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节 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及变化(导学案)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新课标要求】 通过阅读图像、观看视频或实地考察等,描述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及其变化。【学习目标】 人地协调:认识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理解保护与发展的平衡关系,认同我国乡村振兴战略中 “保护传统风貌” 的重要性。 综合思维:结合案例分析城镇与乡村景观变化的驱动因素(社会经济、人口、政策),建立“自然环境-人类活动-聚落景观”的逻辑关联。 区域认知:通过对比不同区域的城镇与乡村景观,识别聚落类型的空间差异,理解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对聚落形态的影响。 地理实践力:通过判读聚落景观图、绘制城镇与乡村特征对比表,提升地理图表的读取、分析与归纳能力。【重难点】 重点:①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差异(规模、人口、生产活动、公共设施);②城镇与乡村景观变化的表现及原因(社会经济、人口、政策)。 难点:①理解“生产生活方式不同是聚落景观差异的根本原因”;②辩证认识聚落发展与传统风貌保护的关系。【课前预习——你相当可以】阅读教材P87-95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1、概念及分类:人们按照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聚居的场所称为 ; 和 是两种基本的聚落类型。2、聚落的特点:乡村的规模比较 ,人口较为 ,人们主要从事 生产活动;城镇的规模比较 ,人口较为 ,人们主要从事 、 等非农业生产活动,通常是其周围地区的 、 、 中心,目前全世界有 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镇、。3、从出现时间来看,城镇的出现 于乡村,是 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在 的基础上产生的。4、乡村的建筑物比较 、 ,道路 ,商店、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的数量较 ,周边往往分布有成片的 、 、 等。5、根据生产方式的不同,乡村可分为 、 、 等类型;从空间形态上看,乡村可分为型与 型,其中集聚型乡村又可分为 村和 村等, 村多分布在地形平坦的地区, 村多沿河流、山谷、交通线形成。6、城镇往往有大片的住宅、 的道路,有工厂等生产性设施,商店、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的种类和数量均较 ;部分城镇职能各有侧重,有的偏重 ,有的偏重 ,有的偏重 ,有的大城市则具备多种职能。7、城镇景观的空间布局深受地域文化影响,中国古代的城镇受传统文化影响,多讲究 ;欧洲很多城镇受宗教等思想影响,常以 或 为中心;美国是移民国家,文化多元,城镇布局较为 。8、建筑是城镇景观的重要组成要素,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强调建筑物的 和与 的协调,西方建筑较多使用 的几何形体。9、随着 的发展、 数量以及 的变化,城乡景观在不断发生变化。10、部分乡村在发展中,景观经过统一规划,农田由 分布逐渐变得更具规模化,房屋由 分布变为集中成片,乡间小路逐渐被宽阔的 道路替代;有些乡村会发展为城镇,农田变为工厂、商店等城镇建设用地,建筑物高度 、密度 ,基础设施 ,如深圳从一个小渔村迅速发展为现代化大都市,创造了“ ”。11、城镇发展过程中,部分城镇范围不断 ,建筑物进一步 、 ,建筑样式逐渐 ;还有一些城镇 发生变化,如工业所占比重逐渐降低,部分工业景观被其他类型景观替代。12、为保护古城景观,部分历史悠久的古城在发展中会对新建筑选址进行规划,如巴黎新建的很多现代摩天大楼离老城区都比较 。13、随着人口不断向城镇聚集及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对原有乡村景观产生很大影响。目前世界很多国家已意识到乡村景观是人类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纳入 范畴,我国提出全面实施 战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其中保护 和 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14、聚落并非都会日益繁荣,有些聚落在 改变的情况下,可能会被人们放弃,或者因 而毁灭、消失,如美国阿纳萨齐聚落,因当地居民大量砍伐森林,导致森林涵养水源功能丧失,地表土壤被 、肥力 ,农业发展条件被破坏,最终居民不得不远走他乡。15、在城镇和乡村的发展过程中,要妥善处理好既有景观与规划景观之间的关系,对具有 价值和 特色的景观予以保护,同时注意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 ,与资源的利用、环境的保护相 。【课中探究——和小伙伴一起】探究一:探究聚落的形式和一般特点结合教材,思考并完成下列问题。1、什么是聚落?2、聚落分为哪几种类型?3、不同类型的聚落具有不同的职能,乡村和城市聚落各有哪些不同职能的聚落?探究二:探究城镇与乡村的景观差异结合教材,思考并完成下列问题。1、乡村景观在建筑物、道路及公共服务设施方面有什么特点?2、城镇景观与乡村景观相比,在空间布局和设施分布上有哪些不同?3、不同地区的城镇景观受地域文化影响,在布局和建筑风格上有什么差异?探究三:探究城乡景观的变化及原因结合教材,思考并完成下列问题。1、乡村景观会发生哪些变化?请举例说明。2、城镇景观的变化体现在哪些方面?请举例说明。3、导致城乡景观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探究四:探究聚落发展与环境的关系结合教材,思考并完成下列问题。1、聚落的发展可能会对环境产生哪些影响?请结合案例说明。2、为实现聚落的可持续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3、有些聚落在发展过程中会走向衰落或消失,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可能有哪些?【重难点突破 —— 加油加油,你能行!】突破一:城镇与乡村的景观差异及核心特征Ⅰ 核心规律1、空间形态差异:乡村多低矮分散建筑,道路稀疏,周边常分布农田、草场等农业景观,且可分为集聚型(团块状村分布于平坦地形、带状村沿河流/山谷/交通线形成)与分散型两类;城镇多高大密集建筑,道路密集,工厂、商店、学校等非农业设施种类多、数量足。2、公共服务差异: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商店、学校、医院等)数量少,难以满足多样化需求;城镇作为周边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完善,能覆盖生产、生活、文化等多方面需求。3、地域文化影响:中国古代城镇讲究左右对称,传统建筑强调与自然协调;欧洲城镇常以教堂或城堡为中心,西方建筑多用规则几何形体;美国城镇因文化多元,布局更活泼。Ⅱ 口诀记忆“城乡景观差异大,空间形态先看它;乡村矮散伴农田,集聚分散分两家。城镇高密道路密,非农设施遍地插。地域文化影响深,中外布局各有法。”突破二:城乡景观的变化规律及典型案例Ⅰ 核心规律1、乡村景观变化:部分乡村经统一规划,农田从零散走向规模化,房屋从零星变为集中,小路升级为宽阔硬化道路(如浙江余村在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理念下,复垦复绿、改造村容,景观大幅改变);部分乡村发展为城镇,农田转为城镇建设用地,建筑增高加密,基础设施完善。2、城镇景观变化:部分城镇范围扩大,建筑增高变密、样式多样化;部分城镇产业结构调整,工业比重下降,工业景观被其他类型景观替代(如深圳从渔村发展为现代化大都市,首钢工业遗址公园保留工业遗存并建成滑雪大跳台)。3、变化驱动因素:社会经济发展推动设施升级与产业转型,人口数量变化影响聚落规模,政策调整(如乡村振兴战略)引导景观保护与优化。Ⅱ 口诀记忆“城乡景观会变化,乡村规划规模化;部分变身小城镇,设施完善建筑拔。城镇发展扩范围,产业调整换 “新纱”。经济人口加政策,三大因素推动它。”突破三:聚落发展中的保护与可持续问题Ⅰ 核心规律1、保护的必要性:乡村景观是人类遗产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村落与乡村风貌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护内容;城镇中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特色的景观(如首钢工业历史遗存、巴黎老城区),是城市历史与文化的载体,需重点保护。2、面临的挑战:部分聚落因环境破坏(如美国阿纳萨齐聚落因砍伐森林致土壤肥力下降、农业条件破坏)被放弃或消失;城镇扩张可能破坏周边乡村景观,不合理开发易导致历史景观湮灭。3、可持续发展策略:妥善平衡既有景观与规划景观的关系,在保护历史文化景观的同时,兼顾社会经济发展;协调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避免因短期发展牺牲长期生态与文化价值。Ⅱ 口诀记忆“聚落发展要护它,乡村遗产意义大;城镇历史景观贵,承载文化不能塌。环境破坏是威胁,不合理开发要防查。