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七单元 能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 素养评价一、选择题(本题共7小题,每小题2分,共1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学校化学实验室易燃品、毒害品储存柜上不应该张贴的标志是( )。A. B. C. D.2.消防安全,人人有责。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室内着火,打开门窗 B.燃气泄漏,开灯检查C.火灾逃生,匍匐前进 D.加油站内,接打电话3.同时进行以下实验,蜡烛火焰最先熄灭的是( )。A. B. C. D.4.能源与人类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下列关于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因地制宜开发利用风能、水能、地热能等B.大力推广并充分利用太阳能C.合理、安全地开发利用氢能、核能D.能源都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5.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变化之一,能够运用燃烧和灭火的知识是同学们应该具备的基本科学素养。下列说法或行为你认为错误的是( )。A.当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时,就发生燃烧B.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是因为隔绝了空气C.将木材架空会燃烧更旺,原因是增大了木材与氧气的接触面积D.不慎碰倒燃着的酒精灯,应立即用湿抹布扑盖6.二氧化碳灭火器(如图)使用广泛,生产时将二氧化碳气体加压液化后装入小钢瓶中,使用时将其喷出灭火。下列有关该型灭火器的说法错误的是( )。A.加压液化时,二氧化碳分子间间隔缩小B.使用时先拉出保险销,再按下压把将二氧化碳喷出灭火C.灭火时,二氧化碳起到降低可燃物着火点和隔绝空气的作用D.可用于扑灭图书馆内图书失火7.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探究燃烧条件”的对比实验:a处通入氧气,①中白磷未燃烧;b处通入氧气,②中白磷燃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生料带起隔离作用B.与教材装置相比,该装置可减少污染C.若将白磷换成红磷,也能观察到相同现象D.该实验说明燃烧需要氧气、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共46分)8.(8分)利用化学综合应用自然资源,可以使人类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请回答下列问题。(1)人类生存发展离不开能源。下列燃料中,最理想的是 (填字母)。 A.汽油 B.煤炭 C.氢气(2)石油分馏主要是利用石油中各成分的 不同,分离出的石蜡燃烧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由此可判断出石蜡中一定含有 元素和 元素。 (3)以前家庭经常用罐装液化石油气作燃料,烹调食物时观察到燃气灶的火焰呈现黄色,锅底出现黑色,需要将灶具的进风口 (填“调大”或“调小”)。烹调结束,关闭燃气灶阀门,利用的灭火原理是 。 (4)利用化石燃料有利有弊。如煤炭具有价廉、释放能量高的特点,但因燃烧不充分会产生气体污染物 ,导致环境污染。使燃料充分燃烧可采取的方法有 (写一种即可)。 9.(7分)能源、环境与人类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1)下列不属于新能源的是 (填字母)。 A.太阳能 B.风能 C.天然气(2)利用化学变化释放的能量可服务于日常生活,生石灰常为自热盒饭提供热量。试写出其与水接触后放出热量的化学方程式: 。 (3)有规划地开发和使用氢能源是优化能源结构,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措施。我国氢能源的发展规划分为“灰氢”“蓝氢”和“绿氢”三个阶段,具体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①煤炭生成“灰氢”属于 (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②通过反应CH4+CO22CO+2H2制备的氢气属于 (填“灰氢”“蓝氢”或“绿氢”)。 ③水分解生成“绿氢”时的另一种生成物为 ;写出一种用于制备“绿氢”的可再生能源: 。 (4)为减少汽车带来的城市污染,请你提出一条合理的建议: 。 10.(8分)下图是碳循环和碳中和策略的示意图(部分)。(1)煤、石油、天然气属于 (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 (2)碳中和的目的是减缓 效应。 (3)碳捕集:碳中和策略①是利用了绿色植物的 作用,变化过程中需要吸收 能。 (4)碳减排:在保证能源供应的前提下,可采取的碳中和策略②有 。 (5)科学家用“人工树叶”模拟光合作用,吸收CO2。其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6)天然气通常被称作“清洁能源”,主要是因为甲烷燃烧产生的CO2相对较少,对大气的污染较轻,请写出甲烷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家用燃料由液化石油气发展到天然气,表明我国的能源结构正在向多元和 转型。 11.(7分)氨(NH3)是一种“零碳”燃料,其理想燃烧产物为氮气和水,单位体积放热约为氢气的1.3倍。比较下表中氨与氢气的部分性质可知,氨在某些方面也具有一定优势。