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11课 五四运动》教学设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设计意图 本设计以“思想启蒙 — 爱国运动 — 历史转折”为主线,通过问题链导学,对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借助多元史料与视频,帮助学生构建完整历史逻辑,如从新文化运动背景理解其兴起必然性,从五四运动主力变化认识阶级力量影响。同时,注重学生主体性,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培养史料分析能力,最终落脚家国情怀,实现从历史认知到精神传承的升华,契合“以生为本”的育人理念。课程标准 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知道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认识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五四运动的史事,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感悟五四精神。素养目标 一、核心素养目标唯物史观:通过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解放与五四运动的阶级力量(无产阶级),理解思想变革与群众力量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时空观念:定位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至1919年五四运动发展的时间线,明确两者的先后关联与五四运动的阶段(北京学生→上海工人)。 史料实证:结合《新青年》文章、五四传单,佐证新文化运动的思想铺垫与五四运动的斗争诉求。 历史解释:简析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提供的思想基础,阐述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内涵。 家国情怀:感悟新文化运动先驱的启蒙精神、五四青年的爱国斗争精神,增强时代责任感。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对五四运动的思想铺垫作用;五四运动的爆发背景(巴黎和会外交失败)与发展阶段(中心、主力变化);五四运动“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特点及“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历史意义。 难点:理解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内在逻辑关联;把握“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对五四运动历史定位的影响。大单元教学定位 单元主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大单元贯通总纲: 纵向时间串联(1915年陈独秀倡新文化启蒙,1919年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引五四,京学游行后转沪、主力学生变工人,后续马传加速,为 1921年中共成立奠思想干部基。)横向维度拓展(思想上:新文化运动批孔教、推白话文反封建,为五四供思想武器,五四转思想为爱国实践;政治上:北洋黑暗、巴黎和会分山东、十月革命予范式;社会上:一战民资壮工人,学市民工联合成反帝浪。)核心定位锚定(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以“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体现彻底反帝反封建性质,工人阶级首次独立登上政治舞台,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实现从思想启蒙到革命实践的历史转型。)教材分析 本部分教材处于中国近代史“早期现代化探索深化”阶段,上承辛亥革命,下启中国共产党成立,具有承上启下作用。教材先阐述新文化运动,从背景、兴起、内容到影响,凸显其思想解放价值;再讲五四运动,按“背景 — 爆发 — 扩大 — 意义”展开,明确其革命转折地位;最后关联现实,强调五四精神传承。教材史料丰富,含文献、图片与表格,利于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但对新文化运动局限性与五四运动成果的深层分析稍显不足,教学中需补充资料,帮助学生全面、辩证看待历史事件,理解近代中国思想与革命发展的复杂性。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辛亥革命等近代化探索内容,对近代中国社会状况有基础认知,但对思想运动与政治运动的内在联系理解较难。高一学生具备一定史料阅读能力,但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等概念易混淆,且家国情怀需进一步引导。整体需通过具象史料与问题引导,降低理解难度,激发学习兴趣。针对性教学策略 针对学生对抽象概念理解难的问题,采用“概念拆解 + 案例辅助”策略,如讲解 “新民主主义革命”,结合表格对比旧民主主义革命,举例说明无产阶级领导的具体表现。针对小组合作参与不均,实施“角色分工制”,设组长、记录员、发言人等,确保每人参与。对于史料解读浅的问题,增加生活化案例,如用白话文作品对比文言文,让学生直观感受新文学优势。联结现实时,组织“我的五四行动”讨论,引导学生结合学习、生活规划,将五四精神具象化,提升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PPT:北京大学红楼在今天北京的五四大街,矗立着一座中西合璧的红色砖楼。这里曾是北京大学校部和图书馆所在地,始建于1916年,见证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现在这里已 成为一座纪念馆,陈列着许多珍贵的革命文物。思考:新文化运动是如何兴起的 它与五四运动有着怎样的联系 观看图片,思考问题。 引发情感共鸣,快速进入历史语境。问题探究(一) 任务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思想启蒙:新文化运动与时代的呼唤 问题链导学: 问题链一(探背景):Q1.(回顾旧知)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会状况是怎样的?Q2.(唯物史观)与此同时,中国的经济和阶级结构发生了哪些新变化?这些变化为一场新的运动准备了怎样的条件?Q3.(核心冲突)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认为救国的根本何在?他们发起了什么运动?举出代表人物和口号。问题链二(析作用):Q4.(历史解释)新文化运动“新”在何处?Q5.(承上启下)这场思想解放运动与即将到来的五四运动有何内在联系?文化: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获取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新文化运动,具有总结与开创的双重作用。