词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
②结合材料一“对于现代人来说,唐诗宋词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的教育作用”可知,经典诗词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的教育作用。
③结合材料二“中国古代文学创造了一个审美的世界,古代的优秀作家们不仅拥有高超的审美鉴赏力,更有高超的审美创造力,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智慧”可知,经典诗词作品可以帮助我们领略审美境界,提高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
故答案为: ①推荐的诗歌能够启发大家品味人生意义,领悟人生美感。②推荐的诗歌要有助于提升大家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③推荐的诗歌要有助于提高大家的审美鉴赏力和创造力,体会到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智慧。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2024高一上·佛山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棉袄
孙犁
风把山坡上的荒草,吹得俯到地面上、砂石上。云并不厚,可沉重得怕人,树叶子因昨夜初霜的侵凌而焦枯了,正一片片地坠落。
我同小鬼顾林从滚龙沟的大山顶上爬下来。在强登那峭峻的山顶时,身上发了暖,但一到山顶,被逆风一吹,就觉得难以支持了。顾林在我眼前,连打了三个寒噤。
我拉他赶紧走下来,在那容易迷失牧羊人的路上一步一步走下,在乱石中开拔着脚步。顾林害了两个月的疟疾,现在刚养得有了些力气,我送他回原部队。我们还都穿着单军服,谁知一两天内天气变得这样剧烈。
虽说有病,这孩子还是很矜持的。十五岁的一个人,已经有从吉林到边区这一段长的、且大半是一个人流浪的旅程。在故乡的草原里,他拉走了两匹敌人放牧的马,偷偷卖掉了,跑到天津,做了一家制皮工厂的学徒。事变了,他投到冀中区的游击队里……
“身子一弱就到了这样!”
像是怨恨自己。我看到那发白的而又有些颤抖的薄嘴唇,觉得他这久病的身子是不能支持了。我希望到一个村庄,在那里休息一下,暖暖身子。
①风还是吹着,云,凌人地往下垂。我想,要下雨了,下的一定是雪片吧?天突然暗了。远远的在前面的高坡上出现一片白色的墙壁,我尽可能地加快了脚步,顾林也勉强跟着。这时,远处山坡上,已经有牧羊人的吆喝声,天气该不早了,我知道应是拦羊下山入圈的时分。
爬上那个小山庄的高坡,白墙壁上的一个小方窗,透出了灯火。我叫顾林坐在门前一块方石上,自己上前打门。门很快地开了,一个姑娘走了出来。
我对她说明来意,问她这里有没有村长,她用很流利的地方话回答说,这只是一个小庄子,总共三户人家,过往的军队有事都是找她家的,因为她的哥哥是自卫队的一个班长。②随着她就踌躇了。今天家里只有她一个人,妈妈去外婆家了,哥哥还没回来。
她转眼望一望顾林,对我说:
“他病得很重吗?”
我说:“是。”
她把我们让到她家里,一盏高座的油灯放在窗台上,浮在黑色油脂里的灯芯,挑着一个跳动不停的灯花,有时碎细地爆炸着。
姑娘看着有十五六岁,穿着一件红色的棉袄,头发梳得很平,动作很敏捷,和人说话的时候,眼睛便盯住人。我想,屋里要没有那灯光和灶下的柴火的光,机灵的两只大眼也会把这间屋子照亮的吧?她挽着两只袖子,正在烧她一个人的晚饭。
我一时觉得我们休息在这里,有些不适当。但顾林躺在那只铺一张破席子的炕上,显然已是筋疲力尽。我摸摸他的额,又热到灼手的程度。
“你的病不会又犯了吧?”
顾林没有说话,我只听到他牙齿发出的“得得”声,他又发起冷来。我有些发慌,我们没有一件盖的东西。炕的一角好像是有一条棉被,我问那正在低头烧火的姑娘,是不是可以拿来盖一下。姑娘抬着头没听完我的话,便跳起来,爬到炕上,把它拉过来替顾林盖上去。一边嘴里说,她家是有两条被的,哥哥今天背一条出操去了。把被紧紧地盖住了顾林的蜷伏的身体,她才跳下来,临离开,把手按按顾林的头,对我蹙着眉说:
“一定是打摆子①!”
她回去吹那因为潮湿而熄灭的木柴了,我坐在顾林的身边,从门口向外望着那昏暗的天。我听到风还在刮,隔壁有一头驴子在叫。我思索着明天顾林是不是能走,有些愁闷起来。
姑娘对我慢慢地讲起话来。灶膛里的火旺了,火光照得她的脸发红,那件深红的棉袄,便像蔓延着火焰一样。
夜晚静得很,顾林有时发出呻吟声,身体越缩拢越小起来。我知道他冷。③我摸摸那条棉被不只破烂,简直像纸一样单薄。我已经恢复了温暖,就脱下我的军服的上身,只留下里面一件村衫,把军服盖在顾林的身上。
这时,锅里的饭已经煮好。姑娘盛了一碗米汤放在炕沿上,她看见我把军服盖上去,就沉吟着说:
“那不抵事。”她又机灵地盯视着我。我只是对她干笑了一下,表示:这不抵事,怎样办呢?我着见她右手触着自己棉袄上偏左边的纽扣,最下的一个,已经应手而开了。她后退了一步,眼睛笑盈盈的,对我说:
“盖上我这件棉袄吧。”
没等我答话,她便转过身去断然地脱了下来,我看见她的脸飞红了一下,但马上平复了。她把棉袄递给我,自己退到角落里把里衣整理了一下,便又坐到灶前去了,末了还笑着讲:
“我也是今天早上才穿上的。”
她身上只留下一件皱褶的花条布的小衫。对这个举动,我来不及惊异,我只是把那满留着姑娘体温的棉袄替顾林盖上,我只是觉得身边这女孩的动作,是幼年自己病倒了时,照顾自己的妈妈和姐姐有过的。
一时,她又讲话了。她问我从哪里来,尽走过哪些地方,哪里的妇女自卫队好。这时我才知道,在去年,平山县②妇女自卫队检阅的时候,打靶,她是第三名!