性质 氨 氢气沸点/℃ -33.35 -252.67溶解性 极易溶于水 难溶于水爆炸极限/% 15.5~27.0 4.0~74.2 纯氨燃烧非常困难,且燃烧速度较慢。氨中掺混燃料是提高氨燃烧速度的常见方法之一。科研人员在相同压强、不同当量比(燃料完全燃烧理论上所需的空气量与实际供给空气量之比)下,向氨中掺混其他不同燃料进行燃烧速度的检测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氨燃料有望在航海、航空和燃料电池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依据上述材料及所学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文中涉及的物质中,属于单质的为 (写出一种即可)。 (2)氨气的溶解性是 。 (3)分析表中信息,与氢气相比,氨作为燃料的优势有 (写一点即可)。 (4)①为实现“零碳”目标、提高燃烧速度,分析氨与不同燃料的混合物燃烧速度图可知,最优氨的混合物为 (填“甲”“乙”或“丙”),其最佳当量比在 (填字母)范围内。 A.0.50~0.75 B.0.75~1.00C.1.00~1.25 D.1.25~1.50②为验证氨中掺混上述燃料提高了燃烧速度,需要补充的一组实验为 。 (5)相较于化石燃料,使用氨燃料可明显减少碳排放。为践行“低碳”理念,你在生活中的做法是 (写一点即可)。 12.(8分)化学兴趣小组以“探究燃烧的奥秘”为题开展了探究学习活动。【任务一】探究燃烧的条件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下列装置完成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白磷的着火点是40 ℃,红磷的着火点是260 ℃)。(1)步骤1:挤压滴管1,一段时间后,加热燃烧管至260 ℃以上。此时双球管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燃烧管中白磷和红磷均不燃烧,其原因是 。 (2)步骤2:挤压滴管2,一段时间后,微热燃烧管至80 ℃。得出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的结论,对应的现象是 。 【任务二】探究密闭体系中影响蜡烛燃烧时间的因素猜想与假设:蜡烛高度、烛芯长度、氧气浓度等均会影响蜡烛燃烧的时间。实验设计:小组同学分别将下列点燃的蜡烛置于玻璃片上,将集气瓶倒扣在玻璃片上,记录从倒扣集气瓶至蜡烛熄灭的时间。实验序号 蜡烛高度/cm 烛芯长度/cm 燃烧时间/s① 2 0.2 16.01② 2 0.5 x③ 2 0.7 11.40④ 1 0.5 17.58⑤ 5 0.5 8.99(3)实验①②③的目的是 。 (4)推测x的取值范围是 。 (5)若实验成功,对比②④⑤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 (6)除了上述猜想中的因素外,你认为还有哪些因素可能会影响蜡烛燃烧的时间: (写一点即可)。 【学以致用】(7)科研人员将二氧化碳和氮气压入砖内,研制出自动灭火陶瓷砖。发生火灾时,在高温烘烤下,砖会裂开并喷出二氧化碳和氮气,从而扑灭火焰。自动灭火陶瓷砖的灭火原理是 。 13.(8分)某兴趣小组开展“家用燃料的变迁与合理使用”的跨学科实践活动。任务一:做调查调查发现家用燃料变迁的大致历程为:图1《辍耕录》中记载:“杭人削松木为小片,其薄如纸,熔硫黄涂木片顶端分许,名曰发烛。”(1)古人常用“发烛”点燃柴草,从燃烧条件分析,“发烛”的作用是 。 任务二:探变化(2)丙烷气体在加压或降温条件下转化为液态的过程中,从微观角度分析发生变化的是 。 (3)分析图2信息,煤炭被天然气替代的原因可能是 (写一点即可)。 图2(4)工业上可将水蒸气通过高温的煤层生成水煤气(H2O+CCO+H2),从而获得更高的热值。将含碳36 kg的煤炭与足量水蒸气在高温条件下充分反应,理论上能产生 kg的一氧化碳。 任务三:寻发展(5)液氨被广泛认为是未来理想的清洁燃料。点燃氨气前需进行 ;氨气燃烧生成水和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6)下列有关家用燃料更新的理由不正确的是 (填字母)。 A.燃料使用更便捷B.固体燃料燃烧得更充分C.减少煤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7)通过研究家用燃料的更新历程,同学们预测未来燃料的发展方向是开发和利用清洁而又高效的能源,如氢能,其优点是 (写一点即可)。 第七单元素养评价1.D 2.C 3.B 4.D 5.A 6.C 7.C8.(1)C(2)沸点 碳(或C) 氢(或H)(3)调大 清除可燃物(4)CO(或一氧化碳) 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或提供足够多的氧气)9.(1)C (2)CaO+H2OCa(OH)2 (3)①化学变化 ②蓝氢 ③氧气(或O2) 太阳能(合理即可) (4)使用小排量汽车、电动汽车等(合理即可)10.(1)不可再生 (2)温室 (3)光合 太阳(4)开发与利用清洁能源(合理即可) (5)2H2O+CO2CH4+2O2 (6)CH4+2O2CO2+2H2O 低碳11.(1)氮气(或氢气) (2)极易溶于水 (3)氨气沸点高(或易压缩储存、爆炸极限范围小、更安全等,合理即可) (4)①甲 C ②100% NH3在相同压强、不同当量比下的燃烧速度检测实验 (5)不使用一次性木筷(合理即可)12.(1)CaCO3+2HClCaCl2+H2O+CO2↑ 可燃物没有与氧气接触 (2)燃烧管中红磷不燃烧,白磷燃烧 (3)探究烛芯长度对蜡烛燃烧时间的影响 (4)11.4013.(1)使温度达到柴草的着火点 (2)分子间的间隔变小 (3)天然气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少,更环保(或天然气燃烧放出的热量更多) (4)84 (5)纯度检验 4NH3+3O26H2O+2N2 (6)B (7)燃烧热值高(或燃烧产物对环境无污染,合理即可)7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