它通过深刻剖析就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原因,由器物和制度层面上升为思想层面,是对就民主主义革命的总结,在其后期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一定的条件,萌发新思想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曙光。(一).新文化运动背景Q1.(回顾旧知)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会状况是怎样的?展示材料,明确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民国成立后那些年,许多爱国者苦闷到了极点。他们万万没有想到:那样腐败、专制、祸国的清政府虽然被推翻了,共和制度虽然建立起来了,局势却更为恶化。——摘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指出辛亥革命后“局势却更为恶化”表现。提示: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局势更为恶化,在政治方面,北洋军阀割据混战,国内政治环境一片黑暗,国家动荡不安 。在思想领域,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逆流,企图利用封建礼教来禁锢民众思维,维护独裁统治。①政治上:Q2.(唯物史观)与此同时,中国的经济和阶级结构发生了哪些新变化?这些变化为一场新的运动准备了怎样的条件?材料1:政治领域的黑暗 (1)1915年5月9日,袁世凯屈服日本,接受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 1915年8月3日,袁世凯的宪法顾问、美国政客古德诺发表《共和与君主论》,鼓吹帝制。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称中华帝国大皇帝。12月13日,发布称帝后第一道申令:捕杀乱党。(2)孔子之道,自古常新,与天无极……本大总统躬膺重任,早做夜思,恢复孔教,立国之根本。 ——1914年《大总统祭圣告令》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归纳总结:政治领域的黑暗是列强侵略,军阀统治,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逆流。背景——②经济上材料2:经济领域的希望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归纳总结:经济领域的希望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为新文化运动提供了经济基础,这也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提示:经济与阶级层面出现的变化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际,西方列强无暇东顾,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发展契机,迎来“短暂春天” 。与此同时,工人阶级群体规模扩大,新式知识分子群体逐渐形成。经济上的发展,为新文化运动开展筑牢了经济根基;工人阶级壮大,为后续革命储备了阶级力量;知识分子群体则在思想革新方面发挥推动效能,促进了新思想传播,这些都为五四运动爆发积聚了人力与思想养分。背景——③思想上:材料3:思想领域的希望①国之所以不昌,在于民智未开也.……改造中国,首先要改造中国人的思想,提高中国人的素质;要想光复中华昔日之辉煌,首当其冲的,要造就一代新人。 —— 陈独秀②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惟知跃进,惟知雄飞,惟知本身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锐敏之直觉,活泼之生命,以创造环境,征服历史。—— 李大钊《“晨钟”之使命(1916年)教师提出问题:从以上史料中,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引导学生思考并归纳总结:思想领域的希望是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发起思想领域的革新运动。材料:国之所以不昌,在于民智未开也.……改造中国,首先要改造中国人的思想,提高中国人的素质;要想光复中华昔日之辉煌,首当其冲的,要造就一代新人。 —— 陈独秀思考:从以上史料中,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阶段小结】教师过渡:师:一方面,尊孔复古思潮泛滥,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颁布《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另一方面中华民国建立后,以陈独秀为主要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他们深受西方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的影响。他们认为中国缺少一场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批判。因此,新旧思潮产生了激烈的冲突,这也是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一场轰轰烈烈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阵地引领Q3.(核心冲突)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认为救国的根本何在?他们发起了什么运动?举出代表人物和口号。师:那么新文化运动是如何兴起的呢?观看视频,阅读教材P58-59,找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相关信息。材料: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 ——《敬告青年》,《青年杂志》第一卷第一号【播放视频】【自主学习】:兴起的标志代表人物口号阵地学生回答后,师生总结:兴起的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口号民主与科学。阵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提示: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判定,救国的根本在于开展思想启蒙与实施文化革新,以此打破封建思想的禁锢,启迪民众智慧 。为此,他们发动了新文化运动。该运动代表人物有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他们打出“民主”和“科学”(即“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将民主视作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与民主观念,把科学理解为自然科学法则、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方法 。