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2025年春晚,身穿中国特色大花袄的机器人与舞蹈演员一同表演扭秧歌(如图所示),体现了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创新。根据图片信息,估测该机器人的高度约为( )A. B.C. D.【答案】C【知识点】常见的长度及估测【详解】舞蹈演员的身高约为170cm,机器人的身高比舞蹈演员略高,约为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2.小强在阳朔的遇龙河漂流时,发现自己静止而河岸向后退,则小强选择的参照物是( )A.和小强并排坐的小天 B.山上的树木C.河岸 D.岸边的路标【答案】A【知识点】机械运动的相对性【详解】A.以和小强并排坐的小天为参照物,小强的位置不发生改变是静止的,河岸相对小天向后运动,故A符合题意;B.以山上的树木为参照物,小强相对树木的位置发生改变,是运动的,故B不符合题意;C.以河岸为参照物,小强的位置发生改变,是运动的,故C不符合题意;D.以岸边的路标为参照物,小强的位置发生改变,是运动的,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3.某火箭发射时的情景如图所示,若火箭全长约58m,发射塔高约(不含天线和避雷针),火箭刚发射时和发射后第8s末的图片如图所示。根据图片可知,火箭发射后8s内的平均速度大约是( )A. B.C. D.【答案】C【知识点】平均速度的计算【详解】由图知,火箭在8s内通过的路程大约为一个个火箭长,即则火箭发射后8s内的平均速度与C选项接近。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4.2024年10月30日4时27分,搭载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九运载火箭发射取得圆满成功。关于火箭发射上升的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以地面为参照物,火箭是运动的B.以载人飞船为参照物,火箭是运动的C.以发射塔为参照物,火箭是静止的D.以航天员为参照物,火箭是运动的【答案】A【知识点】不同参照物下描述运动【详解】A.以地面为参照物,火箭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所以火箭相对于地面是运动的,故A正确;B.以载人飞船为参照物,火箭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所以火箭相对于载人飞船是静止的,故B错误;C. 以发射塔为参照物,火箭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所以火箭相对于发射塔是运动的,故C错误;D.以航天员为参照物,火箭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所以火箭相对于航天员是静止的,故D错误。故选A。5.M、N两小车从同一地点同时向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M车运动的图像如图甲所示,N车运动的图像如图乙所示,则对M、N两车运动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A.,M车相对N车静止B.,M车通过的路程等于N车C.N车全程的平均速度大于M车全程的平均速度D.,M车通过的路程大于N车通过的路程【答案】A【知识点】运用推导公式求解路程和时间、根据s-t图像计算平均速度的大小、通过v-t图像研究物体运动【详解】A.在0~2s内,M 车速度是10m/s,N 车速度两车速度相同,且两车从同一地点同时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之间相对位置不发生变化,所以 M车相对 N 车静止,故A正确;B.2~4s内,M 车以10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根据可得,M车通过的路程为s1=v1t1=10m/s×2s=20mN车在2~4s内处于静止状态,通过的路程是 0m,M 车通过的路程大于 N 车通过的路程,故B 错误;C.M 车全程的速度为vM= 10m/s;N车全程通过的路程为s2=60m,时间为t2=6s,N车的平均速度为两车全程的平均速度相等,故C错误;D.0~6s内,M车通过的路程为sM=vMtM=10m/sx×6s=60mN车通过的路程为s2=60m,两车通过的路程相等,故D 错误。故选A。6.为了研究物体的直线运动,小龙同学自制了一个每秒滴下2滴水的“滴水计时器”。她把滴水计时器固定在玩具车上,并把玩具车放置在水平木板上,用来测量玩具车运动的速度,如图甲所示。释放玩具车后,水滴在木板上的位置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B.小车从A点运动到D点用时2秒C.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平均速度为1.2 m/sD.BD段平均速度大于AC段平均速度【答案】D【知识点】平均速度的计算、变速直线运动、测量物体平均速度的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详解】A.由图乙得,相同时间内,车通过的路程不同,因此小车不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B.每秒滴下2滴水,每两滴水之间的时间间隔是0.5s,A、D间有3个时间间隔,玩具车从A运动到D所用的时间t=3×0.5s=1.5s故B错误;C.由图乙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的路程A、C间有2个时间间隔,玩具车从A运动到C所用的时间根据可得,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平均速度为故C错误;D.小车从B点运动到D点的路程B、D间有2个时间间隔,玩具车从B运动到D所用的时间根据可得,小车从B点运动到D点平均速度为因为,所以,BD段平均速度大于AC段平均速度,故D正确。故选D。7.(多选)下列数据中接近生活实际的是( )A.教室门的高度约为2mB.人正常步行的平均速度约为5m/sC.我们正常呼吸一次的时间约为D.在高铁上行驶的列车的最大速度约为350km/h【答案】AD【知识点】常见的长度及估测、常见物体的速度及速度的估测、时间的估测【详解】A.教室门的高度比成年人的身高还高,约为2m,故A符合题意;B.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1.1m/s,骑自行车的速度约为5m/s,故B不符合题意;C.我们正常呼吸一次的时间较快,约为3s,故C不符合题意;D.从设计时速和运行速度来看,高铁的时速一般在200公里至350公里之间。所以在高铁上行驶的列车的最大速度约为350km/h,故D符合题意。故选AD。8.(多选)2024年10月30日凌晨4时27分,搭载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九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火箭上的摄像头拍下了从点火到船箭分离的全过程。于当日11时00分,飞船成功对接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载人飞船升空过程中,相对地面是运动的B.载人飞船升空过程中,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C.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对接后二者是相对静止的D.火箭上的摄像头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答案】ACD【知识点】照相机、不同参照物下描述运动、机械运动的相对性、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详解】A.载人飞船升空过程中,相对于地面的位置在不断发生变化,根据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当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改变时,物体就是运动的,所以它相对地面是运动的,故A正确;B.载人飞船升空过程中,速度在不断增大,而且运动方向是向上的直线,其速度大小发生了变化,不符合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的特点,故B错误;C.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对接后,二者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按照相对静止的定义,当两个物体之间的位置不发生改变时,它们就是相对静止的,所以二者是相对静止的,故C正确;D.火箭上的摄像头的镜头工作原理和照相机类似,而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它可以通过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来记录画面,所以摄像头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故D正确。故选ACD。9.如图甲所示,秒表的示数为 s;如图乙所示,体温计的示数为 ℃。【答案】 277.5 36.6【知识点】秒表的使用和读数、体温计【详解】[1]在秒表的中间表盘上,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指针在“4”和“5”之间,偏向“5”一侧,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在秒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1s,指针在37.5s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37.5s,即秒表的读数为。[2]体温计上1℃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温度是0.1℃,即此体温计的分度值为0.1℃,此时的温度为36.6℃。10.用刻度尺测量铅笔长度,如图所示,该刻度尺分度值为 ,铅笔长度读数为 cm。【答案】 1mm 5.85【知识点】刻度尺的读数、刻度尺的分度值【详解】[1]由图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即分度值为0.1cm=1mm。[2]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铅笔左侧与5.00cm对齐,右侧10.85cm,所以铅笔的长度为。11.“植树节”薛悟理同学到4km外的公园参加植树活动,他徒步1h到达,全程平均速度为 km/h;徒步过程中,他相对于路边的树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答案】 4 运动【知识点】不同参照物下描述运动、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详解】[1]薛悟理同学全程平均速度为[2]徒步过程中,薛悟理同学相对于路边的树位置发生改变,是运动的。12.小明乘坐的公交车正在向东行驶,他用手机先后拍摄窗外同一路灯和同样两辆小汽车A、B,得到如图所示的甲、乙两张照片。以小汽车A为参照物,小汽车B (选填“向西运动”“向东运动”或“静止”)。【答案】向西运动【知识点】不同参照物下描述运动【详解】由图可知,小汽车A、B相对于路灯的位置都发生了改变,是运动的;从小汽车A与小汽车B的位置变化可以看出,两车都向东行驶,但A车速度更快,因此以小汽车A为参照物,小汽车B向西运动。13.小明同学利用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时的平均速度。(1)实验中小车从A位置运动到C位置的路程如图1所示,并测得小车在这段路程内运动的时间为2s,则小车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 m/s。小车在下滑过程中,机械能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2)实验过程中,由于小车的运动时间较短,不便于计时,可以通过使斜面的倾斜程度变缓的方式,改变小车的运动时间,达到便于测量时间的目的。小车下滑的过程中,斜面相对于小车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3)汽车沿着盘山公路(图2),可以驶上高耸入云的山峰。上山的公路修的弯弯曲曲如盘龙、而不是从山下直通山顶,是因为 。【答案】(1) 0.4 减小(2)运动(3)见解析【知识点】测量物体平均速度的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不同参照物下描述运动、斜面模型及相关计算、辨析物体的机械能是否发生变化【详解】(1)[1]由图1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A位置运动到C位置的距离sAB=80.0cm=0.8m此段的平均速度[2]小车在下滑过程,需要克服摩擦做功,将部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所以机械能减小。(2)小车下滑过程,相对斜面有位置变化,所以斜面相对小车是运动的。(3)图2中,盘山公路修的弯弯曲曲,相当于斜面的作用,可以省力。14.混合动力汽车具有节能、低排放等优点。当混合动力汽车启动时,内燃机不工作,蓄电池向车轮输送能量,当需要高速行驶或蓄电池电能过低时,内燃机启动,既可以向车轮输送能量,又可以给蓄电池充电。