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1张PPT)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第一框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一、认识与实践思考一根据上面两幅图片,谈一谈你对火星的感受。一、认识与实践1、认识:(1)含义认识是 主体 对 客体 的 能动反映。主体:人≠动物人类特有对象: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性质:积极的≠被动的反映思考:认识与意识有什么区别?注意:意识和认识(1)范畴不同:意识相对于物质而言,属于唯物论范畴;认识相对于实践而言,属于认识论范畴。(2)含义不同: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含主动形成和被动接受);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主动形成)。(3)联系:认识与意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都有对错之分。一、认识与实践1、认识:(2)形式很久以前,人类的目光就关注到火星这颗火红色的星球,发现它在天空中漫游时而明亮、时而昏暗偶尔还会逆行。因此,在中国古代称之为“荧惑”,被人类视为战星、凶星。尤其“荧惑守心”这一现象更是被人们视为不吉之兆,和丧、乱、贼、兵紧密相连。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探火也从未停止过,通过科学探测一步一步解惑“荧惑”。现代天文观测告诉我们,火星的橘红色不过是来源于其表面广泛分布的氧化铁;至于逆行的原因,人们经过研究发现:地球和火星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和速度不同,每隔两年在地球上会看到逆行的视觉效果。因此,“荧惑”大凶天象之惑也就早已不惑。思考二、古今对比,人们对火星的认识有什么样的变化?这两各不同阶段的认识各有何特点?一、认识与实践1、认识:(2)形式感性认识 内涵 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红色、硬的、苹果香看到颜色、摸到形状、闻到味道、等(个别属性)感觉: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个别属性的直接反映(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温觉)一个又甜又硬的红苹果对苹果整体认知说起苹果,脑海中浮现当苹果不在眼前时,根据记忆可以浮现它的样子(回忆知觉: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在脑中的综合反映(整合多种感觉形成完整形象)表象:对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在头脑中的形象留存(事物不在自己眼前时,能浮现它的样子,即回忆或想象再现)一、认识与实践1、认识:(2)形式理性认识 内涵 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苹果是水果的一种,是蔷薇科苹果亚科苹果属植物,其树为落叶乔木。苹果是植物,不是动物,形状近乎圆形,不是三角形、方形,颜色常见为红黄绿,不是黑蓝紫…苹果中含有多种元素以及大量维生素C,可以推理出食用苹果可以保护人体的心血管、增强人体免疫力等作用。一、认识与实践1、认识:(2)形式用语言概括出苹果的本质属性,具有抽象性判明是否具有某种属性从已有的判断合乎规律地推出新的判断例:苹果是水果的一种,是蔷薇科苹果亚科苹果属植物,其树为落叶乔木。例:苹果是植物,不是动物,形状近乎圆形,不是三角形、方形,颜色常见为红黄绿,不是黑蓝紫…例:苹果中含有多种元素以及大量维生素C,可以推理出食用苹果可以保护人体的心血管、增强人体免疫力等作用。概念:通过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而反映事物的思维形式判断: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推理:从已有的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一、认识与实践1、认识:(2)形式判断三、就像苹果和梨子都属于水果下面的两类一样,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也属于两类完全不同的认识。感性认识是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背诵技巧:先区别、再联系,渗透包含是统一。注意:感性认识和理性,二者也没有绝对的界限,现实之中往往感性认识中有理性,理性认识中有感性。但要明确,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另外,认识有正误之分,不能认为感性认识都是错误的,理性认识都是正确的经典例题1.“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画家张璨所提出的艺术创作理论,是中国绘画美学的纲领性命题,“造化”就是生生不息的万物一体的世界,亦即中国美学说的“自然”,“心源”是说“心”为照亮美的光之源,没有美的心灵,就不能照亮世界万物的本真之美。中国绘画美学纲领性命题中蕴含的哲学智慧是A认识要以客观事物为对象B.物质和意识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C.认识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D.意识是自然界自身发展中产生的“地球上最美的花朵”片面,没有看到认识还需要主体——人意识依赖于物质,但物质不依赖于意识,B错误意识是物质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不是自然界自身发展产生的, D错误。C那么,人类为何能对火星产生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呢?也许,“天问一号”的探索能告诉我们答案!一、认识与实践2、实践:讨论一、“天问一号”探测活动属于什么活动?尝试从视频中归纳有关信息并分析其特点。一、认识与实践2、实践:(1)含义;(2)基本形式实践是人们 改造 客观世界 的物质性活动。主体:人活动:改造对象:客观世界×动物×主观世界×认识世界实践的基本形式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最基本)变革社会的实践科学实验活动提示:基本形式不等于实践的所有形式,实践的形式是丰富多彩的,还有其他的实践形式,如教育实践、医疗实践、艺术实践等。慧眼辩实践牛刀小试1. 猩猩用水灭火2. 改革开放3. 学生听课4. 蜜蜂筑巢5. 工人修建港珠澳大桥6. 科学家研发北斗卫星导航系统7. 资产阶级革命×√×变革社会的实践动物的活动不是实践纯思维的活动不是实践×动物的活动不是实践√√改造自然界的生产实践科学实验活动√变革社会的实践一、认识与实践2、实践:(3)特点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区别于人的纯主观活动)实践的构成要素:主体、手段、对象都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也是客观的。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区别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在改造自然方面: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改造社会方面: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区别于孤立的个人活动)社会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横向)历史性: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各不相同,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纵向)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讨论二、阅读教材50-53页,结合上述材料,思考实践与认识有怎样的辩证关系?在科学目标指引下,随着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天文一号”成果发射并获取多个地月、宇宙飞行及火星图像,使我们的认识不断深化“天文一号”探测过程的不断修正及最终探索成功也验证了中国航天技术与“天问一号”方案的切实可行火星探索成果可以转化为带动高技术产业及其他国计民生产业正向力量,还会为人类更大规模的航天探索发展奠定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产生于实践需要,提供认识工具、延伸认识器官,锻炼提高认识能力)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补充】认识的来源≠获得认识的途径:(来源唯一、途径有二)认识的来源是唯一的,即实践获得认识有两个途径:亲身实践——直接经验 and 学习——间接经验。直接经验间接经验【注意】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唯一来源(×重要来源)【注意】×来源于实践的认识都是正确的认识×优劣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工具,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实践①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②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③改造着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推动着人们去探索研究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但不是唯一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主观客观桥梁——实践①主观符合客观,推动实践的发展——“是”②主观不符合客观,阻碍实践的发展——“非”(2)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目的和归宿。注意认识的根本目的(实践) ≠认识的根本任务认识的根本任务: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发展原理本课原理总结: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勇于实践方法论:重视科学理论、真理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shdokao本课总结: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一、认识含义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区别;联系二、实践含义形式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直接现实性三、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来源动力检验标准目的原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认识基础反作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