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寒露介绍主题班会(共23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寒露介绍主题班会(共23张PPT)

资源简介

(共23张PPT)
中国二十四节气-寒露节气
其他保健小技巧

“四不,五要”的诀窍

寒露节气——养生

二十四节气——寒露



第壹章节
二十四节气
——寒露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七个节气,秋季的第五个节气。
斗指戊,太阳到达黄经195°为寒露,通常在每年公历10月7日—9日交节。
寒露还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出现“寒”的节气。
史书记载:“斗指寒甲为寒露,斯时露寒而冷,将欲凝结,故名寒露。”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也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
今日我们迎来了寒露节气
二十四节气——寒露
寒露二候:
雀入大水为蛤

此时,最后一批鸿雁南飞,古人称之为“宾”;雀鸟不见,海边蛤蜊因条纹颜色与雀鸟相似,古人便认为雀鸟入水化为蛤蜊;而菊花则凌寒怒放,为深秋增添了一抹生机。
二十四节气——寒露
寒露一候:
鸿雁来宾

寒露三候:
菊有黄华

第贰章节
寒露节气
——养生
寒露如约而至,标志着深秋的到来,气温持续下降,昼夜温差增大,自然界中的阳气渐收,阴气渐盛,养生方面应注意这些要点。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明确指出:“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寒露之后,应继续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原则,调整作息时间,早睡早起,以调节阴阳平衡,调和脏腑气血。
其中,早睡能养阴,早起呼吸新鲜空气,以利舒肺,能使机体津液充足、精力充沛。
寒露节气——养生
寒露起居:早睡早起
1
深秋是呼吸系统疾病和胃肠疾病的发病高峰,为预防这些疾病,首先要注意添衣保暖。
大家不妨学一个秋冬季节的穿衣口诀:内贴中松外收口——内衣贴身,中层宽松,外套防风。内衣最好柔软贴身,有助于增加保温性;中层的衣服吸湿性要强,不要过紧,保持干燥;外套一定要防风,最好在领口、袖口、腰部、脚踝处有收口的设计,可以防止冷空气趁虚而入。
另外,深秋因天气逐渐变冷,大家应尤其做好下肢保暖。俗话说“脚冷冷全身”,脚部受冻,身体抵抗力就会下降。中医认为,足部是足三阴经及足三阳经所经之处,若脚部受寒,寒邪循经侵入人体,会影响其脾胃、肝胆、肾及膀胱等脏腑功能。因此,在寒露节气外出时,要穿着保暖的鞋袜和衣裤,避免足部受寒。
寒露节气——养生
寒露着装:防受凉
2
寒露时节正当金秋之时,燥气当令,当燥邪之气侵袭人体时,以耗伤津液为主,津液既耗,则必见一派燥象,容易出现诸如舌燥咽干、咳嗽少痰、皮肤干燥、口唇干裂等秋燥症状。
此时宜多食滋阴润燥、养阴润肺之品,如芝麻、蜂蜜、银耳、青菜之类的柔润食物,以及梨、葡萄、香蕉等水分丰富、滋阴润肺的水果。此外,还应少食油腻厚味及辛辣之物,如辣椒、花椒、桂皮、酒等。因为秋季对应的脏腑是“肺”,养生还要注意“防肺燥,护阴津”,饮水以温热为佳。
寒露节气——养生
如有秋补需求,则应按照辨证进补的原则,进行阴阳平衡的滋补,以调节夏季脏腑功能的失调。
