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10课 帝制复辟与军阀割据》教学设计从共和摇摆到乱象丛生—— 民主道路的挫折与近代中国的深层困境设计意图 《第10课 帝制复辟与军阀割据》的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多维度的教学安排,实现多重教学价值。 本课教学设计以“从共和摇摆到乱象丛生 —— 民主道路的挫折与近代中国的深层困境”为核心立意,紧扣大单元贯通总纲,通过结构化的内容编排、递进式的问题链设计及多维度的素养渗透,实现“史实理解 — 逻辑分析 — 价值认同”的教学闭环,助力学生深度把握近代中国民主探索的曲折历程课程标准 知道民国初期北洋军阀的统治,了解军阀割据给中国带来的危害。素养目标 一、核心素养目标时空观念:通过梳理1912-1920年时间轴,明确袁世凯独裁(1913-1916)、张勋复辟(1917年7月)、军阀割据(1917-1920)的先后顺序,建立历史事件的时空联系。史料实证:对比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中华民国约法》(1914年袁世凯颁布)条文,归纳独裁统治的表现(如废除责任内阁制),培养对史料的解读与比较能力。历史解释:结合护国战争、护法运动的结果(袁世凯取消帝制、段祺瑞拒绝恢复约法),理解“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与“军阀割据根源”(帝国主义分赃、地方势力崛起),形成对民国初年政治乱象的多维度认知。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袁世凯破坏共和与复辟、护国护法相关内容及军阀割据情况教学难点:复辟兴衰原因、护国护法局限及军阀混战反映的问题大单元教学定位 单元主题: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本课主线: 1.纵向时间串联1912-1918年,袁氏独裁复辟、护国护法开展,袁死后军阀割据,共和之路多波折。2.横向维度拓展政治争共和反独裁,经济停滞民生苦,思想反思传民主,社会战乱危机深。3.核心定位锚定承辛亥启新文化,探共和受挫之因,显民众坚守民主,明救亡图存主线。教材分析 本课作为辛亥革命后中国民主共和道路探索的关键章节,教材内容围绕“共和摇摆 — 抗争 — 乱象丛生”的主线展开,通过“袁世凯独裁与复辟”“维护共和的斗争”“军阀割据与混战”三部分的结构化编排,结合递进式问题链设计,既呈现核心史实,又深化历史逻辑,同时呼应大单元 “近代中国深层困境” 的主题,具有鲜明的“史实承载 — 逻辑递进 — 价值引导”特征。以下结合各板块问题链,从内容定位、知识逻辑、重难点适配及目标关联四方面展开分析。 一、“袁世凯独裁与复辟:从‘临时大总统’到‘洪宪皇帝’” 本板块是本课开篇,聚焦“共和制度遭遇首次重大冲击” 的核心内容,教材通过梳理袁世凯从掌权到复辟的完整过程,为后续“抗争”与“乱象”铺垫历史背景,问题链设计紧密贴合教材内容的“手段 — 结果 — 本质”逻辑。二、“维护共和的斗争:护国与护法”本板块是本课的 “抗争环节”,教材以“护国战争”“护法运动”为核心,呈现“面对共和危机,先进力量的反击”,问题链设计围绕“目标 — 局限 — 精神”展开,既凸显抗争的意义,也不回避失败的根源,体现教材“客观叙述历史”的特点。三、“军阀割据与混战:‘城头变幻大王旗’”本板块是本课的“结果与延伸”环节,教材以“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核心,呈现“共和秩序崩溃后的乱象”,问题链设计围绕“格局 — 特点 — 影响”展开,既梳理基础史实,也深化对“近代中国深层困境”的理解,是本课“乱象丛生”主题的集中体现。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中国近代史知识基础与历史思维能力,但面对“帝制复辟与军阀割据”这一充满矛盾与复杂性的历史阶段,在知识衔接、逻辑理解与深层认知上仍存在特定优势与不足。1、知识基础:有前期铺垫,但存在“断层”与“模糊”2、认知能力:能初步分析史实,但缺乏“辩证性”与“深层性”3、学习难点:受“认知局限”与“内容抽象性”双重制约4、学习需求与兴趣点:偏好“具象化”与“关联性”内容,需激发主动探究欲针对性教学策略 结合八年级学生“知识有铺垫但存断层、认知能归纳但欠辩证、学习怕抽象且需关联”的核心学情,围绕“补断层、强思维、破难点、激兴趣”四大目标,设计以下针对性教学策略,确保教学精准对接学生需求,实现“史实掌握 — 思维提升 — 价值认同” 的教学效果。一、补全知识断层:搭建“衔接 — 梳理” 双轨体系,夯实基础认知针对学生对“1912-1918 年过渡阶段史实模糊”“北洋军阀概念不清”等知识断层问题,通过“前后衔接 + 系统梳理”的策略,构建完整知识链条。