平衡保护与发展,可持续路人人夸。”【真题剖析】(2025·山东潍坊·中考真题)传统村落所传承的独特地域文化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资源。上甘棠村是湖南省最古老的传统村落,布局紧凑,依地形地势修建寺庙、民居、宗祠等。民居多采用高屋脊、天井式布置,体现了人地和谐的思想。图左示意上甘棠村地区等高线分布,图右示意上甘棠村天井庭院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图中村落与昂山的最大相对高差可能是( )A.40米 B.50米 C.69米 D.78米2.该地民居多采用天井式布置的主要原因是( )A.防御外敌 B.排水防涝 C.御寒保暖 D.通风采光3.修复古村遗址遗迹主要是为了( )A.还原传统景观 B.文化传承与保护 C.提升生活品质 D.便于休闲和祭祀(2025·山东菏泽·中考真题)2024年7月,“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轴线两侧保留着大量的北京四合院(图1)。随着数字产业的发展,“云上中轴”成为文化遗产传播的有效形式,可让公众沉浸式感受北京四合院的魅力。图2为北京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受气候影响,北京四合院( )①庭院封闭,挡风避寒②正房朝向北,采光较好③竹制而成,通风纳凉④屋顶有坡度,利于排水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5.“云上中轴”助力文化遗产传播,主要得益于( )A.旅游产业的繁荣 B.运输条件的改善C.高新技术的发展 D.社会观念的转变(2025·山东菏泽·中考真题)作为黄河入鲁第一市,菏泽因黄河下游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历史悠久的堌堆文化。堌堆是古代先民们为躲避洪水在平原上堆积的土丘,遍布菏泽大地。图1示意菏泽现有堌堆的空间分布(2021年),图2为菏泽堌堆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堌堆分布区也是聚落密集区,该区域聚落密集的主要原因是( )A.四季如春,适宜居住 B.土壤肥沃,便于农耕C.靠近河流,水运发达 D.矿产丰富,工业发达7.古代先民们修建堌堆,说明黄河下游( )A.支流众多 B.流域面积广 C.水位变化大 D.结冰期长(2025·安徽·中考真题)澳大利亚气候类型多样,热带沙漠和热带草原气候广布。热带沙漠气候多分布于中西部地区。在热带草原气候区生活着独特的生物—磁性白蚁,其栖息地位于季节性洪水泛滥的平原上。磁性白蚁建造的巢穴—白蚁丘(图1)通常比较高大,最高达4米,宽约2.5米,底座厚约1米。图2示意澳大利亚位置。完成下面小题。8.图中四地最适宜磁性白蚁栖息的是(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9.高大的白蚁丘能够有效( )A.抗震 B.抗寒 C.防洪 D.防风(2025·四川泸州·中考真题)客家土楼,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丘陵地区。土楼多采用圆形结构,用大块卵石筑基,石基高度在最大洪水线以上,土墙在石基以上夯筑,内部埋有竹片木条等水平拉结性筋骨,以保持建筑整体稳定。下图为客家土楼的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客家土楼“以石为基,以土围墙”主要为了( )①美观大方②就地取材③防火防洪④减少建材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1.客家土楼采用圆形结构并在土墙内部埋竹片木条的主要作用是( )A.增强安全 B.增添美观 C.节约空间 D.降低成本(2025·吉林·中考真题)锦江木屋村位于吉林省白山市抚松县。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是长白山地区保护最完好的木屋群落之一,其木屋建造技艺已被列入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2.某城市中学生寒假前往锦江木屋村研学,必须准备的物品有( )A.遮阳帽 B.氧气袋 C.羽绒服 D.沙滩鞋13.关于保护锦江木屋合理的做法是( )A.拆除后集中重建 B.只允许当地村民进入C.改用石块,变更房屋建筑结构 D.加强修缮,增强保护民居意识(2025·湖南·中考真题)史前农业发展促进人类定居生活。下图示意我国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概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4.自然环境影响聚落形成,以上两处遗址分布均临近( )A.沙漠 B.高山 C.水源 D.海洋15.河姆渡人和半坡人所建房屋差异明显,推测其原因可能是( )A.干栏式建筑防止风沙掩埋 B.河姆渡人居住地木材丰富C.半地穴式房屋有利于散热 D.半坡人居住环境高寒缺氧16.河姆渡遗址发现的骨耜(sì)适合翻耕水田,是当时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据此推测骨耜主要用于( )A.饲养牦牛 B.饲养骆驼 C.种植青稞 D.种植水稻【随堂检测】一、单选题杜甫草堂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遗址。杜甫的诗句“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既展现了成都城市的繁华,又凸显了杜甫草堂乡间的幽静。图1为古代成都集市图,图2为杜甫草堂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1.“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反映了城镇与乡村( )A.自然景观的差异 B.人口数量的差异C.交通条件的差异 D.地形类型的差异2.“此地两三家”中的此地,人们主要从事( )A.工业活动 B.服务业 C.农业活动 D.商业活动3.如今成都市区已扩展至杜甫草堂周边,为保护草堂的“幽静”,下列城市规划措施中最合理的是( )A.拆除周边住宅,恢复农田景观 B.建设高层建筑,集约利用土地C.划定文化保护区,限制开发强度 D.拆除草堂建筑,保障城市发展广州西部的芳村,历史上是一个花卉市场和茶叶集散地,改革开放后城镇化速度快。随着人们对居住环境要求的提高,利用城市的闲置地、边角地、小型纯绿地等改造而成的“口袋公园”(图1)不断增加。图2是1910年与2023年拍摄的两张照片,读图完成下面小题。4.从1910年发展到2023年,芳村的变化是( )A.规模变小 B.由乡村发展为城市C.道路变少了 D.建筑密度变小5.材料显示,芳村发展的主要社会经济条件是( )A.科技发达 B.土壤肥沃 C.交通便利 D.气候适宜6.建造“口袋公园”的主要目的是( )A.增加人口数量 B.改善城市气候C.提供休闲和绿化环境 D.吸引游客出行“川西林盘”是我国四川省成都平原西部地区独有的聚落形态,林盘外是水稻田,林盘内是起居空间,林盘密集种植树竹。房舍、林木、农田和灌渠相辅相存,完美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图1为林盘景观示意图,图2为林盘模式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川西林盘”的聚落类型及判断依据是( )A.城市聚落—道路密集,交通便利 B.乡村聚落—森林茂密,河流众多C.城市聚落—生产活动以工业为主 D.乡村聚落—生产活动以农业为主8.“川西林盘”形成的自然条件主要是( )A.山高林密,冰川广布 B.地形平坦,水网密布C.气候高寒,物种匮乏 D.人多地少,耕地不足9.发挥“川西林盘”历史文化价值的途径有( )①拆迁合并,扩大林盘规模②集中布局,建设规模化小区③保护性建设,留存文化遗产④农旅融合,发展特色旅游业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广东省珠海市“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曾经蕉林绿野,农庄寥落,如今已成为充满生机活力的创业沃土,便利的通关让更多澳门人在横琴乐业、安居,截至2024年10月,在合作区生活居住的澳门居民达16863人,就业人数达5297人,同比分别增长17.1%和6.4%。图1为“横琴位置示意图”,图2为“横琴历史变迁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0.近几年,珠海市横琴地区景观上的巨大变化是( )A.荒地变成了稻田 B.河湖变成了池塘C.草地变成了森林 D.村落变成了城市11.澳门居民选择到“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居住、就业的原因是( )②优惠的政策支持③发达的农业生产④繁荣的商业活动①便利的交通运输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12.为了推动粤澳深度融合,促进澳门经济多元化发展,合作区应着力于( )A.扩大耕地面积,种植经济作物 B.增加池塘数量,提高渔业产量C.开放赌博产业,赚取更多利润 D.吸引高端人才,创新发展模式2021年7月25日,在福州举办的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泉州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泉州,700多年前就是世界上最繁荣的城市之一。泉州不仅是发达的海贸港口,还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其中开元寺双塔是中国最高的一对石塔。