大家可根据各自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补品,如黄芪、人参、沙参、枸杞子、何首乌等。
寒露饮食:多食滋阴之品
3
寒露节气后,运动方面也要有所调整,可以选择慢跑、登山、散步等形式,但运动时间不宜太早,这是因为晨起气温太低,身体素质较弱者容易感受寒邪。
寒露节气——养生
寒露运动:不宜太早
4
同时,不论何种运动,都不宜过量,在全身微热,尚未出汗或微微出汗时,即可停止,应避免大汗淋漓,以保持阴液内敛,不使阳气外耗,否则会伤阴损阳。若遇到阴雨天气时,可选择在室内运动,不可冒雨涉水,以免感受寒湿。金秋十月,秋高气爽,正是出游赏秋的好时节。
人们可以趁着闲暇时光,多接触大自然,进行散步、慢跑、爬山等户外活动,以达到放松身心、调畅情志、增强心肺功能的目的。登高望远,不仅能欣赏到漫山红叶的壮丽景色,还能寓意“步步高升”、“高寿”。
寒露节气——养生
寒露情志:避免抑郁
5
秋季万物萧条,日照时间缩短,常给人增添几分忧愁情绪,为避免情绪低落、心情抑郁。
提醒大家起床后,可多到户外走走,多晒太阳,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驱散心中的阴霾,将抑郁不舒的情绪宣发出来,或者进行一些体育锻炼,如饭后散步、太极拳等。
寒露节气——养生
寒露
经络调养
6
弹中指:强心御寒
操作方法:用双手拇指扣住中指用力弹出去,反复操作,也可用拇指指尖反复压按中指指尖(中冲穴)。
摩腹:暖胃通便
操作方法:早晨醒来后平躺在床,双手用力搓热后交叠放于腹部,用力顺时针揉摩腹部9次,然后逆时针揉摩9次;再次搓热掌心后重叠捂住神阙穴(肚脐眼)3分钟,期间配合深呼吸。动作宜缓慢、深透而有节律。
摩鼻:宣肺理气
操作方法:将两手拇指外侧相互摩擦至有热感后,沿鼻梁、鼻翼两侧上下按摩30次,然后按摩鼻翼外缘的中点迎香穴20次。对冷空气过敏的人在秋季容易出现鼻塞、流涕,经常按摩鼻部可得到有效缓解。
第叁章节
“四不,五要”的诀窍
常言说“春捂秋冻”
但“秋冻”并不等于盲目挨冻医生介绍“秋冻”是指在秋季气温刚开始下降时不要过早、过多增加衣物让人体更能适应季节变化提高免疫力
怎样判断何时该冻?何时该添衣?
医生告诉你一个小诀窍:温度不低于20℃时可以适当“秋冻”此时,身体感受凉而不寒若气温急剧下降,感觉非常冷则不可一味坚持“秋冻”比如,气温降到15℃以下且持续两周以上就可以穿上秋冬衣服
“四不”—四个部位不能冻到
头颈部是寒气入侵的主要部位,会导致感冒、咳嗽、头痛等不适。建议戴帽子、系围巾,有效保暖头部和颈部。模仿“乌龟伸脖”动作,前后伸缩脖子,再左右转动,可有效缓解疲乏,改善颈椎功能。
“四不”—四个部位不能冻到
头颈不能冻
老年人阳气渐衰,腰肌劳损等症状受寒冷刺激容易加重,建议早晚出门时穿马甲。广播体操里的腹背运动和蹲起运动,都能很好地温暖腰背,时常用搓热的双手捂在腰眼上,也有振奋阳气的作用。
腰腹不能冻
进入寒露后,要注意足部保暖,以免寒从足底生。除了穿厚袜子、棉拖鞋以外,还可以利用晚上看电视的时间,站立踮起脚尖再放下,重复做至额头微微冒汗。用热水泡脚可以舒筋活血,保养全身。
脚部不能冻
天气变化、潮湿受凉会导致关节炎疼痛加重,尤其是膝关节。气温下降时,滑液中的黏蛋白含量增多,滑液黏度增强,会影响关节活动。气温起伏多变,可采取“洋葱穿衣法”,像洋葱一样层层叠加式穿搭,避免着凉感冒。
关节不能冻
减辛:辛味入肺,酸味入肝。秋天要少吃辛辣刺激、煎炸熏烤类的食物,如辣椒、花椒、桂皮、生姜、葱、酒等。
增酸:食酸有助于收敛肺气,可以适当吃些酸味的果蔬,如橘子、柠檬、石榴、番茄、乌梅、葡萄等,既能护肺,又可增强肝脏功能。润肺:秋季养肺是关键,建议多吃养阴润肺的食物,如百合、银耳、莲子、南瓜等。