我看着那暗红的棉袄,听见她又问我:什么时候妇女自卫队再来一次检阅?④姑娘凝视着那灶膛里一熄一燃的余烬,她的眼里好像也闪烁着火光。
(写于1941年,有删改)
【注】①打摆子:方言,指疟疾。②平山县: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是著名的革命圣地西柏坡的所在地。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描写“荒草”“峭峻的山顶”“乱石”等恶劣的自然环境,为后文写二人到村庄歇脚作铺垫。
B.《百合花》和《红棉袄》都没有直接描写战斗场面,而是着力表现人情美、人性美,与一般战争小说不同。
C.小说以现实主义为基,又兼具浪漫主义色彩,以跌宕起伏的情节再现了战争时期的时代风貌。
D.《百合花》中新媳妇和《红棉袄》的姑娘有相似性,虽然没有具体的姓名,但都有鲜明的个性,也是革命根据地普通群众的代表。
6.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云,凌人的往下垂”中“凌”字富有表现力,写出了云层低垂,给人一种威压感,反映出“我”沉重焦急的心情。
B.句子②中“踌躇”写出小姑娘因独自在家而犹豫不决的心理,但后来她最终因顾林病重而接待二人,表现了姑娘的善良淳朴。
C.句子③说明姑娘家境艰难,“棉被像纸一样单薄”引出下文盖“军服”“红棉袄”等情节,使故事发展更为合理。
D.句子④姑娘眼里“闪烁着火光”,说明姑娘为自己帮助了病人而高兴,希望得到妇女自卫队的认可,这样写使人物形象更为丰富。
7.《红棉袄》中的“我”不是故事的主人公,但又是不可或缺的,请结合文本分析原因?
8.学校文学社将举办一场写文学短评的活动。对孙犁的这篇文章,甲组提出一个关键词:红棉袄。乙组对文章第 段提出了一个赏析角度:细节描写。请参与其中一个小组,简要列出你的短评要点。
【答案】5.C
6.D
7.①“我”是故事的叙述者。故事主要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展开叙述,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亲历感。由于“我”身处故事过程,因此可以自由描述,自由表达内心感受或直接抒情,如写对天气的感受;对姑娘为顾林盖上红棉袄的感受等,达到了真切感人的效果。
②“我”是故事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我”参与了故事的全过程,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人物,“我”也见证了故事人物的言行举止,使读者有代入感,能更直观地感受故事人物的特点。
8.红棉袄:
①“红棉袄”的红色象征着姑娘的火热心肠,凝聚着对战士的关爱之情。
②“红棉袄”的红色象征着革命精神,体现了姑娘强烈的革命积极性。
③“红棉袄”是故事中的关键物件,与小说中姑娘将自己心爱的“红棉袄”加盖在顾林瘦弱身体上的这一重要情节密切相关。
④“红棉袄”彰显了文章主题,赞美了姑娘善良热情的品格,讴歌了抗日根据地军民的鱼水情深。
第 段的细节描写:
①写姑娘穿着一件“红棉袄”,为后文“红棉袄”发挥重要作用埋下了伏笔。
②写姑娘头发的“平”,表现姑娘有爱美之心,干净整齐。
③写姑娘的眼睛“盯住人”,表现姑娘善于观察、为人机警。
④使用反问句(或猜测语气),通过“我”的感受侧面展现了姑娘的美好形象,突出了姑娘眼睛的明亮、机灵。
⑤写姑娘“挽着两只袖子”做饭,说明她勤劳朴实,做事利索。
【知识点】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欣赏文本的形象;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看清文脉,并认真品味关键性语言。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中次要人物形象、叙述人称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从“衬托主要人物”考虑,衬托主要人物是次要人物的主要作用;从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考虑,很多小说中次要人物的出现为主要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具体环境,起到了渲染气氛、奠定感基调的作用。还要从“情节作用”考虑,通过次要人物的见闻,把故事相关的情节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推动情节发展。
(4)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明确题目要求。答题时,首先表明观点,然后结合原文内容分析答题。只要能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阐述自己持有该观点的理由,且言之成理,能自圆其说,都视为正确答案。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跌宕的情节”错误。小说情节平淡舒缓,不没有呈现跌宕起伏的特点。
故答案为:C。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D.“说明姑娘为自己帮助了病人而高兴,希望得到妇女自卫队的认可”错误。根据原文“在去年,平山县妇女自卫队检阅的时候,打靶,她是第三名!”“听见她又问我:什么时候妇女自卫队再来一次检阅?”可知,作为一名妇女自卫队队员,她期待再来一次检阅,眼里的火光体现她具有崇高的革命热情,追求进步,对未来充满期待。
故答案为:D。