师:展示相关照片,给学生做适当的讲解。 师: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并在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展示图片:师:蔡元培,浙江绍兴人,中国近代著名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蔡元培在1917年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后,着力营造“兼容并包”和“思想自由”的学术研究氛围,聘请了一大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到北京大学任教,使得北京大学不仅成为人才鼎盛、学术兴旺的全国最高学府,也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大本营。1917年初,陈独秀接受蔡元培的聘请,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杂志不久也迁往北京。(三)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Q4.(历史解释)新文化运动“新”在何处?展示图片:师:《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有: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他们热情宣传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思想,猛烈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和文化。 那么新文化运动是如何救治人的精神的呢? 数年以来,创造共和、再造共和的人物,也算不少。说良心话,真心知道共和是什么,脑子里不装着帝制时代旧思想的,能有几人?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稳……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 ——陈独秀《旧思想与国体问题》师: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里的继续【自主学习】速读教材65-66页概括,新文化运动的内容?1)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教师:请同学们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下面两个小题:材料一:民国初年,北京《中华新报》曾刊登一则新闻:有一女子唐氏19岁,许配张家,还未嫁过门,未婚夫就死了。为了做烈女,唐氏选择自杀殉夫,历尽了喝符灰水、吞金、上吊、投河及三次绝食,最后服用砒霜结束了年轻的生命。材料二:君为臣纲,则民于君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父为子纲,则子于父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夫为妻纲,则妻于夫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 —陈独秀(1916年《青年杂志》1卷5号 ) (1)材料一反映出什么样社会问题呢?(2)材料二反映出新文化运动所抨击的旧道德是什么?师:总结。材料一反映出封建旧道德,旧文化,封建礼教残害了无数人。材料二反映出新文化运动所抨击的旧道德主要指以三纲五常为中心的儒家学说。旧道德是历代统治者用来束缚人们思想的枷锁。师问:你知道对旧礼教、旧道德攻击最猛烈的代表人物是谁吗?师:鲁迅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号召人们起来推翻“黑漆漆的”吃人社会。那么什么才能将旧中国从黑暗中救出,引到光明世界呢?2)提倡民主与科学展示材料:今天这样捐,明天那样税,弄得民穷财尽……在这样的时代,还无人敢说政府官吏没什么用处,他们只造成一片贫民的哭。 ——陈独秀《贫民的哭声》华老栓是普通的劳动人民,他的儿子患了病,他不去求医,却相信人血馒头可以治病。于是他千方百计去找……只想着尽快把人血馒头取到手,好医治他儿子的痨病。 ——鲁迅《药》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黑暗。——陈独秀 《敬告青年》师问:那么德、赛两先生分别指的是什么呢?师问:那么什么是民主呢?民主指的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民主理念,也就是德先生。什么是科学呢?科学指的是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即赛先生。【知识拓展】民主与科学组织探讨:民主和科学的是由西方引进的,这与以前向西方学习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师点拨:“德先生”是指民主,包括民主制度和民主精神。“赛先生”是指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就是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愚昧。民主与专制对立,当时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在政治上资产阶级追求民主自由,抵抗专制,这也是为了反对袁世凯复辟封建帝制。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人不断探索向外学习,从技术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领域,可以看出来中国近代化探索已经从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层面深入到思想文明层面。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播放视频】白话文与文言文展示材料:材料一: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顑颔亦伤。掔木根以结茞兮,贯薜荔之落蕊。——屈原 《离骚》材料二:这棵树很可恶,他碍着我的路!来!快把它砍倒了,把树根亦掘去。——胡适 《乐观》师:你知道材料一是什么意思吗?其实,两则材料表达意思是一样的。那么你认为和文言文相比,白话文有什么优点呢?师:所以,你认为哪种文学形式更有利于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呢?当然是白话文。师:1917年1月,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提倡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经过新文化运动的倡导。白话文逐渐普及开来。提示:新文化运动的“新”体现在诸多维度:内容方面,坚决反对封建旧文化,倡导新文化。