(一)课前“知识衔接卡”,唤醒旧知、填补空白(二)课中“派系梳理工具”,具象化抽象概念二、培养辩证思维:设计“矛盾 — 本质”探究活动,突破认知局限针对学生“辩证思维薄弱、难抓历史本质” 的问题,通过“矛盾情境创设 + 本质追问引导”的策略,引导学生多角度、深层次分析历史问题。(一)“矛盾辩论会”,破解“复辟兴衰” 难点(二)“现象 — 本质”追问链,深化“军阀混战”认知三、化解理解难点:运用“具象化 — 生活化”手段,降低抽象难度针对“抽象概念难理解”“复杂逻辑难梳理” 的问题,通过“术语转化 + 逻辑可视化”的策略,将抽象内容具象化、复杂逻辑清晰化。(一)“术语生活化” 解读,理解“法统”概念(二)“逻辑思维导图”,梳理“多重矛盾”四、贴合学习需求:设计“故事化 — 现实化”活动,激发探究兴趣针对学生“偏好具象内容、渴望关联现实”的需求,通过“历史故事 + 现实链接” 的策略,增强学习代入感与意义感。(一)“历史人物微故事”,激活学习兴趣(二)“历史 — 现实”研讨会,深化价值认同综上,本套教学策略紧密对接学情,通过“补断层、强思维、破难点、激兴趣”四大路径,既解决学生“知识模糊、思维薄弱、理解困难”的问题,又贴合其“偏好具象、渴望关联”的需求,最终帮助学生实现从“史实记忆”到“深层理解”再到“价值认同”的跨越,达成教学目标。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PPT:1914年11月,在军警的严密保护下,袁世凯身穿黑色十二章衮(gǔn)服,缓缓登上天坛圜(huán)丘,举行祭天之礼。明清两朝,都有天子率文武百官到天坛祭天的惯例,而十二章衮服正是皇帝祭祀时的礼服,象征着至高无上的地位。思考:袁世凯是如何复辟帝制的 袁世凯死后军阀割据的情况是怎样的 (设计意图:袁世凯借祭天、穿衮服等仿帝王仪式造势,还通过废约法、搞劝进复辟帝制。袁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直、皖、奉三系混战。此设计助学生理解复辟行径与割据乱象,明晰民主挫折。) 观看图片,思考问题问题探究(一) 任务一:袁世凯独裁与复辟:从“临时大总统”到“洪宪皇帝” 问题链导学:Q1.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通过哪些手段逐步破坏共和制度?Q2.从“临时大总统”到“洪宪皇帝”的转变,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什么问题?1.对内实行独裁统治 Q1.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通过哪些手段逐步破坏共和制度?材料1:二次革命被轻易的镇压下去,这使袁世凯得意忘形。私欲无限膨胀,他不再满足于临时大总统的头衔,而渴望担任终身的正式总统以为最终称帝的目标做准备。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材料2: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各省代表选举。中华民国之宪法,由国会制定。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材料3:大总统是国家的元首,总揽统治权。大总统召集立法院,宣告开会、停会、闭会。总统置顶官制官规,任免文武职官;有宣告开战媾和统率全国军队等权力。——《中华民国约法》【小组合作】从三则材料的对比中可以看出,袁世凯有着怎样的企图?2.对外卖国材料:第1号共4条 要求中国承认日本接管德国在山东所享有的一切权利等;第2号共7条 要求中国延长日本租借旅顺、大连及南满、安奉两铁路的期限为99年等;第3号共2条 要求中日合办汉冶萍公司等;第4号共1条 要求中国沿海港湾及岛屿,不得租借或割让他国;第5号共7条 要求中国中央政府须聘用日本人为政治、军事、财政等顾问,中国警政及兵工厂由中日合办等。 ——1915年《二十一条》【小组合作】: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哪一条对中国主权侵害最严重?《二十一条》的签订对中国和日本各有何影响?【学生回答】要求中国中央政府须聘用日本人为政治、军事、财政等顾问,中国警政及兵工厂由中日合办等。【教师说明】从这一条可以看出日本企图趁机插手中国的内政外交,是对中国主权的巨大破坏。