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7张PPT)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9课 辛亥革命中国历史从武昌惊雷到共和初创—— 封建帝制的终结与民主制度的尝试孙中山与临时参议院议员合影被刺杀后的宋教仁01素养目标03整体感知04问题探究05拓展延伸06课堂反馈07板书设计08作业布置02新知导入本课定位大单元贯通总纲纵向时间串联:19 世纪末民主革命思想传播、兴中会建立,同盟会整合革命力量,武昌起义引发响应,中华民国与《临时约法》诞生,后袁世凯窃果,革命党人发动二次革命,构成民主革命时间线,显近代民主革命曲折。横向维度拓展:经济上,革命前民族资本主义奠基础,革命后民国措施促工业;思想上,革命思想做动员,革命后平等观念普及且影响新文化运动;国际上,革命受西方启发且助亚洲等民族解放。核心定位锚定:辛亥革命是近代化关键、里程碑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清王朝与帝制、促思想解放,但因资产阶级妥协,果实被窃、任务未竟,却为后续革命留经验、励仁人探索复兴。素养目标2022年课程标准: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史事,知道《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 认识辛亥革命的意义和局限性。一、核心素养目标1.时空观念:通过梳理1901-1912年的时间轴,明确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如《辛丑条约》签订、同盟会成立)、武昌起义的时间(1911年10月10日)及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元旦)的先后顺序,建立历史事件的时空联系。2.史料实证:通过分析《民报》发刊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条文等材料,理解“三民主义”的内涵及共和政体的核心原则(如主权在民、三权分立),培养对史料的解读与实证能力。3.历史解释:结合辛亥革命的成果(推翻帝制、建立民国)与局限(未彻底反帝反封建),辩证评价其历史意义(“中国近代化的里程碑”),形成多角度分析历史事件的思维习惯。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明确辛亥革命背景、武昌起义及中华民国成立的时空关系;掌握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国的主要成果;难点:辩证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理解其“近代化里程碑”地位与未彻底反帝反封建的局限;认识资产阶级软弱性对革命果实旁落及革命未完成任务的影响。新知导入狄仁杰的迷惑1911年5月9日,清政府下令将已准交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转而向外国银行借款修路。随后,又命督办川汉、粤汉铁路大臣强行接收广东、四川、湖南、湖北铁路公司。清政府的铁路国有政策损害了民间利益,激起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引发了声势浩大的保路运动。思考:在这种情况下,武昌起义是怎样爆发的 中华民国是怎样建立的 四川成都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任务01 背景:山雨欲来风满楼——辛亥革命的酝酿问题链导学:Q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面临严重民族危机,同时国内阶级矛盾不断激化,在这样的背景下,资产阶级革命派为辛亥革命做了哪些重要的思想准备和组织准备? Q2.孙中山作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提出的核心革命思想是什么?这一思想对辛亥革命的爆发起到了怎样的推动作用? Q3.从甲午中日战争后到辛亥革命前,资产阶级革命派先后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这些起义虽然大多失败,但为何为辛亥革命的最终爆发奠定了基础?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侵华加剧,《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彻底沦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通过划分势力范围、掠夺路矿权等方式,进一步控制中国经济与政治,民族生存危机愈发严峻,救亡图存成为时代迫切需求。 为维护统治,清政府1901年开始推行“新政”,涉及军事、经济、教育等方面,但改革措施未能解决根本矛盾,反而加剧了社会矛盾。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试图通过君主立宪制维护封建统治,却迟迟不兑现立宪承诺,1911年成立的“皇族内阁”暴露了其假立宪、真专制的本质,让立宪派与民众彻底失望,统治基础进一步瓦解。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清政府统治危机:新政与预备立宪的破产1905至1908年四年间,新设资本万元以上厂矿238家,资本6121.9万元,较上次高潮增长三倍以上。