以犀利笔触抨击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旧道德,陈独秀等斥责旧道德是统治者奴役民众思想的工具,鲁迅的《狂人日记》更是借文学之笔,深刻披露封建礼教吃人的真面目 。同时积极倡导民主与科学,将其视作救治中国政治、道德、学术、思想黑暗的良方 。在文学领域,大力主张新文学,抵制旧文学,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呼吁以白话文替代文言文,白话文凭借通俗易通等优势,有力推动了新思想的传播 。方式上,借助《新青年》杂志以及北京大学等新媒介与新阵地,广泛播撒新思想,使文化革新影响力得以大幅拓展。(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材料:北大中文系学生杨振声说:《新青年》“像春雷初动一般,惊醒了整个时代的青年。他们首先发现自己是青年,又粗略地认识了自己的时代,再来看旧道德,旧文学,心中就生出了叛逆的种子。一些青年逐渐地以至于突然地打碎了身上的枷锁,歌唱着冲出了封建的堡垒”。1.积极影响【合作探究】: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分析新文化运动的意义。请各小组认真讨论并推选出代表回答。材料一:李欣淑幼年时,父为其订了亲,未婚夫不幸去世,父母准备叫她守“望门寡”。李欣淑在女校念过书,不满这种包办婚姻,因而反抗出走,到北京工读。她说:“我于今决计尊重我个人的人格,积极的和环境奋斗,向光明的人生大路前进。” ——1919年末长沙《大公报》材料二:北大首开女禁,男女同校。 材料三:1919年,中国政府在巴黎和会上的正当要求被列强无理拒绝。5月4日,北京大学及北京各校学生群情激愤,举行捍卫国家主权的游行示威。师:总结。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场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促进青年的觉醒,为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作用。Q5.(承上启下)这场思想解放运动与即将到来的五四运动有何内在联系?提示:新文化运动对五四运动的爆发有着深远铺垫意义。它以民主、科学等新思想,猛烈冲击封建传统思维体系,解放了广大民众思想,尤其是让青年学生群体思想得以极大觉醒,他们开始对旧有秩序产生怀疑与反叛 。众多受新文化运动熏陶的进步青年,后来成为五四运动中游行示威、抵制外侮、抨击封建势力的骨干力量。而且新文化运动期间所宣扬的爱国、进步等理念,也为五四运动期间爱国热情喷发、抗争精神展现,进行了思想预热与理念奠基。2.局限性鲁迅: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没有更激烈的主张,他们总连平和的改革也不肯行。师:那么新文化运动有没有局限性呢?我们通过一则材料来看一下。展示材料: “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不可调和迁就的”。“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话来捣乱”。 ——陈独秀师问:材料说明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是什么呢?师问:那你觉得把中国传统文化统统舍弃,完全照搬西方的法子是正确的吗?【合作探究】:请各小组认真讨论并推选出代表回答。师:那么传统文化是财富还是包袱呢?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呢?生:讨论并选代表回答。师:总结。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在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习近平师总结: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民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尽管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但它打开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闸门,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分析和解读图文材料,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原因。学生回答:袁世凯专制独裁、复辟帝制,政局混乱。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登上政治舞台。(根本原因)官方鼓吹尊孔复古,思想腐朽落后。希望: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发起思想领域的革新运动。生:(分析总结整理)生:(阅读、整理)明确学习任务,结合教材,归纳、合作、交流,自主完成学习任务。阅读教材和PPT图文材料,明确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提示:三纲:君为臣纲: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为子纲:子女一切得听从长辈安排;夫为妻纲:嫁鸡随鸡五常:仁·义·礼·智·信。提倡新道德: 男女平等、 个性解放、 人格独立生答:鲁迅。生答:民主与科学。生:新文化运动其本质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白话文因其通俗易懂的特征有利于大面积地进行理论宣传,更好地推动民族意识的觉醒,开启民智。结合史料,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生:讨论并推选代表发言。①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②使中国人民接受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③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④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生答: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有一定的片面性。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都应该舍弃。生答:是不正确的。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中国近代化的三次探索,四次事件,加强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的理解。 贴合课标,聚焦核心素养:围绕 “思想启蒙与时代呼唤” 核心主题,紧扣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以唯物史观为指引,通过分析辛亥革命后政治、经济、思想变化,引导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必然性;借助史料解读、问题链探究,培养学生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能力,如对比文言文与白话文差异,让学生客观认识文学革新意义。