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0张PPT)中国近代史19191949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近代的社会性质:历史任务:1840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反侵略、反封建鸦片战争新中国成立五四运动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界线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五四运动为什么成为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界线?大单元整合第一阶段:思想启蒙与理论传播期(1915年 - 1919年) 1.新文化运动点燃思想解放火种(1915年起)2.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传入(1917年 - 1919年)第二阶段:革命实践觉醒与阶级力量凝聚期(1919年 - 1921年) 1.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919年)2.中国共产党成立:革命有了领导核心(1921年)第三阶段:革命纲领明确与工人运动高涨期(1922年 - 1923年) 1.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1922年) 2.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涨(1922年1月 - 1923年2月) 单元时空线索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单元内容概述——大概念:救亡图存道路的新探索大单元整合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课时关系梳理新思想新开端新政党第11课五四运动第12课中国共产党诞生阶级基础思想基础面对北洋军阀统治下混乱的政治局面,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为必须进行文化变革才能挽救民族危亡。他们发起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思想的解放。1919年,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引发了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革命运动——五四运动。工人阶级展现了强大力量,马克思主义广为传播,共产党早期组织相继成立。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领导阶级新指导思想新奋斗目标新单元内容概述大单元整合1915年1918年1919年1921年新文化运动开始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中共一大思想文化近代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新的革命精神诞生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从1915年到1922休刊,《新青年》带领当时的中国人走过哪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呢 创刊于1915年9月停刊于1926年7月曾经走过10年10个月共出版了9卷+4期季刊、5期不定刊《青年杂志》封面《新青年》封面吹响新文化运动的号角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经济技术政治制度思想文化改革改革革命思想解放事件方式领域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救亡图存口号 “自强”“求富” 变法图强 三民主义 民主与科学结果 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失败了 成功:终结君主专制制度 失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高潮特点:由表及里,层层递进,逐步深入大单元整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 五四运动中国历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绘画)青年学生运动上海商人罢市游行01素养目标03整体感知04问题探究05拓展延伸06课堂反馈07板书设计08作业布置02新知导入本课定位大单元贯通总纲纵向时间串联:1915 年陈独秀倡新文化启蒙,1919 年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引五四,京学游行后转沪、主力学生变工人,后续马传加速,为 1921 年中共成立奠思想干部基。横向维度拓展:思想上:新文化运动批孔教、推白话文反封建,为五四供思想武器,五四转思想为爱国实践;政治上:北洋黑暗、巴黎和会分山东、十月革命予范式;社会上:一战民资壮工人,学市民工联合成反帝浪。核心定位锚定: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以“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体现彻底反帝反封建性质,工人阶级首次独立登上政治舞台,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实现从思想启蒙到革命实践的历史转型。素养目标2022年课程标准: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知道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认识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五四运动的史事,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感悟五四精神。一、核心素养目标唯物史观:通过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解放与五四运动的阶级力量(无产阶级),理解思想变革与群众力量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时空观念:定位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至1919年五四运动发展的时间线,明确两者的先后关联与五四运动的阶段(北京学生→上海工人)。 