图示意泉州开元寺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聚落+世界文化主题】13.泉州所属聚落类别及判断的理由是( )A.城镇,从事农业生产 B.城镇,海贸港口城市C.乡村,从事农业生产 D.乡村,海贸港口城市14.开元寺所属的宗教是( )A.基督教 B.伊斯兰教 C.佛教 D.道教15.对于古代文明留下的众多世界遗产,我们应该持有的态度是( )A.古代文明是过去式,研究价值不高 B.全面保护,禁止参观C.加强研究,修葺和保护相结合 D.全部翻新,开发旅游业“圩垸”是沿江河、滨湖低地四周有圩提围护,内有灌排系统的水田农业区,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粮仓。若干个圩垸连成一片,叫做圩区或圩垸地区,且多作为聚落名称,如“××圩”或“××垸”。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6.“圩垸”聚落多分布于( )A.南方丘陵区 B.南方平原区 C.西北内陆区 D.北方平原区17.多“圩垸”聚落的地区可欣赏到( )A.云海奇石景观 B.千里冰封景观 C.候鸟迁徙景观 D.潮水涨落景观18.近年来,该地区致力于退圩还湖等工程,主要目的是( )A.蓄洪防洪 B.发展水产养殖 C.发展航运 D.蓄水发电阿普利亚地区位于意大利南部地中海沿岸,当地独有的传统民居“特鲁利”(下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特鲁利”由大量石灰岩堆砌而成,屋顶呈圆锥形,墙体厚度可达两米,窗户少且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9.“特鲁利”民居屋顶建造为圆锥形主要是为了( )A.降低建造难度 B.增加室内采光 C.方便雨季排水 D.提升建筑美感20.“特鲁利”民居墙体厚、窗户少且小可以( )A.隔热保温 B.抵御洪水 C.节约成本 D.阻挡风沙21.“特鲁利”民居如今多被开发为旅游民宿,主要是因为其( )A.建筑材料独特 B.居住舒适度高 C.文化特色浓厚 D.室内设施齐全某地理兴趣小组准备去贵州黔东南西江千户苗寨研学,他们通过查阅资料得到以下信息:层层落落的吊脚楼建筑与自然和谐共处,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态建筑”,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为西江千户苗寨的景观,完成下面小题。22.西江千户苗寨( )A.高新技术发达 B.属于城市聚落 C.交通网络密集 D.属于乡村聚落23.关于西江千户苗寨的开发与保护,合理的措施有( )①依托民族文化和建筑发展旅游业②全面拆除吊脚楼,拟建现代化城市③借助电商平台推广当地特色产品④引进无污染的民俗工艺品生产企业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4.兴趣小组通过学习,发现像西江千户苗寨这样的传统民居,世界上还有很多,有些已经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下列没有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是( )A.马来西亚乔治城 B.安徽皖南西递古村落C.美国纽约城 D.云南丽江古城二、解答题2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拟开展“聚落与自然环境”的探究,请你与该小组一起完成探究任务。【探究课题】聚落与自然环境【探究资料】世界各地自然环境差别很大,不同的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分布与特征影响深远。【探究思考A】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自然因素(1)如图所示,荒漠地区的聚落集中分布在 (绿洲/沙漠中心);山区的聚落主要分布在 (地形部位)。除此之外,气温适宜、降水充沛的地区,聚落一般比较密集。【探究结论A】(2)根据探究思考A,总结归纳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因素。【探究思考B】聚落建筑特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3)如图所示,与西北地区相比,我国南方地区建筑的墙体更 (厚/薄),屋顶坡度更 (大/小)。结合两地区的气候特征,说明其墙体厚度和屋顶坡度不同的原因。【探究结论B】(4)根据探究思考B,说出影响聚落建筑特征的气候因素。【探究拓展】传统聚落是自然环境的一面镜子,也是先民遗留给我们的重要文化遗产。目前,有许多传统聚落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些遗产记录了当时的重要地理、历史信息,也为现代人提供了学习、游览的场所。但随着世界各国人口的增加,它们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5)请针对如何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提出两条建议。2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世界各地的自然环境差异很大,聚落分布、形态也各不相同,一些特色民居往往能反映出一个地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某学校地理社团开展了“自然环境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关系”为主题的探究学习。如图示意某地等高线地形和河流分布。【探究过程】水源对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1)从水源角度分析,上图中A、B、C三个聚落分布的共同特点。地形对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2)从地形角度分析,上图中A、B、C三个聚落分布的共同特点。(3)三个聚落中规模最大的可能是 。气候对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4)气候对聚落建筑影响明显。上图中,高脚屋适应了当地 的气候特点,冰屋主要适应了当地 的气候特点。【成果展示】(5)探究可知,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受自然环境影响很大,自然环境主要通过 、 影响聚落的形成和发展。(6)探究结束,社团同学绘制了AB两张图画(如下图),其中属于乡村的是 (填字母)。第二节 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及变化(导学案)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新课标要求】 通过阅读图像、观看视频或实地考察等,描述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及其变化。【学习目标】 人地协调:认识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理解保护与发展的平衡关系,认同我国乡村振兴战略中 “保护传统风貌” 的重要性。 综合思维:结合案例分析城镇与乡村景观变化的驱动因素(社会经济、人口、政策),建立“自然环境-人类活动-聚落景观”的逻辑关联。 区域认知:通过对比不同区域的城镇与乡村景观,识别聚落类型的空间差异,理解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对聚落形态的影响。 地理实践力:通过判读聚落景观图、绘制城镇与乡村特征对比表,提升地理图表的读取、分析与归纳能力。【重难点】 重点:①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差异(规模、人口、生产活动、公共设施);②城镇与乡村景观变化的表现及原因(社会经济、人口、政策)。 难点:①理解“生产生活方式不同是聚落景观差异的根本原因”;②辩证认识聚落发展与传统风貌保护的关系。【课前预习——你相当可以】阅读教材P87-95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1、概念及分类:人们按照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聚居的场所称为聚落;城镇和乡村是两种基本的聚落类型。2、聚落的特点:乡村的规模比较小,人口较为分散,人们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城镇的规模比较大,人口较为密集,人们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非农业生产活动,通常是其周围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目前全世界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镇、。3、从出现时间来看,城镇的出现晚于乡村,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在乡村的基础上产生的。4、乡村的建筑物比较低矮、分散,道路稀疏,商店、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的数量较少,周边往往分布有成片的农田、草场、林场等。5、根据生产方式的不同,乡村可分为农村、牧村、渔村等类型;从空间形态上看,乡村可分为集聚型与分散型,其中集聚型乡村又可分为团块状村和带状村等,团块状村多分布在地形平坦的地区,带状村多沿河流、山谷、交通线形成。