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题型专练---情感变化(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题型专练---情感变化(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6届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题型专练-----情感变化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归嵩山作①
王维
清川带长薄②,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③。
【注】①这首诗是王维任途失意,辞官归隐嵩山途中所作。②长薄:绵延的草木丛。③闭关:佛家闭门静修。
这首诗的情感写得很有层次,请简要赏析这首诗的情感变化。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问题。
晚泊岳阳
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古人说“欧公情韵幽折,往反咏唱”,是说欧阳修的诗歌表达情感含蓄曲折,试分析该诗中情感是如何变化的。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秋夜长
王勃
秋夜长,思故乡。
秋思落谁家,寒灯独坐愁。
心曲千万端,悲来却难酬。
绵绵此恨何时已,纡郁襟怀须自剖。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情感变化。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下列小题。
鹧鸪天·建康上元作
赵鼎①
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枝。天涯海角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时。
花弄影,月流辉。水精宫殿五云飞。分明一觉华胥梦②,回首东风泪满衣。
【注释】①赵鼎:南宋初年中兴名臣。②华胥梦:语出《列子·黄帝》,讲的是黄帝昼寝而梦,游于华胥氏之国。其国无帅长,一切崇尚自然,没有利害冲突。
.“分明一觉华胥梦”是本词的“词眼”,由此看到词人的情感变化。请结合诗句对词人的情感变化作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登雨花台
魏禧①
生平四十老柴荆②,此日麻鞋拜故京。
谁使山河全破碎?可堪剪伐到园陵③?
牛羊践履多新草,冠盖④雍容半旧卿。
歌泣不成天已暮,悲风日夜起江声!
【注】①魏禧,生于明末,明亡后,隐居翠微峰。②老柴荆,老于茅屋,表示甘守贫贱。③园陵,指南京钟山的明太祖朱元璋之墓。④冠盖,官僚们的华贵冠服车盖。
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情感变化的过程。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送薛秀才南游
许浑
姑苏城外柳初凋,同上江楼更寂寥。
绕壁旧诗尘漠漠,对窗寒竹雨潇潇。
怜君别路随秋雁,尽我离觞任晚潮。
从此草玄【注】应有处,白云青嶂一相招。
【注】草玄:淡于势利,潜心著述。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过程。
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出门
[清]陆次云
回首望家山,渐远山渐低。
倾听岸傍语,乡音已渐移。
放舟入大河,烟水无端倪①。
偶逢相识人,遥呼心依依。
无如②交行舟,倏忽已远离。
【注】①端倪:边际。②无如:无奈。
在叙事中,诗人的情感发生了变化。请结合本诗对作者情感的变化加以分析。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下题。
暮春
王禹①
寂寞红芳又一年,老郎空解惜春残。
才闻莺啭夸杨柳,已被蝉声哭牡丹。
壮志休磨三尺剑,白头谁藉两梁冠②。
酒樽何必劳人劝,且折余花更尽欢。
【注】①王禹:北宋诗人、散文家,因敢于直言讽谏,因此屡受贬调。②梁冠:有横脊的礼冠,古代帝王大臣所用的冠帽。
作者的情感是怎样发展变化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
1.答案:①前两联写出发时看到的景色,反映出诗人安详闲适的心境。②颈联以荒城、古渡、落日、秋山等意象,描绘了一幅黯淡凄凉的傍晚野外秋景图,衬托出诗人接近归隐地时的凄清心境。③尾联,诗人写自己要闭门谢客、静心独处、不问世事,情感趋向恬淡平和。