1909、1910年发展势头减弱,但还是有所增长。总计1901至1011年间,新设厂矿386家,资本额8.8348亿元,十年间超过前此三十年设立的厂矿、资本额总数二倍以上。——李侃《中国近代史》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加上实业救国思潮推动,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1901-1911 年,民族工业企业数量大幅增加,涉及纺织、面粉、采矿等多个领域。民族资产阶级力量逐渐壮大,他们渴望摆脱封建压迫与列强束缚,为辛亥革命奠定了经济与阶级基础。辛亥革命背景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革命者,世界之公理也。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邹容《革命军》思想基础: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组织基础:兴中会、同盟会的建立Q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面临严重民族危机,同时国内阶级矛盾不断激化,在这样的背景下,资产阶级革命派为辛亥革命做了哪些重要的思想准备和组织准备?随着新式学堂兴起与留学风潮,西方民主革命思想(如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在中国广泛传播。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警世钟》等著作,深刻批判封建帝制,呼吁推翻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为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口号,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端。1905年,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在日本东京联合成立中国同盟会,制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并创办《民报》宣传革命思想,形成了统一的革命领导核心。1911年5月9日: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马上又出卖给英、法、德、美4国银行团,英法德美享有筑路、投资优先权,未退还补偿先前投入的民间资本。引发保路运动。清政府急调湖北新军入川镇压。“若没有四川保路同志会的起义,武昌革命或者要迟一年半载的。”——孙中山有利条件:保路运动。新知讲解民族民权民生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反对民族压迫。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实现土地国有,解决贫富不均等问题。前提核心补充发展地位: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内涵Q2.孙中山作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提出的核心革命思想是什么?这一思想对辛亥革命的爆发起到了怎样的推动作用?革命思想:“三民主义”提供思想旗帜:三民主义明确了革命的目标(反清、建共和、解民生),为资产阶级革命派提供了统一的思想指导,解决了 “革命要做什么” 的关键问题,凝聚了革命力量。指导革命实践:革命派以三民主义为纲领,开展宣传、组织武装起义等活动。例如同盟会发动的萍浏醴起义、黄花岗起义等,均以实现三民主义为目标,推动革命浪潮不断高涨。奠定理论基础:三民主义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不仅为辛亥革命的爆发提供了理论支撑,也为革命后建立中华民国、制定《临时约法》埋下伏笔。新知讲解失 败萍浏醴起义广西起义黄花岗起义安庆绍兴起义Q3.从甲午中日战争后到辛亥革命前,资产阶级革命派先后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这些起义虽然大多失败,但为何为辛亥革命的最终爆发奠定了基础?1.动摇清政府统治根基,削弱其统治力量。军事上:多次起义牵制了清政府的兵力,迫使清政府调动军队镇压,导致其统治秩序混乱。统治权威上:起义打破了“清政府不可撼动”的假象,让民众看到清政府的脆弱性,进一步丧失对清政府的信任,加速了其统治合法性的丧失。2.积累革命经验,锻炼革命力量实践经验:每次起义后,革命派都会总结教训(如起义时机、兵力配合、群众动员等),为后续起义提供借鉴。培养骨干:起义过程中,涌现出黄兴、宋教仁、秋瑾等一批革命骨干,他们在失败后继续坚持革命,成为辛亥革命的核心领导者。3.唤醒民众意识,扩大革命影响激发民众反清情绪:起义虽失败,但通过报纸报道、烈士事迹传播(如黄花岗烈士的英勇事迹),让更多民众了解革命的意义,从“同情革命”转向“支持革命”,为武昌起义后“全国响应、各省独立”奠定了群众基础。瓦解社会对清政府的认同:多次起义让士绅、商人等阶层逐渐认识到,清政府无法挽救中国危机,转而支持革命或保持中立,减少了革命的阻力。任务02 过程:一枪打响武昌城——武昌起义与全国响应问题链导学:Q1.1911年武昌起义的爆发并非偶然,直接引发武昌起义的导火索是什么?