6、城镇往往有大片的住宅、密集的道路,有工厂等生产性设施,商店、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的种类和数量均较多;部分城镇职能各有侧重,有的偏重工业,有的偏重文化教育,有的偏重贸易,有的大城市则具备多种职能。7、城镇景观的空间布局深受地域文化影响,中国古代的城镇受传统文化影响,多讲究左右对称;欧洲很多城镇受宗教等思想影响,常以教堂或城堡为中心;美国是移民国家,文化多元,城镇布局较为活泼。8、建筑是城镇景观的重要组成要素,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强调建筑物的对称布局和与自然的协调,西方建筑较多使用规则的几何形体。9、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数量以及政策的变化,城乡景观在不断发生变化。10、部分乡村在发展中,景观经过统一规划,农田由零散分布逐渐变得更具规模化,房屋由零星分布变为集中成片,乡间小路逐渐被宽阔的硬化道路替代;有些乡村会发展为城镇,农田变为工厂、商店等城镇建设用地,建筑物高度增加、密度增大,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如深圳从一个小渔村迅速发展为现代化大都市,创造了“深圳速度”。11、城镇发展过程中,部分城镇范围不断扩大,建筑物进一步增高、变密,建筑样式逐渐多样化;还有一些城镇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如工业所占比重逐渐降低,部分工业景观被其他类型景观替代。12、为保护古城景观,部分历史悠久的古城在发展中会对新建筑选址进行规划,如巴黎新建的很多现代摩天大楼离老城区都比较远。13、随着人口不断向城镇聚集及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对原有乡村景观产生很大影响。目前世界很多国家已意识到乡村景观是人类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纳入保护范畴,我国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其中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14、聚落并非都会日益繁荣,有些聚落在环境改变的情况下,可能会被人们放弃,或者因灾难而毁灭、消失,如美国阿纳萨齐聚落,因当地居民大量砍伐森林,导致森林涵养水源功能丧失,地表土壤被冲刷侵蚀、肥力降低,农业发展条件被破坏,最终居民不得不远走他乡。15、在城镇和乡村的发展过程中,要妥善处理好既有景观与规划景观之间的关系,对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特色的景观予以保护,同时注意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资源的利用、环境的保护相协调。【课中探究——和小伙伴一起】探究一:探究聚落的形式和一般特点结合教材,思考并完成下列问题。1、什么是聚落?【答案】人们按照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聚居的场所,称为聚落,是人类聚居生活的基本空间形态。2、聚落分为哪几种类型?【答案】2、聚落主要分为城镇和乡村两种基本类型。3、不同类型的聚落具有不同的职能,乡村和城市聚落各有哪些不同职能的聚落?【答案】2、乡村包括:农村、牧村、渔村。城市包括:工业型城镇、文化教育型城镇、贸易型城镇、综合型大城市。探究二:探究城镇与乡村的景观差异结合教材,思考并完成下列问题。1、乡村景观在建筑物、道路及公共服务设施方面有什么特点?【答案】乡村的建筑物比较低矮、分散,道路稀疏,商店、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的数量较少,周边往往分布有成片的农田、草场、林场等。2、城镇景观与乡村景观相比,在空间布局和设施分布上有哪些不同?【答案】城镇往往有大片的住宅、密集的道路,有工厂等生产性设施,商店、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的种类和数量均较多。3、不同地区的城镇景观受地域文化影响,在布局和建筑风格上有什么差异?【答案】中国古代的城镇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多讲究左右对称;欧洲很多城镇受宗教等思想影响,常以教堂或城堡为中心;美国是个移民国家,文化多元,城镇的布局较为活泼;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强调建筑物的对称布局和与自然的协调,西方建筑较多使用规则的几何形体。探究三:探究城乡景观的变化及原因结合教材,思考并完成下列问题。1、乡村景观会发生哪些变化?请举例说明。【答案】有些乡村在发展过程中,其景观经过统一规划,农田由零散分布逐渐变得更具规模化,房屋由零星分布变为集中成片,乡间的小路逐渐被宽阔的硬化道路替代,如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浙江省余村采取复垦复绿、改造村容村貌等举措,景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些乡村会发展为城镇,景观发生较大改变,如农田变为工厂、商店等城镇建设用地,建筑物高度增加、密度增大,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等。2、城镇景观的变化体现在哪些方面?请举例说明。【答案】有些城镇在发展过程中,范围不断扩大,建筑物进一步增高变密,建筑样式逐渐变得多样化;还有一些城镇的产业结构发生变化,景观也随之变化,如工业所占比重逐渐降低,部分工业景观被其他类型的景观替代,如深圳在短短数十年的时间里,从一个小渔村迅速发展成为现代化大都市,首钢工业遗址公园保留了高炉、冷却塔等工业历史遗存,还建成了首钢滑雪大跳台并成为冬奥会比赛场地之一。3、导致城乡景观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答案】导致城乡景观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有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数量的变化以及政策的调整等。探究四:探究聚落发展与环境的关系结合教材,思考并完成下列问题。1、聚落的发展可能会对环境产生哪些影响?请结合案例说明。【答案】聚落发展可能会对环境造成破坏,如美国阿纳萨齐人在发展过程中大量砍伐当地的森林,导致周围森林逐渐被砍伐殆尽,没有森林涵养水源,地表土壤被冲刷侵蚀,土壤肥力逐渐降低,农业发展条件被破坏;也可能在发展中注重环境保护,如我国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作为重要内容,巴黎为保护古城景观,新建的很多现代摩天大楼离老城区都比较远。2、为实现聚落的可持续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答案】在城镇和乡村的发展过程中,要妥善处理好既有景观与规划景观之间的关系,对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特色的景观予以保护;此外,也要注意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资源的利用、环境的保护相协调。3、有些聚落在发展过程中会走向衰落或消失,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可能有哪些?【答案】有些聚落在环境改变的情况下,可能会被人们放弃,或者因灾难而毁灭、消失,如美国阿纳萨齐聚落因环境破坏,居民不得不远走他乡,聚落逐渐废弃。【重难点突破 —— 加油加油,你能行!】突破一:城镇与乡村的景观差异及核心特征Ⅰ 核心规律1、空间形态差异:乡村多低矮分散建筑,道路稀疏,周边常分布农田、草场等农业景观,且可分为集聚型(团块状村分布于平坦地形、带状村沿河流/山谷/交通线形成)与分散型两类;城镇多高大密集建筑,道路密集,工厂、商店、学校等非农业设施种类多、数量足。2、公共服务差异: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商店、学校、医院等)数量少,难以满足多样化需求;城镇作为周边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完善,能覆盖生产、生活、文化等多方面需求。3、地域文化影响:中国古代城镇讲究左右对称,传统建筑强调与自然协调;欧洲城镇常以教堂或城堡为中心,西方建筑多用规则几何形体;美国城镇因文化多元,布局更活泼。Ⅱ 口诀记忆“城乡景观差异大,空间形态先看它;乡村矮散伴农田,集聚分散分两家。城镇高密道路密,非农设施遍地插。地域文化影响深,中外布局各有法。”突破二:城乡景观的变化规律及典型案例Ⅰ 核心规律1、乡村景观变化:部分乡村经统一规划,农田从零散走向规模化,房屋从零星变为集中,小路升级为宽阔硬化道路(如浙江余村在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理念下,复垦复绿、改造村容,景观大幅改变);部分乡村发展为城镇,农田转为城镇建设用地,建筑增高加密,基础设施完善。2、城镇景观变化:部分城镇范围扩大,建筑增高变密、样式多样化;部分城镇产业结构调整,工业比重下降,工业景观被其他类型景观替代(如深圳从渔村发展为现代化大都市,首钢工业遗址公园保留工业遗存并建成滑雪大跳台)。3、变化驱动因素:社会经济发展推动设施升级与产业转型,人口数量变化影响聚落规模,政策调整(如乡村振兴战略)引导景观保护与优化。