史料实证:结合《新青年》文章、五四传单,佐证新文化运动的思想铺垫与五四运动的斗争诉求。 历史解释:简析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提供的思想基础,阐述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内涵。 家国情怀:感悟新文化运动先驱的启蒙精神、五四青年的爱国斗争精神,增强时代责任感。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对五四运动的思想铺垫作用; 五四运动的爆发背景(巴黎和会外交失败)与发展阶段(中心、主力变化); 五四运动“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特点及“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历史意义。 难点 :理解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内在逻辑关联; 把握“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对五四运动历史定位的影响。新知导入狄仁杰的迷惑在今天北京的五四大街,矗立着一座中西合璧的红色砖楼。这里曾是北京大学校部和图书馆所在地,始建于1916年,见证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现在这里已 成为一座纪念馆,陈列着许多珍贵的革命文物。思考:新文化运动是如何兴起的 它与 五四运动有着怎样的联系 北京大学红楼任务01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思想启蒙:新文化运动与时代的呼唤问题链导学: 问题链一(探背景): Q1.(回顾旧知)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会状况是怎样的? Q2.(唯物史观)与此同时,中国的经济和阶级结构发生了哪些新变化?这些变化为一场新的运动准备了怎样的条件? Q3.(核心冲突)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认为救国的根本何在?他们发起了什么运动?举出代表人物和口号。问题链二(析作用): Q4.(历史解释)新文化运动“新”在何处? Q5.(承上启下)这场思想解放运动与即将到来的五四运动有何内在联系?新知讲解文化: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获取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新文化旧文化旧文化:主要指中国的封建文化。包含儒家思想、封建礼教等对人们日常生活产生影响的文化思想体系。新文化:指西方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又叫“新学”或“西学”。男尊女卑君主专制跪拜、缠足……男女平等自由民主握手、放足……新文化运动,具有总结与开创的双重作用。它通过深刻剖析就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原因,由器物和制度层面上升为思想层面,是对就民主主义革命的总结,在其后期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一定的条件,萌发新思想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曙光。新知讲解背景—历史现场:1911年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指出辛亥革命后“局势却更为恶化”表现。民国成立后那些年,许多爱国者苦闷到了极点。他们万万没有想到:那样腐败、专制、祸国的清政府虽然被推翻了,共和制度虽然建立起来了,局势却更为恶化。——摘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1917年,皖系军阀段祺瑞掌权,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召集国会孙中山发动“护法运动”,依靠桂系军阀,但遭到排斥而失败1913年,袁世凯为了扩张武力,未经国会批准向列强借款1915年底,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宣布复辟帝制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遭到镇压,流亡国外孙中山发动护国运动,号召人民维护共和制度1.新文化运动背景 Q1.(回顾旧知)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会状况是怎样的?政治:军阀混战,黑暗;思想:尊孔复古逆流。1912年3月10日3月20日1912年7-9月1914年5月1915年1月1915年5月1915年1月1日,袁世凯为复辟帝制而制定的《大总统选举法》公布。规定总统可无限期连任,可指定继承人接受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为总统制刺杀宋教仁袁世凯在京就职破坏责任内阁镇压二次革命背景—①政治上:袁世凯专制独裁、复辟帝制,政局混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示意图背景——②经济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登上政治舞台。(根本原因)新知讲解Q2.(唯物史观)与此同时,中国的经济和阶级结构发生了哪些新变化?这些变化为一场新的运动准备了怎样的条件?经济变化:民族资本主义迎来“短暂春天”;阶级变化:工人阶级壮大,知识分子群体形成。条件:工人阶级提供阶级基础,知识分子推动思想传播,为五四运动准备了力量与思想条件。新知讲解材料1:袁世凯政府公然下令尊孔读经,倡导复古……尊孔复古逆流的猖獗,带动了封建沉渣泛起,各种迎神拜佛、鬼怪迷信之风复炽。到1915年前后,中国的思想文化界已被闹得一片乌烟瘴气。——郑师渠主编《中国近代史》当时社会的思想文化,呈现出什么局面?官方鼓吹尊孔复古,思想腐朽落后。背景——③思想上:材料2:“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凯要复辟帝制,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我们中国多数国民口里虽然不反对共和,脑子里实在是装满了帝制时代的旧思想,如今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陈独秀(3)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仅进行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阅读教材,找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相关信息开始标志代表人物口号(或旗帜)主要阵地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陈独秀、胡适、鲁迅、蔡元培等民主与科学《新青年》和北京大学《青年杂志》封面陈独秀(1879—1942)法语:青年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敬告青年》,《青年杂志》第一卷第一号阵地引领新知讲解2.