在某次测试中,由内燃机提供能量,汽车以60km/h的速度匀速行驶了0.5h,所受阻力为6000N,求:(1)测试过程中牵引力做了多少J的功 (2)若所用燃料的热值为4.5×107J/kg,测试过程中消耗15kg燃料(假设燃料完全燃烧),则放出的总热量是多少J (3)在测试中,混合动力汽车的热机效率是30%,则本次测试过程中混合动力汽车的发电量是多少J 【答案】(1)1.8×J(2)6.75×J(3)2.25×J【知识点】运用推导公式求解路程和时间、热机效率的计算、功的计算和估算、热值的公式及相关计算【详解】(1)汽车通过的距离为s=vt=60km/h×0.5h=30km=3×104m牵引力做的功为W=Fs= F阻s=6000N×3×104m=1.8×108J(2)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为Q放=mq=15kg×4.5×107J/kg=6.75×108J(3)总的有用能量为W总==30%×6.75×108J=2.025×108J发电量为15.如图所示为甲、乙、丙三个物体同时同地沿同一直线运动的s-t图像,若t=2秒时其中一个物体到另两个物体的距离恰好相等,则t=5秒时( )A.甲、乙的运动方向可能相同B.甲、丙的运动方向可能相反C.甲、丙间的距离一定为7.5米D.乙、丙间的距离一定为3米【答案】C【知识点】根据s-t图像比较多个物体的运动情况【详解】AB.由图像读出t=2秒时,三者通过的路程为s甲=4m,s乙=2m,s丙=1m,又知道其中一个物体到另两个物体的距离恰好相等,如图:可以判断出甲和丙方向相同,甲和乙方向相反,故AB不符合题意;CD.由图像可知,甲的速度由得,t=5s时甲通过的路程s甲1=v甲t=2m/s×5s=10m由图像读出t=5s时,乙通过的路程为s乙1=5m,丙通过的路程为s丙1=2.5m,甲和丙方向相同,所以甲、丙间的距离为Δs=s甲1-s丙1=10m-2.5m=7.5m乙和丙方向相反,所以乙、丙间的距离为Δs1=s乙1+s丙1=5m+2.5m=7.5m故C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故选C。16.A、B、C三个物体分别从位于同一水平直线上的a、b、c三点开始沿该直线运动,如图甲所示,a、c之间的距离为80m,a、b之间的距离为30m。其中B、C两物体同时出发,物体A向右运动,其运动的s-t图如图乙所示,物体B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C运动的v-t图如图丙所示,前2s物体C通过的路程为3m,从开始计时10s后,A、C相距67m,A、B相距20m。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B向右运动,速度为2m/sB.物体C向左运动,前10s的平均速度为2.7m/sC.开始计时20s后,A、C两物体相距57mD.开始计时10s后,B、C两物体可能相距87m【答案】D【知识点】运用推导公式求解路程和时间、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根据s-t图像比较多个物体的运动情况、通过v-t图像研究物体运动【详解】AB.乙图是A物体的s-t图像,由图像可知,A物体0-2s内没有运动,从第2秒开始A物体通过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所以A物体2s后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从开始计时10s后A物体运动路程为sA=vAtA=5m/s×(10s-2s)=40m由丙图可知,前2s物体C通过的路程为3m,2s后以3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10s后C物体运动路程为sC=3m+3m/s×(10s-2s)=27m因为a、c之间的距离最开始为80m,从开始计时10s后,A、C相距67m,可知物体C往右运动,其前10s的平均速度为由题可知,从开始计时10s后,物体A、B相距20m,因为10s后物体A从a点出发向右走的路程为40m,a、b之间的距离为30m,所以物体B可能向左运动了10m,也可能向右移动了30m,若物体B向左运动,速度为若物体B往右运动,速度为故AB错误;C.开始计时20s后,物体A从a点出发向右运动路程为sA′=vAtA′=5m/s×(20s-2s)=90m开始计时20s后,物体C从c点出发向右运动路程为sC′=3m+vCtC′=3m+3m/s×(20s-2s)=57m因为开始时a、c之间的距离为80m,所以计时20s后,C距a点距离为57m+80m=137m则开始计时20s后A、C两物体相距137cm-90m=47m故C错误;D.开始计时10s后,物体C距a点80m+27m=107m若物体B往左运动,则开始计时10s后,物体B向左运动10m,距a点30m-10m=20m此时B、C两物体相距107m-20m=87m若物体B往右运动,则开始计时10s后,物体B向右运动30m,距a点30m+30m=60m此时B、C两物体相距107m-60m=47m故D正确。故选D。17.(多选)甲、乙两人从同一地点出发向东沿直线运动,运动的位置-时间(s-t)图像如图所示,其中甲图线是折线,乙图线是斜直线,关于甲、乙两人的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0~40s末时间内,甲、乙两人的平均速度相同 B.34s末甲、乙两人第二次相遇C.甲、乙两人最远相距20m D.0~40s末时间内,甲、乙两人相距10m共有2次【答案】ABC【知识点】s-t图像、根据s-t图像计算平均速度的大小、根据s-t图像比较多个物体的运动情况【详解】A.0~40s末的时间内,甲从10m位置运动到50m位置,路程为40m,乙从0运动到40m位置,路程也是40m,根据平均速度计算公式可知,相同时间内运动路程相同时,平均速度也相同,故A正确;B.因为乙的图像是直线,根据一次函数的公式有s=kt+b的形式,取点(10,0)和(40,40)代入计算得到,,所以乙图像的函数关系式为同理可得甲图像在30~40s内的函数关系式为当甲、乙在同一时间运动到同一位置时相遇,由图像可知当甲、乙第二次相遇时,有s=s′,即解得:t=34s,因此34s末,甲、乙两人第二次相遇,故B正确;C.由图像可知,一开始甲、乙相遇10m,10s末甲在20m处,甲、乙相距20m,后续的甲、乙相距的距离都小于20m,所以甲、乙两人最远相距20m,故C正确;D.由图可知,当甲在10m处,乙在0处,甲、乙两人相距10m;当甲在20m处,乙在10m处时,甲、乙两人相距10m;当甲在50m处,乙在40m处时,甲、乙两人还是相距10m,所以甲、乙两人相距10m时有3次,故D错误。故选ABC。18.汽车在公路上匀速行驶,驾驶员发现前方路口信号灯转为红色,经一定反应时间后开始踩刹车,汽车车速v随时间t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图中阴影部分面积的物理意义是 ,数值为 。若驾驶员饮酒,从发现信号灯转为红色到汽车完全停止共前进了,则此时的反应时间为 。【答案】 驾驶员从开始刹车到汽车完全停止,汽车滑行的路程 5 1s【知识点】运用推导公式求解路程和时间、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v-t图像、通过v-t图像研究物体运动【详解】[1][2]由图像知,阴影部分面积表示的物理意义是:驾驶员从开始刹车到汽车完全停止,汽车滑行的路程。依题意得滑行的时间为由图知汽车滑行的路程为正常行驶1s的路程s的一半,即即数值为5。[3]若驾驶员饮酒,从发现红灯到完全停止汽车共前进了15m,由于车滑行的距离5m不变,则此时的反应距离由可得,此时的反应时间19.两辆汽车A、B在平直路面上运动时的s-t图像如图甲所示,初始时运动方向如图乙所示,由图甲可知在0~t1内,两车速度vA vB(选填“>”“<”或“=”);在t2~t3时间内,若以A车为参照物,B车向 (选填“东”或“西”)运动;在整个运动过程中,B车的平均速度为 。 【答案】 > 东 12m/s【知识点】s-t图像、不同参照物下描述运动、根据s-t图像比较多个物体的运动情况【详解】[1]由题图可知,在0~30s,A做匀速直线运动,通过的路程sA=600m;在0~70s,B做匀速直线运动,通过的路程sB=840m,则比较可知,两车在0~t1时间内的速度vA>vB。[2]由题图可知,在t2~t3时间内,A车通过的距离大于B车通过的距离,根据速度公式可知A车的速度大于B车的速度,且B车和A车均向A车出发点的方向运动,即均向西运动,所以,以A车为参照物,B车向东运动。[3]在整个运动过程中,B车行驶的路程为s=840m,所用的时间为70s,那么B车的平均速度为20.在进行“探究气泡的运动速度“实验时,小明在长约120cm的玻璃管中注水近满,上端留一小段空气柱,用橡皮塞塞住管口:(1)小明在玻璃管上选取80cm长度进行均匀分段并做好标记,在实验过程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和 ;(2)如图(a)他先将玻璃管右端抬高,使空气柱处在右端;再把右端放到桌面上,观察并记录空气柱顶端从O点开始运动到各标记处的时间,实验数据如表所示。根据表中的数据可得:空气柱运动的路程s与时间t近似成 比,空气柱的运动可看作 运动;从O点开始的路程s/cm 0 20 40 60 80从O点开始计时的时间t/s 0 5.1 10.1 14.9 20.2(3)若做实验时,在玻璃管上进行不均匀分段并做好标记如图(b),A处标记得刻度模糊不清,为测量OA得长度,小明用刻度尺测得照片中OA得长度为 cm,计算得OA得实际长度为 cm,重复(2)步骤, (选填“能”或“不能”)得到相同的实验结论;(4)如下图所示是第一和第二两小组根据各自实验记录的数据,在同一张坐标纸中作出气泡运动的s-t图像。小明观察分析后发现,造成第二组s-t图像不是一条直线的原因是两小组的计时起点O与管口的距离不一样,则第二组的计时起点O距离管口较 (近/远)。【答案】(1)秒表(2) 正 匀速直线(3) 3.00 78 能(4)近【知识点】速度变化的探究实验【详解】(1)实验中测量气泡运动的路程和时间,测量路程用刻度尺,测量时间需要秒表。(2)[1][2]由表中数据可知,在误差范围内,路程增大几倍,对应的时间也增大几倍,空气柱运动的路程s与时间t近似成正比;当物体运动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时,其速度保持不变,这种运动可看做匀速直线运动。(3)[1]由照片b可知OA长度为3.00cm;[2]刻度尺上2.00cm对应的实际长度为52cm,则图上距离O点3.00cm的A处与O点的实际距离是。[3]不均匀分段只是改变了测量间隔,气泡本身运动性质不变,重复(2)步骤能得到相同结论。(4)分析图像差异原因气泡刚开始运动时,在管口附近速度不稳定,受初始状态影响大。第二组s-t图像开始部分不是直线,说明计时起点O距离管口较近,气泡刚开始运动状态不稳定。第1页,共3页第1页,共3页1.2025年春晚,身穿中国特色大花袄的机器人与舞蹈演员一同表演扭秧歌(如图所示),体现了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创新。根据图片信息,估测该机器人的高度约为( )A. B. C. D.2.小强在阳朔的遇龙河漂流时,发现自己静止而河岸向后退,则小强选择的参照物是( )A.和小强并排坐的小天 B.山上的树木 C.河岸 D.岸边的路标3.某火箭发射时的情景如图所示,若火箭全长约58m,发射塔高约(不含天线和避雷针),火箭刚发射时和发射后第8s末的图片如图所示。根据图片可知,火箭发射后8s内的平均速度大约是( )A. B. C. D.4.2024年10月30日4时27分,搭载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九运载火箭发射取得圆满成功。关于火箭发射上升的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以地面为参照物,火箭是运动的B.以载人飞船为参照物,火箭是运动的C.以发射塔为参照物,火箭是静止的D.以航天员为参照物,火箭是运动的5.M、N两小车从同一地点同时向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M车运动的图像如图甲所示,N车运动的图像如图乙所示,则对M、N两车运动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A.,M车相对N车静止B.,M车通过的路程等于N车C.N车全程的平均速度大于M车全程的平均速度D.,M车通过的路程大于N车通过的路程6.为了研究物体的直线运动,小龙同学自制了一个每秒滴下2滴水的“滴水计时器”。她把滴水计时器固定在玩具车上,并把玩具车放置在水平木板上,用来测量玩具车运动的速度,如图甲所示。释放玩具车后,水滴在木板上的位置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B.小车从A点运动到D点用时2秒C.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平均速度为1.2 m/sD.BD段平均速度大于AC段平均速度7.(多选)下列数据中接近生活实际的是( )A.教室门的高度约为2m B.人正常步行的平均速度约为5m/sC.我们正常呼吸一次的时间约为 D.在高铁上行驶的列车的最大速度约为350km/h8.(多选)2024年10月30日凌晨4时27分,搭载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九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火箭上的摄像头拍下了从点火到船箭分离的全过程。于当日11时00分,飞船成功对接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载人飞船升空过程中,相对地面是运动的B.载人飞船升空过程中,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C.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对接后二者是相对静止的D.