起义军在起义初期采取了哪些关键行动,使得起义能够迅速取得初步胜利? Q2.武昌起义成功后,短短一个多月时间里,全国多个省份纷纷宣布独立,这种“全国响应”的局面出现,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怎样的状况? Q3.各省独立后,虽然在形式上脱离了清政府的统治,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部分省份权力被旧官僚或立宪派掌握,这对后续革命形势的发展有何影响? 1、导火线Q1.1911年武昌起义的爆发并非偶然,直接引发武昌起义的导火索是什么?1911年10月9日,孙武等在汉口租界制造炸弹,不慎爆炸,引来巡捕搜查。起义用的旗帜、印信、文告和革命党人的名册都被搜去。在情势危急下,蒋翊武通知革命党人,在当晚发动起义。正在这时,起义总部被清军包围。革命党人刘复基、彭楚藩、杨洪胜被捕,第二天,被湖广总督下令杀害。共进会会长孙 武文学社社长 蒋 翊 武谋划起义:湖北革命组织________与_______在同盟会的推动下,积极谋划起义。起义的主要力量是_________。计划泄露:10月9日,共进会负责人______在汉口租界制造炸弹,不慎爆炸,起义计划泄露。文学社共进会湖北新军孙武1911年,清政府为镇压四川保路运动,调湖北新军主力入川,导致武汉地区兵力空虚;新知讲解2、起义概况4)、过程:2)、时间:1911年10月10日3)、发动者:新军工程营中的革命党人1)、主要力量:倾向革命的湖北新军5)、结果: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点击链接湖北军政府成立用手枪逼出来的都督——黎元洪谈谈你对革命党人推举黎元洪为都督的看法。点击链接新知讲解点击播放视频10月10日晚,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革命党人首先起义,夺取楚望台军械库,进攻总督衙门。10月11日,武昌全城被起义军占领。10月12日 ,革命在武汉三镇(武昌、汉口、汉阳)取得胜利。结果:1911年10月11日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全国一半以上省份宣布独立。起义过程:Q1.起义军在起义初期采取了哪些关键行动,使得起义能够迅速取得初步胜利?点击链接幻灯片 14新知讲解孙中山远在国外,黄兴和其他同盟会的领导人也分别在香港、上海等地,起义成功后无声望极之人可推选。经验不足,没有认识到掌握政权的重要性,拱手将军政府都督位置送给黎元洪,这样使革命从一开始就埋下了隐患。湖北军政府成立用手枪逼出来的都督——黎元洪黎元洪作为清王朝旧官僚,摇身一变却成为了革命党人的高阶领袖,这反映了革命党的什么问题?武昌起义胜利后,湖北革命党人自认为“资望”不足,遂请反对革命的新军协统。黎元洪出任湖北军政府都督,结果遭到拒绝。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湖北革命党人只得用手枪逼迫黎元洪就位。不久后,湖北的政权、军权逐步完全落到以黎元洪为首的旧官僚手上。革命党人的软弱性和妥协性,革命的不彻底性!重点突破手枪逼出来的都督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独立形势示意图山西陕西四川湖北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湖南武昌起义利后,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8小时2天41天80天123天占领湖广总督衙门占领武汉三镇十余省区独立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3、武昌起义的发展独立的省份很多是由旧军阀、资产阶级主导革命不彻底1911年10月11日,湖北成立军政府,推举清政府的官僚黎元洪为都督。史称此次事件为“武昌起义”。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独立,支持革命。清王朝即将分崩离析。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武昌起义为“辛亥革命”。Q2.武昌起义成功后,短短一个多月时间里,全国多个省份纷纷宣布独立,这种“全国响应”的局面出现,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怎样的状况?清政府统治失尽民心:各地民众对清政府的腐朽、卖国(如甲午战败、签订不平等条约)早已不满,武昌起义成为“反清”导火索,民众和各界力量纷纷脱离清政府,反映其统治根基已彻底动摇。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经过革命派长期宣传,“反对帝制、建立共和”成为社会共识,各省独立多以“拥护共和”为旗号,体现民主革命思想已渗透到全国范围。地方势力脱离中央控制:部分省份的立宪派、旧官僚趁机宣布独立,表面响应革命,实则为争夺权力,反映清政府对地方的控制能力已完全丧失,中央集权体系崩溃。削弱革命力量:旧官僚、立宪派本质上不认同彻底革命,掌权后多主张“和平谈判”“保留旧秩序”,阻碍了土地改革、废除封建特权等革命措施的推行,使革命不彻底。为袁世凯窃取果实埋下隐患:这些势力不愿与清政府彻底决裂,更害怕民众革命浪潮,倾向于支持手握兵权的袁世凯“收拾局面”,成为袁世凯后来逼迫清帝退位、夺取革命果实的重要助力。导致地方割据隐患:部分掌权者趁机扩充地方势力,形成“军阀雏形”,为民国初年军阀混战埋下伏笔,破坏了全国统一的革命局势。