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5年秋季新版八年级上册同步学练测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课程标准】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和《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初步认识《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通过了解张謇兴办实业的典型事例,知道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艰辛历程。【知识结构】【要点梳理】一、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的签订1.甲午中日战争(1)爆发(2)主要战役平壤战役 左宝贵牺牲,统帅叶志超弃城逃跑,平壤陷落黄海海战 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经远舰管带林永升英勇抗敌,与舰同沉,日军夺取了制海权辽东半岛战役 徐邦道牺牲,日军制造旅顺大屠杀威海卫战役 丁汝昌自杀殉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思维导引 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2.《马关条约》的签订(1)签订:1895年3月,在日本马关签订。(2)主要内容割地 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通商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设厂 日本可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3)影响①使中国的领土主权遭到严重破坏。②巨额赔款迫使清政府大举外债,从而遭到列强进一步控制。③外国侵略势力深入中国腹地,通过投资办厂加紧对华资本输出。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了。思维导引 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标志着列强的侵略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二、列强瓜分中国狂潮1.概况:列强在中国掀起抢夺路矿利权、强租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狂潮。2.“门户开放”: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照会。列强划分“势力范围”,彼此协调关系,共同奴役中国。思维导引 三国干涉还辽的实质是帝国主义争夺在华利益。三、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出现:19世纪70年代,受外商刺激和洋务运动影响,我国开始出现商办企业。2.发展: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3.代表:状元实业家张謇创办大生纱厂,带动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4.发展特征:总的来说比较落后;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地区分布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的大城市。【同步训练】1.2024年5月18日,“纪念甲午海战130周年暨山东省水下考古成果展”在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地举办,定远舰、来远舰等甲午沉舰出水文物首次面向公众开放。据此,该成果展的举办地是( )A.威海 B.旅顺 C.青岛 D.大连2.19世纪末,全国各地许多爱国知识分子利用诗歌、散文、小说、漫画等多种形式,号召人民起来进行反割台斗争。与这一斗争史事相关的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3.康有为1899年从美洲回国途经某地时触景生情写下了一首七言绝句:“碧海沉沉岛屿环,万家灯火夹青山。有人遥指旌旗处,千古伤心过马关。”与此诗相关的史事是( )A.《南京条约》的签订 B.戊戌变法的失败C.甲午战争中国的战败 D.义和团运动兴起4.1895 年台湾人民在台北鸣锣罢市抗议清政府,并表示“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该事件发生的背景是,清政府签订(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5. 《马关条约》签订后第三天,光绪皇帝下诏,表示“嗣我君臣上下,惟期坚苦一心,痛除积弊,于练兵筹饷两大端尽力研求,详筹兴革。”材料表明( )A.洋务派筹建海军举步维艰 B.民族危机刺激了革新意识C.列强在中国掀起瓜分狂潮 D.实业救国的团体纷纷涌现6.以下图片从左至右依次为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迫使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示意图。通过观察,你能得出的最恰当的结论是( )A.中国丧失的领土逐渐增多 B.列强侵略不断扩大和深入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7.近代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以下人物事迹与对应的历史时期正确的是( )A.林则徐虎门销烟——洋务运动时期B.邓世昌黄海海战——甲午中日战争时期C.张謇创办大生纱厂——戊戌变法时期D.聂士成天津保卫战——中法战争时期8.晚清政府统治时期,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逐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以下关于不平等条约的表述与史实相符的是( )A.《南京条约》的签订,使英国获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B.《天津条约》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C.《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D.《辛丑条约》与其他条约一样,有割地、赔款等相关规定9.据研究,1895年后“四万万”一词迅速流行,成为高频词汇。例如,“中国不自强,则我四万万同胞将为奴隶”“我四万万人皆当身任其事,固无一人能免其责”“国为四万万人之公产”等,这是由于( )A.袁世凯复辟帝制使举国哗然 B.维新运动失败君主立宪受阻C.甲午战争失败民族危机加重 D.义和团“扶清灭洋”盲目排外10.那场战争被普遍看成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拐点,清朝海军强大的幻象、洋务运动带给国家的希望,或者说整个所谓的“自强”运动,到战争这里画上了句号。材料反映的战争之后中国( )A.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B.民族危机深重、民族意识觉醒C.开始了洋务运动 D.资产阶级革命派逐渐形成11.史料实证、家国情怀、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均属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范畴。阅读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史料实证 甲午之因】材料一 “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当开拓虾夷。晓谕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之岛,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日本改革派政治家吉田松阴(1855年)【家国情怀 英雄之颂】材料二【历史解释 甲午之殇】材料三 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海战双方舰队力量对比 参战舰数 总排水量/吨 平均航速(海里/时) 鱼雷发射管数/具 火炮总数/门 鱼雷艇数/艘中国 12 34 466 15.34 27 195 2日本 12 40 840 16.33 36 268 0材料四 李鸿章为避战保舰,令北洋舰队退守威海卫军港,日军趁机得到黄海制海权……1895年初,日军攻陷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清政府无心再战,派李鸿章前往日本议和。【时空观念 马关之耻】材料五(1)“责难朝鲜”发生于哪一年 “责难朝鲜”之后日本更大的企图是什么 请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日本的侵略野心。(2)简要说明材料二中民族英雄的事迹。他们共同具有什么样的精神 (3)据材料三、四和所学知识,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内部原因。(4)【跨学科·地理】材料五中哪幅图片中的通商口岸是《马关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 与《南京条约》相比,《马关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说明了什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