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中次要人物形象、叙述人称的能力。
本题是分析人物形象作用,“我”是第一人称,答题角度可有以下角度,有代入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和生动性,便于情感表达和心理描写 ,引起情感共鸣 等。
①“我”是叙述者。本文主要通过第一人称“我”叙述故事,本文是我送生病战友顾林回原部队时,到一个村庄民户休息时遇到“红棉袄”的故事,整个故事中,“我”是叙述者,写“我”的经历,有代入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使情节显得真实可信,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和亲历感。从叙述视角上,由于“我”身处故事过程,描述可以更自由,更能自由表达“我”的内心感受或直接抒情,如“身上发了暖,但一到山顶,被逆风一吹,就觉得难以支持了”写对天气的感受;如“我只是觉得身边这女孩的动作,是幼年自己病倒了时,照顾自己的妈妈和姐姐有过的”对姑娘为顾林盖上红棉袄的感受等。
②“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人物,是故事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如文中写“我”同顾林在老乡家借宿,遇到红棉袄姑娘的情节,通过“我”的叙述展现故事的进程,如山中行路回部队,如为何到老乡家借宿,如参顾林病况的介绍,如红棉袄姑娘如何帮助我们等情节,以我的见闻和行动串联故事;“我”心疼顾林而找地方休息,“我”给顾林盖上棉衣等推动了情节发展。
故答案为:①“我”是故事的叙述者。故事主要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展开叙述,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亲历感。由于“我”身处故事过程,因此可以自由描述,自由表达内心感受或直接抒情,如写对天气的感受;对姑娘为顾林盖上红棉袄的感受等,达到了真切感人的效果。②“我”是故事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我”参与了故事的全过程,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人物,“我”也见证了故事人物的言行举止,使读者有代入感,能更直观地感受故事人物的特点。
8.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1)对于“红棉袄”进行短评,可以从其象征意义,在文中对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塑造、主题的揭示的作用角度分析。
象征意义:①《红棉袄》中当小姑娘看到我将军服盖在了顾林头上的时候,小姑娘说到这样是不抵事的,于是小姑娘脱下了自己红色的棉袄盖在了顾林的头上,这里的“棉袄”象征着群众对解放军战士的保护与关爱,象征着火热心肠。
②“红色”是革命的颜色,“红棉袄”也象征着革命精神,小姑娘参加了妇女自卫队,在文章最后的叙述中,“她的眼里好像也闪烁着火光”,让我们感受到她像火一般燃烧的强烈的革命积极性。
结构角度:③本文写到我送小战士顾林回原部队,在路上顾林的身体支撑不住,又开始发烧,于是借宿到小姑娘家,当小姑娘看到“我”将军服盖在了顾林身上时,小姑娘脱下自己的红色棉袄盖在了顾林的身上,所以“红棉袄”是故事中的关键物象,与小说中姑娘将其加盖在顾林身上这一重要情节密切相关。
人物形象及主题角度:④本文写到“我”和顾林借宿到小姑娘家,今天家里只剩下小姑娘一人,她转眼看了一下顾林,问了一句“他病得很严重吗”,于是把“我们”让到了屋里。当顾林发起冷来的时候,“我”问小姑娘能不能用一下她家的棉被,小姑娘便爬上炕拉过棉被盖在了顾林身上,当她看到我用军服盖在顾林头上时,又将自己的红色棉衣盖在了顾林的身上,所以以“红棉袄”为题,体现了主人公淳朴善良、热情助人的美好品格,讴歌抗日根据地军民一家亲的鱼水情深,凸显主题。
(2)细节描写的作用,一般可以从以下角度分析,塑造形象 ,营造氛围 ,推动情节 发展,表达情感 等。解答时先从文本找到具体的细节描写之处,在具体分析其作用。
①“有十五六岁,穿着一件红色的棉袄”,具体写出其穿着,对于“红棉袄”这一细节的描述,与后文内容密切相关。为后文的情节中“红棉袄”盖在了顾林身上,埋下伏笔。
②“头发梳得很平”,这一头发的细节之处,描写了姑娘头发的整洁干净的特点,生活虽然艰难,家里也没人,但姑娘并不是蓬头垢面,依然有爱美之心,干净整齐。
③“和人说话的时候,眼睛便盯住人”,家里来了陌生人,她的眼睛“盯住人”,时刻关注来人,也关心着来人,表现姑娘善于观察、为人机警的性格。
④“机灵的两只大眼也会把这间屋子照亮的吧?”,把“我”对姑娘的感受用反问句(或猜测语气)表达出来,说明姑娘眼睛的明亮、机灵,给了我很深的印象,也从侧面表现了姑娘的美好形象。
⑤“她挽着两只袖子,正在烧她一个人的晚饭”,做饭时候的一个细节动作“挽着两只袖子”,说明她是惯于劳动的人,为人勤劳朴实,做事干脆利索。
故答案为:红棉袄:①“红棉袄”的红色象征着姑娘的火热心肠,凝聚着对战士的关爱之情。
②“红棉袄”的红色象征着革命精神,体现了姑娘强烈的革命积极性。
③“红棉袄”是故事中的关键物件,与小说中姑娘将自己心爱的“红棉袄”加盖在顾林瘦弱身体上的这一重要情节密切相关。
④“红棉袄”彰显了文章主题,赞美了姑娘善良热情的品格,讴歌了抗日根据地军民的鱼水情深。
第 段的细节描写:
①写姑娘穿着一件“红棉袄”,为后文“红棉袄”发挥重要作用埋下了伏笔。
②写姑娘头发的“平”,表现姑娘有爱美之心,干净整齐。
③写姑娘的眼睛“盯住人”,表现姑娘善于观察、为人机警。
④使用反问句(或猜测语气),通过“我”的感受侧面展现了姑娘的美好形象,突出了姑娘眼睛的明亮、机灵。