Ⅱ 口诀记忆“城乡景观会变化,乡村规划规模化;部分变身小城镇,设施完善建筑拔。城镇发展扩范围,产业调整换 “新纱”。经济人口加政策,三大因素推动它。”突破三:聚落发展中的保护与可持续问题Ⅰ 核心规律1、保护的必要性:乡村景观是人类遗产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村落与乡村风貌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护内容;城镇中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特色的景观(如首钢工业历史遗存、巴黎老城区),是城市历史与文化的载体,需重点保护。2、面临的挑战:部分聚落因环境破坏(如美国阿纳萨齐聚落因砍伐森林致土壤肥力下降、农业条件破坏)被放弃或消失;城镇扩张可能破坏周边乡村景观,不合理开发易导致历史景观湮灭。3、可持续发展策略:妥善平衡既有景观与规划景观的关系,在保护历史文化景观的同时,兼顾社会经济发展;协调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避免因短期发展牺牲长期生态与文化价值。Ⅱ 口诀记忆“聚落发展要护它,乡村遗产意义大;城镇历史景观贵,承载文化不能塌。环境破坏是威胁,不合理开发要防查。平衡保护与发展,可持续路人人夸。”【真题剖析】(2025·山东潍坊·中考真题)传统村落所传承的独特地域文化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资源。上甘棠村是湖南省最古老的传统村落,布局紧凑,依地形地势修建寺庙、民居、宗祠等。民居多采用高屋脊、天井式布置,体现了人地和谐的思想。图左示意上甘棠村地区等高线分布,图右示意上甘棠村天井庭院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图中村落与昂山的最大相对高差可能是( )A.40米 B.50米 C.69米 D.78米2.该地民居多采用天井式布置的主要原因是( )A.防御外敌 B.排水防涝 C.御寒保暖 D.通风采光3.修复古村遗址遗迹主要是为了( )A.还原传统景观 B.文化传承与保护 C.提升生活品质 D.便于休闲和祭祀【答案】1.C 2.D 3.B【解析】1.观察等高线图可知,等高距是10米。根据等高线数值判断,村落所在区域等高线数值在230-240米,昂山的海拔是290-300米。最大相对高差是昂山海拔最大值减去村落海拔最小值,即300 230=70米,最小相对高差是昂山海拔最小值减去村落海拔最大值,即290 240=50,所以相对高差范围是50-70米,可能是69米,C正确,ABD错误,故选C。2.防御外敌一般是通过修建城墙、堡垒等设施,天井式布置对防御外敌作用不大,A错误;排水防涝主要依靠排水系统、房屋坡度等,天井式布置不是主要为了排水防涝,B错误;该地位于湖南省,属于亚热带地区,气候较温暖,不需要特别御寒保暖,C错误;天井式布置可以让室内获得更好的通风和采光条件,适应当地的气候环境,体现人地和谐,D正确。故选D。3.还原传统景观是修复的一个结果,但不是主要目的,A错误;传统村落的遗址遗迹承载着地域文化,修复它们主要是为了文化传承与保护,让独特的地域文化能延续下去,助力乡村振兴,B正确;复遗址遗迹对提升生活品质有一定作用,但不是主要目的,C错误;便于休闲和祭祀只是修复后的部分功能,不是主要目的,D错误。故选B。(2025·山东菏泽·中考真题)2024年7月,“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轴线两侧保留着大量的北京四合院(图1)。随着数字产业的发展,“云上中轴”成为文化遗产传播的有效形式,可让公众沉浸式感受北京四合院的魅力。图2为北京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受气候影响,北京四合院( )①庭院封闭,挡风避寒②正房朝向北,采光较好③竹制而成,通风纳凉④屋顶有坡度,利于排水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5.“云上中轴”助力文化遗产传播,主要得益于( )A.旅游产业的繁荣 B.运输条件的改善C.高新技术的发展 D.社会观念的转变【答案】4.B 5.C【解析】4.北京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多西北风。四合院庭院封闭的布局,能够有效阻挡冬季冷空气侵入,起到挡风避寒的作用,①正确。在北半球,为了获得更好的采光,房屋一般朝南建造。正房朝向北会导致采光差,②错误。北京冬天寒冷,四合院多为砖木结构,并非竹制,北京夏季虽炎热,但竹制与当地传统建筑材料和工艺不符,③错误。北京夏季降水集中,屋顶设计成有坡度的样式,能加快雨水流淌,避免积水,利于排水,④正确。B正确,ACD错误,故选B。5.旅游产业繁荣侧重线下实地游览,“云上中轴”是借助数字技术的线上传播形式,与旅游产业繁荣无直接关联,A错误。运输条件改善针对物资、人员的实体流动,“云上中轴”是文化内容的数字化传播,和运输条件无关,B错误。“云上中轴”利用数字技术实现文化遗产沉浸式传播,是高新技术发展的成果,C正确。社会观念转变影响人们对文化遗产传播的态度,但不是“云上中轴”实现传播的技术支撑,“云上”形式的核心是技术,D错误。故选C。(2025·山东菏泽·中考真题)作为黄河入鲁第一市,菏泽因黄河下游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历史悠久的堌堆文化。堌堆是古代先民们为躲避洪水在平原上堆积的土丘,遍布菏泽大地。图1示意菏泽现有堌堆的空间分布(2021年),图2为菏泽堌堆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堌堆分布区也是聚落密集区,该区域聚落密集的主要原因是( )A.四季如春,适宜居住 B.土壤肥沃,便于农耕C.靠近河流,水运发达 D.矿产丰富,工业发达7.古代先民们修建堌堆,说明黄河下游( )A.支流众多 B.流域面积广 C.水位变化大 D.结冰期长【答案】6.B 7.C【解析】6.菏泽位于温带地区,四季分明,并非四季如春,该选项不符合当地气候实际,无法成为聚落密集原因,A错误;材料提到堌堆是古代先民躲避洪水在平原堆积的土丘,平原地区土壤因黄河泛滥堆积等,较为肥沃,便于农耕,农业发展利于聚落形成与聚集,符合聚落密集和堌堆分布关联,B正确;图中虽有黄河等河流,但古代堌堆分布区聚落形成初期,水运并非主要影响因素,且材料未体现水运发达对聚落的作用,主要是农耕需求,C错误;材料未提及堌堆分布区矿产丰富、工业发达,古代聚落形成也以农业为主,该选项无依据,D错误。故选B。7.黄河下游为地上河,支流少,并非支流众多,与堌堆修建目的躲避洪水无关联,A错误;流域面积广是黄河整体特征,堌堆修建是因下游局部洪水威胁,流域面积广不能直接说明下游需建堌堆躲洪水,B错误;黄河下游流经平原,降水季节变化大等导致水位变化大,洪水期易泛滥,先民需建堌堆躲避,符合材料中堌堆功能,C正确;结冰期长影响的是航运、凌汛等,与躲避洪水建堌堆无关,材料强调洪水威胁,并非结冰问题,D错误。故选C。(2025·安徽·中考真题)澳大利亚气候类型多样,热带沙漠和热带草原气候广布。热带沙漠气候多分布于中西部地区。在热带草原气候区生活着独特的生物—磁性白蚁,其栖息地位于季节性洪水泛滥的平原上。磁性白蚁建造的巢穴—白蚁丘(图1)通常比较高大,最高达4米,宽约2.5米,底座厚约1米。图2示意澳大利亚位置。完成下面小题。8.图中四地最适宜磁性白蚁栖息的是(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9.高大的白蚁丘能够有效( )A.抗震 B.抗寒 C.防洪 D.防风【答案】8.A 9.C【解析】8.磁性白蚁生活在热带草原气候区,且位于季节性洪水泛滥的平原上,分析图中四地气候,①地位于澳大利亚北部,为热带草原气候,且有季节性洪水泛滥平原,符合磁性白蚁栖息环境,A正确。②地是热带沙漠气候,③地是地中海气候,④地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均不符合题意,BCD错误。故选A。9. 根据所学知识读材料可知,磁性白蚁栖息地位于季节性洪水泛滥平原,高大白蚁丘底座厚,能够有效阻挡洪水,起到防洪作用。该地位于热带,不需要抗寒;处于板块内部,地震少,不是为抗震;防风不是其主要功能。C正确,排除ABD,故选C。(2025·四川泸州·中考真题)客家土楼,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丘陵地区。土楼多采用圆形结构,用大块卵石筑基,石基高度在最大洪水线以上,土墙在石基以上夯筑,内部埋有竹片木条等水平拉结性筋骨,以保持建筑整体稳定。下图为客家土楼的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客家土楼“以石为基,以土围墙”主要为了( )①美观大方②就地取材③防火防洪④减少建材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1.客家土楼采用圆形结构并在土墙内部埋竹片木条的主要作用是( )A.增强安全 B.增添美观 C.节约空间 D.降低成本【答案】10.C 11.A【解析】10.读图文材料分析可知,客家土楼分布于东南丘陵地区,当地石材、土料丰富,“以石为基,以土围墙”可就地取材,②正确;该地区降水多,石基高于最大洪水线能防洪,土墙相对防火,可防火防洪,③正确;美观大方不是主要目的,①错误;也不是为减少建材,④错误;综上,②③正确,故选C。11.读图文材料分析可知,土墙内部埋竹片木条起水平拉结作用,能增强建筑整体稳定性,保障居住安全,A正确;埋在内部与增添美观无关,B错误;和节约空间、降低成本也无关联,CD错误。故选A。(2025·吉林·中考真题)锦江木屋村位于吉林省白山市抚松县。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是长白山地区保护最完好的木屋群落之一,其木屋建造技艺已被列入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2.