问题链导学,层层递进:设计 “探背景 - 析作用” 双问题链,逻辑清晰。先通过 Q1-Q3 追溯背景,回顾旧知衔接新知,用唯物史观分析经济阶级变化,再聚焦核心冲突明确运动发起者与口号;后以 Q4-Q5 剖析运动 “新” 之所在及与五四运动的联系,逐步深入,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知识体系,突破教学重难点。多元教学,强化参与体验:融合史料教学、视频播放、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展示文字、图片史料,提供丰富学习素材;播放相关视频,激发学习兴趣;设置自主学习任务梳理运动基本信息,开展合作探究讨论运动影响与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提升课堂参与度。问题探究(二) 任务2、 五四运动的爆发—— 爱国怒吼:五四运动的爆发与浪潮 问题链导学:问题链三(明经过):Q1.(时空观念)五四运动导火索?这说明了什么本质问题?Q2.(史料实证)从五四运动时期的口号来看,斗争矛头指向谁?运动的核心诉求是什么?Q3.(唯物史观)五四运动后期,主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有何重大意义?问题链四(看结果):Q4.(历史解释)在全国人民的压力下,五四运动取得了哪些初步成果? Q5.(家国情怀)从青年学生到工人阶级,他们展现了怎样的精神风貌?(一)五四运动的背景1.国内【播放视频】五四运动的背景【自主学习】阅读下列材料,概括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材料一: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阀割据示意图材料二: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掀起了一场新文化运动。材料三:一战期间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产业工人队伍不断壮大。为中国新的革命运动提供了新的阶级力量。材料四: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战斗。中华民国北洋政府受美国之邀请,在1917年3月14日宣布对德绝交,8月14日正式对德宣战。 此后,中国以“以工代战”的形式加入协约国阵营对德奥宣战,派出十几万名劳工奔赴欧洲战场,他们挖战壕、扛弹药、运粮草,战斗在一战的最前线。当1918年11月11日“一战”结束时,作为战胜国之一的中国,人们欣喜若狂。政府宣布放假3天,而且到处都是庆祝的人群。2、国际Q1.(时空观念)五四运动导火索?这说明了什么本质问题?材料:1914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的一方是由英、法、美、日、意等组成的协约国,另一方是德国、奥匈帝国等组成的同盟国…最后协约国阵营取得胜利作为战胜国之一的中国政府参加了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在巴黎和会上提出正当要求:①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②废除“二十一条”;③收回青岛主权。 我很高兴能代表中国参加这次和会……中国代表团深信,会议在讨论中国山东省问题的时候,会考虑到中国基本的合法权益,也就是主权和领土完整……” ——中国近代著名外交家顾维钧【知识补充】“二十一条”,是日本帝国主义妄图灭亡中国的秘密条款。1915年1月18日由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当面向袁世凯提出。1915年5月25日,中日双方在北京签订了"二十一条"的修正案《中日民四条约》。其主要内容有:1.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2.进一步扩大日本在“南满”和蒙古的权益;3.规定中国沿海港湾、岛屿不得租借或割让他国;4.聘用日本人为顾问等。PPT展示:提示: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本质问题:弱国无外交,帝国主义强权政治。【问题探究】: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也是战胜国,为什么仍然摆脱不了主权被侵犯的命运?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师总结: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却没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北洋军阀统治下的中国,社会黑暗、经济落后,军阀们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甚至不惜牺牲国家利益,与列强勾结。在中国历史的紧要关头,北京青年学生凭借着一种对祖国无比诚挚的爱和胸腔中燃烧的青春热血,勇敢地走上历史舞台,吹响了革命求存的号角——五四运动爆发了。(二)五四运动的爆发1、五四前夜时间:1919年5月3日,晚8时。地点:北京大学法科大礼堂2、五四运动的爆发【播放视频】五四运动的爆发Q2.(史料实证)从五四运动时期的口号来看,斗争矛头指向谁?运动的核心诉求是什么?师:请同学们结合视频,阅读教材,找出五四运动第一时期的相关信息。(时间、地点、参加者、口号、要求、结果)材料:1919年5月4日 ,北京3000多名学生汇集在天安门前,发表宣言,揭露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行径,并举行示威游行。生:时间地点参加者口号要求结果学生回答后,师生总结:时间1919年5月4日地点北京参加者北京3 000多名学生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要求严惩亲日派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结果北洋政府出动军警镇压,逮捕了30多名爱国学生提示:帝国主义、北洋军阀政府;爱国主义。【小组合作】:从五四运动的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我们可以看出,五四运动的性质是什么?为什么?师:分析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这个口号。这个的主权向谁争呢?向帝国主义列强,所以它体现的是反帝的要求。国贼指的是北洋军阀政府的人,所以内除国贼,体现的是反封建。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我们前面也学习类似的斗争?比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但是相对于五四运动他们都不够彻底,所以我们定义五四运动的性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通过学生提出的这些爱国口号以及刚才播放的视频,我们来思考一个问题:你觉得这些反映出学生怎样的精神? 