⑤写姑娘“挽着两只袖子”做饭,说明她勤劳朴实,做事利索。
三、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7分)
(2024高一上·佛山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师皋足下:自仆再来京师,足下守官鄠县,吏职拘绊,相见甚稀。及仆左降诏下,明日而东,郁结之志,旷然未舒,思欲一陈左右者久矣。
去年六月,盗杀右丞相于通衢中,合朝震栗。仆以为书籍以来,未有此事,苟有所见,虽畎亩皂隶之臣,不当默默,况在班列,而能胜其痛愤耶。朝廷有非常事,即日独进封章。谓之忠,谓之愤,亦无愧矣;谓之妄,谓之狂,又敢逃乎?且以此获辜,顾何如耳?况又不以此为罪名乎?然仆始得罪于人也,窃自知矣。性又愚昧,不识时之忌讳,凡直奏密启外,有合方便闻于上者,稍以歌诗导之,意者欲其易入而深戒也。不我同者,得以为计,媒孽之辞一发,又安可君臣之道间自明白其心乎?加以握兵于外者,以仆洁慎不受赂而憎;乘权于内者,以仆介独不附己而忌。其馀附丽之者恶仆独异又信狺狺吠声唯恐中伤之不获。以此得罪,可不悲乎?
足下视仆莅官事、择交友、接宾客何如哉?又视仆抚骨肉、待妻子、驭僮仆又何如哉?小者近者,尚不敢不尽其心,况大者远者乎?所谓斯言无愧而后发矣。亦犹仆之知师皋也。足下未应举时,尝充贤良直言之赋,其所对问,志磊磊而词谔谔,虽不得第,仆始爱之。然足下之美如此,而仆侧闻蚩蚩之徒,不悦足下者已不少矣。但恐道日长而毁日至,位益显而谤益多,此伯寮所以诉仲由,季孙所以毁夫子者也[注]。
师皋,人生未死,若不情恕于外,理遣于中,欲何为哉?欲何为哉!今且安时顺命,用遣岁月。多谢故人,勉树令德,粗写鄙志,兼以为别。居易顿首。
(节选自白居易《与杨虞卿书》)
[注]“季孙”应为“武叔”,语见《后汉书·列女传》“孔子大圣,不免武叔之毁;子路至贤,犹有伯寮之诉”。
9.材料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写上断句处字母。
其馀附丽之A者B恶仆独异C又信D狺狺吠声E唯恐中F伤之G不获。
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降,贬官,与“予左迁九江郡司马”中的“左迁”词义相近。
B.辞,推辞,与《琵琶行》“莫辞更坐弹一曲”中的“辞”含义相同。
C.安,怎能,表反问,与《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中的“安”含义相同。
D.顿首,指叩头下拜,旧时常用于书信、名帖首尾,表致敬之意。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居易与师皋本为相知好友,但异地为官,不常见面,故而以书信往来。
B.当朝右相在大道上被刺客杀害,震惊朝堂,白居易当日就上书忠言直谏。
C.白居易进封章后,又写诗讽谏皇帝,这些诗后来成为政敌构陷他的把柄。
D.师皋为人志向磊落,言辞正直,受白居易欣赏爱重,被无知的小人嫌恶。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加以握兵于外者,以仆洁慎不受赂而憎。
(2)但恐道日长而毁日至,位益显而谤益多。
(3)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13.白居易写这封信的目的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答案】9.BCE
10.B
11.C
12.(1)再加上在朝廷之外掌管兵权的人,因为我洁身自好为人谨慎不接受贿赂而憎恨我。
(2)(我)只是怕您的道德一天天增长,但毁谤的言辞也一天天加到您的头上。地位越来越高,加在身上的毁谤也越来越多。
(3)熊在咆哮,龙在长吟,声音震荡着岩石和泉水,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
13.①抒发内心郁结之志。②表达别离之情。③担忧、告诫杨虞卿(师皋)要安时顺命,树立美德。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和理解一词多义的能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词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3)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师皋足下:自从我第二次来到都城,您在鄠县做守官,我们就一直被公务牵绊,很少见面。到我被贬官的诏谕下达,第二天就离开京城东去,抑郁愁闷的心情,很长时间得不到舒解,想要向身边人一吐为快已经很久了。
去年六月,刺客在大路上刺杀右相,朝堂上下震惊恐惧,我认为有书籍记载以来,从未发生过此类事情,一旦见到这样的事情,即使老农和差役这类底层人,都不会沉默不语,更何况身为朝臣,又怎能承受这样的悲痛和愤怒呢?朝廷发生了这种非同寻常的事,却只有我当天就上书进言,说我忠诚,说我激愤,我也无愧于心,说我胆大妄为,说我张狂,我又怎敢因此而逃避责任?即便因此获罪,又能怎么样呢?何况朝廷又没因此而定我罪名!然而我早就得罪过人了,私下里我自己是知道的。我本性又无知蒙昧,不识时务,除了直接呈送皇帝的机密奏章外,有应该方便让皇帝听闻的,我就用诗歌逐渐引导,本以为这样容易让皇帝接受并能深以为戒。不赞同我的人,得到这些诗歌把它们当作攻击我的口实,构陷污蔑的言论一发,我又怎么能在君臣相处的过程中剖白自己的心志呢?再加上在朝廷之外掌管兵权的人,因为我洁身自好恪守成德不接受贿赂而憎恨我;在朝廷内掌权的人,因为我清高孤傲,不依附他们而痛恨我。其他依附权贵的人,厌恶我特立独行与众不同,又跟着主人纷纷攻击诽谤我,唯恐不能中伤我。我因此获罪,难道不可悲吗?