讲述:为获得帝国主义国家支持,不惜牺牲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1915年5月9日接受日本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①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②进一步扩大日本在“南满”和蒙古的权益;③规定中国沿海港湾、岛屿不得租借或割让他国④聘用日本人为顾问等二十一条是灭亡中国的卖国条约,把中国的领土、政治、军事及财政等都置于日本的控制之下。对中国:严重损害了中国的权益,中日矛盾加剧。激发中国人民反日爱国的斗争,加速袁世凯北洋政府的垮台。对日本:助长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气焰,为日本在一战期间独占中国提供了条件。3.复辟帝制(标志)材料:为了准备登基大典,袁世凯专门设了筹备处,用80万元做了两种龙袍,用12万元做了新朝玉玺,用60万元住了金印五颗。至此,袁世凯复辟称帝的丑剧达到高潮。 ——曾凡光《探索奋斗复兴:中国近代史三十讲》PPT展示“1914年底,北洋政府在北京举行祭天活动”的图片这就是我们民间俗称的“袁大头”,袁世凯就任大总统后,为了巩固政局、发展经济,而在全国统一币制时发行的货币。1912年清帝退位后,实权人物袁世凯成为中外瞩目的人物,当时有人称赞他是“中国的华盛顿”。但转瞬之间他又被全国人民所唾弃,被骂作“窃国大盗”。【播放视频】袁世凯称帝Q2.从“临时大总统”到“洪宪皇帝”的转变,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什么问题?提示:反映出辛亥革命虽推翻帝制,但未彻底铲除封建势力,封建思想仍有残留;同时,资产阶级革命派未能建立稳固的共和政权,近代中国民主道路面临“封建势力反扑”与“制度根基薄弱”的双重困境。师强调:至此,袁世凯想当皇帝的野心昭然若揭。1915年末,袁世凯下令以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准备在元旦举行登基大典。袁世凯会实现他的皇帝梦吗?展示材料:专制殿堂的崩坍,中华民国的成立,民主法令的公布,《临时约法》的颁发,都促使了民主观念深入人心。——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 提示:①政治上,迫使内阁总理唐绍仪辞职,解散内阁,独揽行政权;未经国会同意擅自签订 “善后大借款”,扩充自身势力;②军事上,削弱革命党人控制的武装,提拔亲信掌握北洋军,形成“北洋系”势力;③法律上,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赋予总统几乎不受限制的权力;④思想上,压制民主言论,解散国民党和国会,铲除共和制度的重要支柱。提示:集权,当皇帝。【学生回答】要求中国中央政府须聘用日本人为政治、军事、财政等顾问,中国警政及兵工厂由中日合办等。学生回答:不会,这时民主共和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袁世凯复辟帝制已不符合时代的潮流。 本板块围绕 “袁世凯独裁与复辟” 核心,以问题链导学为牵引,通过多维素材与互动设计,达成三重教学目标。其一,依托材料对比深化重点理解: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中华民国约法》条款对照,结合 “二次革命” 史实,引导学生自主梳理袁世凯破坏共和的手段,突破 “独裁行径” 重点;借《二十一条》材料与小组合作,让学生直观感知袁世凯卖国本质,理解其复辟的外部妥协基础。 其二,借助具象素材破解认知难点:通过龙袍、祭天图片、“袁大头” 货币等实物史料,搭配称帝视频,将抽象的 “复辟过程” 具象化;以 “从‘中国华盛顿’到‘窃国大盗’” 的反差设问,引发学生思考 Q2 “转变反映的社会问题”,结合教师提示,帮助学生认识辛亥革命后封建残留与民主根基薄弱的双重困境,突破 “共和摇摆深层原因” 难点。 其三,培养核心素养与价值认同:小组合作环节锻炼学生史料实证与合作探究能力;通过分析袁世凯复辟失败的思想根源(民主观念深入人心),为后续 “护国战争” 铺垫,同时让学生体会近代中国民主探索的复杂性,强化对 “民主共和不可逆转” 的认知,契合本课 “民主道路挫折与坚守” 的主题定位。问题探究(二) 任务2、维护共和的斗争:护国与护法问题链导学:Q1.护国战争的直接目标是什么?Q2.袁世凯复辟帝制短暂推行与迅速失败的原因Q3.护护法运动的直接目标是什么?它与护国战争有何共同本质?两次运动虽有成果,但未能彻底实现共和,根源是什么?Q4.这些维护共和的斗争,体现了近代中国先进力量的什么精神?1.护国战争【小组合作学习】:孙中山对袁世凯称帝是什么态度?材料: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戮此民贼,以拯吾民。 ——孙中山《讨袁檄文》提示:坚决反对袁世凯称帝,号召民众进行讨袁斗争,维护民主共和制度。【小组合作学习】:其他人对袁世凯称帝是什么态度?