教师总结:爱国,忧国忧民。外争主权,说明他们在维护国家主权。还我青岛,是在捍卫国家主权;而且不畏牺牲,抗争到底。 忧国忧民,不畏牺牲,不屈不挠、敢于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三)五四运动的扩大Q3.(唯物史观)五四运动后期,主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有何重大意义?师:1919年6月,五四运动扩大到上海。展示材料:材料1:工人们表示:罢工是“为国家之土地,再为学生被拘速救释放”。昨沪埠罢市,各铺贴有“忍痛停业,冀救被捕学生。不诛国贼,誓不开市”字样。材料2:“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惟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逮之学生获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 ——《上海学联告同胞书》材料3:工人阶级是革命的主力军。从六月五日到十一日这一周内,上海工人参加政治罢工的大约六、七万人,……首先揭开罢工序幕的是日资纱厂工人。六月五日上午,日商内外棉第三、四、五厂五千多工人,高呼“不替仇人做工”的口号,一拥出厂,奔赴街头……这一天的罢工人数共达两万余人。——李华兴:《上海工人阶级“六三”政治大罢工》师:1919年6月,五四运动的扩大有哪些表现?师总结:五四运动突破了学生、知识分子的范围,发展成为以工人阶级为主力,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参加的全国规模的群众爱国运动。提示:从学生到工人;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运动具有了广泛的群众性。师:五四运动得到进一步扩大的原因有哪些?师:这场声势浩大的五四爱国运动的结果如何?师总结:五四运动实现了“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目标,但是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Q4.(历史解释)在全国人民的压力下,五四运动取得了哪些初步成果?提示:初步胜利的内涵:对内: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没有改变中国社会性质。对外:没有赶走帝国主义思考:参与五四运动的各革命阶层为初步胜利做出了怎样的贡献?(学生、工人、商人、先进知识分子)提示:青年学生 先锋作用工人、商人 支持作用 工人(主力)先进知识分子 领导作用【知识补充】虽五四运动轰轰烈烈,但无法改变日本取代德国霸占山东及青岛主权的事实。在1921-1922召开的华盛顿会议,在美英斡旋下,中日两国于1922年2月4日在会外签订了《解决山东悬案的条约》及其附约。规定:恢复中国对山东的主权,日本将胶州湾德国旧租借地交还中国,中国将其全部开为商埠,并尊重日本在该区域内的既得利益;日军撤出山东,青岛海关归还中国,胶济铁路及其支线由中国向日本赎回,前属德国人的煤矿由中日合办。结合漫画及所学,分析五四运动取得成功的原因。提示:在于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发挥了主力军作用;运动波及全国广大地区,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形成了对北洋军阀政府的强大压力。师:工、学、商团结一致,工人阶级发挥重要作用。Q5.(家国情怀)从青年学生到工人阶级,他们展现了怎样的精神风貌?提示:爱国、团结、斗争、牺牲精神。 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完成基础知识。分析和解读图文材料,掌握五四运动的原因。①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激化阶级矛盾。(政治)②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觉醒。(思想)③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工人阶级力量壮大。(经济)④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人民指出了解放道路。⑤中国成为一战战胜国。 提示:巴黎和会是一次列强的分赃会议,中国积贫积弱已久,弱国无外交,因此遭到不平等对待。启示:弱国无外交。阅读教材和PPT图文材料,明确五四运动的主要过程。提示: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提示:爱国,忧国忧民。外争主权,说明他们在维护国家主权。还我青岛,是在捍卫国家主权;而且不畏牺牲,抗争到底。忧国忧民,不畏牺牲,不屈不挠、敢于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生:除了学生罢课之外,还有工人罢工、商人罢市活动。生:陈独秀等人的积极号召、宣传;日本帝国主义的进一步威胁。师:面对民族危机,上海工人积极罢工,声援学生的爱国斗争。工人阶级成为五四运动的主力,运动的中心也由北京转移到上海。生:北洋政府不得不释放被捕的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也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得到了实现,这是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一次重大胜利。 该教学设计围绕 “五四运动的爆发与浪潮” 展开,核心意图是通过问题链导学与多元教学活动,兼顾历史知识传递与核心素养培养,实现 “以生为本” 的历史教学目标。 从知识构建来看,设计按 “背景 — 爆发 — 扩大 — 结果” 时序展开,结合视频播放、材料阅读、小组合作等形式,让学生系统掌握五四运动的导火索、过程、成果等基础史实。如用 “北洋军阀割据图”“新文化运动材料” 等,帮助学生理解运动爆发的国内根源;通过巴黎和会外交史料,明确 “弱国无外交” 的本质,构建完整历史逻辑。 从素养培养来看,问题链设计精准对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Q1 聚焦 “时空观念” 与 “唯物史观”,引导学生从国际格局视角分析导火索;Q2 依托 “史料实证”,让学生从口号中提炼斗争对象与诉求;Q3 通过对比运动前后主力变化,渗透 “唯物史观” 中阶级力量对历史进程的影响;Q5 则落脚 “家国情怀”,升华精神价值。 此外,设计注重学生主体性,如 “自主学习概括背景”“小组合作分析运动性质”,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同时补充 “华盛顿会议” 等延伸知识,拓宽学生视野,既达成知识目标,又培养学生史料分析、历史解释能力,实现历史教学的育人价值。问题探究(三) 任务3、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伟大开端:五四精神与历史的转折问题链导学:问题链五(悟意义):Q1.(历史解释)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Q2.