【合作探究】武昌起义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12革命有着正确的指导思想——三民主义3革命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4革命党人坚持不懈的努力5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的首义4、武昌起义性质、胜利原因清政府统治腐败,已失去人心。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的长期革命宣传和武装斗争,赢得了人们一定程度上的理解与支持。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封建思想的束缚。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使资产阶级力量增强,为革命的迅速发展奠定了阶级基础。性质: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03 成果:共和曙光照中华——中华民国成立与《临时约法》问题链导学:Q1.中华民国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政治制度发生了怎样的根本性变化? Q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从哪些方面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原则? Q3.中华民国的成立和《临时约法》的颁布,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思想观念和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独立,形势发展要求有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武昌起义后全国形势武昌起义后全国十几个省宣布独立★武昌1911年12月,各省代表在南京集会,推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中华民国的成立新知讲解1)背景新知讲解2.概况南京临时政府 时间首都临时大总统纪年立法机构意义1912年1月1日南京孙中山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改用公历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成立临时参议院,由各省的会议代表任参议员1911年12月29日上午10 时,17省45位代表齐集南京,举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首任临时大总统选举会。投票结果:孙中山得16票,黄兴得1票。——张宪文等著:《中华民国史(第一卷)》思考:孙中山成为临时大总统的方式与封建帝王的确立方式有何不同?投票选举世袭VS中华民国五色旗汉满蒙回藏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孙中山与临时参议院议员合影Q1.中华民国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政治制度发生了怎样的根本性变化? 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治权力从“君主世袭” 转向“民主共和”,国家主权归属从“君主”变为“国民全体”,开启了近代中国民主政治的新阶段。点击播放视频 阅读教材P51知识拓展,完成表格内容 政治方面经济方面社会生活方面教育方面影响 保障人权,不准刑讯、体罚,禁止买卖人口、贩卖童工,保护华侨,保护人民财产奖励工商业发展,鼓励兴办实业提倡平等观念,革除“大人”“老爷”等称谓,废止跪拜,剪除男子发辫,劝禁女子缠足,严禁鸦片,禁止赌博提倡男女同校,废止小学读经这些政策在当时虽然没能全部贯彻执行,但对社会观念的转变和平等自由思想的普及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3.内政新知讲解 你怎样看待南京临时政府的外交政策?材料一:临时政府成立以后,当尽文明国应尽之义务,以期享文明国应享之权利。满清时代辱国之举措与排外之心理,务一洗而去之;与我友邦益增睦谊,持和平主义,将使中国见重于国际社会,且将使世界渐趋于大同。——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宣言书》材料二:临时政府重申承认清政府和帝国主义国家缔结的一切不平等条约,承担过去的外债和赔款,保护帝国主义在华的各种特权和利益。——《告各友邦书》 南京临时政府主张对外维护民族尊严,但它又承认和保护帝国主义的在华利益,幻想得到帝国主义的承认与支持,暴露了其软弱性与妥协性。 “益增睦谊,和平主义”外交政策有利于创造和平的外部环境,巩固新生政权,是在险恶的国际环境和纷乱的国内政治条件下的无奈之举。4.外交和平平等外交妥协外交通过承认和保证帝国主义的在华利益,寻求帝国主义国家的支持和承认。