新文化运动兴起 Q3.(核心冲突)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认为救国的根本何在?他们发起了什么运动?举出代表人物和口号。一批先进知识分子认为救国根本在于思想启蒙与文化革新。他们发起新文化运动,旨在打破封建思想束缚,开启民智。代表人物有陈独秀、胡适、鲁迅等。口号:“民主”与“科学”(“德先生”和“赛先生”)点击播放视频新知讲解要拥护“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摘自《青年杂志》看图识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并根据材料总结其思想主张民主与科学两个旗帜陈独秀(1879—1942)胡适(1891—1962)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文言文作为一种文学工具已经丧失了活力;中国文学要适应社会,就必须革新。——摘自《新青年》鲁迅(1881—1936)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儿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摘自《新青年》蔡元培(1868—1940)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即使彼此相反,也听他们自由发展。——北京大学演讲抨击旧道德、旧礼教兼容并包北大提倡白话文3.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点击播放视频Q4.(历史解释)新文化运动“新”在何处?内容:反对封建旧文化,提倡新文化;方式:利用报刊、大学等新媒介和阵地。新知讲解儒家传统思想民主共和民主共和儒家传统思想①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有的同学把《新青年》从第一期读到最后一期,这使我们文风一变,再也不写堆砌词藻、空疏无物之古文了。——北京女子高师学生程俊英②使中国人民接受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4.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新知讲解聚集在《新青年》的知识分子的重要性是很难估价的。他们铸成了一代年轻学生的信仰和态度,1919年五四运动后,这些学生是政治上的生力军,并成为现代中国革命的领导者。——【美】莫里斯③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新文化运动)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它促使人们更迫切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摘编自李侃《中国近代史》④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Q5.(承上启下)这场思想解放运动与即将到来的五四运动有何内在联系?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思想,为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和干部基础。新知讲解陈独秀指出:“主张尊孔,势必立君,主张立君,势必复辟……”“孔教与共和存其一必废其一。”“新文化运动期间,有人甚至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摘编自《中国近代史资料汇编》新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内,新思想没有普及到工农群众中。——李时岳局限性:1、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具有一定的片面性。2、没有与群众运动相结合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合作探究】新文化运动有何局限性?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新文化运动时,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对不对?面对今天的中西文化碰撞,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文化观?合作探究在新文化运动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已经成为封建文化的象征,为发展新文化,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是正确的。对待优秀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在内容和形式上要相互融合,积极创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合作探究任务02 五四运动的爆发 爱国怒吼:五四运动的爆发与浪潮问题链导学:问题链三(明经过):Q1.(时空观念)五四运动导火索?这说明了什么本质问题?Q2.(史料实证)从五四运动时期的口号来看,斗争矛头指向谁?运动的核心诉求是什么?Q3.(唯物史观)五四运动后期,主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有何重大意义?问题链四(看结果):Q4.(历史解释)在全国人民的压力下,五四运动取得了哪些初步成果? Q5.(家国情怀)从青年学生到工人阶级,他们展现了怎样的精神风貌?五四运动是中国对西方入侵的反应的一串发展之显露出来的一个高峰……这一段时间,中国的纺织业和面粉业曾一度乘机抬头。可是,好景不常,欧战结束,西方经济势力卷土重来……中国的地盘有限,肥美的地盘尤其有限。所以,军豪们不能不借故彼此讨伐。……巴黎和会对山东问题的处理所激起的爱国情绪之鼓舞;是受到西学精神以及要从科学与民主的眼光对传统从新评价以建立一个新中国的这种要求之鼓舞。