您认为我在为官、交友、待客方面做得怎么样呢?又认为我在照顾亲人、对待妻子儿女、管理奴仆方面做得怎么样呢?在小的事情身边的人,我尚且不敢不尽心尽力,更何况是在大是大非面前呢?我所说的无愧于心,可是这么晚才说出。您了解我也就像我了解您一样。您在还未参加科举考试时,曾被举荐给朝廷,参加贤良直言科目的全国考选,从您写的策问文章可见您志向高远、直言敢对,虽然您没有考中,但我从那时起就很欣赏您。然而,您虽有如此美德,我却听说已经有不少丑恶无知的小人不喜欢您。我只怕您的道德一天天增长,但毁谤之辞也一天天加到您头上来,地位越来越高贵,加在身上的毁谤也越来越多,这就是伯寮中伤仲由,季孙诋毁孔子的原因啊。
师皋,人生在世,如果衷情不被外人体谅,道理自己不能弄明白,还要做什么呢?还要做什么呢!如今我权且顺天安命,来消磨岁月。感谢您勉励我树立美好的品德,我粗略写下这些浅陋的想法,兼寄离别之情。居易顿首。
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其他依附权贵的人,厌恶我特立独行与众不同,又跟着主人纷纷攻击诽谤我,唯恐不能中伤我。“者”,此处是“……的人”,“其馀附丽”是其定语,主语较长,“者”后即B处断开;“恶”是谓语,“仆独异”是其宾语,句意完整,C处断开;“信”是谓语,“狺狺吠声”是其宾语,表意完整;“中伤之不获”作“唯恐”的宾语,句意完整,E处断开。
故答案为:BCE。
10.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和理解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句意:到我被贬官的诏谕下达。/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
B.错误。言辞;/推辞。句意:构陷污蔑的言论一发。/请你再为我弹奏一曲,不要推辞 。
C.正确。句意:我又怎么能在君臣相处的过程中剖白自己的心志呢。/怎么能让我低眉弯腰侍奉权贵。
D.正确。
故答案为:B。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白居易进封章后,又写诗讽谏皇帝”错误,依据“然仆始得罪于人也,窃自知矣。性又愚昧,不识时之忌讳,凡直奏密启外,有合方便闻于上者,稍以歌诗导之”可知,“始得罪于人”可以看出时间,“写诗讽谏皇帝”应在进封章之前。
故答案为:C。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握兵于外”,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于外握兵”;“以”,因为;“赂”,贿赂。(2)“日”,一天天;“毁”,毁谤的言辞;“显”,显贵,显赫。(3)“殷”,震荡;“栗”,使……战栗;“惊”,使……震惊。
故答案为:(1)再加上在朝廷之外掌管兵权的人,因为我洁身自好为人谨慎不接受贿赂而憎恨我。(2)(我)只是怕您的道德一天天增长,但毁谤的言辞也一天天加到您的头上。地位越来越高,加在身上的毁谤也越来越多。(3)熊在咆哮,龙在长吟,声音震荡着岩石和泉水,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
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由“郁结之志,旷然未舒,思欲一陈左右者久矣”可知,诗人被贬,抑郁愁闷的心情,很长时间得不到舒解,想要向身边人一吐为快。
②由“粗写鄙志,兼以为别”可知,诗人写信表达离别之情。
③由“然足下之美如此,而仆侧闻蚩蚩之徒,不悦足下者已不少矣。但恐道日长而毁日至,位益显而谤益多”可知,诗人知道杨虞卿有美德,却有不少丑恶无知的小人不喜欢他,担心会有毁谤之辞,因此也有诗人对杨虞卿的担忧和告诫。
故答案为:①抒发内心郁结之志。②表达别离之情。③担忧、告诫杨虞卿(师皋)要安时顺命,树立美德。
四、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2024高一上·佛山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老将一首
刘克庄
昨解兵符归故里,耳听边事几番新。
偶逢戏下①来犹识,欲说辽阳记不真。
儿觅宝刀偏爱惜,奴吹芦管②辄悲辛。
夜寒忽作关山梦,万一君王起旧人。
【注】①戏下:指部下。戏,通“麾”。②芦管:即芦笳,胡人卷芦叶而吹,谓之芦笳。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将归乡后仍不时关注边关的新情况,他虽然已被解除兵权,却无法真正放下。
B.“欲说”表明老将想要倾诉,只可惜年岁已老,记性变差,空余无法言说的悲伤。
C.宝刀、芦管勾起了老将对边关岁月的回忆,只是他现在心灰意冷,当年的豪迈之气已是荡然无存。
D.诗歌从多个角度刻画了一个暮年英雄的形象,于落魄中见忠诚,于细微处见深情。
15.本诗尾联与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结尾“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颇为相似,请比较二者的异同。
【答案】14.C
15.同:老将和辛弃疾都有相似的心态,虽然年岁已高,但都盼望朝廷能重新起用旧人。
异:刘诗最后一联写老将因为做了一个边关梦,从而对君王起用旧臣充满期待,“万一君王起旧人”表达较为直接;辛弃疾表达更为含蓄深沉,他借助廉颇的典故曲折地表达了自己为国效力的意愿,同时,反问语气也强化了报国无门的无奈和悲愤。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