新知讲解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发现场袁世凯10日就任,有何目的由此可知,参议院具有什么权力主要有哪些内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制定现场 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立法权1)颁布新知讲解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点击播放视频新知讲解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等自由,有请愿、选举被选举等权利。参议院行使立法权;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司法权由法院独立行使。国务员(内阁总理)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主权在民——平等自由——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行政权(总统、国务员)司法权(法院)立法权(参议院)责任内阁制可否决参议院法案可任命法官可宣布总统违宪可宣布法律不合宪法任命法官需参议院确认分权制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2、核心内容政治制度:总统共和制三权分立Q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从哪些方面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原则? 意义: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3、性质、意义为什么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 政治:它不仅宣判了清王朝封建专制统治的死刑,而且以根本法的形式废除了中国延续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立起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政治体制;经济:确认资本主义关系为合法,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思想: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树立帝制非法、民主共和合法的观念;文化:知识分子利用《临时约法》规定的集会、结社、言论、出版自由,纷纷组织党团和创办报刊,大量介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新文化运动创造了条件;对外:强调中国是一个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启发爱国主义的民族感情,防止帝国主义侵略。新知讲解民国纪年与公元纪年的换算公元纪年 民国纪年1912年 民国元年1913年 民国二年1914年 民国三年1915年 民国四年1916年 民国五年…… ……民国 年 =公元纪年-1911公元 年 =民国纪年+1911中华民国二十三年(2)如图所示股份凭据上的时间是公元多少年?1934年◆ 算一算:(1)民国八年是公元多少年?温馨提示:民国纪年只适用于公元1912年至新中国成立前这段时间。1919年废除清朝年号纪年为民国纪年观念的革命性变化帝王观念民主观念新知讲解Q3.中华民国的成立和《临时约法》的颁布,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思想观念和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思想观念: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思想,使“皇帝可以被推翻”“人人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打破封建思想对民众的长期束缚。社会生活:推动社会习俗革新,剪辫易服、废除跪拜礼、改称谓(如废除“大人”“老爷”,称“先生”“君”),促进近代社会生活方式的形成,体现平等、自由的新风尚。任务04 转折:革命果实的旁落——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问题链导学:Q1.袁世凯原本是清政府的重臣,在辛亥革命后期,他为何能够获得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妥协,从而有机会介入革命进程? Q2.袁世凯通过哪些手段逐步削弱革命力量,最终成功窃取辛亥革命果实,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Q3.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后,中国的政治局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结果与资产阶级革命派最初的革命目标之间存在怎样的差距?新知讲解人物扫描李鸿章临终前曾留遗言:“环顾宇内,人才无出袁世凯右者。”出身出身于一个军三代、官三代、富三代之家26岁以“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大臣”的身份坐镇朝鲜,长达10年以上,俨然朝鲜的太上皇1895年天津小站,训练新军1898年戊戌变法,站在慈禧太后这边1900年义和团运动,站队成功一直深得帝国主义和清政府的喜欢身份标签野心家独裁者卖国贼袁世凯(1859年-1916年)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北洋军阀领袖。