——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工人阶级壮大③帝国主义加紧侵略,民族危机加深①北洋军阀军阀混战不断,阶级矛盾尖锐④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思想1、五四运动背景(1)国内:新知讲解点击播放视频新知讲解王正廷施肇基魏宸组取消在华特权、废除“二十一条”、收回青岛主权弱国无外交英法美三巨头1917年8月14日对德宣战14万华工被派遣至一战前线陆征祥顾维钧1919年1月巴黎和会召开背景—历史现场:1919年的中国1914-1918第一次世界大战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国土再次沦丧Q1.(时空观念)五四运动导火索?这说明了什么本质问题?(2)国际: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弱国无外交,帝国主义强权政治。时间:1919年5月4日,下午。天安门集会火烧赵家楼因是星期日,公使都不在使馆。只给美使馆留下说帖。使馆外苦等约两小时的学生们“肺都气炸了”。美国“大家往外交部去!”“大家往曹汝霖家里去!”东郊民巷请愿天安门集会东交民巷请愿火烧赵家楼思考:火烧赵家楼对不对?2、五四运动的爆发新知讲解点击播放视频(1)时间:(2)中心:(4)斗争方式:(3)主力:1919.5.4北京学生集会、游行、罢课(5)口号:(6)要求:严惩亲日派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合约上签字”(7)结果:北洋政府出动军警镇压,逮捕爱国学生!集会游行学生罢课1919年5月4日 ,北京3000多名学生汇集在天安门前,发表宣言,揭露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行径,并举行示威游行。2、五四运动的爆发为什么学生成为先锋?新文化运动及马克思主义的传 播,促进青年知识分子觉醒,为五四运动奠定思想基础最能体现运动性质新知讲解Q2.(史料实证)从五四运动时期的口号来看,斗争矛头指向谁?运动的核心诉求是什么?帝国主义、北洋军阀政府;爱国主义社会各阶层广泛支持;陈独秀亲自起草《北京市民宣言》,号召北京学生、商人、劳工奋起斗争,勇敢地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面对中国人民正义抗争,日本帝国主义在天津、上海、南京、汉口等地集结军舰,胁迫北洋 政府取缔学生的爱国运动。6月1日,北京政府下令取缔学生的一切爱国行动。这进一步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反日怒潮。日本帝国主义的挑衅初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3、五四运动的扩大(原因)中方外方新知讲解1919年6月北京→→上海学生→→工人①时间:②斗争中心:③运动主力:材料一:“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惟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逮之学生获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上海学联告同胞书》材料二:工人阶级是革命的主力军。从六月五日到十一日这一周内,上海工人参加政治罢工的大约六、七万人,……首先揭开罢工序幕的是日资纱厂工人。六月五日上午,日商内外棉第三、四、五厂五千多工人,高呼“不替仇人做工”的口号,一拥出厂,奔赴街头……这一天的罢工人数共达两万余人。——李华兴:《上海工人阶级“六三”政治大罢工》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④斗争方式:“三罢”3、五四运动的扩大(概况)为什么工人成为主力?民族工业发展,工人阶级力量不断壮大觉醒,为五四运动奠定阶级基础⑤结果:取得初步胜利6月7日释放被捕学生6月10日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6月28日拒签和约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得到了实现,这是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一次重大胜利。新知讲解三罢斗争: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Q3.(唯物史观)五四运动后期,主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有何重大意义?从学生到工人;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运动具有了广泛的群众性。重点突破释放、罢免、拒签曹汝霖:时任交通总长,订二十一条时任外交次长陆宗舆:币制局总裁,订二十一条时任驻日公使章宗祥:驻日公使初步胜利的内涵:对内: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没有改变中国社会性质。对外:没有赶走帝国主义虽五四运动轰轰烈烈,但无法改变日本取代德国霸占山东及青岛主权的事实。在1921-1922召开的华盛顿会议,在美英斡旋下,中日两国于1922年2月4日在会外签订了《解决山东悬案的条约》及其附约。规定:恢复中国对山东的主权,日本将胶州湾德国旧租借地交还中国,中国将其全部开为商埠,并尊重日本在该区域内的既得利益;日军撤出山东,青岛海关归还中国,胶济铁路及其支线由中国向日本赎回,前属德国人的煤矿由中日合办。山东问题后续重点突破思考:参与五四运动的各革命阶层为初步胜利做出了怎样的贡献?(学生、工人、商人、先进知识分子)青年学生 先锋作用工人、商人 支持作用 工人(主力)先进知识分子 领导作用Q4.(历史解释)在全国人民的压力下,五四运动取得了哪些初步成果?Q5.(家国情怀)从青年学生到工人阶级,他们展现了怎样的精神风貌?爱国、团结、斗争、牺牲精神合作探究结合漫画及所学,分析五四运动取得成功的原因。工、学、商打倒曹、陆、章(漫画传单)1919年沈泊尘作民气一致之效果(时政漫画)1919年马星驰作工、学、商团结一致,工人阶级发挥重要作用【合作探究】1.在于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发挥了主力军作用;2.运动波及全国广大地区,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形成了对北洋军阀政府的强大压力 。任务03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伟大开端:五四精神与历史的转折问题链导学: 问题链五(悟意义): Q1.(历史解释)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 Q2.(核心素养综合)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请从领导力量、革命主体、指导思想、革命前途四个方面与旧民主主义革命进行对比分析。 Q3.(家国情怀)什么是“五四精神”?其核心是什么?问题链六(联现实): Q4.(家国情怀)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如何继承和弘扬五四精神?