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只是他现在心灰意冷,当年的豪迈之气已是荡然无存”说法错误。这些旧事物让老将心情复杂,但并非“心灰意冷,当年的豪迈之气已荡然无存。”由下联可知,老将尚有杀敌报国之志,期盼朝廷起用旧臣。
故答案为:C。
1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夜寒忽作关山梦,万一君王起旧人”,夜晚寒冷时做起关于戍守边关的梦,万一君王再度起用旧臣呢。老将白天看到旧日部下,说到边关辽阳,提起曾用的宝刀,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不由梦到边关,可见他对边关之事依旧魂牵梦萦。老将虽老,还有重返边关,报效国家,幻想着君王能重新起用旧人,可见忠君报国之志不改。而“万一”让人心酸不已,“万一”中有希冀,有期待,又觉渺茫,老将自知这只是“万一”,可能性极小,不由心生报国无门之悲。辛弃词中最后一句用典,以廉颇自比,表明自己和廉颇当年服事赵国一样,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只要起用,当仁不让,奋勇争先,随时奔赴疆场,抗金杀敌。二是显示能力,自己虽然年老,但仍然和当年廉颇一样,老当益壮,勇武不减当年,可以充任北伐主帅;三是抒写忧虑。廉颇曾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可为奸人所害,落得离乡背井,虽愿为国效劳,却是报国无门,词人以廉颇自况,忧心自己有可能重蹈覆辙,朝廷弃而不用,用而不信,才能无法施展,壮志不能实现。
综上可见,两句诗中,两人都年岁已高,但仍有忠君报国之志,渴望被重新重用,施展抱负。这是相同点。不同点,两首作品情感的表达方式不同,刘诗直抒胸臆,渴望君王起用旧人;辛弃疾则用典,含蓄曲折地表达了自己为国效力的意愿,同时,反问语气也写出了忧虑,虽愿为国效劳,却是报国无门,强化了无奈和悲愤之情。
故答案为:同:老将和辛弃疾都有相似的心态,虽然年岁已高,但都盼望朝廷能重新起用旧人。异:刘诗最后一联写老将因为做了一个边关梦,从而对君王起用旧臣充满期待,“万一君王起旧人”表达较为直接;辛弃疾表达更为含蓄深沉,他借助廉颇的典故曲折地表达了自己为国效力的意愿,同时,反问语气也强化了报国无门的无奈和悲愤。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6.(2024高一上·佛山期中)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漫江碧透,   。
(2)   ,食野之苹。
(3)元嘉草草,   ,赢得仓皇北顾。
(4)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最后,发出深沉感慨,以酒祭奠江月的句子是:   ,   。
(5)“猿啼”是古诗文之常见意象,如郦道元《三峡》中引自渔歌的“猿鸣三声泪沾裳”,还有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   ”,杜甫《登高》中的“   ”,白居易《琵琶行》中的“   ”。
【答案】百舸争流;呦呦鹿鸣;封狼居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渌水荡漾清猿啼;风急天高猿啸哀;杜鹃啼血猿哀鸣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舸”“呦”“胥”“酹”“渌”。
故答案为:(1)百舸争流;(2)呦呦鹿鸣;(3)封狼居胥;(4)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5)渌水荡漾清猿啼 风急天高猿啸哀 杜鹃啼血猿哀鸣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和开放性默写三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写错字、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六、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3分)
(2024高一上·佛山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炊烟是房屋升起的云朵,是劈柴化成的幽魂。②它们经过了火光的历练,又钻过了一段漆黑的烟道后,③一旦在烟囱中脱颖而出,就带着股超凡脱俗的气质,宁静、纯洁、轻盈、缥缈。④炊烟带着一种独特的气息,那是一种草木灰的气息,⑤有点微微的涩,又有一股苦香在这涩中,很耐人寻味。
这缕涩中杂糅着苦香的气息,常让我忆起一个与炊烟有关的老女人的命运。
她是个俄罗斯老太太,我们都叫她老毛子。
她不喜欢与村中人交往,只呆在家里和菜园中。她喜欢穿一条颜色鲜艳的曳地长裙,脸上的皮肤非常白皙,眼帘深深凹陷,但那双碧蓝的眼睛炯炯有神。我姥姥不喜欢我和她说话,但有两次隔着栅栏她吆喝我去她家玩,我就跃过栅栏,跟着她去了。我至今记得她的居室非常整洁,紫檀色长条桌上喜欢摆着两个碟子,一个装着蚕豆,一个装着葵花籽,此外还有一个茶壶,一个茶盅。(甲)——爱喝茶、吃蚕豆、嗑瓜子的家居常态。与她熟了以后,她就教我跳舞,她喜欢站在屋子中央,扬起胳膊,口中哼唱着什么,原地旋转着。她旋转的时候,那条颜色鲜艳的裙子就鼓胀起来了,犹如一朵娇艳欲滴的牵牛花。
北极村的很多老太太都缠过足,走路扭扭摆摆的,且都是小碎步;而老毛子却是个大脚片子,她走起路来又稳又快。我那时把她爱跳舞归结为(乙),并不知道脚的自由的灵魂其实是在心上。
