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第四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第四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六年级语文(上)第四单元测试卷
六年级 语文
(测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读拼音,写词语。(7分)
xiōng yǒng péng pài( )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桑娜看着这 zāo gāo( )的天气,zhòu qǐ( )眉,盼着渔夫安全回家。
峡谷里,人迹罕至,只见小溪 liú tǎng( ),浪花飞溅,豺狼虎豹 páo xiào( )之声不时在山谷里回荡,听着就让人万分 jiū xīn( )。
二、读一读,选一选。(24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组是( )。(3分)
A. 狞笑(níng) 搀扶(chān) 祭奠(diàn)
B. 船板(gě) 寡妇(guǎ) 蜷缩(juán)
C. 魁梧(kuí) 黎黑(lí) 服役(yì)
2.下列词语不是描写心理活动的一项是( )。(3分)
A. 忐忑不安 B. 坚强 C. 心惊肉跳 D. 喜悦
3.给下面句子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3分)
势:①姿势;②一切事物力量表现出来的趋向;③权势。
(1)看书的姿势不正确,日久天长就会影响视力。 ( )
(2)为了得到功名富贵,他不顾廉耻,向权势者摇尾乞怜。( )
(3)山洪咆哮着,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 )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3分)
A. 他会有这样的下场完全是自作自受。
B. 那孩子急匆匆地跑来,指手画脚说了半天,想必是家里出了什么急事。
C. 写作文时,写什么,怎么写,都要不假思索,想好了再动笔。
D. 每当晨昏,霞光映耀骆驼山石,色彩斑斓,闪闪发亮,颇为壮观。
5.“孩子虽然不算多---- 只有两个”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3分)
A. 表示转移话题 B. 表示解释说明 C. 表示声音的延长
6.下列句子中省略号起什么作用?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里。(3分)
A. 表示心理活动的时断时续;B. 表示列举的省略;
C. 表示语意的跳跃;D. 表示说话断断续续。
(1)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 ( )
(2)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 ( )
(3)还好,总算活着回来啦。……我不在,你在家里做些什么呢?( )
7.选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描写方法。(3分)
A. 环境描写;B. 神态描写;C. 动作描写;D. 语言描写
(1)“我?”桑娜脸色发白,说:“我嘛……缝缝补补……风吼得这么凶,真叫人害怕。我可替你担心呢!” ( )
(2)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 ( )
(3)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 )
8.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 《穷人》一课开头的环境描写不可以删去,会影响小说的表达效果。
B. 《桥》和《穷人》这两篇课文的结尾都非常新颖别致,富含深意。
C. 小说的“三要素”指的是典型的环境、典型的情节和典型的人物形象。
D. 课文《在柏林》的主题思想是批评两个小姑娘不尊敬神志不清的老妇人,说明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尊重。
三、课文在线。(10分)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0分)
(1)“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这个句子是 ________ 描写,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 。
(2)“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这里运用了 ________ 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老汉的 ,这座“山”是 。
四、课内阅读。(14分)
(节选《穷人》)
两个人沉默了一阵。
“你知道吗?”桑娜说,“咱们的邻居西蒙死了。”
“哦?什么时候?”
“我也不知道,大概是昨天。唉!她死得好惨啊!两个孩子都在她身边,睡着了。他们那么小……一个还不会说话,另一个刚会爬……”桑娜沉默了。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但桑娜坐着一动不动。
“你怎么啦?不愿意吗?你怎么啦,桑娜?”
“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
选文先后两次出现“沉默”,第一次是桑娜和渔夫同时沉默,渔夫沉默是因为 ,桑娜沉默是因为 ;第二次是桑娜沉默,这次沉默表示 ________。桑娜的两次沉默,都反映了桑娜 ________。(4分)
画“____”的句子是对渔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描写,渔夫“严肃、忧虑”是因为 ________,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渔夫是一个 ________ 的人。(5分)
有的同学认为把“我们总能熬过去的”中的“熬”字,更换为“度”“挺”都不合适。请你来想一想这其中的原因。(3分)
________
反复读文中画“~~~”的句子,体会桑娜此时的心情,用两个词语来表达:________、________。(2分)
五、课外阅读。(15分)
孩子们,快跑!