提示:1.准备:梁启超、蔡锷离京,前往南方筹划讨伐袁世凯事宜。2.爆发: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护国战争爆发。【观看视频】:梳理护国战争概况Q1.护国战争直接目标是什么?准备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结果教师重点讲解:护国战争以“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维护共和制度”为直接目标;护国战争的经过: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宣告云南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北洋军队人心涣散,节节败退,不少省份宣布独立,脱离袁世凯政府。结果: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历时83天,6月在绝望中死去。护国战争结束。Q2.袁世凯复辟帝制短暂推行与迅速失败的原因?提示:短暂推行:①袁世凯控制北洋军,掌握中央政权,具备强大军事和政治实力;②部分封建旧势力、保守派支持帝制,存在“复辟土壤”;③资产阶级革命派力量分散,初期未能形成有效抵制。 迅速失败:①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复辟帝制违背历史潮流,遭到全国人民反对;②蔡锷等发动 “护国战争”,西南各省响应,北洋军内部也出现分裂;③列强见复辟不得人心,放弃对袁世凯的支持,使其失去外部援助。 2.护法运动Q3.护护法运动的直接目标是什么?它与护国战争有何共同本质?两次运动虽有成果,但未能彻底实现共和,根源是什么?【相关史事】袁世凯死后,段祺瑞拒绝恢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国会。孙中山认为《临时约法》和国会是共和国的象征,为维护共和制度,他毅然举起了“护法”的大旗。 1917年秋,孙中山在广州组织护法军政府,被选举为大元帅。他试图借助滇系、桂系等西南军阀的军事力量,开展护法运动。然而,南北军阀最终达成妥协。孙中山意识到“南与北如一丘之貉(hé)”,不可能依靠军阀达到护法目的。1918年5月,他辞去大元帅职务,离开广州回到上海,护法运动失败。提示:护法运动以“反对北洋军阀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恢复国会”为直接目标。 共同本质:都是近代中国先进力量(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为捍卫辛亥革命成果、维护民主共和制度发起的反帝反封建斗争。 两次运动虽有成果,但未能彻底实现共和,根源在于资产阶级革命派自身的局限性与近代中国社会性质:一方面,革命派力量薄弱,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未发动农民),且依赖地方军阀势力,难以形成统一领导;另一方面,近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封建势力残留深厚,帝国主义列强暗中扶持军阀,阻碍民主共和发展,导致运动仅能打击局部反动势力,无法彻底铲除封建独裁与军阀割据的土壤。Q4.这些维护共和的斗争,体现了近代中国先进力量的什么精神?提示:体现了先进力量(如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派)坚守民主共和的信念、勇于反抗独裁与复辟的抗争精神,以及为实现国家独立、政治民主而不懈探索的 “救亡图存” 精神;同时彰显了他们在挫折中不妥协,始终为捍卫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成果而奋斗的爱国精神。 【合作探究】: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失败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违背历史发展潮流,必将遭到历史惩罚;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学生回答】蔡锷、李烈钧等领导的护国战争,从云南北上讨袁,袁世凯纠集重兵围剿护国军。但因袁世凯的复辟行径不得人心,北洋军节节败退。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6月在绝望中死去。护国战争结束。 本板块以问题链为核心导学线索,层层递进突破教学重难点。