老毛子在冬季时静悄悄地死了,她是孤独地离开这个冰雪世界的。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在暮色苍茫的时分看到过那幢房屋飘出的炊烟,尽管村子里其他房屋的炊烟仍然妖娆地绽放,但我总觉得最美的一缕已经消逝了。
17.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18.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9.百度百科邀请你为出自高中语文课文的成语释义。请从下列三个成语中任选一个,借鉴对文本中“脱颖而出”的释义方法,拟写讲解要点。要求阐释准确,语言流畅。
示例:
脱颖而出: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这则成语原指锥子尖透过布囊袋显露出来,后来比喻有才能的人得到机会,就会将全部的本领显现出来。
课文备选成语:
百舸争流 对酒当歌 大江东去
【答案】17.③改为“一旦从烟囱中脱颖而出” ⑤改为“涩中又有一股苦香”
18.甲:桌上的东西展现了她的家居常态
乙:她拥有一双自由的脚
19.示例一:
百舸争流:出自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这则成语原指众多船只在江中争先疾驶,后来比喻很多人都在争相前进,勇往直前。
示例二:
对酒当歌:出自曹操的《短歌行》。这则成语原指饮酒听歌,后来形容因人生短暂而要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
示例二:
大江东去:出自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则成语原指长江水往东奔流而去,后来比喻陈迹消逝,历史向前发展。
【知识点】仿写句式;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句补写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决此类题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辨别错误类型的句子,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结构来辨明错误类型,同时结合语感以及一些常见语病的特征进行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3)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仿写的能力。解答仿写题要求在内容格式、表现手法、句式特点等方面都要与例句比照,既要形似又要神似,才能写出切合题意的句子。
17.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③“在烟囱中脱颖而出”搭配不当。应为“从……中脱颖而出”;
⑤“又有一股苦香在这涩中”结构混乱,陈述重点为“苦香”,而前句陈述的主体却是“涩”,主体保持一致,句意才畅通,思路才清晰,话题才突出。应修改为“涩中又有一股苦香”。
故答案为:③改为“一旦从烟囱中脱颖而出” ⑤改为“涩中又有一股苦香”
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甲,结合前文“紫檀色长条桌上喜欢摆着两个碟子,一个装着蚕豆,一个装着葵花籽,此外还有一个茶壶,一个茶盅”可知,是在描写她桌上所摆的东西。结合破折号后的内容“爱喝茶、吃蚕豆、嗑瓜子的家居常态”,说明此空是说桌子上摆设的东西和她的家居常态有很大关联,可填写“桌上的东西展现了她的家居常态”。
乙,此空是我认为她“爱跳舞”的原因,前后均在阐述她的脚,因此原因应该是她的脚,可填写“她拥有一双自由的脚”。
故答案为: 甲:桌上的东西展现了她的家居常态 乙:她拥有一双自由的脚
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仿写的能力。
解答本题,要对所给示例认真分析,示例的释义方法分为三部分,一是阐述其出处,二是成语原来指什么内容,三是现在多用来形容什么。
百舸争流:首先阐述出处,出自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然后解释原意,整个成语意思为上百条船争着在水上疾驰;最后解释现在常用含义,比喻很多人都在争相前进,勇往直前。
对酒当歌:首先阐述出处,出自曹操的《短歌行》;然后解释原意,指饮酒听歌;最后解释现在常用含义,形容因人生短暂而要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
大江东去:首先阐述出处,出自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然后解释原意,指长江水往东奔流而去;最后解释现在常用含义,比喻陈迹消逝,历史向前发展。
故答案为:示例:
脱颖而出: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这则成语原指锥子尖透过布囊袋显露出来,后来比喻有才能的人得到机会,就会将全部的本领显现出来。
课文备选成语:
百舸争流 对酒当歌 大江东去
七、写作(60分)
20.(2024高一上·佛山期中)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研究基因的科学家发现,植物属性的变异性主要源于自身的对应基因——“可塑性基因”。植物如果拥有“可塑性基因”,就有了高的变异性和适应能力,从而获得新发展和更大的生存空间。其实,“可塑性”在人的成长和社会发展中也有其作用。
