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单元 常见的酸、碱、盐 素养评价(含答案) 2025-2026学年化学人教版(2024)九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十单元 常见的酸、碱、盐 素养评价(含答案) 2025-2026学年化学人教版(2024)九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第十单元 常见的酸、碱、盐 素养评价
一、选择题(本题共7小题,每小题2分,共1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各组物质中,其成分和俗称不一致的是( )。
A.碳酸钙——生石灰
B.氢氧化钠——烧碱
C.碳酸钠——纯碱
D.氢氧化钙——熟石灰
2.中和反应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下列应用与中和反应原理无关的是(   )。
A.氢氧化钠沾在皮肤上,用大量水冲洗后,再用硼酸处理
B.服用含Al(OH)3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症
C.用生石灰作干燥剂
D.用NaOH溶液洗涤石油产品中的残余硫酸
3.醋酸(CH3COOH)是食醋的成分之一,其水溶液中存在H+和CH3COO-。下列有关醋酸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属于氧化物
B.不能用于除铁锈
C.能与镁反应产生氢气
D.其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4.海水中含有大量的氯化钠,可用于制取纯碱等工业原料。我国化学家侯德榜创立了“侯氏制碱法”,主要流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碳酸氢钠又称苏打
B.过程Ⅰ中的“吸氨”是指向饱和食盐水中通入NH3
C.过程Ⅲ中“热解”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NaHCO3Na2CO3+H2O+CO2↑
D.侯氏制碱法大大提高了原料的利用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5.物质的检验与鉴别、分离与除杂是化学研究的常见用途。下列实验方法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法
A 检验某溶液是稀盐酸 取样,滴加无色酚酞溶液
B 鉴别NaCl溶液和稀盐酸 加入石蕊溶液,观察现象
C 分离木炭粉和铁粉的混合物 加入足量稀盐酸,过滤、洗涤、干燥
D 除去FeCl2溶液中的CuCl2 加入过量锌粉,过滤
6.在“创新实验装置”的竞赛中,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夹持仪器已略去)。下面是同学们对实验中的部分现象进行的预测,其中预测正确的是( )。
A.打开活塞K,装置①中会有气泡冒出,黑色固体消失
B.打开活塞K,装置②中会看到液面上升,产生蓝色沉淀
C.打开活塞K,装置②中会有气泡冒出
D.打开活塞K,装置③中会有液体流入,产生蓝色沉淀
7.向一定量的硫酸铜和稀硫酸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过程中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A点溶液中的溶质有2种
B.E点溶液中的溶质有3种
C.AB段有沉淀生成
D.F点溶液的pH>7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共46分)
8.(6分)酸、碱、盐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1)盐酸可用于金属表面除锈,写出盐酸与铁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氢氧化钠溶液可用来吸收工业废气中的二氧化硫生成亚硫酸钠(Na2SO3)和水,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周礼·考工记》中记载,古人曾在草木灰(含有K2CO3)的水溶液中加入贝壳烧成的灰(主要成分为CaO),利用生成物中能够去污的成分来清洗丝帛。上述过程中,发生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污渍爆炸盐的有效成分是过碳酸钠(Na2CO3·3H2O2),溶于水后分解生成Na2CO3和H2O2。若使用污渍爆炸盐产生3.4 g H2O2,理论上能分解产生氧气的质量是    。
(5)干粉灭火器的主要成分是磷酸二氢铵(NH4H2PO4),磷酸二氢铵可作化肥,其属于     (填化肥种类)。
(6)农业中常用来改良酸性土壤的物质是      (填化学式)。
9.(7分)我国著名的化工专家侯德榜,为纯碱和氮肥工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侯氏制碱法的原理为NaCl+NH3+CO2+H2ONH4Cl+NaHCO3↓,生成的NaHCO3受热分解得到Na2CO3。
(1)Na2CO3属于    (填“酸”“碱”或“盐”),溶于水形成的溶液pH>7,显    性,其用途有           (任写一条)。
(2)NH3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    。
(3)写出碳酸钠溶液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4)NaHCO3是发酵粉的主要成分,它与厨房中食醋的主要成分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NaHCO3+CH3COOHCH3COONa+X+CO2↑,则X为   (填化学式)。
(5)请设计实验方案鉴别NaCl固体和Na2CO3固体:

 (写出操作、现象、结论)。
10.(8分)中和反应是一类重要的化学反应。利用图1装置研究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过程,并用pH和温度传感器测量反应过程中相关量的变化情况,得到的变化曲线如图2和图3所示。
  
图1 图2 图3
(1)从微观角度分析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的实质:  。
(2)仪器A中溶液的溶质是      (填化学式),图2中d点表示的溶液中的阳离子是        。
(3)图3中V的数值最接近   (填“6”“12”或“16”)。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
A.图2中b点所示溶液中的溶质是NaOH
B.图3中e→f变化趋势可说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
C.图2中c→d所示溶液中NaCl的质量不断增加
(5)实验结束后发现容器壁温度升高,证实中和反应过程中放出热量。若用固体氢氧化钠和稀硫酸反应验证中和反应过程中放出热量,你认为可行吗     ,理由是 。
(6)若将氢氧化钠溶液换为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钾溶液进行实验,则图2中c点将向    (填“左”或“右”)移动。
11.(9分)(1)用图1装置制取二氧化碳并探究其性质,图2表示装置C中溶液的pH与实验时间的变化关系曲线。
已知:a.此实验条件下Na2CO3溶液的pH≈11.6,NaHCO3溶液的pH≈8.3。
b.Na2CO3溶液能与CO2、H2O进一步反应生成NaHCO3。
图1 图2
①装置A中仪器a的名称为    ,分液漏斗的作用是  。
②装置B的作用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③实验进行到10 s时,装置C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50 s时,溶液中的溶质是         (填化学式)。150 s时,显示器中曲线pH<7的原因是        。
(2)NaOH溶液与CO2的反应无明显现象,为了验证反应的发生进行如下实验。
①向NaOH溶液中通入一定量的CO2后,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既可以滴加足量    ,观察到产生较多气泡;也可以滴加    溶液,观察到产生白色沉淀,均可说明CO2能与NaOH反应。
②如图3所示,分别用注射器向装置甲中的三颈烧瓶内加入等体积的水和氢氧化钠溶液,不断振荡,容器内二氧化碳浓度降低情况如图乙所示。对比曲线a、b,能说明NaOH溶液与CO2发生了反应的依据是
        。
 