火箭上的摄像头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9.如图甲所示,秒表的示数为 s;如图乙所示,体温计的示数为 ℃。10.用刻度尺测量铅笔长度,如图所示,该刻度尺分度值为 ,铅笔长度读数为 cm。11.“植树节”薛悟理同学到4km外的公园参加植树活动,他徒步1h到达,全程平均速度为 km/h;徒步过程中,他相对于路边的树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12.小明乘坐的公交车正在向东行驶,他用手机先后拍摄窗外同一路灯和同样两辆小汽车A、B,得到如图所示的甲、乙两张照片。以小汽车A为参照物,小汽车B (选填“向西运动”“向东运动”或“静止”)。13.小明同学利用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时的平均速度。(1)实验中小车从A位置运动到C位置的路程如图1所示,并测得小车在这段路程内运动的时间为2s,则小车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 m/s。小车在下滑过程中,机械能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2)实验过程中,由于小车的运动时间较短,不便于计时,可以通过使斜面的倾斜程度变缓的方式,改变小车的运动时间,达到便于测量时间的目的。小车下滑的过程中,斜面相对于小车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3)汽车沿着盘山公路(图2),可以驶上高耸入云的山峰。上山的公路修的弯弯曲曲如盘龙、而不是从山下直通山顶,是因为 。14.混合动力汽车具有节能、低排放等优点。当混合动力汽车启动时,内燃机不工作,蓄电池向车轮输送能量,当需要高速行驶或蓄电池电能过低时,内燃机启动,既可以向车轮输送能量,又可以给蓄电池充电。在某次测试中,由内燃机提供能量,汽车以60km/h的速度匀速行驶了0.5h,所受阻力为6000N,求:(1)测试过程中牵引力做了多少J的功 (2)若所用燃料的热值为4.5×107J/kg,测试过程中消耗15kg燃料(假设燃料完全燃烧),则放出的总热量是多少J (3)在测试中,混合动力汽车的热机效率是30%,则本次测试过程中混合动力汽车的发电量是多少J 15.如图所示为甲、乙、丙三个物体同时同地沿同一直线运动的s-t图像,若t=2秒时其中一个物体到另两个物体的距离恰好相等,则t=5秒时( )A.甲、乙的运动方向可能相同B.甲、丙的运动方向可能相反C.甲、丙间的距离一定为7.5米D.乙、丙间的距离一定为3米16.A、B、C三个物体分别从位于同一水平直线上的a、b、c三点开始沿该直线运动,如图甲所示,a、c之间的距离为80m,a、b之间的距离为30m。其中B、C两物体同时出发,物体A向右运动,其运动的s-t图如图乙所示,物体B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C运动的v-t图如图丙所示,前2s物体C通过的路程为3m,从开始计时10s后,A、C相距67m,A、B相距20m。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B向右运动,速度为2m/sB.物体C向左运动,前10s的平均速度为2.7m/sC.开始计时20s后,A、C两物体相距57mD.开始计时10s后,B、C两物体可能相距87m17.(多选)甲、乙两人从同一地点出发向东沿直线运动,运动的位置-时间(s-t)图像如图所示,其中甲图线是折线,乙图线是斜直线,关于甲、乙两人的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0~40s末时间内,甲、乙两人的平均速度相同 B.34s末甲、乙两人第二次相遇C.甲、乙两人最远相距20m D.0~40s末时间内,甲、乙两人相距10m共有2次18.汽车在公路上匀速行驶,驾驶员发现前方路口信号灯转为红色,经一定反应时间后开始踩刹车,汽车车速v随时间t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图中阴影部分面积的物理意义是 ,数值为 。若驾驶员饮酒,从发现信号灯转为红色到汽车完全停止共前进了,则此时的反应时间为 。19.两辆汽车A、B在平直路面上运动时的s-t图像如图甲所示,初始时运动方向如图乙所示,由图甲可知在0~t1内,两车速度vA vB(选填“>”“<”或“=”);在t2~t3时间内,若以A车为参照物,B车向 (选填“东”或“西”)运动;在整个运动过程中,B车的平均速度为 。 20.在进行“探究气泡的运动速度“实验时,小明在长约120cm的玻璃管中注水近满,上端留一小段空气柱,用橡皮塞塞住管口:(1)小明在玻璃管上选取80cm长度进行均匀分段并做好标记,在实验过程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和 ;(2)如图(a)他先将玻璃管右端抬高,使空气柱处在右端;再把右端放到桌面上,观察并记录空气柱顶端从O点开始运动到各标记处的时间,实验数据如表所示。根据表中的数据可得:空气柱运动的路程s与时间t近似成 比,空气柱的运动可看作 运动;从O点开始的路程s/cm 0 20 40 60 80从O点开始计时的时间t/s 0 5.1 10.1 14.9 20.2(3)若做实验时,在玻璃管上进行不均匀分段并做好标记如图(b),A处标记得刻度模糊不清,为测量OA得长度,小明用刻度尺测得照片中OA得长度为 cm,计算得OA得实际长度为 cm,重复(2)步骤, (选填“能”或“不能”)得到相同的实验结论;(4)如下图所示是第一和第二两小组根据各自实验记录的数据,在同一张坐标纸中作出气泡运动的s-t图像。小明观察分析后发现,造成第二组s-t图像不是一条直线的原因是两小组的计时起点O与管口的距离不一样,则第二组的计时起点O距离管口较 (近/远)。第1页,共3页第1页,共3页第一讲 机械运动教材知识 中考考点 课标要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时间的估测 掌握长度和时间的基本单位和换算关系,能正确使用刻度尺和秒 表进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理解误差的概念,知道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减小误差2.刻度尺、秒表的使用和读数运动的描述 3.参照物的选取及运动状态的判断 理解机械运动的概念; 掌握参照物的概念及其在判断物体运动状态中的关键作用运动的快慢 4.速度的理解 理解并能够应用速度的物理意义及其定义式; 掌握速度单位m/s和km/h的换算关系及有关实际计算5.速度的相关判断和计算速度的测量 6.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掌握利用公式测量物体平均速度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 能够正确使用刻度尺和秒表测量小车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并能够准确计算平均速度知识点1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长度的单位(1)长度的基本单位米,符号m,常用单位及其换算:2.测量工具:刻度尺3.刻度尺的使用与读数(1)会认:正确认识刻度尺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度线。(2)会选:所测物体的长度不应超过刻度尺的量程,且要选择合适分度值的刻度尺。(3)会放: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且与被测边保持平行,不能歪斜。(4)会看:读数时,视线应与刻度尺垂直,不能斜视。(5)会读:一定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6)会记:长度测量正确读数必须包括准确值、估读值及单位。测量结果要由数值和单位组成。没有单位的记录是毫无意义的。4.时间的测量(1)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符号s。其他单位有小时(h)、分钟(min),单位换算:1h=60min ;1min=60s(2)测量时间的工具:钟、表等。5.误差误差 错误产生原因 ①测量工具不精密; ②测量者估读有偏差; ③测量方法不完善。 ①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②读数、记录结果时粗心。特点 只能减小,不能避免。 可以避免错误减小(消除)的方法 ①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 ②改进测量方法; ③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采用正确的测量方法,遵循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就可以避免错误的产生。知识点2 运动的描述1.机械运动(1)定义: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2)判断方法:概念中“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包括两种情况:一是物体间距离发生变化;二是物体的方位发生变化。凡是符合二者之一的宏观物体,我们就可以判定其做了机械运动。2.参照物(1)定义: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总要选取某一物体作为标准,这个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2)参照物的理解:①假定性:被选作参照物的物体,我们都假定它是静止的。②任意性: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可以是运动的物体,也可以是静止的物体。③排己性:不能把被研究的物体本身作为参照物。因为以被研究的物体本身作为参照物,则其永远静止,这样就没有研究的意义了。④方便性:为了更方便的研究物体,一般选取地面或与地面相对静止的物体为参照物。⑤差异性:研究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时,选取不同的参照物,其研究结果可能不同。3.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1)定义: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以及它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2)理解:①运动是绝对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②对运动状态的描述是相对的:平常所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所选的参照物而言的,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对同一物体运动状态的描述不一定相同。不事先选定参照物,就无法对某个物体的运动状态作出准确的判断。知识点3 运动的快慢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1)相同时间,比较物体经过的路程,经过路程长的物体运动得快;(2)相同路程,比较它们所用的时间,所用时间少的物体运动得快。2.速度(1)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2)定义:在物理学中,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速度。(3)公式: 变形式:;。(4)单位:m/s 常用单位:km/h单位换算:1m/s=3.6km/h;3.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分类 匀速直线运动 变速直线运动定义 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 物体运动速度大小发生变化的直线运动频闪图特征 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同 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速度计算 用公式来计算,但速度的大小与时间和路程无关。 用平均速度粗略描述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某一段路程或某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计算公式:,公式中的“s”是指通过的路程,“t”是指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v”即是这段路程(时间)的平均速度。4.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实验原理:实验器材(1)实验主要器材:斜面、金属卡、刻度尺、秒表等(2)金属卡的作用:确定小车的位置,使小车下滑时测量时间更准确实验操作及注意事项(1)斜面的倾角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倾角过大小车滑行太快,不易测量时间;倾角过小会造成各阶段的平均速度太接近(2)小车运动距离(或时间)的测量(要“头到头”“尾到尾”测量)(3)多次测量的操作及目的①操作:每次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下滑,测量并记录下滑的时间和长度②目的:通过求平均值从而减小误差(4)误差分析①小车经过终点后停止计时,测量时间偏大,所得平均速度偏小②小车经过初始点后开始计时,测量时间偏小,所得平均速度偏大5.