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单元 探秘水世界第一节 运动的水分子第1课时 水的三态变化与天然循环 分子1.下列对云、雨、雪的变化过程描述正确的是 ( )A.雪变为雨时,水分子的能量没有发生改变B.雪变为雨时,水分子的排列方式没有改变C.云是飘在空中的水蒸气D.云变为雨时,水分子数量和大小不会变化2.关于固态、液态、气态水的分子在相同空间内分布的认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甲分子间隔较大,可以完全自由运动B.图乙分子之间的间隔较小,可在一定程度上自由运动C.图丙中的分子紧密有序排列,分子静止不动D.当由图甲变为图乙时,分子间隔和排列方式改变3.夏天,打开冰箱时出现的白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从微观角度分析此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液化时水分子间隔变小 B.液化时水分子体积变小C.液化时水分子数目减少 D.液化后水分子不再运动4.在自然界中,水的三态变化无处不在。下列有关水的三态变化描述不合理的是 ( )A.水受热变成水蒸气后,水分子体积变小了B.一定量的水,当它发生三态变化时,水分子的大小和数目不会发生变化C.水的三态变化,其实质是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和排列方式发生了改变D.水受热变成水蒸气,水分子获得能量,运动速率加快,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5.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下列物质由分子构成的是 ( )A.铁 B.氯化钠 C.氨气 D.硅6.唐朝诗人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有诗句“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能闻到荷花香的原因是 ( )A.分子之间有间隔 B.分子的质量很小 C.分子在不断运动 D.分子的体积很小7.按如图装置进行探究分子性质的实验,下列关于实验的分析不正确的是(已知浓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A.观察到乙烧杯中溶液变红B.实验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C.实验说明不同种分子运动速率不同D.甲烧杯中溶液不变色说明酚酞分子不运动8.《黄帝内经》中记载“地气(水蒸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表明古人已认识到云雨是水蒸气经阳光、风等影响变化而来的。下列有关“为云”“为雨”的认识错误的是 ( )A.此过程体现自然界中的水循环B.此过程能实现水资源的重新分布C.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中,分子失去能量,运动减慢D.此过程通过水分子的运动及间隔变化实现9.小东同学将少量医用酒精涂在手背上,先感到手背凉凉的,后闻到了酒精的气味,一会儿发现酒精不见了,气味也变淡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手背凉凉的——分子获得能量,运动速率加快B.闻到了酒精的气味——分子在不断地运动C.酒精不见了——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D.气味变淡了——分子的总数减少10.【多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通过气味能区分氮气和氨气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不同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B.相同质量的氧气和液氧体积不同是因为分子种类不同C.变瘪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重新鼓起,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间间隔变大D.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差异大是因为构成原子大小不同11.图1和图2是探究微粒运动的实验。实验时推动注射器活塞将少量浓氨水滴下,观察试管M、N内滴有酚酞试液的棉花的变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1烧杯乙中溶液变红B.图2中试管M若浸入冰水中,试管N中的棉花不会变红C.图2中试管M和试管N内的棉花依次变红D.图1和图2都可以说明氨分子在不断运动12.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图a所示装置,探究分子运动及其特点,利用相对湿度传感器测定等体积的冷水和热水上方空气的湿度,实验结果如图b,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实验不仅能证明分子在不断运动,还能证明分子运动速率和温度的关系B.曲线①为烧杯A上方测定的实验数据C.该创新实验凸显了数字化实验的优势而且绿色环保D.液面上方水分子间隔大于液面下方13.某化学兴趣小组借助氧气传感器探究微粒的运动,数据处理软件可实时绘出氧气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收集一塑料瓶氧气进行以下三步实验:①敞口放置;②双手贴在塑料瓶外壁上;③双手紧贴并倒转瓶口。