通过呈现《讨袁檄文》等一手史料,让学生直观感受孙中山等先进力量对袁世凯称帝的坚决反对,助力精准解答 “护国、护法运动直接目标”;引入护国战争视频,将抽象历史过程具象化,帮助学生快速梳理时间、人物、经过等关键信息,降低认知难度。 小组合作环节设计,既为学生提供交流探讨平台,通过碰撞观点深化对 “运动共同本质” 的理解,也培养协作能力。分析失败根源时,引导学生从资产阶级自身局限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双重视角切入,锻炼辩证思维。 探究 “先进力量精神” 与 “复辟失败启示”,不仅让学生体会坚守民主、救亡图存的爱国情怀,更通过 “违背潮流必遭惩罚” 的结论,强化对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的认知,为后续理解民主道路挫折埋下伏笔,全面落实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问题探究(三) 任务三、军阀割据与混战:“城头变幻大王旗”问题链导学:Q1.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哪些主要派系?各派系背后有怎样的外部支持?Q2. 军阀割据是“地方自治”还是“国家分裂”?Q3.“城头变幻大王旗”反映出军阀混战时期,中国政治秩序的什么特点?对近代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哪些直接影响?【过渡语】可以看出,袁世凯复辟帝制已经违背时代潮流,因而很快走向失败。那么袁世凯死后的中国又是怎样的呢?1、军阀割据的概况【小组合作学习】导致中国军阀割据的原因? Q1.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哪些主要派系?各派系背后有怎样的外部支持?【播放视频】军阀割据材料1:军阀却是民国史上的一笔糊涂账。1912—1928年,中国的1400多个大小军阀发动了140余次地方性及省际战争。从袁世凯死去的1916年6月到1928年6月,有六个人成为国家元首,组成25个以上内阁。对此,李大钊的清算最是泼辣,他把当时的政治生活比作“宰猪场式的政治”,而军阀是吃人民“血肉骨头”的“文武豺狼”。 ——孙德鹏《疲劳的颜色》材料:2: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阀割据示意图材料3:在目前中国这种狗咬狗的争斗中,我们并不偏爱谁,对我们来说,他们都一样…… —— 20世纪20年代一位美国外交官马克穆利材料4:夫去满洲一专制,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其为毒之烈,较前尤甚。于是而民愈不聊矣! ——孙中山提示:主要派系及外部支持:①皖系军阀(以段祺瑞为首),背后得到日本支持,控制北京政府及安徽、浙江等省;②直系军阀(以冯国璋、曹锟、吴佩孚为首),背后有英国、美国支持,控制直隶、江苏等省;③奉系军阀(以张作霖为首),初期依附日本,后得到日本明确支持,控制东北地区。Q2. 军阀割据是“地方自治”还是“国家分裂”?提示:军阀割据的本质是“国家分裂”,而非“地方自治”,二者的核心区别在于是否承认统一的国家主权与合法治理框架。地方自治的核心是“在统一国家内的分权治理”:它以宪法或法律为依据,地方权力源于中央授权,目标是提升治理效率,且地方与中央存在共同的国家认同(如现代联邦制国家的州自治)。军阀割据的本质是“以武力为基础的分裂统治”:缺乏统一的国家认同:军阀(如直系、皖系、奉系、滇系)以地域、派系为纽带,将军队视为私人工具,追求“地盘”而非国家统一;否定中央权威:各军阀自行征税、扩军、制定政策,甚至与列强勾结(如张作霖与日本),中央政府(如北京政府)沦为傀儡,无法行使主权;破坏国家整体性:军阀间的混战(如直皖战争、直奉战争)导致行政区划破碎、经济体系割裂、民众流离失所,完全背离“地方自治”的治理逻辑。军阀割据是民国初年国家主权碎片化的表现,属于“国家分裂”,而非任何意义上的“地方自治”。2、军阀割据的影响Q3.“城头变幻大王旗”反映出军阀混战时期,中国政治秩序的什么特点?对近代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哪些直接影响?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生产力遭到破坏,经济下滑;苛捐杂税增多,百姓负担加重;军阀割据混战,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提示:经济层面:军阀为扩充军力,大肆搜刮民众(征收重税、滥发货币),破坏农业生产;战乱导致交通中断、工厂倒闭,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举步维艰,近代中国经济陷入停滞甚至倒退。 