图像和图像(1)做直线运动的物体图像表示物体从距离坐标原点一定距离的位置开始运动运动 表示物体在一定时间后才从坐标原点开始运动运动 甲、丙过程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乙过程表示物体静止 物体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表示物体做变速运动(2)做直线运动的物体图像表示物体具有了一定速度后才开始做加速运动 表示物体在一定时间后开始做加速运动 甲、丙过程表示物体做加速运动,乙过程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表示物体先做加速运动,后做减速运动题型1 长度、时间的估测1.(2025·江苏常州)2025年1月,中国科学家发布:在甘肃省发现一批距今1亿多年(白垩纪)的斯氏跷脚龙足迹。其中一成年斯氏跷脚龙脚印的长度与初三学生双手并靠的最大宽度接近,如图所示。已知斯氏跷脚龙体长为脚印长度的12倍,则其体长约为( )A. B. C. D.【答案】C【知识点】常见的长度及估测【详解】初三学生双手并靠的最大宽度约,一成年斯氏跷脚龙脚印的长度与初三学生双手并靠的最大宽度接近,一成年斯氏跷脚龙脚印的长度约,斯氏跷脚龙体长为脚印长度的12倍,则其体长约为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2.(2025·江苏淮安)如图所示是小红参观纪念馆看到的战士吹响冲锋号的图片,根据图示信息估测该冲锋号实际长度约为( )A.1 cm B.10 cm C.35 cm D.70 cm【答案】C【知识点】常见的长度及估测、估测法【详解】成年人的手臂的前臂长度约为30cm,由图可知小号的长度与手臂前臂长度接近,约为35cm,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3.(2025·山东济南)小贝学习成语“另辟蹊径”后查阅了有关资料,得知“径”是指仅容人步行通过的小路,马车无法通过。根据该资料的描述,“径”的宽度最接近( )A.0.05m B.0.5m C.5m D.50m【答案】B【知识点】常见的长度及估测【详解】成年人的肩宽通常在34至50厘米之间,普通民用马车宽度通常在130厘米至150厘米之间。“径”是指仅容人步行通过的小路,马车无法通过。则“径”的宽度大约在50厘米~130厘米之间。合0.5m~1.3m。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4.(2025·吉林)根据生活经验,下列估测最符合实际的是( )A.九年级物理课本的质量约为20gB.教室内课桌的高度约为75cmC.人体感觉舒适的环境温度约为40℃D.中学生大课间的时间约为3min【答案】B【知识点】常见物体的温度、时间的估测、常见的长度及估测、常见物体的质量及质量估算【详解】A.九年级物理课本质量约200~300g,20g太轻,故A不符合题意;B.教室内课桌高度约为普通中学生身高的一半,约75cm,符合实际,故B符合题意;C.人体感觉舒适的环境温度约,故C不符合题意;D.中学生大课间时间约20~30min,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题型2 刻度尺、秒表的使用和读数5.(2025·黑龙江绥化)如下图,一物块从A处运动到B处所用的时间为0.4s,通过的路程为 cm,从A到B的平均速度为 m/s。【答案】 6.00 0.15【知识点】刻度尺的读数、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详解】[1]由图知,刻度尺分度值为1mm,物块从A处运动到B处,根据刻度尺的读数规则,通过的路程[2],从A到B的平均速度6.(2023·湖北十堰)如图甲所示方法测出的硬币直径是 cm,图乙中停表读数 s。 【答案】 2.52 32【知识点】用表测量时间、秒表的使用和读数、刻度尺的读数【详解】[1]由图甲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硬币左侧与2.00cm对齐,右侧与4.52cm对齐,所以物体的长度为[2]由图乙可知,在秒表的中间表盘上,1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min,指针指在0和1之间,偏向1一侧,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0,在秒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1s,指针在32s处,则秒表的读数为32s。7.(2023·山东枣庄)下列有关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消除误差B.误差是不遵守仪器的使用规则产生的C.只要认真测量,就可以避免误差D.选用精密仪器测量可以减小误差【答案】D【知识点】误差【详解】A.实验过程中的误差是永远存在的,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只能减小误差,不能消除误差,故A错误;BC.误差是在测量过程中产生的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不同于错误,是在测量正确的情况下产生的,即使测量再认真,也会因为测量仪器的精确度问题造成误差,故BC错误;D.误差虽然不可避免,但是我们可以用更精密的测量仪器,或者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误差,故D正确。故选D。8.(2023·山东东营)如图所示,所测物体长度为 cm;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等可以 (选填“消除”或“减小”)误差。【答案】 1.85 减小【知识点】刻度尺的读数、误差【详解】[1]如图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刻度尺的测量结果既要记录准确值又要记录估计值,所以所测物体长度为1.85cm。[2]误差只能减小,而不可能消除,故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等可以减小误差。9.(2025·江西)亲爱的同学,请你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答下列问题。(1)如图甲所示,某同学遵照“红灯停,绿灯行,斑马线上安全行”的交通安全知识行走在上学路上,步长约,直行通过马路共走了32步,并用秒表先后记录了开始和结束时的时间(如图乙和丙所示)。则马路的宽度约为 m,该同学通过马路的时间为 s,速度约为 m/s;(2)如图所示,重力为的物体静止在水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为 N;(3)某同学在“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中,放置温度计时(如图所示),其操作错误是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了 ;纠正错误后继续实验,得出水沸腾时的特点:水持续吸热,温度保持 。【答案】(1) 19.2 16 1.2(2) 1 0.5(3) 烧杯底部 不变【知识点】秒表的使用和读数、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称重法测浮力的大小【详解】(1)[1]马路的宽度约为s=32×0.6m=19.2m[2]由图乙可知,秒表的示数为零,由图丙可知,小表盘指针在0,示数为0min,大表盘指针的示数为16s,秒表的时间是16s,所以该同学通过马路的时间为16s。[3]速度为(2)[1][2]由图可知,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是0.2N,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1N,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为F浮=G-F=1.5N-1N=0.5N(3)[1]实验中保证温度计的玻璃泡应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且不要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图中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了烧杯底部,是错误的。[2]由实验数据可知,水沸腾前,继续吸热,温度不断上升,水沸腾时,吸收热量,温度不变。题型3 参照物的选取及运动状态的判断10.(2025·江苏盐城)小明坐在行驶的汽车里。如果说小明是静止的,则选取的参照物是( )A.停在路边的汽车 B.小明乘坐的汽车C.旁边超越的汽车 D.前方驶来的汽车【答案】B【知识点】判断参照物的选择、不同参照物下描述运动【详解】A.小明乘坐的汽车在行驶,小明相对于停在路边的汽车,位置不断变化,所以小明是运动的。故A不符合题意;B.小明坐在自己乘坐的汽车里,他相对于这辆汽车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所以以小明乘坐的汽车为参照物,小明是静止的。故B符合题意;C.旁边的汽车在超越小明乘坐的汽车,小明相对于旁边超越的汽车,位置不断变化,所以小明是运动的。故C不符合题意;D.小明相对于前方驶来的汽车,位置不断变化,所以小明是运动的。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11.(2025·四川)2025年5月29日凌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点火升空,飞行18分钟后,将天问二号送入地球至小行星2016HO3转移轨道,正式开启地外小行星探测与采样返回之旅。关于火箭上升过程中的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以地面为参照物,发射塔是运动的 B.以火箭为参照物,发射塔是静止的C.以地面为参照物,天问二号是静止的 D.以火箭为参照物,天问二号是静止的【答案】D【知识点】不同参照物下描述运动【详解】A.以地面为参照物,发射塔固定在地面,位置不变,发射塔是静止的,故A错误;B.以火箭为参照物,发射塔的位置发生改变,发射塔是运动的,故B错误;C.以地面为参照物,天问二号的位置发生改变,天问二号是运动的,故C错误;D.以火箭为参照物,天问二号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天问二号是静止的,故D正确。故选D。12.(2025·北京)如图所示,游客在行驶的游船上欣赏京城水系美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以桥为参照物,游船是运动的B.以河岸为参照物,桥是运动的C.以树为参照物,游船是静止的D.以游船为参照物,河岸是静止的【答案】A【知识点】不同参照物下描述运动【详解】A.游船相对于桥位置改变,以桥为参照物,游船运动,故A正确;B.桥相对于河岸位置不变,以河岸为参照物,桥静止,故B错误;C.游船相对于树位置改变,以树为参照物,游船运动,故C错误;D.河岸相对于游船位置改变,以游船为参照物,河岸运动,故D错误。故选A。13.(2025·辽宁)2025年5月29日,搭载天问二号探测器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探测器与火箭一起升空的过程中,探测器相对于火箭是 的,相对于地面是 的。【答案】 静止 运动【知识点】不同参照物下描述运动【详解】[1][2]探测器与火箭一起升空的过程中,探测器相对于火箭位置不变,是静止的;相对于地面位置改变,是运动的。14.(2025·江苏无锡)如图是用数码相机的连拍功能记录的某中学生跑步时的两张照片,以盆栽为参照物,中学生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因为 。【答案】 运动 中学生与盆栽之间的相对位置发生了变化【知识点】判断参照物的选择、不同参照物下描述运动、机械运动的相对性【详解】[1][2]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以盆栽为参照物,观察中学生的位置,发现中学生相对于盆栽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所以中学生是运动的。题型4 速度的理解15.(2023·浙江湖州)科学量是科学中量度物体属性或描述物体运动状态及其变化过程的量。下列科学量中,用来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是( )A.长度 B.功率 C.速度 D.时间【答案】C【知识点】功率的定义及意义、刻度尺的分度值、速度的定义、速度的单位【详解】A.长度是点到点的距离,故A不符合题意;B.功率是做功快慢的物理量,故B不符合题意;C.速度指的是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故C符合题意;D.时间是标注事件发生瞬间及持续历程的基本物理量,时间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是物质的运动、变化的持续性、顺序性的表现,与物体运动快慢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16.(2025·河北唐山·三模)下列物体运动的速度最接近5m/s的是( )A.人骑自行车的速度 B.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速度C.飞机起飞的速度 D.中国空间站绕地飞行的速度【答案】A【知识点】常见物体的速度及速度的估测【详解】A.人骑自行车的速度约为,故A符合题意;B.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速度约为,故B不符合题意;C.飞机起飞的速度约为,故C不符合题意;D.中国空间站绕地飞行速度约为,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17.