(核心素养综合)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请从领导力量、革命主体、指导思想、革命前途四个方面与旧民主主义革命进行对比分析。Q3.(家国情怀)什么是“五四精神”?其核心是什么?问题链六(联现实): Q4.(家国情怀)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如何继承和弘扬五四精神?1、五四运动的性质【播放视频】五四运动的意义Q1.(历史解释)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材料: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道: 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 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 国亡了!同胞起来呀!——《北京学界全体宣言》性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提示 :其斗争姿态、群众参与度和目标明确性上都前所未有。师:五四运动成为我们永不褪色的记忆,因为它是一场永垂青史的爱国运动,它具有杰出的历史意义。2、五四运动的意义展示材料: 材料:五四运动的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 ——《毛泽东选集》提示:五四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Q2.(核心素养综合)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请从领导力量、革命主体、指导思想、革命前途四个方面与旧民主主义革命进行对比分析。师:五四运动的“新”姿态有哪些?与辛亥革命相比,还有哪些不同? 材料: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名称相同点不同点革命任务领导阶级指导思想发展前途旧民主主义革命反帝反封建资产阶级三民主义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无产阶级马克思列宁主义实现社会主义提示:领导力量: 无产阶级(通过其先锋队——知识分子)开始发挥领导作用 vs 资产阶级。革命主体: 工人阶级、学生、市民等广大民众 vs 依靠会党、新军。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开始广泛传播并成为主流之一 vs 三民主义。革命前途: 社会主义 vs 资本主义。Q3.(家国情怀)什么是“五四精神”?其核心是什么?师:为了纪念五四运动,我国将每年的5月4日定为“五四青年节”。除了纪念五四运动的伟大历史意义,还在于纪念它留给我们的不朽精神,即五四精神。材料1: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 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 ——五四传单材料2:学生牺牲的精神万岁!社会制裁的精神万岁!民族自决的精神万岁!五四运动奋空拳, 扬白手,和黑暗势力相奋斗,受伤的也有,被捕的也有,因伤而死的也有,因志愿未达而急疯的也有。这样的精神不磨灭,真是再造中国的原素 。 ——罗家伦《“五四运动”的精神》提示: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和敢于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民主、进步、科学是其精神真谛。 Q4.(家国情怀)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如何继承和弘扬五四精神?【播放视频】材料: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 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 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鲁迅《新青年》第六卷提示: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爱国革命运动,一场伟大的社会革命运动,一场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它标志着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并直接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其不朽的精神火炬,至今仍在激励着我们前行。师:要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精神,就要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坚定信念,把个人的前途同国家、民族的前途紧密结合起来,把个人奋斗与集体奋斗结合起来,追求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实现自身最大的人生价值。 结合史料,探究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生:新的领导阶级:工人阶级。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新的斗争面貌: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生: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运动,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具有初步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作为主力。五四运动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提示:爱国、民主、科学、进步 该设计围绕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展开,核心意图是通过问题链导学与多元教学手段,助力学生深化对五四运动历史价值的认知,同时融合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与家国情怀培养。从知识深化角度,设计先明确五四运动 “彻底反帝反封建” 的性质,结合《北京学界全体宣言》等史料,让学生理解其 “彻底性” 的内涵;再通过对比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革命主体等维度,清晰阐释五四运动作为 “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的依据,构建完整的历史认知体系。从素养与情怀培养来看,问题链精准发力:Q1 依托 “历史解释” 素养,引导学生分析运动 “彻底性”;Q2 综合多素养,通过对比培养历史思辨能力;Q3、Q4 聚焦 “家国情怀”,从解读五四精神到联系现实,引导学生传承精神。此外,播放视频、引用鲁迅名言等设计,既增强教学感染力,又鼓励学生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结合,实现历史教学的育人目标。