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1张PPT)第二单元综合探究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 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想政治内容索引课前篇 自主预习课堂篇 议题探究学业质量要求1.准确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根本立场,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2.学会正确看待历史问题及评价历史人物。3.科学认识当代中国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表现、本质及危害。课前篇 自主预习[必备知识]1.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决定着人们的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2.不是人的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而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3.人们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形成了生产关系,占统治地位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经济基础。4.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二者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5.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6.社会历史是人民群众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书写者和创造者。7.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要坚持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辩证理解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的关系,科学、客观、实事求是地评价杰出历史人物。8.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要充分认识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和危害,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思维拓展]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也是其安身立命的基础。然而,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暗流涌动,肆意歪曲历史、否定领袖、抹黑英雄,产生了极其消极的影响。我们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1)研究历史必须坚持唯物史观指导。历史唯物主义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是科学研究历史的必由之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有助于深入历史实际了解历史的本来面目,准确把握历史进程;有助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历史的主流,正确评价重大事件、重要党派、重要人物,不至于陷于历史的细节而不能自拔;有助于从凌乱的历史现象中发现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探寻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把握历史前进的基本规律,使人们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2)深刻认识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和危害。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就是以所谓“重新评价”为名,歪曲近现代中国革命历史、党史、国史、军史。历史虚无主义以历史唯心主义为理论基础,用孤立、片面、曲解的方法分析、观察历史,虚化事实,否定历史的客观性,随意歪曲历史真相;虚化规律,否定客观存在的历史真理,否认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大趋势。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就是拿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来做文章,竭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企图搞乱人心,煽动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课堂篇 议题探究探究一(1)阅读上述材料,谈一谈马克思阐释了哪些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哲学原理。(2)习近平为什么高度重视《<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当代价值 提示 (1)①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决定着人们的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不是人的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而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②人们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形成了生产关系,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二者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正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形成了社会基本矛盾,成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2)《<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高度概括了唯物史观,有其特殊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直到现在,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时,仍然不能离开唯物史观的指导。探究二阅读上述材料,思考哪些因素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提示 (1)历经艰难坎坷“站起来”:成立新中国和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生根本转折。新中国成立以后,建立和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创造性地实现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建立起了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积累了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2)把握历史机遇“富起来”: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从“文化大革命”困境中走出来的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征是改革开放,最突出的标志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显著的成就是经济快速增长和人民总体上实现小康。这是继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程中新的里程碑。改革开放创造了中国奇迹,改变了国家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是中国人民富起来的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3)势不可当坚定“强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前所未有地接近伟大复兴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蹄疾步稳地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各项改革举措全面发力、重点突破、纵深推进;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治理明显改善;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强军兴军开创新局面;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全面从严治党取得显著成效;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外交布局;等等。这些历史性成就和变革,都是新时代的显著标志。探究三(1)分析肆意丑化、亵渎英雄人物等错误言行的实质。(2)结合龚自珍的话,思考历史虚无主义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大危害。提示 (1)诬蔑诋毁恶搞英雄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是敌对势力西化、分化中国的思想工具。抹黑诋毁革命英雄,根本目的是否定共产党、共和国人民军队和人民革命的历史。诋毁诬蔑否定英雄是历史虚无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其幕后深层动机是消解国民心理,也是颜色革命的一种技术路径和手段。任由历史虚无主义之风吹开,抹黑英雄人物之论泛起,国家和民族就会处在危险边缘。历史虚无主义网上“任性”的背后,是西方“和平演变”的图谋,而且已经成为“阳谋”。(2)清代著名思想家龚自珍说过:“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他又说过:“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才,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这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研究历史和正确对待历史的重要性,说明了正确评价历史是关乎国家治乱兴亡的大事。历史虚无主义的根本危害就在于从历史领域入手,通过否定、丑化历史达到否定现实的目的,借以摧毁我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历史依据,否定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和发展道路。因此,历史虚无主义说到底是对中国走什么道路问题的回答。探究四(1)阅读上述材料,与同学分享你的体会。(2)运用习近平所阐述的观点,选择一位历史人物进行评价,并写一篇500字左右的小短文。提示 (1)①必须坚持历史主义原则,深入了解他们所处的历史要件。②必须坚持阶级分析方法,深入了解他们所代表的那个阶级。③必须坚持用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统一的观点来分析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④必须坚持用全面分析与评价的原则,既不能肯定一切,又不能否定一切。(2)略。随堂训练1.“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都是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力量!”