(2025·山东烟台)(多选)在进行物理研究时,常常利用两个物理量之比来定义一个新的物理量,这种方法叫作比值定义法。下列物理量及对应公式能反映比值定义法的是( )A.速度 B.密度 C.电流 D.电功率【答案】AB【知识点】电功率的概念和单位、密度的概念、定义式及单位、欧姆定律的表达式与U、I、R的决定关系、速度的定义式v=s/t【详解】A.速度等于物体运动的路程与所用时间之比,表示单位时间内运动的路程,采用了比值定义法,故A符合题意;B.密度等于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比,采用了比值定义法,表示单位体积的物体的质量,故B符合题意;C.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是通过实验得出的,电流会随电压、电阻改变而改变,而不是利用比值定义法来定义的,故C不符合题意;D.电功率数值上等于电压与电流的乘积,但定义式是,表示单位时间内电流做的功,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B。18.(2023·湖南益阳)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比较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另一种方法是 。若甲物体在5s内通过的路程是60m,乙物体在7s内通过的路程为80m,运动较快的是 物体。【答案】 比较相同的路程所用的时间 甲【知识点】比较物体速度大小、比较运动快慢的方式【详解】[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一是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较物体通过的路程的多少;二是通过相同的路程,比较物体用了时间的多少。[2]甲物体的速度乙物体的速度因为v甲>v乙所以甲物体运动较快。19.(2024·江苏徐州)如图所示是小球下落过程中每隔相等时间曝光一次所得的照片,其中小球运动的参照物是 ,比较小球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 ,可知小球的速度越来越 . 【答案】 地面 路程 大【知识点】判断参照物的选择、机械运动的相对性、比较物体速度大小【详解】在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要先选取一个标准作为参照物,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变了,就是物体运动了,否则就是静止的,通常我们选择地面为参照物;以地面为参照物,小球的位置发生着变化,所以以地面为参照物,小球是运动的;通过图片可知,球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来越大,所以小球的速度越来越大.20.(2023·山东济宁)济宁内环高架项目由高架路和地面快速路两部分组成,其中高架路36km,设计速度80km/h,合 m/s。小明跟随爸爸开车行完高架路全程用时36min,则这段时间内车的平均速度为 km/h。(结果保留一位小数)【答案】 22.2 60【知识点】速度单位及换算、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详解】[1] 换算单位[2] 行完高架路全程这段时间内车的平均速度为题型5 速度的相关判断及计算类型1 文字素材类21.(2024·新疆)如图所示为钓鱼时鱼漂静浮于水面的示意图。某次鱼咬钩后,鱼漂从露出水面的长度为6cm竖直向下运动到露出水面的长度为2cm的过程,所用时间为0.4s,则该运动过程鱼漂的平均速度为( )A.5cm/s B.10cm/s C.15cm/s D.20cm/s【答案】B【知识点】平均速度的计算、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详解】该运动过程鱼漂的平均速度为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22.(2024·江苏扬州)宁扬城际铁路将于2026年建成,全长约58km,快车全程用时约30min,则快车全程平均速度约为( )A.54km/h B.77km/h C.116km/h D.190km/h【答案】C【知识点】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详解】快车全程平均速度约为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23.(2024·青海)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升空,标志着我国踏上了现代航天事业的征程。1978年8月1日,沉睡了2400余年的曾侯乙编钟(如图)首次公开奏响,开篇曲目便是大家熟悉的《东方红》。月球绕地球的轨迹模型如图所示,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距离约为,月光的传播速度约为,则月光从月球表面到达地面的时间约为( ) A.0.79s B.1.27s C.7.90s D.12.70s【答案】B【知识点】运用推导公式求解路程和时间【详解】根据,月光从月球表面到达地面的时间约为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24.(2025·陕西)小明每天坚持跑步,若他在周长为400米的跑道上跑了3圈,用时10分钟。则本次跑步的平均速度为 m/s,他在跑步过程中相对操场旁边的大树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答案】 2 运动【知识点】不同参照物下描述运动、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详解】[1]本次跑步的平均速度为[2]他在跑步过程中相对操场旁边的大树位置发生变化,所以他在跑步过程中相对操场旁边的大树是运动的。25.(2024·辽宁)我省开展“送教下乡”活动,运送图书、教具的货车和教师乘坐的客车从同一地点沿同一路线前往同一目的地。客车比货车晚出发0.5h,货车速度为40km/h,客车速度为60km/h,两车均做匀速运动,且同时到达,则货车行驶的时间是 h。当货车行驶时,以 为参照物,货车是静止的。【答案】 1.5 货车司机【知识点】判断参照物的选择、运用推导公式求解路程和时间【详解】[1] 设货车行驶的时间为,则客车用时为,根据,则有解得货车行驶的时间。[2] 当货车行驶时,以货车司机为参照物,货车的相对位置不变,是静止的。26.(2025·湖北武汉)2025年“五一”假期,武汉光谷空轨单日客流量再创新高。光谷空轨是国内首条悬挂式单轨系统,运行线路全长10.5km,它凭借“人在空中游,景在脚下飞”的独特体验,以及全自动无人驾驶、人脸识别无感通行等创新应用,吸引海内外游客竞相乘坐。(1)如图所示,光谷空轨列车正在平稳运行。乘客有“景在脚下飞”的体验,是以 为参照物;(2)若空轨列车某次跑完全程需要20min,则空轨列车的平均速度为 km/h;(3)光谷空轨应用了飞轮储能等绿色环保生态节能技术,可实现能耗节约15%左右,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飞轮储能系统在储能时,利用列车制动时产生的电能驱动电动机,带动飞轮转动;在释能时,飞轮又带动发电机运行,此时飞轮储能系统将 能转化为电能。【答案】(1)列车(2)31.5(3)机械【知识点】能量的转化、判断参照物的选择、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详解】(1)乘客以列车为参照物时,由于景相对于列车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所以有“景在脚下飞”的体验。(2)空轨列车的平均速度为(3)在释放能量时,飞轮带动发电机运行,飞轮由于转动具有机械能,此时飞轮储能系统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27.(2025·四川)小航及家人驾驶一辆质量为的越野车从马尔康到成都,途经长8.8km的鹧鸪山隧道时,以的速度匀速通过;他们到服务区下车休息时,越野车轮胎与水平地面的总接触面积为,g取。求:(1)越野车通过鹧鸪山隧道的时间。(2)下车休息时,越野车对地面的压强。【答案】(1)0.11h(2)【知识点】压强公式的简单应用、运用推导公式求解路程和时间【详解】(1)越野车通过鹧鸪山隧道的时间(2)下车休息时,越野车对地面的压强为类型2 运动图像类28.(2025·上海)小物家、小理家和博物馆,在同一直线上,小理家离博物馆1.8km,小物早出发5分钟,却比小理晚到5分钟,两人运动的s-t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物家离小理家一定是3km B.小物家离小理家可能是0.9kmC.小物家离博物馆可能是1.2km D.小物家离小理家可能是0.6km【答案】D【知识点】根据s-t图像计算平均速度的大小、运用推导公式求解路程和时间【详解】由图像可知,小理经过4.5km的路程需要的时间是25min,小物的图像上1.5km对应25min,两个人的速度分别为;小理家离博物馆1.8km,小理从家到博物馆所用时间小物早出发5分钟,却比小理晚到5分钟,小物从家到博物馆所用时间小物家到博物馆的距离即小物家离博物馆一定是1.2km。若小物和小理位于博物馆的同侧,则小物家离小理家的距离为若小物和小理位于博物馆的两侧,则小物家离小理家的距离为综上,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29.(2024·内蒙古)A同学和B同学在郊外骑自行车,他们在某段平直路面上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中错误的是( )A.0~10s两人通过的路程相等 B.以路边的树木为参照物,B同学总是运动的C.10s时,两人的速度相等 D.A同学做变速直线运动【答案】A【知识点】通过v-t图像研究物体运动、不同参照物下描述运动、变速直线运动、运用推导公式求解路程和时间【详解】A.由图像可知,第10s前A的速度始终小于B的速度,根据可知0~10sA同学的路程小于B的路程,故A错误,符合题意;B.B同学的速度不为零,以路边的树木为参照物,B同学的相对位置改变,是运动的,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10s时,两人的速度相等,均为,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由图像可知,A同学速度不断变大,做变速直线运动,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30.(2024·四川乐山)如图所示,记录了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时,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根据图片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甲、乙两车都做变速直线运动C.10~20s内,甲、乙两车平均速度相等 D.20~30s内,甲、乙两车平均速度相等【答案】D【知识点】变速直线运动、比较物体速度大小、匀速直线运动【详解】AB.由图甲可知,甲车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则甲车做匀速直线运动。由图乙可知,乙车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逐渐增大,则乙车做变速直线运动,故AB 错误;C.10~20s内,由图甲、乙可知甲车行驶的路程大于乙车行驶的路程,所以甲车的平均速度大于乙车的平均速度,故C错误;D.20~30s内,由图甲、乙可知两车行驶的路程相同,根据可知两车平均速度相等,故D正确。故选D。31.(2023·山东德州)在某次测试中,甲、乙两车都向东做直线运动,它们的图象如图所示,则( ) A.甲、乙两车都做加速直线运动 B.两车出发前相距,甲比乙晚出发5sC.在第10s时两车速度相等 D.内乙车相对于甲车向东运动【答案】B【知识点】s-t图像、根据s-t图像计算平均速度的大小、根据s-t图像比较多个物体的运动情况、运用推导公式求解路程和时间【详解】A.由图像可知,甲、乙图线都是倾斜直线,故两车均在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B.图像中乙车是在离计时位置20m处出发,而甲车在乙车出发后5s才出发,故两车出发前相距20m,甲比乙晚出发5s。故B符合题意;C.甲、乙两车在10s时,甲车运动的路程大于乙车运动的路程,而甲车运动的时间小于乙车运动的时间,说明甲车的速度大于乙车的速度,故C不符合题意;D.因为5~10s时,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甲车在乙车的后方,说明乙车相对于甲车向西运动,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32.(2023·山东潍坊)(多选)在操场直跑道上进行遥控小车比赛,甲、乙两车从t=0s时由同一起点同方向运动,两者运动的路程一时间图象分别如图中的甲、乙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在0~5s内甲车的速度是10m/s B.在0~5s内乙车的速度是1m/sC.t=10s时两车的速度相等 D.t=10s后乙车超过甲车【答案】BD【知识点】s-t图像、根据s-t图像比较多个物体的运动情况、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详解】A.由图象看出甲车0~5s内通过的路程为10m,所以v甲===2m/s故A错误;B.由图象看出乙车0~10s内通过的路程为10m,所以v乙===1m/s乙图象是一条斜线,表示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所以在0~5s内乙车的速度是1m/s,故B正确;C.