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5张PPT)第三单元 勇担社会责任第七课 追求自由平等第二课时 践行平等学习目标道德修养:践行平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境引入这句话表达的信念和态度是什么?人生来平等,无需仰望也勿俯视,不傲慢更不自轻。表达了人人平等的信念和态度。探究新课堂活动一:平等的含义。生活观察新中国成立以来,妇女解放取得了旧中国不可比拟的成就和进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公共服务的完善,妇女的各项权利得到了很好保障。今天,妇女健康水平明显提高,平均预期寿命超过80岁;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中性别差距基本消除;妇女在各类社会保险中平等参保、平等享受待遇,美好生活更有保障。我国妇女权益保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为每一位妇女获得人生出彩和梦想成真的机会奠定了坚实基础。结合实例,谈谈你对男女平等的认识。探究新课堂活动一:平等的含义。女性与男性有平等的政治权利,如选举权、被选举权及参与国家管理的权利。男女同工同酬,禁止就业中的性别歧视,用人单位不得因性别拒绝录用或限制婚育。男女平等接受教育,消除教育领域的性别差距。禁止职场晋升中的性别歧视,保障女性职业发展空间。男女平等,是指男女两性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等各个方面,享有同等的权利,负担同等的义务。探究新课堂活动一:平等的含义。那么,平等的含义是什么呢 平等意味着同等情况同等对待。平等是人类的崇高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的要求。我们该如何践行平等的理念呢?探究新课堂活动二:平等表现为人格平等。两幅漫画共同反映了什么问题?嘿,小矮子,叫爸爸两幅漫画中的行为都是侮辱他人人格的行为。探究新课堂活动二:平等表现为人格平等。侮辱他人人格的行为有哪些?暴力侮辱。例如,以粪便泼人、强剪头发、强迫他人做有辱人格的动作等。这些行为直接对受害者的人身进行侮辱,属于明显的侮辱人格行为。探究新课堂活动二:平等表现为人格平等。文字侮辱。通过文字形式,如书写、发布、传播侮辱性的文字内容,来诋毁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这包括但不限于在网络平台上发布侮辱性言论、撰写侮辱性文章等。言语侮辱。通过口头散布被害人的生活隐私、生理缺陷等,对受害者进行辱骂和诋毁。这种言语上的侮辱,同样会破坏受害者的名誉和人格尊严。探究新课堂活动二:平等表现为人格平等。侮辱他人人格的行为,一是有侮辱行为,如言语辱骂、文字诋毁、动作羞辱等;二是行为具有公然性,即当着第三人或者更多人实施;三是造成他人名誉受损,如社会评价降低。探究新课堂活动二:平等表现为人格平等。侮辱人格的行为,不仅违反了社会公德和道德规范,还可能触犯法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的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也规定,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探究新课堂活动二:平等表现为人格平等。人格平等非常重要。那么,什么是人格平等呢?人格平等,简而言之,是指每个人在尊严和价值上都是等同的,不应因种族、性别、年龄、社会地位、经济状况、宗教信仰或其他任何因素而受到歧视或优待。这一概念强调个体之间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应得到同等的尊重和保障。所以,平等表现为人格平等,所有人的人格尊严都受到法律平等保护,不容亵渎和侵犯。探究新课堂活动三:平等意味着权利义务平等。探究与分享我国宪法和法律都有关于平等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条第一款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四条受教育者在入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三十七条第一款结合宪法和法律的上述规定,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解。探究新课堂活动三:平等意味着权利义务平等。小组1:任何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也都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小组2:我国公民合法权益一律平等地受到法律保护,违法或犯罪行为一律平等地依法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综上所述,平等意味着权利义务平等。探究新课堂活动三:平等意味着权利义务平等。这些图片内容违背平等吗?阅读“相关链接”回答。无障碍花园 地铁车厢的爱心座椅探究新课堂活动三:平等意味着权利义务平等。相关链接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如老人、儿童、孕妇、残疾人,由于年龄、身体状况等原因,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获得社会帮助等方面,会享有一定的优先权,获得特别的关照。这种差别对待的做法,并没有违反平等原则和精神,相反,是为了让他们获得实实在在的平等。图片内容没有违背平等,这些图片体现了对老人、儿童、孕妇、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特殊关照,是维护平等的做法。探究新课堂活动三:平等意味着权利义务平等。在法律意义上,平等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同等情况同等对待,比如男女同工同酬、一次选举一人一票等;二是不同情况差别对待,比如老人、儿童、孕妇、残疾人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应获得优先权和得到特殊关照。对老人、儿童、孕妇、残疾人等人的特殊关照,正好体现了平等的原则。探究新课堂活动四:践行平等的做法一——平等对待他人。上述三幅漫画分别反映了什么现象?漫画一反映性别歧视。漫画二反映身高歧视。漫画三反映学历歧视。探究新课堂活动四:践行平等的做法一——平等对待他人。这三幅漫画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他人?平等对待他人。探究新课堂活动四:践行平等的做法一——平等对待他人。每个人都有平等的生存权利、发展权利和追求幸福的权利。