某城市中学生寒假前往锦江木屋村研学,必须准备的物品有( )A.遮阳帽 B.氧气袋 C.羽绒服 D.沙滩鞋13.关于保护锦江木屋合理的做法是( )A.拆除后集中重建 B.只允许当地村民进入C.改用石块,变更房屋建筑结构 D.加强修缮,增强保护民居意识【答案】12.C 13.D【解析】12.根据题干信息,锦江木屋村位于吉林省白山市抚松县(冬季寒冷),且研学时间为寒假(冬季)。因此,必须准备的物品有羽绒服,C正确。寒假期间长白山地区以寒冷为主,紫外线较弱,遮阳帽非必需品;长白山海拔不足以产生高原反应,无需准备氧气袋;冬季雪地环境沙滩鞋不适用,排除ABD。故选C。13.加强锦江木屋修缮,增强保护民居意识,符合文化遗产保护原则,D正确。拆除后集中重建,破坏文物原真性;只允许当地村民进入,不利于文化传播;改用石块,变更房屋建筑结构,丧失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排除ABC。故选D。(2025·湖南·中考真题)史前农业发展促进人类定居生活。下图示意我国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概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4.自然环境影响聚落形成,以上两处遗址分布均临近( )A.沙漠 B.高山 C.水源 D.海洋15.河姆渡人和半坡人所建房屋差异明显,推测其原因可能是( )A.干栏式建筑防止风沙掩埋 B.河姆渡人居住地木材丰富C.半地穴式房屋有利于散热 D.半坡人居住环境高寒缺氧16.河姆渡遗址发现的骨耜(sì)适合翻耕水田,是当时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据此推测骨耜主要用于( )A.饲养牦牛 B.饲养骆驼 C.种植青稞 D.种植水稻【答案】14.C 15.B 16.D【解析】14.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分别位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从图中及所学知识可知,两处遗址均临近水源(河流)。水源是聚落形成的关键自然条件,便于灌溉、生活用水,C正确; 沙漠、高山、海洋均不符合两处遗址环境,ABD排除。故选C。15.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气候湿润,木材丰富,建干栏式建筑,有利于通风防潮;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气候较干燥,建半地穴式房屋,利于保暖,B正确。干栏式建筑主要防潮,不是防风沙,A错误;半地穴式房屋利于保暖,非散热,C错误;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无高寒缺氧环境,D错误。故选B。16.河姆渡遗址位于长江流域,当地适宜种植水稻,骨耜“适合翻耕水田”,是水稻种植的耕作工具,D正确;饲养牦牛、种植青稞主要在青藏高原;饲养骆驼主要在西北干旱地区,均不符合河姆渡环境与农业,ABC错误。故选D。【随堂检测】一、单选题杜甫草堂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遗址。杜甫的诗句“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既展现了成都城市的繁华,又凸显了杜甫草堂乡间的幽静。图1为古代成都集市图,图2为杜甫草堂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1.“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反映了城镇与乡村( )A.自然景观的差异 B.人口数量的差异C.交通条件的差异 D.地形类型的差异2.“此地两三家”中的此地,人们主要从事( )A.工业活动 B.服务业 C.农业活动 D.商业活动3.如今成都市区已扩展至杜甫草堂周边,为保护草堂的“幽静”,下列城市规划措施中最合理的是( )A.拆除周边住宅,恢复农田景观 B.建设高层建筑,集约利用土地C.划定文化保护区,限制开发强度 D.拆除草堂建筑,保障城市发展【答案】1.B 2.C 3.C【解析】1.杜甫的诗句“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通过对比城市与乡村的户数,展现了城市与乡村的差异。城市“十万户”表明人口密集,而乡村“两三家”则表明人口稀少。诗句明确通过“十万户”与“两三家”的对比,反映了城市与乡村在人口数量上的显著差异,B正确;诗句并未直接描述自然景观的差异,而是通过人口数量来反映城乡差异,A错误;诗句没有提及交通条件,因此与题意不符,C错误;诗句也没有涉及地形类型的描述,因此与题意无关,D错误。故选B。2.诗句“此地两三家”中的此地只有两三家,说明住户少,是乡村聚落,主要从事农业活动,C正确,ABD错误。故选C。3.城市规划划定文化保护区并限制开发强度,可以在保护杜甫草堂的幽静环境的同时,合理利用周边土地资源,避免过度开发,C正确;拆除周边住宅,恢复农田景观,不符合城市建设,A错误;建设高层建筑,会增加大量人口,会破坏杜甫草堂的幽静环境,B错误;拆除草堂建筑,不合理,D错误。故选C。广州西部的芳村,历史上是一个花卉市场和茶叶集散地,改革开放后城镇化速度快。随着人们对居住环境要求的提高,利用城市的闲置地、边角地、小型纯绿地等改造而成的“口袋公园”(图1)不断增加。图2是1910年与2023年拍摄的两张照片,读图完成下面小题。4.从1910年发展到2023年,芳村的变化是( )A.规模变小 B.由乡村发展为城市C.道路变少了 D.建筑密度变小5.材料显示,芳村发展的主要社会经济条件是( )A.科技发达 B.土壤肥沃 C.交通便利 D.气候适宜6.建造“口袋公园”的主要目的是( )A.增加人口数量 B.改善城市气候C.提供休闲和绿化环境 D.吸引游客出行【答案】4.B 5.C 6.C【解析】4.材料提到芳村历史上是花卉市场和茶叶集散地,改革开放后城镇化速度快,说明其从乡村发展为城市,规模变大,道路变多,建筑密度变大,B正确,ACD错误。故选B。5.由材料芳村历史上是花卉市场和茶叶集散地可知,集散功能依赖交通便利(如码头、道路等)实现货物转运,C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科技,“土壤肥沃”和“气候适宜”属于自然条件,ABD错误。故选C。6.由材料“口袋公园”是利用闲置地、边角地改造的小型纯绿地可知,建造“口袋公园”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休闲和绿化环境,满足人们对居住环境要求,C正确;增加人口数量与公园建设无直接关系,“改善城市气候”是建设公园的间接效果,非主要目的,“吸引游客”材料未提及,芳村的口袋公园主要为本地居民服务,ABD错误。故选C。“川西林盘”是我国四川省成都平原西部地区独有的聚落形态,林盘外是水稻田,林盘内是起居空间,林盘密集种植树竹。房舍、林木、农田和灌渠相辅相存,完美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图1为林盘景观示意图,图2为林盘模式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川西林盘”的聚落类型及判断依据是( )A.城市聚落—道路密集,交通便利 B.乡村聚落—森林茂密,河流众多C.城市聚落—生产活动以工业为主 D.乡村聚落—生产活动以农业为主8.“川西林盘”形成的自然条件主要是( )A.山高林密,冰川广布 B.地形平坦,水网密布C.气候高寒,物种匮乏 D.人多地少,耕地不足9.发挥“川西林盘”历史文化价值的途径有( )①拆迁合并,扩大林盘规模②集中布局,建设规模化小区③保护性建设,留存文化遗产④农旅融合,发展特色旅游业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答案】7.D 8.B 9.C【解析】7.根据材料中“‘川西林盘’是我国四川省成都平原西部地区独有的聚落形态,盘外是水稻田,林盘内是起居空间,林盘密集种植桂树、房舍、农田和灌渠相辅相成”可知,其生产活动以农业为主,所以属于乡村聚落,D正确,AC错误;森林茂密,河流众多不是聚落类型的判读依据,B错误。故选D。8.由材料可知,川西林盘位于四川省成都平原西部地区,这种乡村聚落外层是水渠农田,说明该地区具有地形平坦、水网密布的特点,B正确;川西林盘位于成都平原,地势平坦,气候湿热,AC错误;人多地少,耕地不足不属于自然条件,D错误。故选B。9.注重保护留存文化遗产,能保留其独特文化价值;农旅融合发展特色旅游业,可拓展经济增长点,③④正确。而拆迁合并,扩大林盘规模、集中布局,建设规模化小区会破坏其原有的聚落特色和文化内涵,不利于其可持续发展。①②错误。故选C。广东省珠海市“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曾经蕉林绿野,农庄寥落,如今已成为充满生机活力的创业沃土,便利的通关让更多澳门人在横琴乐业、安居,截至2024年10月,在合作区生活居住的澳门居民达16863人,就业人数达5297人,同比分别增长17.1%和6.4%。图1为“横琴位置示意图”,图2为“横琴历史变迁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0.近几年,珠海市横琴地区景观上的巨大变化是( )A.荒地变成了稻田 B.河湖变成了池塘C.草地变成了森林 D.村落变成了城市11.澳门居民选择到“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居住、就业的原因是( )②优惠的政策支持③发达的农业生产④繁荣的商业活动①便利的交通运输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12.为了推动粤澳深度融合,促进澳门经济多元化发展,合作区应着力于( )A.