社会层面:战乱造成大量民众流离失所、家破人亡,人口锐减;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荒废,社会秩序崩溃,进一步加剧了近代中国的贫困与落后,使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的深层困境愈发凸显。【合作探究】:根据以上材料,判断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探索是成功还是失败的?【教师补充】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探索也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因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在封建思想意识根深蒂固的国家,走民主共和的道路任重而道远!需要人们砥砺前行,前赴后继! 提示:重要原因:帝国主义在华相互争夺,扶植各自代理人。根本原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提示:反映出当时中国政治秩序混乱无序、缺乏统一权威的特点:中央政府被军阀操控,沦为派系争权的工具;地方政权频繁更迭,军阀以武力割据地盘,“谁有兵权谁掌权”,民主制度名存实亡,形成“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的乱象。 本板块以问题链为引导,结合多元素材与互动设计,层层破解教学重难点。通过播放军阀割据视频、呈现《军阀割据示意图》及史料,让学生直观感知派系分布与混乱局势,助力精准梳理 “主要派系及外部支持”,夯实基础认知。 设置 “军阀割据是地方自治还是国家分裂” 的辨析题,引导学生从国家主权、治理逻辑等维度对比,突破 “现象与本质” 的理解难点,明确割据的分裂本质。分析 “城头变幻大王旗” 的政治特点与经济社会影响时,结合民生困境史料,让学生深刻认识战乱危害。 最后通过 “资产阶级探索成败” 的合作探究,呼应单元主题,得出 “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行不通” 的结论,既培养史料分析、辩证思维能力,又为后续学习新革命道路铺垫,全面落实时空观念、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课堂小结 本课聚焦辛亥革命后民主道路的挫折:袁世凯以多种手段破坏共和、复辟帝制,虽短暂推行却因违背潮流迅速失败。护国、护法运动为护共和抗争,却因革命派局限难成正果。袁死后军阀割据混战,致经济停滞、社会动荡。这揭示封建残留、列强干预等困境,也说明资产阶级难担救亡重任,为后续革命铺垫。 总结归纳,促使知识内化。课堂练习 1.(2025八年级上·全国·专题练习)1915年,袁世凯宣布“接受”帝位,改国号为 “中华帝国”,定1916年为 “洪宪元年”。这一行为引发了(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护国战争 D.北伐战争【答案】C【详解】据所学可知,袁世凯称帝后,蔡锷、唐继尧等人在云南宣布独立,发动了讨伐袁世凯的军事行动,称为“护国战争”,C项正确;戊戌变法发生在1898年,排除A项;辛亥革命发生在1911年,排除B项;北伐战争开始于1926年,排除D项。故选C项。2.(24-25八年级上·云南昭通·期末)袁世凯以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准备登基当皇帝,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引发了一次由云南昆明开始的反对帝制复辟的著名革命。这次“革命”指的是( )A.黄花岗起义 B.二次革命 C.护国战争 D.萍浏醴起义【答案】C【详解】据题干“中华帝国洪宪元年,准备登基当皇帝,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引发了一次由云南昆明开始的反对帝制复辟的著名革命”和所学知识可知,1915年末,袁世凯准备在1916年元旦登基称帝,此举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1915年12月,蔡锷、唐继尧、李烈钧等人在云南昆明宣布独立,出兵讨袁,护国战争爆发,其目的就是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C项正确;黄花岗起义发生于1911年4月,是中国同盟会发起的旨在推翻清王朝统治的武装起义,排除A项;二次革命发生于1913年,是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发动的反对袁世凯独裁统治的武装革命,排除B项;萍浏醴起义发生于1906年,是同盟会影响下的江西萍乡、湖南浏阳、醴陵地区会党和矿工发动的反清武装起义,排除D项。