以叛卖维新派而获得慈禧的信任,以血腥镇压义和团和出卖主权而博得帝国主义的欢心,一直是清政府和帝国主义所倚重的人物。材料一:“利用袁可以事半功倍”,正是南方革命党人的普遍心态。革命派软弱妥协材料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建立之初的南京城 “库藏如洗”。临时政府国库空虚材料三:在武昌起义胜利后,北方半壁江山还在袁世凯领导的北洋军的手中。据统计,当时袁世凯的北洋系部队是当时全国最精锐的部队;而南方的革命军,大多缺乏训练、纪律涣散、装备落后。材料四:清末,袁世凯被认为是“治世之能臣”,随着国内革命形势的发展,凡一切拥护清廷和反对革命的人们都寄厚望于他。当清帝被迫让位后,其个人声望更是达到极点。袁世凯军事实力强大袁世凯个人威望高材料五:帝国主义不断在军事、经济、外交上向革命党人施加压力,压迫革命党人妥协。日、俄两国直接干涉中国革命。美、德、法等国则维持在华的既得利益,扶植袁世凯作为新的代理人。帝国主义国家横加干涉根本原因: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Q1.袁世凯原本是清政府的重臣,在辛亥革命后期,他为何能够获得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妥协,从而有机会介入革命进程?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最主要的原因)。新知讲解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清朝268年的统治宣告结束清帝溥仪退位清帝退位诏书4月1日孙中山正式解职。临时政府迁北京辛亥革命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袁世凯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标志性事件)清政府被迫重用帝国主义列强支持军事威胁外交孤立经济封锁革命党人立宪派和旧官僚施压妥协退让逼宫辛亥革命期间各方力量的关系军事进攻政治欺骗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Q2.袁世凯通过哪些手段逐步削弱革命力量,最终成功窃取辛亥革命果实,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新知讲解逼宫清帝:以“优待皇室”为条件,胁迫溥仪退位,终结清朝统治,换取革命派信任。操控政治:利用北洋军实力威胁革命派,同时通过谈判提出“南北议和”,要求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承诺自己当选后“遵守共和”。破坏制度:当选后逐步架空内阁、削弱议会权力,将行政权集中于自身,为后续复辟铺路。新知讲解1912年2月12日1912年2月13日1912年2月15日1912年3月10日1912年4月1日清帝退位孙中山辞职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并提出限制条件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解除职务,临时政府迁往北京4月,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①临时政府设在南京;②新任大总统应到南京就职。孙中山被迫对袁世凯妥协退让,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可以保举他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2月12日,在袁世凯软硬兼施的逼迫下,宣统帝下诏退位,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袁世凯以北方秩序不易维持等为借口,不肯南下,迫使南京参议院同意他在北京就职。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中国从此进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袁世凯窃取革命胜利果实Q3.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后,中国的政治局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结果与资产阶级革命派最初的革命目标之间存在怎样的差距?1.政治局势变化--民主共和名存实亡:表面维持民国政体,但权力被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掌控,议会、约法沦为工具。军阀割据隐患显现:袁世凯凭借北洋军控制中央,地方军阀势力抬头,为日后军阀混战埋下伏笔。2.与革命目标的差距--革命派初衷是建立“主权在民”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但实际形成军阀独裁统治,民众权利未得保障。革命派希望推翻封建势力、实现国家统一;但袁世凯政权保留大量封建残余,且军阀势力分裂国家,未达成革命核心目标。点击播放视频任务05 抗争:捍卫共和的尝试—— 二次革命问题链导学:Q1.