从唯物史观看这是基于( )①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②社会意识推动社会存在的变化和发展 ③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 ④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答案 C解析 “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这说明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①符合题意;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的发展,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的发展,②错误;题干未涉及上层建筑,③与题意无关;“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都是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力量!”,这说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④符合题意。2.文化发展犹如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要使这条大河水道畅通,水清质美,就必须清理和维护好它的源与流。那种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倾向,被称为历史虚无主义。从哲学上看,“历史虚无主义”错在不懂得( )①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发展的环节 ②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④矛盾的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③答案 D解析 那种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倾向,否认了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全盘否定了过去,没有分清其中的精华和糟粕,而是全盘否定、全盘抛弃,没有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故①③均符合题意;②观点没有体现;④观点错误,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3.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在新时代,中国人民将继续自强不息,自我革新,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敢于向顽瘴痼疾开刀,勇于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将改革进行到底。“将改革进行到底”是因为认识到( )①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②改革的决心和毅力决定了改革能够取得伟大成就 ③事物的发展过程就是全面否定自身实现质变的过程 ④改革是我国现阶段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式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 B解析 “将改革进行到底”是因为认识到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我国现阶段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式,①④符合题意;改革的决心和毅力将影响我们所取得的成就,但不能决定能否取得伟大成就,②说法错误;事物的发展过程是辩证否定的过程,其实质是扬弃,③说法错误。4.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内涵的认识不断发展,从“公有制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为补充”,发展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再发展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升为基本经济制度。我国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内涵认识的深化( )①是对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正确认识 ②遵循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 ③正确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变化发展的状况 ④体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能推动社会的发展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答案 C解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内涵认识的深化遵循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体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能推动社会的发展,能够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证,②④符合题意;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内涵认识的深化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矛盾的特殊性的正确把握,①错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内涵认识的深化正确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变化发展的状况,不属于分析上层建筑变化发展的状况,③错误。5.《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强调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将政府投资、产业结构、互联网等方面的管理措施全部纳入其中,自此,“全国一张清单”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实现“单外无单,一单尽列”。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有( )①调整生产关系,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调整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③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 ④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 B解析 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实施有利于清晰地界定市场和政府的边界,也有利于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是国家调整生产关系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体现,①符合题意,②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不同的人对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调整有不同看法,没有体现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③不符合题意;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是一项创新性的制度安排,在经历了若干次调整之后终于初步形成“全国一张清单”的格局,这体现了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④符合题意。6.“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央视播出的《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一集从“人民”这个有温度的中心词切入,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的职责担当和深厚的人民情怀。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情怀( )①把人民群众的需要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②承认人民群众是一切财富形成的源泉 ③尊重了人民群众的社会历史主体地位 ④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 D解析 党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①表述错误;人民群众是财富的创造者,而非财富形成的源泉,②表述错误;中国共产党人应“不忘初心”,多做利民之事,对人民不利的事情丝毫不能做,这尊重了人民群众的社会历史主体地位,③符合题意;中国共产党人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应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④符合题意。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在互联网已深刻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今天,大多数人都离不开网络。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生态是良好还是恶化,与我们每个人利益攸关。为了维护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维护广大网民切身利益,营造良好的网络生态,国家网信办正式颁布了《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并于2020年3月1日开始施行。《规定》中的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是指政府、企业、社会、网民等主体,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网络信息内容为主要治理对象,以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建设良好的网络生态为目标,开展的弘扬正能量、处置违法和不良信息等相关活动。《规定》明确了正能量信息、违法信息和不良信息的具体范围,对于那些存续已久、破坏网络生态秩序的各种乱象,都在整治之列。《规定》回应了民众诉求,对网络生态治理提出了制度规束,令人拍手称快。《规定》的实施意味着我国依法治理网络的能力迈上了新台阶,可以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推动我国网络生态天朗气清。结合材料并运用寻觅社会的真谛的知识,分析《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颁布及实施的哲学依据。答案 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作为先进的社会意识,其颁布及实施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网络生态,提高社会治理能力。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的颁布及实施契合了当今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的颁布及实施,维护了广大网民的切身利益,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体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