课堂小结 本课程围绕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展开,先梳理新文化运动背景、内容及影响,明确其为思想启蒙运动,动摇封建礼教,为五四运动奠基;再讲述五四运动爆发、扩大与成果,凸显其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性质及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意义;最后提炼五四精神,联结现实。课程以问题链导学,结合史料与视频,引导学生理解近代中国思想与革命的演进,激发家国情怀,达成知识传递与素养培养的目标。 总结归纳,促使知识内化。课堂练习 1.(河南省2025年中考模拟试卷(二)历史试题)中华民国建立后,上演了一幕由共和而专制甚至沦为帝制的政治怪剧,中国的政治社会状况更为恶化,现实使一些目光敏锐、思想激进的知识分子意识到,单纯的政治革命尚不足以救中国。为此,中国知识分子掀起了(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中华民国建立后……现实使一些目光敏锐、思想激进的知识分子意识到,单纯的政治革命尚不足以救中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生的中华民国很快陷入政治混乱的局面之中,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经过痛苦的反思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D项正确;洋务运动发生于19世纪60--90年代,是一场清政府的自救运动,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项;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史称“戊戌变法”,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2.(2025·辽宁·模拟预测)钱玄同与陈独秀通信中写道:“我极希望今后教科书从小学起,一律改用横写……自己在《新青年》里面做的,便应该渐渐的改用白话。”据此可知新文化运动( )A.宣传实业救国 B.提倡民主科学 C.主张自由平等 D.倡导文学革命【答案】D【详解】据题干“我极希望今后教科书从小学起,一律改用横写……自己在《新青年》里面做的,便应该渐渐的改用白话”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改用横写”“改用白话”直接指向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即提倡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推动语言文字和文学形式的革新,D项正确;“实业救国”是19世纪末张謇等人倡导的,强调创办实业,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民主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思想,但材料未直接体现,排除B项;“自由平等”属于思想启蒙内容,但题干强调语言改革,排除C项。故选D项。3.(24-25八年级下·山东烟台·期中)“由于华工在欧洲战场上的付出,中国能以战胜国的身份参加1919年的巴黎和会。但是巴黎和会没有以对待一个战胜国的姿态对待中国”。材料中巴黎和会对待中国的姿态最终( )A.推翻了清王朝统治B.导致了军阀割据混战C.掀起了新文化运动D.引发了五四爱国运动【答案】D【详解】根据题干“巴黎和会没有以对待一个战胜国的姿态对待中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9年巴黎和会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交日本,直接激起中国民众的强烈愤慨,成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索,D项正确;清王朝在1911-1912年辛亥革命时就已被推翻,而巴黎和会是1919年召开的,二者时间、事件逻辑完全不相关,排除A项;军阀割据混战主要是北洋军阀内部各派势力争权夺利,以及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等因素造成的,和1919年巴黎和会并无直接因果联系,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于1915年开始,是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知识分子为启迪民智、宣扬民主与科学等思想发起的思想文化运动,早于巴黎和会(1919年),并非由巴黎和会引发,排除C项。故选D项。4.(2024·河南·模拟预测)有学者指出,五四运动以后形势大变,只听得这处也谈新思潮,那处也谈新思潮;这处也看见新出版物,那处也看见新出版物,且新出版物骤然增至四百余种之多。这表明五四运动推动了( )A.新思想的传播 B.出版业的发展 C.新习俗的养成 D.文学作品世俗化【答案】A【详解】据材料“五四运动以后形势大变,只听得这处也谈新思潮,那处也谈新思潮;这处也看见新出版物,那处也看见新出版物,且新出版物骤然增至四百余种之多”可知,五四运动后新思潮广泛讨论,新出版物激增,新出版物是传播思想的工具,新出版物的涌现直接体现思想领域的变革,即五四运动推动了新思想的传播,A项正确;“出版业的发展”是现象而非本质推动,排除B项;新习俗的养成与材料无关,材料不涉及社会生活的习俗,排除C项;出版物不完全等同于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世俗化是指强调贴近普通民众,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检测课堂教学效果。课后反思 教学中,问题链设计有效引导学生思考,但部分史料解读环节,学生对“民主”“科学”内涵理解较浅,需增加案例辅助。小组合作讨论时,个别小组参与度不均,后续应明确分工。此外,联结现实环节,对新时代青年践行五四精神的引导可更具体,结合学生生活实例。整体需平衡知识讲解与学生自主探究,提升课堂互动的深度与广度。 反思得失,不断前进。附1:板书设计第11课 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任务01、思想启蒙:新文化运动与时代的呼唤 背景:政治黑暗 + 经济发展(资)→ 阶级壮大(工)→ 思想解放(知) 核心:民主与科学 → 为五四准备了思想与干部任务02、爱国怒吼:五四运动的爆发与浪潮 导火索:巴黎和会外交失败 经过:学生(先锋)→ 工人(主力) —→ 全民参与 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反帝反封) 结果:初步胜利任务03、伟大开端:五四精神与历史的转折 性质: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新领导、新主体、新思想、新前途) 精神: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核心:爱国主义)教学设计元单大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