解析: 首联写诗人系舟岳阳城下的所见所闻。诗人由钟声想像城里的和乐景象,与其城外漂泊、闲卧孤舟形成鲜明对比,虚实相映,激起心中缕缕归思。颔联则描写诗人从沉思中醒来所见江上空旷开阔的景象,以表现心中的愁思。颈联写诗人的思绪返回现实,闻歌而顿生感慨。尾联写轻舟短楫,疾去如飞,诗人的惆怅孤寂之情呼之欲出。
2.颈联写夜深月上,江面清冷,月辉清明,水面上传来舟子趁月归家的唱晚之声。诗人用拟人手法写月亮多情,反衬他的孤独;同时,用水上歌声来以动衬静,借舟子的趁月歌而归,显出诗人孤独漂泊的凄凉无奈。
3.答案: 诗人在这首诗中经历了由秋夜长引发的思乡之情,到独坐寒灯下的孤独愁苦,再到心中悲愁难以排解的苦闷,最后表达了要自我剖析、抒发心中郁闷的决心。
解析: 首先,诗人开篇即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秋夜长,思故乡”,情感起始是对家乡的渴望和思念。接着,诗人描述了自己在寒灯下独自坐愁的情景,“寒灯独坐愁”,情感转为孤独和愁苦。然后,诗人内心的愁绪变得更加复杂和深沉,“心曲千万端,悲来却难酬”,情感深化为无法言说的悲凉和无法排解的愁绪。最后,诗人表达了对这种愁绪的无奈和愤懑,“绵绵此恨何时己,纡郁襟怀须自剖”,情感达到了极点,既有对愁绪无法终止的无奈,也有自我剖析、试图解脱的挣扎。
4.答案:上阕前三句主要写悲,下阕则转写欢乐,结尾又由乐转为更悲。上阕末句过渡,引起对比性回忆,便有了下阕开头的“花弄影,月流辉”和“五云飞”的欢乐之高潮,结尾二句是诗人情感由乐跌入更加悲怆的深渊。全词悲喜相生,跌宕起伏,攫住读者的心灵。整首词浑然一体,构成一首意境深沉的歌曲。
解析:题干问的是“‘分明一觉华胥梦’是本词的‘词眼’,由此看到词人的情感变化。请结合诗句对词人的情感变化作简要分析”,题型为一句领全诗,也称为“词眼”题。要求结合“分明一觉华胥梦”分析词人情感变化,要结合诗句一句一句分析。上阕前三句主要写悲,下阕则转写欢乐,结尾又由乐转为更悲。上阕前三句主要写悲,下阕则转写欢乐,结尾又由乐转为更悲。
5.①诗歌开头两句不仅点明了诗人的布衣身份,还流露出一股豪气;
②三、四两句情感突转直下,诗人心头升起怒火,发出了激愤的责问;
③五、六两句由愤怒转为憎恶怨恨;
④最后两句诗人的悲愤之情达到极点,他真挚的情感打动了天地万物,全诗在悲风声中收束。
6.答案: ①开篇诗人借柳初凋之景及登楼之感,流露出与友人分别前的寂寥伤感之情。②接着通过“怜君”“离觞”等词,表现出对友人旅途的担忧与不舍,以及借酒消愁的惆怅。③最后诗人从离别愁绪中转向对友人的期许与祝愿,希望友人能在南游之地潜心著述,找到归宿。
解析: ①开篇姑苏城点明离别地点,“柳初凋”勾勒出深秋时节柳叶凋零的萧瑟景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柳”常与“留”谐音,象征离别与挽留,此处以衰柳之景暗喻离别将至的愁绪。诗人与友人“同上江楼”,本应共赏江景,却以“更寂寥”直接抒发登楼后的孤寂之感。江楼的空旷与两人即将分离的氛围相互映衬,强化了离别前的寂寥伤感之情。
②颈联“怜”字直接表达对友人的关切与怜惜。“秋雁”点明离别时节,同时以雁的漂泊不定比喻友人南游旅途的未知与艰辛,暗含对友人行程安全的担忧。“离觞”指离别时的酒,诗人举杯痛饮,任由“晚潮”象征的愁绪随酒入肠。“怜君”“离觞”直接抒情,“尽”“任”二字凸显出借酒消愁的决绝与无奈,将离别时的担忧不舍与惆怅倾泻而出。
③尾联实现了情感的重大转折与升华,诗人从之前的离别愁绪中抽离,转而以豁达的态度展望友人的未来。“草玄”化用汉代扬雄“草玄”(潜心著述)的典故,暗指友人薛秀才的才学与志向。诗人希望友人在南游途中不为世俗名利所扰,专注于学术与创作。“白云青嶂”象征清幽宁静的自然环境,以拟人化的“招”字,赋予山水以温情,仿佛南游之地的山水正召唤友人前往。这一意象既描绘了理想中的隐居之所,也寄托了对友人归宿的美好设想。
7.答案: ①起首四句,写诗人舍岸登舟,渐行渐远,回首家乡,不胜依恋。
②五、六两句,写船入大河,但见烟水迷茫,四望如一,心境茫然无依,感伤陡增。
③七、八两句,写船行途中,偶逢乡人,不禁喜出望外,远远招呼;
④末两句,写依依不舍之时,两船顷刻交错而过,诗人再次陷入怅惘、无奈和感伤。
8.答案: ①作者看到满地的落花,感叹时光易逝,而自己年事已高,黄莺的啼叫声,被蝉凄厉的声音取代,更增添了这种悲伤;②自己虽有报国壮志,无奈年事已高,屡次被贬,无人赏识,只能白头空叹;③作者壮志难酬,只好借酒浇愁,聊以自慰。
解析: 译文:寂寞萧索的红花又度过一年,衰老如我,看着满地残花意识到春光已逝,年华易老。仿佛刚刚才听到莺啼婉转,还在夸赞杨柳依依,可转眼间,入耳的已是在惜叹牡丹凋谢的悲戚蝉鸣了。作者虽有报国之志,但年事已高,想到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不禁悲从中来,何必需要别人的劝酒,作者也只能借酒消愁,再赏满地残花或许更可尽暮春之欢。全诗表达了作者对屡遭贬谪、报国无门、青春已逝的慨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