防燥:除了饮食滋润防燥,居住环境防燥也很重要,不妨在室内放个加湿器,预防秋燥伤人,缓解咽干、鼻干、皮肤干等不适。
此外,寒露时节宜“吃三样”:
①吃芝麻,既可以强身健体,还能滋阴润肺通便。
②吃柿子,可以养肺护胃、清热祛燥、化痰止咳、生津止渴;
③吃冬枣,可以增强免疫力,提高皮肤弹性,保护心脑血管,促进肝脏解毒。
“五要”——5件养生事要常做
寒露时节要这样吃减辛增酸,润肺防燥
1
“五要”——5件养生事要常做
寒露时节要这样喝补充水分朝盐晚蜜
2
每到气候变冷,患脑血栓的病人就会增加,有心脑血管疾病史的人群,尤其要注意清晨和晚间适量补水。多喝水不是一股脑儿地猛灌白开水,白天喝点盐水,晚上喝点蜂蜜水,既能补充水分,又能抗衰老。同时,喝蜂蜜水也可以防止秋燥便秘,起到润肺养肺、调理脾胃的作用。
寒露时节要这样睡早卧早起避免熬夜
3
应对节后综合征,最主要的就是调整生物钟,让身体回到科学的作息规律上来。秋三月宜“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睡可顺应阳气收敛,早起可使肺气得以舒展,需注意防止过度疲劳和熬夜。
4.寒露时节要这样养每天坚持这2个动作
揉足三里:健脾胃按揉或敲打足三里穴,既能生发胃气、燥化脾湿,有助强身延年益寿,又能增强肠胃功能,促进脂肪代谢,辅助减肥。
弹指:改善怕冷中指的指尖是心包经的起点,而心包经是心脏的保护墙,常弹中指能促进气血循环,提高人体御寒能力。每天中午用双手拇指扣住中指用力弹出去,反复100遍左右即可。
5.寒露时节要这样动 适量运动 调节情志
秋季是运动锻炼的好时机,可以根据个人情况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开始时强度不宜太大,应逐渐增加运动量。
金秋十月,秋高气爽,适合出游赏秋、登高望远。闲暇之时多接触大自然,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如散步、慢跑、爬山等,可以放松身心,增强心肺功能。
“五要”——5件养生事要常做
第肆章节
其他保健
小技巧
寒露时节出行前如果条件允许,最好用热水泡个脚。
热水泡脚既可预防呼吸道感染性疾病,还能使血管扩张、血流加快,改善脚部皮肤和组织营养,减少下肢酸痛的发生,使人精力充沛。
人体背部,脊柱两旁共有53个穴位,也是膀胱经、督脉穿贯的一个地方,通过晒日光,膀胱经和督脉一同得到滋养,经络中的能量在高温的作用下充盈饱满,秋冬发病(呼吸系统病、咳嗽等)的情况就自然会减少,
而且晒背还能帮助钙质吸收,预防骨质疏松。
其他保健小技巧
出门前泡脚
经常晒后背
我们手上有一个取暖开关——劳宫穴,秋冬季按摩可以保暖。
劳宫穴在我们的手掌心里,当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屈指握拳时,中指指尖所点处就是该穴。
劳宫穴五行属火,可以采用按压、揉擦等方法做逆时针的按摩,每穴按10分钟左右,
每天2~3次,能够起到暖手助热、宁神养心、促进睡眠的作用。
其他保健小技巧
常揉暖身穴
随着深秋寒气加重,不少人为了减少起夜的次数,甚至养生了憋尿入睡的坏习惯,这是非常不健康的。
高血压患者憋尿会使交感神经兴奋,严重者会引起脑出血或心肌梗死。即使对于健康人群来说,憋尿也对身体有伤害,甚至还会引发尿路感染、膀胱损伤、前列腺炎等多种疾病。
如果不习惯半夜起床到卫生间小便,不妨在卧室放个“夜壶”,及时排尿保护健康。
其他保健小技巧
卧室备“夜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