新知讲解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道: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国亡了!同胞起来呀!——《北京学界全体宣言》性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Q1.(历史解释)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其斗争姿态、群众参与度和目标明确性上都前所未有点击播放视频1、五四运动的性质旧民主主义革命领导力量:资产阶级领导的指导思想:三民主义革命前途:以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革命主体:依靠会党、新军新民主主义革命领导力量:无产阶级领导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革命前途: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革命主体:工人阶级、学生、市民等广大民众旧民主主义 新民主主义不 同 点 领导阶级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革命前途 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相同点 革命性质 反帝反封建 新旧民主主义的比较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184019191949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任务:反帝反封建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Q2.(核心素养综合)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请从领导力量、革命主体、指导思想、革命前途四个方面与旧民主主义革命进行对比分析。· 领导力量: 无产阶级(通过其先锋队——知识分子)开始发挥领导作用 vs 资产阶级。· 革命主体: 工人阶级、学生、市民等广大民众 vs 依靠会党、新军。· 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开始广泛传播并成为主流之一 vs 三民主义。· 革命前途: 社会主义 vs 资本主义。2、五四运动的意义五四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知识延伸知识延伸五四精神: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核心:爱国主义精神 Q3.(家国情怀)什么是“五四精神”?其核心是什么?学生牺牲的精神万岁!社会制裁的精神万岁!民族自决的精神万岁!五四运动奋空拳, 扬白手,和黑暗势力相奋斗,受伤的也有,被捕的也有,因伤而死的也有,因志愿未达而急疯的也有。这样的精神不磨灭,真是再造中国的原素 。——罗家伦《“五四运动”的精神》历史虽走远,精神永不灭知识拓展学史崇德勇于担当不怕艰难民主科学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鲁迅《新青年》第六卷思考:身为新一代的新青年,你觉得应该具备怎样的品质?担负起怎样的责任?救亡爱国追求真理批判革新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爱国革命运动,一场伟大的社会革命运动,一场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它标志着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并直接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其不朽的精神火炬,至今仍在激励着我们前行。 Q4.(家国情怀)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如何继承和弘扬五四精神?点击播放视频教学板书第11课 《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任务01、思想启蒙:新文化运动与时代的呼唤 背景:政治黑暗 + 经济发展(资)→ 阶级壮大(工)→ 思想解放(知) 核心:民主与科学 → 为五四准备了思想与干部任务02、爱国怒吼:五四运动的爆发与浪潮 导火索:巴黎和会外交失败 经过:学生(先锋)→ 工人(主力) —→ 全民参与 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反帝反封) 结果:初步胜利任务03、伟大开端:五四精神与历史的转折 性质: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新领导、新主体、新思想、新前途) 精神: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核心:爱国主义)1.(河南省2025年中考模拟试卷(二)历史试题)中华民国建立后,上演了一幕由共和而专制甚至沦为帝制的政治怪剧,中国的政治社会状况更为恶化,现实使一些目光敏锐、思想激进的知识分子意识到,单纯的政治革命尚不足以救中国。为此,中国知识分子掀起了(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2.(2025·辽宁·模拟预测)钱玄同与陈独秀通信中写道:“我极希望今后教科书从小学起,一律改用横写……自己在《新青年》里面做的,便应该渐渐的改用白话。”据此可知新文化运动( )A.宣传实业救国 B.提倡民主科学 C.主张自由平等 D.倡导文学革命DD课堂反馈3.(24-25八年级下·山东烟台·期中)“由于华工在欧洲战场上的付出,中国能以战胜国的身份参加1919年的巴黎和会。但是巴黎和会没有以对待一个战胜国的姿态对待中国”。材料中巴黎和会对待中国的姿态最终( )A.推翻了清王朝统治 B.导致了军阀割据混战C.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D.引发了五四爱国运动4.(2024·河南·模拟预测)有学者指出,五四运动以后形势大变,只听得这处也谈新思潮,那处也谈新思潮;这处也看见新出版物,那处也看见新出版物,且新出版物骤然增至四百余种之多。这表明五四运动推动了( )A.新思想的传播 B.出版业的发展 C.新习俗的养成 D.文学作品世俗化DA课堂反馈中国历史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11课 五四运动 .pptx 视频01:《新青年创刊》.mp4 视频02:文言文与白话文之争.mp4 视频03:五四运动背景.mp4.mp4 视频04:五四运动过程.mp4 视频05:五四运动的意义.mp4.mp4 视频06:感悟“五四精神”.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