三步实验中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依次为图中的MN段、NP段和PR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曲线中M~N的变化过程,说明氧分子是不断运动的B.曲线中M~N和N~P相比较,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C.曲线中N~P和P~Q相比较,说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D.曲线中P~Q和Q~R相比较,说明Q点后氧分子的运动速率减慢第2课时 天然水的人工净化1.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下列关于水资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地球上的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B.地球上水储量很大,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很少C.地球上水储量很大,不用担心水资源枯竭D.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前列,所以我们不用节约用水2.下列有关过滤的操作中错误的是 ( )A.取一张圆形滤纸,对折两次,打开成圆锥形,放入漏斗B.用少量水润湿滤纸,使滤纸紧贴漏斗,滤纸层与漏斗壁间不留气泡C.用玻璃棒轻轻搅动漏斗中的液体,以加快过滤D.如果滤纸高于漏斗边缘,用剪刀剪去多余部分,使滤纸的边缘比漏斗边缘低3.“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是李白《将进酒》中著名诗句,黄河是沿岸数亿人的水源地。下列关于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用吸附的方法能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B.黄河水经过沉降、过滤、吸附后,还需要进行消毒来杀灭水中的细菌病毒等微生物C.向黄河水中加入适量的明矾,可以加速悬浮杂质的沉降D.黄河水经过沉降、过滤、吸附后得到纯水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纯净物一定只含有一种元素 B.纯净物一定只含一种物质C.含多种元素的物质一定不是纯净物 D.混合物中元素的种类一定有多种5.下列物质中前者属于纯净物,后者属于混合物的是 ( )A.海水、稀有气体 B.二氧化碳、冰水混合物C.液氧、洁净的空气 D.水泥砂浆、碳酸饮料6.如图是从河水中获取饮用水的简易装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水杯收集到的水是混合物 B.变化中没有产生新的物质C.该过程中用到蒸馏的方法 D.获取淡水的快慢与温度有关7.化学兴趣小组在河边收集到一瓶浑浊的河水,在实验室模拟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最终制取蒸馏水,操作过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操作Ⅰ:为了防止过滤失败,滤液边缘应低于滤纸边缘B.操作Ⅱ:需处理的水应从a端进入,增强吸附效果C.操作Ⅲ:冷凝水从d端进入,使冷凝更充分D.取经操作Ⅱ后的河水于干净的玻璃片上,在酒精灯上加热一段时间后,有白色物质出现8.兴趣小组取京杭大运河水样进行净化实验。(1)设计:运河水中含有泥沙等不溶性杂质以及色素、异味、矿物质、微生物等。①可以通过 (填操作名称)去除泥沙等不溶性杂质。②活性炭具有 的结构,可以吸附色素和异味分子。(2)净化:将饮用水瓶和纱布、活性炭等组合成如图所示装置进行水的净化。其中,装置制作较合理的是 (填“A”或“B”)。通过该装置净化后的水 (填“适宜”或“不宜”)直接饮用。总结:①混合物分离的一般思路和方法是 (将序号排序)。a.分析混合物成分 b.找到分离方法 c.寻找成分性质差异②自制净水器净水材料的选择需要考虑的因素有 (写一条)。9.2025年“中国水周”活动主题为“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保障我国水安全”。(1)某同学在实验室用如图装置净化黄泥水。①操作中的一处错误 ;仪器a的作是 。②过滤后得到的水是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正确过滤后,展开滤纸,若灰色代表泥沙,则看到的情况最接近下图中的 (填字母)。(2)杭州奥体中心游泳馆可以实现“一年四季不换水”依旧干净清澈,其中的奥秘源于一个可以实现24小时不间断的水循环系统(如图):①过滤器能除去水中不溶性杂质,原理是依据物质各成分的 不同将其分离。②臭氧能杀菌消毒,该过程发生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答案第三单元 探秘水世界第一节 运动的水分子第1课时 水的三态变化与天然循环 分子1.D 2.C 3.A 4.A 5.C 6.C 7.D 8.C 9.D 10.AC 11.B 12.B 13.D 第2课时 天然水的人工净化1.B 2.C 3.D 4. B )5.C 6.A 7.B 8.(1)①过滤 ②疏松多孔 (2)A 不宜 acb (将序号排序)。②耐用性(合理即可) 9.(1)①漏斗末端没有紧靠烧杯内壁 引流 。②混合物 D (2)①溶解性 ②化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