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后,不断破坏民主制度,试图实行独裁统治,哪些具体行为直接引发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发起的“二次革命”? Q2.“二次革命”中,革命派虽然进行了积极抗争,但最终以失败告终,导致这次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Q3.“二次革命”的失败对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从这次失败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历史启示?袁世凯宋教仁宋教仁袁独裁统治、破坏内阁制。“宋案袁世凯本想以重金收买宋教仁,但宋教仁不为所动。袁世凯便密令国务总理赵秉钧策划刺杀宋教仁。1913年3月20日晚,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遭歹徒枪击,身中3弹,送医院后不治而亡,年仅31岁。这就是民国初年震惊全国的“宋案”。宋教仁改组国民党、国会占据优势。矛盾杀1.背景点击播放视频新知讲解Q1.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后,不断破坏民主制度,试图实行独裁统治,哪些具体行为直接引发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发起的“二次革命”?刺杀宋教仁:1913年,袁世凯派人刺杀主张议会政治的国民党领袖宋教仁,破坏资产阶级民主议会制度,暴露独裁野心。善后大借款:未经国会同意,袁世凯与列强签订“善后大借款”,筹措军费以镇压革命派,出卖国家利权,强化自身武装。武力镇压国民党:袁世凯下令罢免江西、安徽、广东等省的国民党籍都督,派北洋军南下武力压制,直接激化与革命派的矛盾。法院总统国会临时约法司法教育农林工商陆军财政内务外交交通海军( 政 府 各 部 )内阁宋责任内阁制限制总统权力矛盾:宋教仁责任内阁制限制总统权力新知讲解宋教仁遇刺(“宋案”)1、“宋案”的背后真凶涉及到谁?2、他为什么要派人刺杀宋教仁?3、“宋案”说明了什么?暴露了袁世凯的独裁本质;宣告资产阶级议会政治的破产。宋教仁案真相大白后,全国舆论哗然,这使孙中山从“欲治民国,袁总统适足当之”的幻想中警醒过来,主张“非去袁不可”,号召立即讨袁。宋教仁,湖南常德市桃源人。中国“宪政之父” ,与黄兴、孙中山并称,主持第一次改组国民党。中华民国的主要缔造者,民国初期第一位倡导内阁制的政治家。国民党的主要筹建人。1913年被暗杀于上海。宋教仁(1882年-1913年)个人案档“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孙中山责任内阁制,又称"议会内阁制"。是指内阁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的政权组织形式。国家元首(不论是世袭君主或选举产生的总统)只是名义上的国家领袖,无实权。内阁首脑(首相或者总理)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掌握实权,对议会负责。宋教仁(1)时间:(2)领导人:(3)过程:孙中山、黄兴、李烈钧(江西)1913年袁世凯下令罢免由国民党人担任的江西、广东、安徽三省都督,并派兵南下。袁世凯孙中山和黄兴等号召南方各省起来反袁。李烈钧黄兴 孙中山2.爆发新知讲解二次革命形势图1913年7月江西都督李烈钧在湖口宣布独立。随后,江苏、广东、安徽等省相继独立,这就是——“二次革命”。李烈钧(4)结果:国民党力量涣散 二次革命失败“二次革命”的失败,让这位临时大总统失去了最后的制约。开始筹划权力集中。辛亥革命的继续被迫流亡日本思考:为什么称为“二次革命” ?重点突破思考探究材料1:由于实力悬殊,革命派领导人勉强被动、松散软弱,名义上有革命派掌握的十几万军队良莠不齐,可靠和善战者屈指可数······战事又是在袁世凯做好准备,并首先发起进攻的被动局势下进行,因此,两个月后,二月革命即完全失败。——刘强伦《辛亥革命应以癸丑“二次革命”为下限》材料2:同北洋军交战时,国民党缺乏统一指挥,只有李烈钧和黄兴分别在湖口和南京组织抵抗,稍晚一些时候,四川的国民党人也做了一些抵抗;而其余宣布独立的地区人采取观望态度。答:①国民党力量涣散,缺乏统一指挥,资产阶级革命派缺乏斗争经验,力量不足;②国民党准备不充分,袁世凯准备充足。③袁世凯(军事)实力强大,帝国主义大力支持袁世凯。“二次革命”的失败,让这位临时大总统失去了最后的制约,开始筹划权力集中。3、失败原因新知讲解Q2.“二次革命”中,革命派虽然进行了积极抗争,但最终以失败告终,导致这次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比较项 辛亥革命 二次革命区别 时间背景目的结果联系 清朝统治更加腐朽,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成长袁世凯加强独裁;宋教仁遇刺1911年1913年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二次革命很快被袁世凯镇压下去。孙中山、黄兴等被迫流亡日本推翻清朝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推翻袁世凯的反动统治二次革命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了维护民主共和制,对袁世凯独裁统治的武装斗争,是辛亥革命的继续辛亥革命与二次革命的比较二次革命形势图课堂延伸Q3.