故选C项。3.(2025八年级上·全国·专题练习)“直系军阀控制着直隶、江苏、江西、湖北等省,皖系军阀掌握着安徽、浙江、山东、福建等省,奉系军阀盘踞在东北三省。” 这反映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A.国家统一局面的形成B.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C.民主政治的蓬勃发展D.社会秩序的稳定有序【答案】B【详解】据题干“直系军阀控制着直隶、江苏、江西、湖北等省,皖系军阀掌握着安徽、浙江、山东、福建等省,奉系军阀盘踞在东北三省。”结合所学可知,直系、皖系、奉系军阀分别控制不同省份的情况,说明当时中国被多个军阀势力割据,彼此独立且互相对立,形成了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B项正确;“国家统一”与题干描述的割据状态矛盾,排除A项;北洋军阀时期民主政治受压制,排除C项;军阀割据常伴随混战和社会动荡,排除D项。故选B项。4.(2025九年级下·浙江·专题练习)如图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曲线图”。图中C点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峰时期,C点出现的原因是( )①实业救国热潮的兴起 ②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③官僚资本的建立与扩张 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C大概在1914年左右,①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掀起了发展实业的热潮;②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反过来又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④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良机,出现了“短暂的春天”,①②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③官僚资本的建立与扩张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③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 检测课堂教学效果。课后反思 本课围绕民主道路挫折展开,虽达成基础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关键史实与深层困境,但仍有不足。教学中对军阀派系与列强关联的讲解较浅,部分学生理解不深;对护国护法运动局限的分析,未充分结合学生生活经验,抽象感较强。后续需增加派系地图互动,用生活化案例辅助,同时关注学生辩证思维培养,让其更深刻理解资产阶级救亡局限,为后续学习夯实基础。 反思得失,不断前进。附1:板书设计第 10 课 帝制复辟与军阀割据 副标题:从共和摇摆到乱象丛生 —— 民主道路的挫折与近代中国的深层困境辛亥革命成果→袁世凯独裁复辟→护国护法抗争→军阀割据混战→民主道路挫折深层困境:封建势力残留 + 列强干预 + 资产阶级局限→资产阶级难担救亡任→需新革命力量与道路【知识拓展】中国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中华民国成立后,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实业,激发了实业家投资办厂的热情。各种实业团体纷纷涌现,掀起发展民族工业的热潮。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欧洲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迎来短暂的春天。从1912年到1919年,新建厂矿600多家,新增资本1.3亿多元,超过过去半个 世纪的总量。其中,纺织、面粉行业发展最快。然而,随着欧洲战事结束,列强卷土重来,加之军阀混战不断,中国民族工业很快萧条下去。教学设计元单大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