看看我国是如何营造平等的社会氛围的。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困难群众就业兜底帮扶,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我们要平等地对待所有社会成员,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不欺生、不凌弱。探究新课堂活动五:践行平等的做法二——敢于抵制不平等的行为。探究与分享2003年6月,大学生张某参加公务员考试,他的笔试和面试成绩在报考同一岗位的近百名考生中名列第一。因在随后的体检中被查出携带乙肝病毒,他被招考岗位所在市的人事局以体检不合格为由拒绝录用。无奈,张某一纸诉状递到人民法院,状告市人事局侵犯其合法权利。人民法院在判决中确认,被告市人事局在公务员招录过程中作出取消原告张某进入考核程序资格的行为,主要证据不足。依据法律规定,该行为应予撤销。这起全国首例“乙肝歧视”案以原告张某的胜诉而告终。该案件对后来出台废止“乙肝歧视”的国家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张某的做法给我们什么启示?探究新课堂活动五:践行平等的做法二——敢于抵制不平等的行为。当我们的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能忍气吞声。面对不公平的现象,我们不能听之任之,应据理力争,用合法的方式捍卫平等。探究新课堂活动五:践行平等的做法二——敢于抵制不平等的行为。性别歧视、身高歧视、学历歧视等这些不平等的现象的危害有哪些?我们遇到这些现象时应该怎么办?不平等的现象,损害了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平等的现象,败坏社会风气。小组1小组3不平等的现象,损害了公民的平等权利,违背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小组2探究新课堂活动五:践行平等的做法二——敢于抵制不平等的行为。综上所述,践行平等就要敢于抵制不平等的行为。遇到不平等的现象,不能忍气吞声,但也不能非法报复。我们要据理力争,必要时依法维权。小组4小组5探究新课堂活动五:践行平等的做法二——敢于抵制不平等的行为。相关链接践行平等要坚决反对特权。现实生活中,有的人或只享受权利不承担义务,或利用手中的权力以权谋私,或利用社会关系追逐一己之利,等等。法律的尊严和权威不容侵犯,任何践踏法律的行为必将受到制裁和惩罚。任何人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这说明了什么?特权是平等的大敌。践行平等,就要反对特权。探究新课堂活动五:践行平等的做法二——敢于抵制不平等的行为。阅读感悟1944年,陈云主持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和供给保障工作。由于身体不好,出汗多,他穿的军装破得快,打了不少补丁。管后勤的同志看到后,打电话通知有关部门送给陈云一套新军装。陈云知道后,非常严肃地对这位同志说:“你是只给我发新军装,还是给陕甘宁边区所有的同志都发?现在不到发军装的时候,任何人都不能例外。”我们要向陈云同志学习,主动反对特权。知识点归纳概括1.平等的含义。平等意味着同等情况同等对待。2.平等的表现。(1)平等表现为人格平等。(2)平等意味着权利义务平等。探究新课堂知识点归纳概括3.践行平等的做法。(1)平等对待他人。(2)敢于抵制不平等的行为。探究新课堂典型题目分析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第四十八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上述内容,体现了( )①男女平等 ②民族平等 ③机会平等 ④分配平等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随堂练习A1.民法典规定,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一律平等。民事主体的财产权利受法律平等保护。这体现了( )①我国公民的合法权益一律平等地受法律保护 ②公民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 ③没有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④公民应平等地履行义务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随堂练习D2.下列内容能够体现平等的有( )①男女同工同酬 ②一次选举一人一票 ③城市设有无障碍花园 ④地铁车厢里有爱心座椅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随堂练习A3.践行平等要坚决反对特权,能反映这一内容的有( )①法律的尊严和权威不容侵犯,任何践踏法律的行为必将受到制裁和惩罚 ②任何人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容活动,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③利用职权收受贿赂、插手工程招投标、为亲友谋取利益 ④将公共权力私有化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随堂练习非选择题4.在课堂学习中,同学们对平等的含义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也有同学认为:“同等情况同等对待”与“不同情况差别对待”是不是存在矛盾呢?你怎么看待这一问题?请说明理由。“同等情况同等对待”与“不同情况差别对待”不矛盾。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如老人、儿童、孕妇、残疾人,由于他们的年龄、身体状况等原因,会获得社会帮助,会享有一定的优先权,获得特别的关照。这种差别对待的做法,并没有违反平等原则和精神,相反,是为了让他们获得实实在在的平等。课堂小结通过本课时内容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平等的含义,平等的表现、践行平等的做法。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是人类的美好梦想。我们要增强平等意识,把平等落实到日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共同构建平等有序的社会。板书设计第三单元 勇担社会责任第七课 追求自由平等第二课时 践行平等践行平等平等的含义平等的表现平等的做法人格平等权利义务平等平等对待他人敢于抵制不平等的行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