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2024)七年级历史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2024)七年级历史上册

资源简介

19《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第 19 课聚焦北朝政治与北方民族大交融。西晋灭亡后,北方陷入十六国纷争,局势动荡。383 年,前秦苻坚企图攻灭东晋实现统一,却在淝水之战中以多败于少。此役不仅令前秦政权迅速瓦解,还使北方再度陷入分裂混战。 4 世纪后期,鲜卑拓跋部崛起,于 439 年建立北魏并统一北方,结束十六国分裂局面。但北魏统治初期,社会矛盾丛生,面临诸多挑战。为改变现状,北魏孝文帝决心改革,494 年迁都洛阳,之后大力推行汉化措施,如禁用鲜卑语,改用汉语交流;以汉服替代鲜卑服饰;将鲜卑姓氏改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通婚等。这些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实力,推动北方经济恢复发展。 北魏后期,六镇兵变爆发,北魏政权受到冲击并分裂为东魏和西魏。随后,东魏被北齐取代,西魏被北周取代。577 年,北周攻灭北齐,再次统一北方,为隋朝大一统奠定基础。 这一时期,北方民族大交融态势显著。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农业技艺,汉族也吸收北方各族畜牧经验,饮食、服饰、用具等生活习俗相互借鉴融合。在政治上,北朝政权多沿袭中原君主专制统治方式。文化方面,汉语成为主要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深受汉族喜爱,“胡”“汉” 观念逐渐淡
核心素养目标
1.时空构建:结合课件中“十六国北朝政权更替图”,梳理383 年淝水之战、北朝政权更迭等关键时间节点,在历史地图中标注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的疆域与都城,形成从十六国分裂到北朝民族交融的时空线索,培养时空观念。
2.史料分析:研读课件引用的《资治通鉴》中“投鞭断流”“风声鹤唳”等史料,分析淝水之战前秦战败的原因;结合《魏书》中孝文帝改革的诏书,探究汉化措施的历史背景,提升史料实证能力。
3.历史解读:通过课件呈现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经济、文化交流史料,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民族交融的推动作用,辩证评价北朝政权更替中孕育的统一趋势,深化历史解释素养。
4.家国感悟:结合课件中“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等文物图片,感受民族交融中文化互鉴的智慧,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必然性,增强民族共同体意识。
评价任务
1.图表绘制:独立完成“北朝政权更替示意图”,标注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的时间,北齐、北周的建立者及灭亡时间,由教师根据时间线准确性、政权关系清晰度评分。
2.史料研讨:选取课件中淝水之战前秦大臣权翼或苻融的谏言史料,分析前秦战败的深层原因,评估史料解读与逻辑表达能力。
3.历史剧表演:演绎“淝水之战前朝堂争议”的历史场景,要求台词体现苻坚与群臣关于是否发动伐晋战争的争议,从史料还原度、人物神态刻画等方面分析前秦战败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政权更替示意图绘制”与“疆域地图标注”活动,让学生能准确梳理北魏至北周的政权演变脉络
难点:引导学生在时空经纬中理解文明演进的逻辑,在史料实证中培养理性思维,在民族记忆中传承共同体意识
学习过程
(一)金戈铁马战淝水——淝水之战
1.战役要素解码
观看课件中淝水之战视频片段,记录关键信息:
时间:383 年
双方:前秦 vs 东晋
结果:东晋胜利
2.战役背景探究
温故知新:根据课件“十六国形势图”,回顾前秦统一北方的历程,认识氐族苻坚政权的崛起。
地图观察:圈出前秦与东晋的边界,分析淝水之战的地理环境对战役的影响。
3.史料实证提升
观看历史情境剧并结合史料分析前秦战败的原因:小组讨论,结合权翼、石越等人的谏言,归纳前秦战败的原因。
4.影响分析
结合“十六国后期分裂图”,分析淝水之战后北方再度分裂的局面,理解战役对南北对峙格局的影响。
(二)汉化改革促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
1.改革背景分析
材料研读:阅读《中国古代史》中“农田被圈占为牧场”“各族人民起义八十余次”等史料,探讨北魏统一北方后面临的统治危机。
地图观察:对比平城(今大同)与洛阳的地理位置,分析孝文帝迁都的原因。
2.改革措施探究
学生自主学习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①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说汉语)
②以汉服代替鲜卑服。(穿汉服)
③改鲜卑姓为汉姓。(改汉姓)
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通汉婚)
孝文帝大力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他带头纳范阳卢敏、清河崔 宗伯、荥阳郑羲、太原王琼、陕西李冲等汉族大士族的女儿以充后 宫,并亲自为六个弟弟聘室,六个王妃中,除次弟之妻出于鲜卑贵 族外,其余都是中原的著名汉族大士族。通过这种联姻把两族统治 者的利益和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巩固统治。
3.改革评价
辩证思考:结合课件中“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社会风貌对比图”,讨论改革对鲜卑族发展的积极意义与可能存在的文化认同问题。
(三)政权更替孕统一——北朝政权更替
1.政权演变梳理
时间轴制作:同桌合作完成“北朝政权更替时间轴”,标注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更迭,并与上节课所学南朝的历史相结合。
2.阶段特征归纳
时间轴分析:结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替,分析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并总结出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四)民族交融新变化——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交融表现探究
小组合作:根据课件内容,从四个维度梳理民族交融的具体
表现:
生产生活:少数民族学习农耕,汉族学习畜牧,胡汉饮食、服饰互鉴
政治制度:北朝政权沿袭中原官僚体系,重用汉族士人。
文化交流:汉语成为通用语言,少数民族音乐、舞蹈传入中原。
心理观念:“胡”“汉”界限淡化,民族认同感增强。
2.交融方式与影响
图片分析:观察“单于和亲瓦当”“淝水之战示意图”“孝文帝改革”等图片,归纳民族交往的方式。
史料解读:阅读陈寅恪关于“李唐氏族胡汉混血”的论述,理解民族交融对隋唐盛世的奠基作用。
北朝的强盛来自……变替的“胡化” 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 国颓势,并构成了……通向重振的隋 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李唐一族之所以兴,盖取塞外野蛮精 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 别创空前之世局。 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 ——《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 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情感升华
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增强学生民族认同感。
五、巩固检测
1.魏主下诏:“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如语音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资治通鉴》这段记载,反映的是( )
A.汉文帝以德化民 B.汉武帝独尊儒术C.光武帝释放奴婢 D.孝文帝改用汉语
2.胡床、椅子和方凳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
时期引入内地。这主要得益于( )
A.科技文化发展 B.民族交流交融 C.中原人民南迁 D.江南地区开发
3.以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现象所产生的共同影响是( )
北方 内迁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民族隔阂逐渐消解。北朝后期,我国 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南方 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迁往南方,从而使中原文化和江南文化相互交融。
A.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B.导致了南方政权的更迭
C.推动了北魏孝文帝改革 D.为国家统一创造了条件
参考答案1-3 DBD
六、学后反思
1.知识梳理:用课件中的时间轴做框架,回顾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朝政权更替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2.方法总结:记录从课件史料分析与历史剧表演中学会的历史学习方法(如通过文物图片解读时代特征、用对比法分析改革影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