由图象可知,t=10s时,甲车静止,速度为0,乙车的速度是1m/s,两车的速度不相等,故C错误;D.由图象可知,两车在10s末相遇,t=10s后, 甲车静止,乙车超过甲车,故D正确。故选BD。33.(2024·黑龙江哈尔滨)小明和爸爸自驾游返程时,看到如图所示的交通标志,在遵守交通法规的前提下,从此处至少需 h到达哈尔滨;若以他们正在行驶的车为参照物,此交通标志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答案】 0.45 运动【知识点】不同参照物下描述运动、运用推导公式求解路程和时间【详解】[1]由图可知,距离哈尔滨的距离是18km,该路段最高限速40km/h,在遵守交通法规的前提下,到达哈尔滨需要的时间为[2]若以他们正在行驶的车为参照物,此交通标志相对于汽车发生了位置上的变化是运动的。34.(2024·四川广安)周末,小成同学骑自行车前往离家较近的邓小平图书馆研修学习。在某段平直的公路上,其运动的图像如图所示。已知小成和自行车总重力为600N,运动时所受阻力大小恒为总重力的0.2倍;(1)求自行车在匀速直线运动时所通过的路程;(2)如果自行车在前10s内所通过的路程为30m,那么自行车在0~50s内克服阻力所做的功为多少?【答案】(1)200m;(2)27600J【知识点】功的计算和估算、运用推导公式求解路程和时间【详解】解:(1)由图可知,自行车从第10s开始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5m/s,所以自行车在匀速直线运动时所通过的路程s=vt=5m/s×(50s-10s)=200m(2)运动时所受阻力大小恒为总重力的0.2倍,自行车在0~50s内克服阻力所做的功W=fs总=0.2Gs总=0.2×600N×(30m+200m)=27600J答:(1)自行车在匀速直线运动时所通过的路程为200m;(2)自行车在0~50s内克服阻力所做的功为27600J。题型6 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35.(2025·四川南充)用图甲所示装置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每次实验小车都从斜面顶端自由释放,金属片可置于斜面的任意位置,用刻度尺测量路程,停表测量时间,图乙是第5次记录的时间。下表是实验中收集的数据。实验次数 1 2 3 4 5路程s/cm 20 40 60 80 100时间t/s 2.0 2.8 3.5 4.0(1)表格空白处的时间为 s;(2)根据上表数据,可判断小车在斜面下滑的过程中做 直线运动;(3)利用表格中数据,计算小车在第5次实验的平均速度为 m/s(保留两位小数)。【答案】(1)4.4(2)变速(3)0.23【知识点】测量物体平均速度的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测量物体平均速度的实验器材和实验步骤【详解】(1)由图乙可知分针在0和1之间,且没有过半格;大盘分度值为0.1s,秒针指在4.4s处,所以表格空白处的时间为4.4s。(2)分析表格数据可知小车从斜面下滑后,第一个20m所用的时间为2.0s,第二个20m所用的时间为0.8s,第三个20m所用的时间为0.7s,第四个20m所用的时间为0.5s,第五个20m所用的时间为0.4s,则可以得出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的时间越来越短,即小车运动速度越来越快,所以小车在斜面下滑的过程中做变速直线运动。(3)小车在第5次实验的平均速度为36.(2024·山东青岛)小明用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研究物体从斜面上滑下过程中速度的变化。(1)实验中使斜面保持较小的坡度,是为了便于测量 。(2)段距离为,B为中点,测得小车从A点运动到B点的时间为,从A点运动到C点的时间为,根据以上数据可以判断 。(选填“>”、“<”、“=”)(3)为使测量更准确、数据更直观,用位置传感器进行实验,得到的图像与图乙中 相似。(4)撤掉金属片,让小车从A点自由滑下,发现小车在水平木板上滑行一段距离停止,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在木板上铺上薄玻璃板,让小车仍从A点自由滑下,发现小车在玻璃面上滑行距离更 ,由此推理:若小车运动时不受阻力,它将做 运动。【答案】(1)小车运动的时间(2)<(3)C(4) 运动状态 远 匀速直线【知识点】测量物体平均速度的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总结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实验结论、测量物体平均速度的实验器材和实验步骤、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详解】(1)实验中使斜面保持较小的坡度,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间较长,便于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2)B为中点,即AB与BC的距离相等,小车从A点运动到B点的时间为,从A点运动到C点的时间为,则从B点运动到C点的时间为根据可知(3)由(2)可知,小车在斜面做加速运动,即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大,故C符合题意,AB不符合题意。故选C。(4)[1]小车从A点自由滑下,小车在水平面上受到阻力,在水平木板上滑行一段距离停止,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2]在木板上铺上薄玻璃板,水平面的阻力更小,小车速度减小得更慢,滑行距离更远。[3]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可以推理,若小车运动时不受阻力,它的速度将不会变化,即它将做匀速直线运动。37.(2025·山西)污水净化处理工艺中,气浮技术是利用气泡吸附悬浮污染物的原理,实现对污水的固液分离。小亮查阅资料得知,气泡在污水中上升速度会影响净化效率。他设计了测量气泡在水中运动速度的实验。(1)实验思路:用刻度尺测量气泡运动的路程,用 测量气泡运动的时间,依据公式 可算出气泡运动的速度。实验过程:在一根透明的玻璃管内注满水,两端用橡胶塞密封,竖直放置;用注射器从玻璃管底部注射一个小气泡,当气泡运动到点开始计时,并用记号笔做标记;每隔2s标记气泡到达的位置,获得实验记录如图所示。(2)气泡从点运动到点的平均速度为 。(3)分析实验数据可知:气泡在水中沿直线从点到点做 运动,你判断的理由是 。【答案】(1) 停表(2)5(3) 匀速直线 见解析【知识点】测量物体平均速度的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测量物体平均速度的实验器材和实验步骤【详解】(1)[1][2]实验中,用刻度尺测量路程,用停表测量时间,根据得到气泡运动的速度。(2)由图可知,AB两点之间的距离是50.0cm,所用的时间为2s×5=10s气泡从点运动到点的平均速度为(3)[1][2]由图可知,气泡在水中沿直线从点到点运动时,气泡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气泡做匀速直线运动。1.(2024·湖北)我国古代把女子一拃长称为“咫”,男子一拃长称作“尺”,如图。“咫尺之间”用来比喻相距很近,实际“咫”与“尺”的长度相差大约为( )A.3mm B.3cm C.3dm D.3m【答案】B【知识点】常见的长度及估测【详解】通常情况下,男子的手比女子的手大,一拃的长度也比女子的长一些。一拃长通常是20cm左右,“咫”与“尺”的长度相差不会太大,3mm 过小,3m 过大,3dm 相当于 30cm 也偏大,所以3cm 比较符合实际情况,即“咫”与“尺”的长度相差大约为 3cm。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故选 B 。2.(2025·江苏镇江)2025年5月22日,神舟二十号的航天员第一次出舱。为研究航天员从天和核心舱出舱过程中的运动,最方便的参照物是( )A.天和核心舱 B.地球 C.太阳 D.月球【答案】A【知识点】判断参照物的选择【详解】研究航天员从天和核心舱出舱过程中的运动,需选择与其运动状态最相关的参照物。航天员出舱时,相对于天和核心舱的位置发生明显变化,并且天和核心舱与航天员处于同一轨道环境中,便于直接观察其相对运动。若以地球、太阳或月球为参照物,需考虑这些天体的复杂运动(如轨道运动、自转等),这会增加分析的难度。因此,天和核心舱是最方便且直接的参照物。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3.(2025·黑龙江齐齐哈尔)如图是龙江大地丰收的场景,运粮的车辆和联合收割机在平整的稻田上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关于此场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以联合收割机为参照物,运粮的车辆是静止的B.以运粮的车辆为参照物,联合收割机是运动的C.以车上的司机为参照物,运粮的车辆是运动的D.以远处的大树为参照物,联合收割机是静止的【答案】A【知识点】不同参照物下描述运动【详解】A.以联合收割机为参照物,运粮的车辆位置没有发生改变,运粮的车辆是静止的,故A正确;B.以运粮的车辆为参照物,联合收割机位置没有发生变化,联合收割机是静止的,故B错误;C.以车上的司机为参照物,运粮的车辆位置没有发生改变,运粮的车辆是静止的,故C错误;D.以远处的大树为参照物,联合收割机位置发生变化,联合收割机是运动的,故D错误。故选A。4.(2024·江苏宿迁)甲、乙两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行驶,图像如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甲车速度大于乙车速度 B.乙车速度大于甲车速度C.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是静止的 D.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是向后运动的【答案】A【知识点】根据s-t图像比较多个物体的运动情况、不同参照物下描述运动【详解】AB.根据上图可知,相同时间甲通过的距离大于乙通过的距离,根据速度公式可知,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故A正确,B错误;CD.甲、乙两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行驶,甲的速度大于乙,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向后运动(不是静止的);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是向前运动的,故CD错误。故选A。5.(2025·黑龙江大庆)小萌家和学校位于同一平直马路的两个位置。小萌的爸爸在小萌放学时从家出发去接小萌,相遇后一起返回家中,小萌全程做匀速直线运动。两人运动图像如图所示,纵坐标s代表小萌和爸爸离家的距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萌家距学校600m B.小萌从学校到家所用时间为15minC.0 8min内爸爸的速度是1.25m/s D.整个过程中,爸爸做匀速直线运动【答案】C【知识点】匀速直线运动、根据s-t图像计算平均速度的大小、根据s-t图像比较多个物体的运动情况【详解】A.由题意可知,小萌从学校返回家中,运动的路程即小萌家到学校的距离,由图像可知,小萌家距学校,故A错误; B.由于小萌全程做匀速直线运动,内小萌运动的距离为小萌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为小萌从学校到家所用时间为故B错误;C.内爸爸的路程是,速度是故C正确; D.由C选项分析可知,内爸爸速度为1.25m/s,8min后爸爸与小萌一起回家,小萌全程做匀速直线运动,由B选项分析可知,小萌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为即8min后爸爸的速度约为,整个过程中,爸爸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故D错误。故选C。6.(2023·湖南怀化)(多选)我们把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用s、v和t分别表示物体的路程、速度和时间,下面四个图像反映物体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A. B. C. D.【答案】BC【知识点】s-t图像、v-t图像、根据s-t图像计算平均速度的大小、通过v-t图像研究物体运动【详解】A.如图,物体运动的路程不随时间变化,说明物体处于静止状态,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B.如图,物体运动的路程随时间而变化,并且图像过原点,路程与时间成正比,即路程与时间的比值不变,速度不变,因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故B符合题意;C.如图,速度不随时间而变化,且不为零,说明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故C符合题意;D.如图,速度随时间而变化,且速度越来越大,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C。7.(2025·四川广元)2025年4月,神舟20号载人飞船与天宫空间站成功对接,形成组合体后,神舟20号以天宫空间站为参照物处于 状态(选填“静止”或“运动”),天宫空间站绕地球运行的轨道周长为4.2×104km,绕地球一周用时1.5h,其平均速度为 km/h。