甲         乙
图3
12.(7分)某化学实验小组同学将含有CuSO4、ZnSO4、FeSO4的废液倒在废液缸里,为了避免废液直接排放造成的水污染,几位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处理废液,并回收工业重要原料硫酸锌和有关金属。实验过程如图:
(1)步骤①的操作是    ,应用    进行引流。
(2)固体B的化学式为    。
(3)除水外,滤液A和滤液B还含有相同的物质,其名称是    。
(4)步骤③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5)若实验过程中的物质损失可以忽略,最终所得硫酸锌的质量    (填“>” “<”或“=”)原废液中硫酸锌的质量,原因是 。
13.(9分)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自热小火锅中的发热包开展了以下项目式学习活动。
【任务一】探究发热剂的发热原理
(1)小李同学认为发热原因与氧化钙有关,该过程涉及的化学方程式为            。
图2
(2)为探究发热包中只用氧化钙是否可行,取3 g氧化钙、3 g发热剂,分别与等体积的水反应,用数字化实验获得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2所示。由实验数据分析可以得出,发热剂不单独使用氧化钙的原因是                             。
【任务二】探究影响发热剂发热效果的因素
查阅资料:铝粉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四羟基合铝酸钠和氢气,同时放出大量的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l+2NaOH+6H2O2Na[Al(OH)4]+3H2↑。
设计方案:按表格中各物质的用量配比,分别进行实验,测得5 min、10 min、15 min时容器内温度如下表。
实验 编号 氧化钙 质量/g 铝粉的 质量/g 碳酸钠的 质量/g 水的体 积/mL 温度/℃ 持续发热 时间/min
5 min 10 min 15 min
① 5 5 0 50 34 35 37 15
② x 5 2 50 40 55 55 30
③ 5 5 4 50 38 45 76 20
④ 5 5 6 50 65 90 95 15
(3)分析上表可知,②中x=    。
(4)依据实验数据,不能得出“其他条件相同时,碳酸钠含量越多,发热可达到的最高温度越高”的结论,其证据是 。
(5)分析发热达到的最高温度及发热时间,最适合作发热剂的是实验    (填实验编号)中的物质。
【任务三】自制发热包
(6)小组同学取铝粉、碳酸钠和氧化钙共50 g混合均匀装入无纺布袋,制成发热包,封口后加入150 mL室温下的水,用温度和pH传感器测得同一体系内温度和pH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3所示。
图3
①0~110 s内,pH上升的原因是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  。
②110~880 s内,pH变化的原因是  。
【项目小结】如何科学使用发热包
(7)发热包在使用时要远离明火的原因是
 。
(8)同学们在制作食品发热包时,除了考虑发热剂的组成、配比,还应考虑的问题是            (写一点即可)。
第十单元素养评价
1.A 2.C 3.C 4.A 5.B 6.D 7.B
8.(1)6HCl+Fe2O32FeCl3+3H2O (2)SO2+2NaOHNa2SO3+H2O (3)K2CO3+Ca(OH)2CaCO3↓+2KOH (4)1.6 g
(5)复合肥料 (6)Ca(OH)2
9.(1)盐  碱  用于玻璃、造纸、纺织等行业和洗涤剂的生产 (任写一条,合理即可)
(2) -3
(3)Ca(OH)2+Na2CO3CaCO3↓+2NaOH
(4)H2O
(5)分别取样,向其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的是Na2CO3,无明显现象的是NaCl(合理即可)
10.(1)酸中的氢离子和碱中的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水分子(或H++OH-H2O)
(2)HCl 钠离子和氢离子(或Na+、H+)
(3)12 (4)B
(5)不可行 氢氧化钠固体溶解也放热
(6)左
11.(1)①锥形瓶 释放稀盐酸并控制反应速率
②NaHCO3+HClNaCl+CO2↑+H2O
③CO2+2NaOHNa2CO3+H2O Na2CO3、NaHCO3 CO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2)①稀盐酸(合理即可) Ba(NO3)2(合理即可)
②相同时间内,曲线b下降幅度比曲线a更大
12.(1)过滤  玻璃棒 (2)Fe  (3)硫酸锌
(4)Zn+H2SO4ZnSO4+H2↑ (5)> 反应过程中生成了硫酸锌
13.(1)CaO+H2OCa(OH)2 (2)氧化钙放热较少且持续时间短 (3)5 (4)对比②③组实验,③组中Na2CO3质量大,但在第5 min和第10 min时的温度均比②组低 (5)④ (6)①氢氧化钙溶液显碱性,使溶液pH上升 ②氢氧化钠逐渐被铝粉消耗 (7)发热过程中有氢气生成,氢气与空气混合遇明火容易发生爆炸 (8)制作发热包的成本(或产品说明书的设计等,合理即可)
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