“二次革命”的失败对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从这次失败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历史启示?新知讲解对革命派与革命形势的影响革命派遭受重创:国民党主力被打散,多数领导人被迫流亡海外,资产阶级革命派暂时失去在国内的主导地位。民主共和遭遇挫折:袁世凯趁机解散国会、废除《临时约法》,独裁统治进一步巩固,为后续复辟帝制铺路,中国民主进程暂时倒退。历史启示资产阶级革命派因脱离群众、内部涣散,无法承担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重任,说明旧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存在局限性。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艰巨,仅靠少数革命力量、缺乏广泛社会基础的抗争,难以推翻强大的反动势力(军阀与列强勾结)。维护民主制度需依靠坚实的群众基础和统一的革命力量,单纯的议会斗争或军事冒险,无法抵御独裁势力的破坏。评价辛亥革命?功绩局限教训推翻了满清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资本主义进步思潮开始深入人心;极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进步。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杜会的性质。在双半社会的中国走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行不通。民族资产阶级无力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革命要取得成功必须发动和依靠群众。课堂延伸新知讲解知识拓展学史崇德01.剪掉辫子:男子从此改头换面02.换新衣服:中山装替代了小马褂儿03.不再缠足:女子终于可以大步走路04.不再跪拜:平等就是不要卑躬屈膝05.称谓改变:革除前清官厅称呼06.男女无别:可以一起坐车还能牵手逛街07.公元纪年:采用阳历与世界接轨08.禁除鸦片:再也不做“东亚病夫”09.婚姻制度:不再三妻四妾,一夫一妻流行起来10.国体变化:中华民国成,清朝灭11.政体变化: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建立后,中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教学板书第9课 辛亥革命从武昌惊雷到共和初创—— 封建帝制的终结与民主制度的尝试背景:山雨欲来风满楼——辛亥革命的酝酿过程:一枪打响武昌城——武昌起义与全国响应成果:共和曙光照中华——中华民国成立与《临时约法》转折:革命果实的旁落——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抗争:捍卫共和的尝试—— 二次革命1.(24-25九年级下·湖北武汉·期中)今湖北总工会院内有一座纪念碑,其碑文记载:“驻此地湖北新军第八镇工程营革命党人由熊秉坤率领,毅然发难……一举夺取楚望台军械库,各路起义部队随即纷纷响应。”此碑文在介绍( )A.萍浏醴起义 B.安庆起义 C.黄花岗起义 D.武昌起义2.(24-25八年级下·云南楚雄·期末)“亟拯斯民于水火,且扶大厦之将倾。”面对民族危亡,孙中山先生高举革命旗帜,为振兴中华奔走呼号。下列属于他的革命实践的是( )A.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 B.领导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C.提出“自强”“求富”口号 D.发动五四运动,反对巴黎和约DB课堂反馈3.(2025·安徽滁州·三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后,有识之士创立报纸期刊,将西方的民主文化和进步书籍引进国内,知识分子们开始研读与学习、吸收进步文化。这表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肯定了民主和自由原则 B.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C.难以实现有效的约束力 D.促进了思想解放和文化发展4.(24-25八年级上·山东青岛·期末)1913年7月12日,李烈钧按照孙中山的命令自上海潜回江西湖口,成立讨袁军司令部,宣布江西独立。随后,安徽、上海、广东、福建、湖南、重庆等地也纷纷举兵讨袁,宣布独立。上述事件发生的原因是袁世凯( )A.解散国会 B.建立独裁统治C.迁都北京 D.镇压护国战争DB课堂反馈中国历史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9课 辛亥革命 .pptx 视频素材01:武昌起义.avi 视频素材02:中华民国的成立.avi 视频素材0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mp4 视频素材04: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mp4 视频素材05:宋教仁案.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