【答案】 静止 2.8×104【知识点】不同参照物下描述运动、平均速度的计算【详解】[1]形成组合体后,以天宫空间站为参照物,神舟20号的相对位置不变,是静止的。[2]天宫空间站绕地球运行的平均速度为8.(2025·江苏镇江)(1)图甲中,木块的长度为 cm。(2)图乙中,汽车速度表的示数为 。(3)图丙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N。【答案】(1)(2)(3)【知识点】刻度尺的读数、速度单位及换算、弹簧测力计的量程与读数【详解】(1)图中刻度尺上之间有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木块左侧与对齐,右侧与对齐,所以木块的长度为。(2)在汽车速度表盘上,一个小格是,指针指向,则此时的速度为。(3)在弹簧测力计上,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为,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9.(2025·黑龙江齐齐哈尔)某物体运动的图像如图所示,OA段的平均速度 (选填“小于”“等于”或“大于”)BC段的平均速度;0~20s内的平均速度是 m/s。【答案】 大于 0.2【知识点】根据s-t图像计算平均速度的大小【详解】[1]OA段的路程为2.5m,时间为5s,则OA段的平均速度BC段的路程为时间为则BC段的平均速度所以OA段的平均速度大于BC段的平均速度。[2]0~20s内的路程为4m,则0~20s内的平均速度10.(2024·甘肃兰州)观察如图所示的图像,请在坐标系中画出对应的图像。【答案】【知识点】v-t图像、v-t图像和s-t图像的区别与联系【详解】由图像可知,图像为一直线,即路程与时间成正比,则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速度为匀速直线运动时,在图像中,速度是一直线,速度值对应为,如图所示:11.(2024·天津模拟)在“探究小车运动快慢”的实验中,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斜面顶端A点由静止下滑,B为AC的中点,C处立有一金属片,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时:分:秒”)分别如下,则: (1)该实验是依据公式 进行测量的;(2)实验中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填“大”或“小”),目的是 (填“延长”或“缩短”)运动时间,减小测量时间的误差;(3)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v= m/s,小车在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全程的平均速度;(4)小明想测量小车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下半段的平均速度,他应该将小车从 (选填“A”或“B”)处静止释放,在B处开始计时,在C处停止计时。【答案】 小 延长 0.2 小于 A【知识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速度变化的探究实验、测量物体平均速度的实验器材和实验步骤【详解】(1)[1]“探究小车运动快慢”需要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计算小车运动时所用的时间,故该实验是依据公式进行测量的。(2)[2][3]实验中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这样能使小车在斜面上速度改变得慢一些,目的是延长运动时间,便于测量时间,减小测量时间的误差。(3)[4][5]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所用时间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小车通过全程所用时间为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为所以小车在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小于全程的平均速度。(4)[6]小明想测量小车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下半段的平均速度,他应该将小车从A处静止释放,在B处开始计时,在C处停止计时。12.阅读材料,完成问题:超速行驶是构成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相关管理部门在道路安全监管方面加强了对速度限制的监控力度。监控方式分为两种:一是“定点测速”,即对车辆通过特定地点时的速度进行监测;二是“区间测速”,即计算车辆在特定路段行驶的平均速度,若超过该路段设定的最高限速,则判定为超速行为。(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如图所示,小军同学从地图上观察到监测点A、B相距20km,全程限速100km/h,小军爸爸通过A、B两点时仪表盘分别显示95km/h和105km/h,同时,小军还注意了通过两点的时刻,问:(1)采用“定点测速”,小军爸爸通过监测点A、B时会不会被判超速?(2)采用“区间测速”,小军爸爸在该路段会不会被判超速?请通过计算进行说明。(3)如果小军爸爸需要在遵守交通规则的情况下尽快通过此路段,则最早可以在什么时刻到达B点?【答案】(1)通过监测点A时不超速,通过监测点B时超速(2)会被判超速(3)08︰44【知识点】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运用推导公式求解路程和时间【详解】(1)图中限速标志的具体含义是限速100km/h,车通过A监测点的速度为v1=95km/h<100km/h所以不会被判超速,通过B监测点的速度为v2=105km/h>100km/h所以会被判超速。(2)采用“区间测速”,车通过A、B监测区间所用时间为t=8︰42-8︰32=10min平均速度为故会被判超速。(3)遵守交通规则的情况下需要的最短时间为由图可知车在A点的时间为08︰32,所以最早可以在08︰44到达B点。13.(2024·四川绵阳)甲、乙两辆赛车在赛道上行驶,在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均为,此过程中两车通过的路程s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前半段时间,甲车通过的路程小于乙车通过的路程B.前半段时间,甲车的平均速度大于乙车的平均速度C.后半段路程,甲车所用的时间小于乙车所用的时间D.后半段路程,甲车的平均速度大于乙车的平均速度【答案】B【知识点】根据s-t图像比较多个物体的运动情况【详解】AB.前半段时间,由图可知甲通过的路程大于乙通过的路程,根据可知甲车的平均速度大于乙车的平均速度,故A错误,B正确;CD.后半段路程,由图可知甲用的时间大于乙用的时间,根据可知甲车的平均速度小于乙车的平均速度,故CD错误。故选B。14.(2025·四川乐山)如图所示为甲、乙两物体运动的路程—时间图像,则时间内( )A.甲、乙两物体均做匀速直线运动 B.甲的平均速度大于乙的平均速度C.甲的平均速度小于乙的平均速度 D.甲的平均速度等于乙的平均速度【答案】D【知识点】根据s-t图像比较多个物体的运动情况【详解】A.由图可知,时间内,甲的路程—时间图像为一条过原点的斜直线,因此甲做匀速运动,乙的路程—时间图像是一条曲线,随着时间的增加,乙增加的路程越来越大,因此乙做加速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BCD.由图可知,时间内,甲乙通过的路程相同,由可知,甲的甲的平均速度等于乙的平均速度,故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选D。15.(2023·湖南湘潭)(多选)甲同学骑自行车从家中出发到乙同学家,甲出发的同时,乙同学步行去迎接,经过20min接到甲同学后,两人一同推车步行到达乙同学家。整个过程甲同学的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甲同学的总路程为4kmB.甲在相遇前后的速度不变C.乙同学步行的时间为40minD.相遇后乙同学步行的路程为2km【答案】AC【知识点】s-t图像、根据s-t图像比较多个物体的运动情况【详解】A.由图可知,甲同学从原点出发,40min时甲同学在4km的位置,所以行驶的总路程是4km,故A正确;B.由题意可知,甲、乙同学在20min时相遇,由图可知,相遇前,甲同学行驶的路程是3km,相遇前的速度为相遇后,甲同学行驶的路程为运动的时间为相遇后的速度为所以相遇前后速度变化,故B错误;C.由图可知,甲同学全程所用的时间为40min,甲出发的同时,乙同学步行去迎接,所用乙同学步行的时间也为40min,故C正确;D.甲、乙同学在20min相遇,由图可知,相遇后乙同学步行的路程为故D错误。故选AC。16.(2023·江苏苏州)小明暑假外出旅游。他到火车站乘坐复兴号列车,进入车厢时,发现旁边停着一列和谐号列车。(1)坐到座位上后,透过车窗只能看到和谐号列车,发现它动了,据此判断: ;A.一定是和谐号运动了 B.一定是复兴号运动了 C.可能是两车都运动了(2)列车在平直轨道上向西行驶,小明发现桌上茶杯中的水面突然变为图示情形,此时茶杯受到的摩擦力方向 ;(3)行驶过程中,复兴号列车以68m/s的速度驶入长1000m的平直隧道,复兴号在进入隧道时鸣笛5s,在隧道另一端口的护路工人听到鸣笛的时间为 s。(空气中声速340m/s)【答案】 C 向西 4【知识点】生活中的惯性现象、有关声速的计算、不同参照物下描述运动【详解】(1)[1]坐到座位上后,看到和谐号列车动了,说明和谐号和复兴号之间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有以下三种可能:①复兴号列车运动了,而和谐号没动;②复兴号列车没动,而和谐号运动了;③两车都运动,但运动的速度不同。故C符合题意,AB不符合题意。故选C。(2)[2]列车在平直轨道上向西行驶,小明发现桌上茶杯中的水面突然变为图示情形,故列车向西加速运动,此时茶杯相对于桌面有向东运动的趋势,所以摩擦力向西。(3)[3]鸣笛开头的声音到达隧道另一头所用的时间为5s内火车在隧道内行驶的距离为s2=v车t2=68m/s×5s=340m鸣笛末尾的声音在隧道内传播的时间为在隧道另一头的工人能听到鸣笛声的时间为17.(2023·吉林长春)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路程 运动时间 平均速度sAB=0.45m tAB=3.2s vAB=0.14m/ssAC=0.90m tAC =4.5s vAC=(1)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是 ;(2)实验中,小组同学发现小车通过AB段路程的时间过短,不便于测量时间,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只将木块向 适当移动;也可以将小车倒置滑下,这是因为用 代替滚动可以增大摩擦;(3)改进后,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在表格中,计算出小车通过AC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 m/s。小车通过AB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比BC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4)小车在运动过程中,支持力对小车是否做功? 。(5)小车运动到斜面底端撞到金属片会停下来,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答案】 右 滑动摩擦 0.2 小 否 运动状态【知识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测量物体平均速度的实验器材和实验步骤、测量物体平均速度的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增大摩擦的方法及生活中的实例、力做功的必要因素【详解】(1)[1]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需要测量路程和时间,根据得到平均速度,实验原理是。(2)[2][3]斜面的坡度越大,小车在斜面上滑下的速度越快,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越短,不便于测量时间,因此为了便于测量时间,应将木块向右适当移动,使它保持较小的坡度;也可以将小车倒置滑下,这是因为用滑动摩擦代替滚动可以增大摩擦。(3)[4]小车通过AC段路程的平均速度[5]已知AB段路程与BC段路程相同sAB=sBC=0.45mBC段的时间tBC=tAC-tAB=4.5s-3.2s=1.3sBC段平均速度已知vAB=0.14m/s,则vAB(4)[6]小车在运动过程中,支持力的方向上没有移动距离,所以支持力对小车不做功。(5)[7]小车运动到斜面底端撞到金属片会停下来,小车由运动变为静止,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第1页,共2页第1页,共2页第一讲 机械运动教材知识 中考考点 课标要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时间的估测 掌握长度和时间的基本单位和换算关系,能正确使用刻度尺和秒 表进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理解误差的概念,知道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减小误差2.