对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请以“可塑性”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滑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可塑性,发展的源泉
可塑性,一种具有无限可能的能力,是生命蜕变与发展的内在推动力。正如植物因“可塑性基因”而拥有更大变异和适应能力,人在成长过程中,可塑性同样是至关重要的特质。它不仅成就个体生命的多样,更塑造社会的繁荣与发展。
在人生前行的路途中,可塑性是塑造不同自我的潜能。我们的身体或许早已基因固定,但心灵却是巨大的可塑空间。人从出生到成长的过程,比拼的不是天赋的高低,而是能否在生活的磨砺中持续变化与成长。变化的意愿是可塑性的核心,许多人在面对挫折时选择退缩,而那些善于修正自我、适应新环境的人,终能披荆斩棘,走出一条自我的道路。哈佛曾有个调研,成功人士往往并非智商最高,而是那些愿意不断学习、善于调整策略的人。这无疑彰显了人类可塑性的意义——它是迈向成功的关键因素。
个人的可塑性在群体中扩展延伸,逐渐累积成社会的创造力。社会的发展与变迁,很大程度上源于集体可塑性——即在人文、科技、管理等各个领域的创新能力。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凝聚着社会不断更新观念、革新技术的图景。当今社会推崇创新,因为全球化的竞争不仅要求效率、速度,更需变化的能力。一成不变固然使基础坚实,然“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一个善于在纷繁变化中自我革新的社会,才更具活力、更经得起考验。
培养个体和社会的可塑性并非唾手可得。它需要良好的教育和开放的心态。教育的本质不只是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发潜能,培养适应和改变的能力。创新型社会的构建,更是需要包容开放的文化氛围,只有这样,才能使多样的思想、文化、技术在碰撞中交融、创新,从而推动社会的进化与发展。
可塑性不只是对个体成长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是面对不确定未来的重要武器。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技术更新迅速,信息爆炸带来的挑战不容忽视。我们无法准确预测未来的样貌,但可塑性赋予我们在变化中生存与发展的能力,使人类能够在面临巨大挑战时,转变思维,化危机为机遇。
在人类追求自我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历程中,可塑性是不可或缺的内在动力。它赋予个体不断自新、追求卓越的灵魂,也赋予社会创新改变、实现繁荣的契机。在变动不居的时代,唯有培养与发扬可塑性,才能在前所未有的挑战中探索出崭新的未来,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双重辉煌。
【知识点】话题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道话题作文题。
【题干分析】
“可塑性”指生物体的结构、形态和功能还未达到成熟和稳定水平时,容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变异的一种自然属性。简单说,“可塑性”就是生物体在不同的生活环境影响下,某些性质能发生变化。这其实是生物的一种生存策略和能力,促使生物不断进化和迭代。
材料由植物学切入,提炼出植物“可塑性”具有变异性和适应能力这两个特点,进而引导学生由此及彼,把“可塑性”的特质推广到人的成长和社会发展。“获得新发展和更大的生存空间”,启示学生“可塑性”具有的价值和意义。
教育心理学中所指的“可塑性”,主要指人在成熟过程中,其身心发展易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具有可塑造性。一个人进入新的环境或陌生的领域,如果具有“可塑性基因”,就可以迅速自我调整和改变,进而更好地适应新环境,获得自我的进步和发展。社会的“可塑性基因”表现为,无论是团体,还是国家和民族,如果能顺应时代变化,做出改变,适应新环境、新挑战,就能获得更好的发展,赢得更大的生存空间,比如企业对时代变化的应对,中国的改革开放等等。反之,如果一成不变,固守成规,就可能被时代淘汰。
学生写作时应紧扣“可塑性”这一关键词,应充分挖掘“变异性和适应能力”这两个特点,并准确理解“获得新发展和更大的生存空间”的提示,不能只是对“可塑性”泛泛而谈,停留于表面。学生可以就此叙写自己的经历,写出真情实感,并运用适当的表达技巧,使故事有吸引力。比如写自己刚进入高中阶段,在新环境中的自我改变,以及对新环境的适应等等。学生也可以展开思考,发表议论,分析人和社会的“可塑性”。可以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这些角度切入,深入展开议论。学生议论时应做到观点清晰,层次清楚,论证方法适当,论据准确妥帖,呈现出一定的思维素养。
【立意提取】
1.可塑性——人生进化的原动力。
2.化蛹为蝶——从可塑性看成长。
3.探究社会发展的可塑性密码。
4.从植物到人——解读生命的可塑性。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首先要读懂材料,全面把握,要抓住重点,理清关系。然后立意要准确,力求新颖,立志好坏影响到作文的创新程度。使用素材要恰当巧妙,我们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或间接引用一下题干材料,可以照应话题,否则容易造成与材料疏远的感觉。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