扩大耕地面积,种植经济作物 B.增加池塘数量,提高渔业产量C.开放赌博产业,赚取更多利润 D.吸引高端人才,创新发展模式【答案】10.D 11.C 12.D【解析】10.读材料可知,横琴曾经是蕉林绿野、农庄寥落,如今成为充满生机活力的创业沃土,有大量澳门居民在此生活居住和就业,说明村落变成了城市,D正确;文中未提及荒地变稻田、河湖变池塘、草地变森林相关内容,排除ABC。故选D。11.横琴与澳门地理位置相近,交通便利,方便澳门居民往来,①正确;“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有相关优惠政策,吸引澳门居民来此居住、就业,②正确;合作区主要是发展创业等产业,并非以发达农业生产吸引澳门居民,③错误;合作区商业活动繁荣,提供了众多就业和生活机会,④正确。 C①②④正确,③错误,排除ABD。故选C。12.扩大耕地面积种植经济作物对推动粤澳深度融合和澳门经济多元化发展作用不大,A错误;增加池塘数量提高渔业产量不能有效促进澳门经济多元化发展,B错误;澳门法律规定博彩业合法,但从推动经济多元化和长远健康发展角度,单纯开放赌博产业不可取,C错误;吸引高端人才,创新发展模式,有利于发展新兴产业,推动粤澳深度融合,促进澳门经济多元化发展,D正确。故选D。2021年7月25日,在福州举办的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泉州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泉州,700多年前就是世界上最繁荣的城市之一。泉州不仅是发达的海贸港口,还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其中开元寺双塔是中国最高的一对石塔。图示意泉州开元寺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聚落+世界文化主题】13.泉州所属聚落类别及判断的理由是( )A.城镇,从事农业生产 B.城镇,海贸港口城市C.乡村,从事农业生产 D.乡村,海贸港口城市14.开元寺所属的宗教是( )A.基督教 B.伊斯兰教 C.佛教 D.道教15.对于古代文明留下的众多世界遗产,我们应该持有的态度是( )A.古代文明是过去式,研究价值不高 B.全面保护,禁止参观C.加强研究,修葺和保护相结合 D.全部翻新,开发旅游业【答案】13.B 14.C 15.C【解析】13.聚落分为乡村和城市。乡村聚落一般规模较小,主要有农村、牧村、渔村等类型,居住在乡村的人们,一般从事耕作、放牧、捕鱼等生产活动。城市规模较大,居住在城里的人们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的工作。由材料可知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泉州,700多年前就是世界上最繁荣的城市之一,所以泉州属于城镇,CD错误;又因为“泉州是发达的海贸港口”,所以泉州市是海贸港口城市,A错误, B正确,故选B。14.由图中建筑物的外形特征可判断开元寺所属的宗教是佛教。开元寺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迹,也是福建省内规模较大的佛教寺院。开元寺始建于唐初垂拱二年(686年),初名“莲花寺”,后在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改名为开元寺。开元寺在历史上曾多次重修和扩建。C正确, 排除ABD,故选C。15.对于古文明留下的众多世界遗产,我们应该持有的态度是加强研究、修葺和保护相结合,因为世界遗产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积淀的文化精粹,不可复制,一旦遭到破坏,将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C正确;古代文明是过去式,研究价值不高的说法不正确,A排除;全面保护,禁止参观的做法太绝对,B排除;全部翻新,开发旅游业的做法不利于世界遗产的保护,D排除。故选C。“圩垸”是沿江河、滨湖低地四周有圩提围护,内有灌排系统的水田农业区,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粮仓。若干个圩垸连成一片,叫做圩区或圩垸地区,且多作为聚落名称,如“××圩”或“××垸”。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6.“圩垸”聚落多分布于( )A.南方丘陵区 B.南方平原区 C.西北内陆区 D.北方平原区17.多“圩垸”聚落的地区可欣赏到( )A.云海奇石景观 B.千里冰封景观 C.候鸟迁徙景观 D.潮水涨落景观18.近年来,该地区致力于退圩还湖等工程,主要目的是( )A.蓄洪防洪 B.发展水产养殖 C.发展航运 D.蓄水发电【答案】16.B 17.C 18.A【解析】16.“圩垸”是沿江河、滨湖低地四周有圩堤围护,内有灌排系统的水田农业区。南方平原区江河、湖泊众多,地势低平,适合“圩垸”这种农业模式发展,所以“圩垸”聚落多分布于此。南方丘陵区地形起伏较大,不利于大规模建设圩垸;西北内陆区气候干旱,水源缺乏,不具备发展圩垸的条件;北方平原区主要是旱地农业,与圩垸这种水田农业模式不符。所以B正确,A、C、D错误,故选B。17.多“圩垸”聚落的地区一般是江河、湖泊周边的南方平原区,这些地区湿地资源丰富,是候鸟迁徙途中的重要停歇地和栖息地,所以可欣赏到候鸟迁徙景观。云海奇石景观多出现于山区,如黄山等;千里冰封景观主要出现在北方寒冷地区;潮水涨落景观一般在沿海地区,而圩垸多在内陆江河、湖泊周边。C正确,ABD错误,故选C。18.近年来,一些地区进行退圩还湖等工程,主要是因为圩垸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占用了湖泊等水域面积,削弱了湖泊的蓄洪能力。退圩还湖可以恢复湖泊的调蓄功能,起到蓄洪防洪的作用。发展水产养殖不需要通过退圩还湖这种方式;退圩还湖对发展航运作用不大;这些地区的湖泊一般不具备蓄水发电的条件。A正确,BCD错误,故选A。阿普利亚地区位于意大利南部地中海沿岸,当地独有的传统民居“特鲁利”(下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特鲁利”由大量石灰岩堆砌而成,屋顶呈圆锥形,墙体厚度可达两米,窗户少且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9.“特鲁利”民居屋顶建造为圆锥形主要是为了( )A.降低建造难度 B.增加室内采光 C.方便雨季排水 D.提升建筑美感20.“特鲁利”民居墙体厚、窗户少且小可以( )A.隔热保温 B.抵御洪水 C.节约成本 D.阻挡风沙21.“特鲁利”民居如今多被开发为旅游民宿,主要是因为其( )A.建筑材料独特 B.居住舒适度高 C.文化特色浓厚 D.室内设施齐全【答案】19.C 20.A 21.C【解析】19.圆锥形屋顶相比平顶等,在建造时需要一定的技巧和结构搭建,并非降低建造难度,A错误;圆锥形屋顶对室内采光并无明显的增加作用,窗户少且小才是影响室内采光的主要因素,B错误;阿普利亚地区位于意大利南部地中海沿岸,属于地中海气候,冬季多雨。圆锥形屋顶有利于雨水快速流下,方便雨季排水,C正确;提升建筑美感不是屋顶建成圆锥形的主要目的,主要目的应与当地的自然环境适应性相关,D错误。故选C。20.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墙体厚可以阻挡外界热量传入室内,窗户少且小可以减少热量通过窗户进入,起到隔热保温的作用,A正确;墙体厚、窗户少且小并不能有效抵御洪水,B错误;墙体厚需要更多的建筑材料,窗户少且小在材料节约方面作用不明显,并非主要为了节约成本,C错误;该地区风沙天气较少,D错误。故选A。21.建筑材料独特只是其中一个特点,但不是被开发为旅游民宿的主要原因,单纯材料独特不足以吸引大量游客作为民宿,A错误;从墙体厚、窗户少且小等特点来看,居住舒适度不一定高,不是主要原因,B错误;“特鲁利”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文化特色浓厚,对游客具有较大的吸引力,C正确;文中未提及室内设施齐全,且即使设施齐全,若没有独特的文化内涵,也难以成为主要开发为旅游民宿的原因,D错误。故选C。某地理兴趣小组准备去贵州黔东南西江千户苗寨研学,他们通过查阅资料得到以下信息:层层落落的吊脚楼建筑与自然和谐共处,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态建筑”,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为西江千户苗寨的景观,完成下面小题。22.西江千户苗寨( )A.高新技术发达 B.属于城市聚落 C.交通网络密集 D.属于乡村聚落23.关于西江千户苗寨的开发与保护,合理的措施有( )①依托民族文化和建筑发展旅游业②全面拆除吊脚楼,拟建现代化城市③借助电商平台推广当地特色产品④引进无污染的民俗工艺品生产企业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4.兴趣小组通过学习,发现像西江千户苗寨这样的传统民居,世界上还有很多,有些已经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下列没有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是( )A.马来西亚乔治城 B.安徽皖南西递古村落C.美国纽约城 D.云南丽江古城【答案】22.D 23.C 24.C【解析】22.读材料分析可知,西江千户苗寨的居民主要以农业为生,属于乡村聚落,B错误;D正确;西江千户苗寨地处偏远山区,交通基础设施交通和科技相对落后,BC错误;故选D。23.