教室里,一位女老师正坐在讲台上,用多媒体给学生上课。突然,地震发生。孩子们开始站起来,往教室外跑。他们有些慌乱,但跑的过程中,一点也没有拥挤。课桌之间狭小的通道,成了他们的生命线。然而,在整个过程中,坐在讲台上的女老师,始终都没有站起来过,她只是不断地喊着:“孩子们,快跑!”在危及生命的那一刻,她跟教室的门,只有一步之遥。
然而,她想到的,首先是孩子们。
印象更深刻的是第二段视频中的一个细节。当时,也是一位老师在上课,地震发生的时候,她让孩子们往外跑,由于学生们要跑经她所在的讲台,她的腰身一直前倾着,尽可能地让自己贴得离讲桌更近一些。这样,就可以在自己与黑板之间,为学生们腾出更“宽敞”的逃生通道来。她的身体一直向前倾着,贴得离讲桌再近些,再近些,在地动山摇的那一刻,她的姿势,成了最美的风景。
就在第二段视频中,最后一个男生将要跑出教室的一刹那,他一把把还在倾斜着身体等着自己的老师推了出去,他用自己小小的男子汉的身躯,去护卫着自己的老师,一起逃离险境。他觉得,他应该这样做。而我们看到的,却是这个世界上,爱与爱的最好回答。
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画“____”句子的理解。(2分)
短文为什么强调第一段视频中的女老师始终没站起来?(3分)
说第二段视频中女老师的姿势是“最美的风景”是因为 ________。(3分)
短文重点描写了三个人物,地震来临时他们分别是怎么做的?(4分)
说说你读了短文后的感受。(3分)
六、习作。(30分)
在我们的身边无时无刻都在上演着人们相互关爱的事情。请你选择一件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情,写一写。注意写清楚事情发生的经过以及自己当时内心的想法。题目自拟。
参考答案(除作文题外)
一、读拼音,写词语
汹涌澎湃、糟糕、皱起
流淌、咆哮、揪心
二、读一读,选一选
B(“蜷缩”读音为quán suō,B项“juán”错误)
B(“坚强”是性格描述,其他为心理活动)
(1)①;(2)③;(3)②
C(“不假思索”指“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与“想好了再动笔”语义矛盾)
B(破折号后“只有两个”是对“不算多”的解释说明)
(1)B;(2)C;(3)A
(1)BD;(2)C;(3)A
D(《在柏林》主题是揭露战争对人性的摧残,而非“批评小姑娘”)
三、课文在线
(1)环境;渲染悲凉气氛,推动情节发展,暗示人物命运
(2)比喻;沉着冷静、临危不乱;人们依靠的老汉(或“权威、希望的象征”)
四、课内阅读
渔夫在思考如何告诉桑娜收养孤儿的事;桑娜不知如何开口说西蒙去世和抱回孩子的事;用行动回应渔夫,表示同意收养;善良、为他人着想
神态、动作、语言;担心养活不了全家,但决心收养孤儿;善良、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
“熬”指忍受艰苦生活,体现渔夫决心度过困难;“度”无苦难意味,“挺”是硬撑,均不能体现生活艰苦却坚持的意味,故不能换。
激动、忐忑
五、课外阅读
画线句体现老师在危险时把生的希望让给学生,以生命守护学生,是爱与责任的诠释。
强调“没站起来”是为突出她坚守岗位,全程指挥学生逃生,体现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
姿势是为给学生拓宽逃生通道,体现无私奉献,危难时刻的师爱最动人。
第一位女老师:始终坐着指挥学生逃跑,没站起来;第二位女老师:身体前倾贴讲桌,为学生拓宽逃生通道;小男孩:把老师推出去,自己留在最后。
示例:危难时刻,老师与学生用行动诠释“爱”——老师以命护生,学生反哺感恩,这种双向的爱与奉献令人动容,是人性光辉的最好注解。
第3页,共4页 第4页,共4页
第1页,共4页 第2页,共4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