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1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同步导学案课程标准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了解战略反攻(挺进大别山)到战略决战(三大战役)的转折过程;掌握渡江战役与南京解放的标志性意义;知道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的主要原因;分析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理解“人民的胜利”的历史内涵;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教学目标①历史解释:通过阅读教材及相关史料,简述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和国民党统治的覆灭等基本史实。②时空观念:通过学习“三大战役示意图”,感受人民解放战争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③家国情怀:通过学习三大战役的胜利,认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通过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认识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教学重难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的过程与意义;南京解放的历史象征。多维度分析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理解“农村包围城市”战略的实践逻辑。考点梳理一、解放区土地改革1.政策调整:抗战胜利后把减租减息政策改为没收地主阶级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2.依据:1947年,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实行耕者有其田。3.影响:(1)使农村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2)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1.序幕: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2.战略决战:三大战役名称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时间 1948年9-11月 1948年11月-1949年1月结果 解放东北全境 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获得解放 华北全境基本解放(北平和平解放)3.战争胜利:1949年4月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统治覆灭。4.胜利原因: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正确决策赢得民心;解放区土地改革获得农民广泛拥护;国统区民主运动的有力配合;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中共中央的正确战略决策与英明指挥。三、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1.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时间 1949年3月 地点 河北西柏坡重心转移 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向城市奋斗目标 把中国逐渐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2.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1)是毛泽东思想的伟大胜利,它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地位和外患频仍、长期战乱、四分五裂的局面。(2)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3)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同步专训1. 1949年5月,解放上海的战斗结束,成千上万的解放军战士整齐地睡在马路上。对此,美国的《生活》杂志称:“这个行动宣告国民党时代已经结束。”该杂志的评论实际上反映了( )A.美国已经放弃“扶蒋反共”的政策B.人民解放战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C.上海解放后,国民党统治彻底结束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赢得了民心2. 下图所示为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反映了中国共产党( )A.政策的正确和策略灵活性 B.放弃攻打中心城市的计划C.建立根据地抗日民主政权 D.不断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3. 亚历山大罗夫曾在《劳动报》撰文:中国共产党开展的土地改革和其他改革已经将解放军攻势所及的地区的数百万农民吸引进人民解放军的阵营,国民党后方的成千万的农民也纷纷武装起义,反抗国民党军和国民党政权。可见,这些改革有利于( )A.促进土地革命的开展 B.落实减租减息的政策C.扭转国共力量的对比 D.加速抗日战争的胜利4. 以下一组照片的主题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B.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C.人民解放战争的历程 D.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5. 毛泽东在1949年4月发表的诗中写道:“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其中“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意义在于( )A.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B.北平和平解放,文物古迹得以保存C.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D.解放南京,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6. 据统计,参与淮海战役后勤保障的民工有543万人,相当于每个战士身后有9个民工在支援保障作战。正如陈毅所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这表明( )A.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已形成B.土地改革使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C.敌后战场成为抗战主战场D.人民群众是影响战争结果的重要因素7. 这一军事行动中,晋冀鲁豫野战军渡河南进,先后跨越了黄泛区、淮河等障碍,把战线从黄河流域推进到长江流域。这一军事行动( )A.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B.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C.解放了东北全境D.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8. 1947年夏,依照毛泽东确立的“三军配合,两翼牵制”的部署,千里跃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的部队是( )A.刘邓大军 B.东北野战军 C.华北野战军D.华东野战军9. 1949年,渡江战役之前,人民解放军向各国发出通告:“所有外国军舰必须于1949年4 月 20日前撤离长江,否则视为挑衅。”4月20日上午,英国军舰擅自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并向解放军开炮。人民解放军奋起还击,毙伤英军百余人。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 ( )A.是中国人民海军建设的发起点 B.是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C.彻底切断了国民党的军事外援 D.为打过长江去奠定了基础10.下列四幅图反映的是解放战争时期的重大事件。其中,标志着中国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是( )A. B.C. D.11.从南昌城到井冈山……从会宁到南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从胜利走向胜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开始创建第一个农村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摘编自统编《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材料二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素寒。更喜岷山千里,三军过后尽开颜。——毛泽东《七律·长征》材料三 1949年4月20日晚,解放军部队千帆竞发,像离弦的箭向江南驶去。敌人密集的炮弹落在渡船周围,解放军不怕牺牲,迎着敌人的火力冲锋……终于把红旗插在了“总统府”上。——摘编自统编《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材料四 在淮海战役纪念馆中,有一辆小推车格外引人注目,它就是淮海战役中人民群众支援前线时使用过的小推车。陈毅同志曾经说道:“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摘编自统编《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教参(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说明从“南昌城”到“井冈山”的革命历程反映出中国革命的重心发生的变化,指出南昌起义以来中国共产党开创的革命道路。(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红军长征途中遇到的困难,写出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谈谈你对长征精神的理解。(3)指出材料三反映的战役名称及其重要意义。(4)综合以上材料结合所学,分析人民军队能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原因。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全面内战爆发时国共双方力量对比交战双方 兵力方面 武器装备方面 占领地区 人口方面国民党 国民党军队430万 国民党军队拥有装备良好的陆、海、空军 国统区面积约占全国的76% 国统区人口约3.39亿共产党 人民解放军约127万 人民解放军只有陆军,装备基本上是缴自日、伪军的步兵武器和少数火炮 解放区面积约占全国24% 解放区人口约1.36亿材料二 如下图(1)据材料一提供的信息,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2)据材料二,分析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3)综上所述,你对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有何感悟?参考答案1-10 DACCD DBABD11.(1)变化:从城市转入农村。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2)困难:国民党的围追堵截;缺少给养;恶劣的自然环境等。标志:会宁会师。长征精神:坚定的革命信念,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勇于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严守纪律、团结互助的精神等(3)名称:渡江战役。意义:结束了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统治。(4)原因:人民的支持,人民军队英勇作战,党的正确领导和指挥,正确的战略战术,国民党反动统治不得人心等。12.(1)结论:全面内战爆发时,国共双方力量的对比中,国民党占据明显优势(符合题意即可)(2)原因:国民党玩弄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失去人心;中国共产党尽一切可能努力争取和平;中国共产党得到人民群众广泛支持;中国共产党正确的战略战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浴血奋战,等等(紧扣图片内容符合题意即可)(3)感悟:解放战争的胜利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任何组织和政党都必须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得民心者得天下(符合题意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