读材料并根据所学分析可知,西江千户苗寨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对其进行合理的保护与开发;①依托民族文化和建筑发展旅游业,有利于保护传承民族文化,合理利用优势资源,有利于吸引大量游客 ,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①正确;②全面拆除吊脚楼,拟建现代化城市,不利于保护西江千户苗寨,②错误;③借助电商平台推广当地特色产品,带动当地农民增收,③正确;④引进无污染的民俗工艺品生产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增加就业,有助于发展生态旅游致富,④正确;C正确,排除ABD;故选C。24.读材料并根据所学分析可知,2008年,马来西亚乔治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A正确;2000年,安徽皖南西递古村落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B正确;美国纽约城未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C错误;丽江古城在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D正确;依据题意,故选C。二、解答题2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拟开展“聚落与自然环境”的探究,请你与该小组一起完成探究任务。【探究课题】聚落与自然环境【探究资料】世界各地自然环境差别很大,不同的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分布与特征影响深远。【探究思考A】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自然因素(1)如图所示,荒漠地区的聚落集中分布在 (绿洲/沙漠中心);山区的聚落主要分布在 (地形部位)。除此之外,气温适宜、降水充沛的地区,聚落一般比较密集。【探究结论A】(2)根据探究思考A,总结归纳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因素。【探究思考B】聚落建筑特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3)如图所示,与西北地区相比,我国南方地区建筑的墙体更 (厚/薄),屋顶坡度更 (大/小)。结合两地区的气候特征,说明其墙体厚度和屋顶坡度不同的原因。【探究结论B】(4)根据探究思考B,说出影响聚落建筑特征的气候因素。【探究拓展】传统聚落是自然环境的一面镜子,也是先民遗留给我们的重要文化遗产。目前,有许多传统聚落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些遗产记录了当时的重要地理、历史信息,也为现代人提供了学习、游览的场所。但随着世界各国人口的增加,它们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5)请针对如何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提出两条建议。【答案】25.(1)绿洲 山谷(2)水源充足、地形平坦、交通便利、气候适宜、资源丰富(3)薄 大 原因: 西北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墙体厚有利于保暖。南方地区属于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墙体薄有利于通风散热,南方地区降水多,屋顶坡度大有利于排水。(4)传统民居的特点受到当地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南方地区降水多,屋顶坡度大,有利于排水;北方地区冬季比较寒冷,为了保暖,一般墙体较厚、窗子较小。(5)加强立法保护,限制游览人数;保持原貌、适当修葺。【解析】25.本题以聚落形成与发展、分布与形态的想干图片与资料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分布与形态的因素等知识点,考查学生的读图与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地理思维素养。(1)读图可知,沙漠地区因为干旱,聚落主要分布在有水源的绿洲;山区的聚落主要分布在山谷(或山间盆地、河谷地带)。这些地形部位相对比较平坦,有利于聚落的建设;而且山谷等地势较低的地方往往有河流经过,能提供水源。(2)平坦的地形有利于聚落的建设和扩展,如平原地区聚落分布比较密集;而山区聚落多分布在山谷、山间盆地等相对平坦的地方。充足的水源能够满足人们的生活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需求,所以在河流、湖泊附近或者有地下水的地方容易形成聚落。气温适宜、降水充沛的地区,自然环境比较优越,有利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聚落一般比较密集。(3)西北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墙体厚有利于保暖。厚墙体可以减少室内热量的散失,在寒冷的冬季保持室内温度。南方地区属于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墙体薄有利于通风散热,使室内不会过于闷热。南方地区降水多,屋顶坡度大有利于排水。大坡度的屋顶可以使雨水迅速排离屋顶,减少雨水对屋顶的浸泡和损坏。所以与西北地区相比,我国南方地区建筑的墙体更薄,屋顶坡度更大。(4)气温的高低影响墙体的厚度,寒冷地区墙体厚,温暖地区墙体薄。降水的多少和降水的形式(如降雨、降雪)影响屋顶的坡度。降雨多的地区屋顶坡度大,降雪多的地区屋顶坡度小(为了防止积雪堆积压垮屋顶)。(5)各国政府应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明确对破坏世界文化遗产行为的处罚措施。在遗产地开展旅游活动时,要控制游客数量,避免过度旅游对文化遗产造成破坏。同时,旅游收入的一部分可以用于文化遗产的维护和修缮。2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世界各地的自然环境差异很大,聚落分布、形态也各不相同,一些特色民居往往能反映出一个地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某学校地理社团开展了“自然环境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关系”为主题的探究学习。如图示意某地等高线地形和河流分布。【探究过程】水源对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1)从水源角度分析,上图中A、B、C三个聚落分布的共同特点。地形对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2)从地形角度分析,上图中A、B、C三个聚落分布的共同特点。(3)三个聚落中规模最大的可能是 。气候对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4)气候对聚落建筑影响明显。上图中,高脚屋适应了当地 的气候特点,冰屋主要适应了当地 的气候特点。【成果展示】(5)探究可知,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受自然环境影响很大,自然环境主要通过 、 影响聚落的形成和发展。(6)探究结束,社团同学绘制了AB两张图画(如下图),其中属于乡村的是 (填字母)。【答案】26.(1)分布在河流沿岸(2)分布在平原地区(3)B(4)湿热 高寒(5)地形 气候(6)B【解析】26.本大题以聚落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聚落的分类、分布特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识记及分析运用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素养。(1)读图可知,图中ABC三个聚落都分布在河流沿岸,水源充足,水运便利。(2)读图可知,图1中ABC三个聚落均分布在海拔位于200米以下的平原地区,地形平坦,交通便利。(3)读图可知,图中ABC三个聚落中,B位于河流交汇处,交通更加便利,水源更加充足,所在地区平原面积大,发展空间广阔,最有可能发展成最大聚落。(4)读图可知,高脚屋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地区,东南亚绝大多数地区位于热带,以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为主,全年高温、降水丰沛,高脚屋是为了适应当地气候湿热的特点;冰屋主要分布在北极地区,纬度高,气温低,气候高寒,冰屋是为了适应当地气候严寒的特点。(5)根据所学可知,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受自然环境影响很大,自然环境主要通过水源、地形、气候等因素影响聚落的形成和发展。(6)读图可知,图A高楼林立,属于城市聚落;图B有农田村舍,属于乡村聚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4.2 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及变化(导学案)(原卷版).docx 4.2 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及变化(导学案)(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