刻度尺、秒表的使用和读数运动的描述 3.参照物的选取及运动状态的判断 理解机械运动的概念; 掌握参照物的概念及其在判断物体运动状态中的关键作用运动的快慢 4.速度的理解 理解并能够应用速度的物理意义及其定义式; 掌握速度单位m/s和km/h的换算关系及有关实际计算5.速度的相关判断和计算速度的测量 6.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掌握利用公式测量物体平均速度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 能够正确使用刻度尺和秒表测量小车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并能够准确计算平均速度知识点1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长度的单位(1)长度的基本单位米,符号m,常用单位及其换算:2.测量工具:刻度尺3.刻度尺的使用与读数(1)会认:正确认识刻度尺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度线。(2)会选:所测物体的长度不应超过刻度尺的量程,且要选择合适分度值的刻度尺。(3)会放: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且与被测边保持平行,不能歪斜。(4)会看:读数时,视线应与刻度尺垂直,不能斜视。(5)会读:一定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6)会记:长度测量正确读数必须包括准确值、估读值及单位。测量结果要由数值和单位组成。没有单位的记录是毫无意义的。4.时间的测量(1)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符号s。其他单位有小时(h)、分钟(min),单位换算:1h=60min ;1min=60s(2)测量时间的工具:钟、表等。5.误差误差 错误产生原因 ①测量工具不精密; ②测量者估读有偏差; ③测量方法不完善。 ①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②读数、记录结果时粗心。特点 只能减小,不能避免。 可以避免错误减小(消除)的方法 ①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 ②改进测量方法; ③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采用正确的测量方法,遵循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就可以避免错误的产生。知识点2 运动的描述1.机械运动(1)定义: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2)判断方法:概念中“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包括两种情况:一是物体间距离发生变化;二是物体的方位发生变化。凡是符合二者之一的宏观物体,我们就可以判定其做了机械运动。2.参照物(1)定义: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总要选取某一物体作为标准,这个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2)参照物的理解:①假定性:被选作参照物的物体,我们都假定它是静止的。②任意性: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可以是运动的物体,也可以是静止的物体。③排己性:不能把被研究的物体本身作为参照物。因为以被研究的物体本身作为参照物,则其永远静止,这样就没有研究的意义了。④方便性:为了更方便的研究物体,一般选取地面或与地面相对静止的物体为参照物。⑤差异性:研究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时,选取不同的参照物,其研究结果可能不同。3.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1)定义: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以及它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2)理解:①运动是绝对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②对运动状态的描述是相对的:平常所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所选的参照物而言的,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对同一物体运动状态的描述不一定相同。不事先选定参照物,就无法对某个物体的运动状态作出准确的判断。知识点3 运动的快慢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1)相同时间,比较物体经过的路程,经过路程长的物体运动得快;(2)相同路程,比较它们所用的时间,所用时间少的物体运动得快。2.速度(1)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2)定义:在物理学中,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速度。(3)公式: 变形式:;。(4)单位:m/s 常用单位:km/h单位换算:1m/s=3.6km/h;3.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分类 匀速直线运动 变速直线运动定义 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 物体运动速度大小发生变化的直线运动频闪图特征 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同 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速度计算 用公式来计算,但速度的大小与时间和路程无关。 用平均速度粗略描述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某一段路程或某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计算公式:,公式中的“s”是指通过的路程,“t”是指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v”即是这段路程(时间)的平均速度。4.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实验原理:实验器材(1)实验主要器材:斜面、金属卡、刻度尺、秒表等(2)金属卡的作用:确定小车的位置,使小车下滑时测量时间更准确实验操作及注意事项(1)斜面的倾角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倾角过大小车滑行太快,不易测量时间;倾角过小会造成各阶段的平均速度太接近(2)小车运动距离(或时间)的测量(要“头到头”“尾到尾”测量)(3)多次测量的操作及目的①操作:每次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下滑,测量并记录下滑的时间和长度②目的:通过求平均值从而减小误差(4)误差分析①小车经过终点后停止计时,测量时间偏大,所得平均速度偏小②小车经过初始点后开始计时,测量时间偏小,所得平均速度偏大5.图像和图像(1)做直线运动的物体图像表示物体从距离坐标原点一定距离的位置开始运动运动 表示物体在一定时间后才从坐标原点开始运动运动 甲、丙过程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乙过程表示物体静止 物体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表示物体做变速运动(2)做直线运动的物体图像表示物体具有了一定速度后才开始做加速运动 表示物体在一定时间后开始做加速运动 甲、丙过程表示物体做加速运动,乙过程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表示物体先做加速运动,后做减速运动题型1 长度、时间的估测1.(2025·江苏常州)2025年1月,中国科学家发布:在甘肃省发现一批距今1亿多年(白垩纪)的斯氏跷脚龙足迹。其中一成年斯氏跷脚龙脚印的长度与初三学生双手并靠的最大宽度接近,如图所示。已知斯氏跷脚龙体长为脚印长度的12倍,则其体长约为( )A. B. C. D.2.(2025·江苏淮安)如图所示是小红参观纪念馆看到的战士吹响冲锋号的图片,根据图示信息估测该冲锋号实际长度约为( )A.1 cm B.10 cm C.35 cm D.70 cm3.(2025·山东济南)小贝学习成语“另辟蹊径”后查阅了有关资料,得知“径”是指仅容人步行通过的小路,马车无法通过。根据该资料的描述,“径”的宽度最接近( )A.0.05m B.0.5m C.5m D.50m4.(2025·吉林)根据生活经验,下列估测最符合实际的是( )A.九年级物理课本的质量约为20g B.教室内课桌的高度约为75cmC.人体感觉舒适的环境温度约为40℃ D.中学生大课间的时间约为3min题型2 刻度尺、秒表的使用和读数5.(2025·黑龙江绥化)如下图,一物块从A处运动到B处所用的时间为0.4s,通过的路程为 cm,从A到B的平均速度为 m/s。6.(2023·湖北十堰)如图甲所示方法测出的硬币直径是 cm,图乙中停表读数 s。 7.(2023·山东枣庄)下列有关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消除误差B.误差是不遵守仪器的使用规则产生的C.只要认真测量,就可以避免误差D.选用精密仪器测量可以减小误差8.(2023·山东东营)如图所示,所测物体长度为 cm;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等可以 (选填“消除”或“减小”)误差。9.(2025·江西)亲爱的同学,请你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答下列问题。(1)如图甲所示,某同学遵照“红灯停,绿灯行,斑马线上安全行”的交通安全知识行走在上学路上,步长约,直行通过马路共走了32步,并用秒表先后记录了开始和结束时的时间(如图乙和丙所示)。则马路的宽度约为 m,该同学通过马路的时间为 s,速度约为 m/s;(2)如图所示,重力为的物体静止在水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为 N;(3)某同学在“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中,放置温度计时(如图所示),其操作错误是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了 ;纠正错误后继续实验,得出水沸腾时的特点:水持续吸热,温度保持 。题型3 参照物的选取及运动状态的判断10.(2025·江苏盐城)小明坐在行驶的汽车里。如果说小明是静止的,则选取的参照物是( )A.停在路边的汽车 B.小明乘坐的汽车C.旁边超越的汽车 D.前方驶来的汽车11.(2025·四川)2025年5月29日凌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点火升空,飞行18分钟后,将天问二号送入地球至小行星2016HO3转移轨道,正式开启地外小行星探测与采样返回之旅。关于火箭上升过程中的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以地面为参照物,发射塔是运动的 B.以火箭为参照物,发射塔是静止的C.以地面为参照物,天问二号是静止的 D.以火箭为参照物,天问二号是静止的12.(2025·北京)如图所示,游客在行驶的游船上欣赏京城水系美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以桥为参照物,游船是运动的 B.以河岸为参照物,桥是运动的C.以树为参照物,游船是静止的 D.以游船为参照物,河岸是静止的13.(2025·辽宁)2025年5月29日,搭载天问二号探测器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探测器与火箭一起升空的过程中,探测器相对于火箭是 的,相对于地面是 的。14.(2025·江苏无锡)如图是用数码相机的连拍功能记录的某中学生跑步时的两张照片,以盆栽为参照物,中学生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因为 。题型4 速度的理解15.(2023·浙江湖州)科学量是科学中量度物体属性或描述物体运动状态及其变化过程的量。下列科学量中,用来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是( )A.长度 B.功率 C.速度 D.时间16.(2025·河北唐山·三模)下列物体运动的速度最接近5m/s的是( )A.人骑自行车的速度 B.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速度C.飞机起飞的速度 D.中国空间站绕地飞行的速度17.(2025·山东烟台)(多选)在进行物理研究时,常常利用两个物理量之比来定义一个新的物理量,这种方法叫作比值定义法。下列物理量及对应公式能反映比值定义法的是( )A.速度 B.密度 C.电流 D.电功率18.(2023·湖南益阳)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比较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另一种方法是 。若甲物体在5s内通过的路程是60m,乙物体在7s内通过的路程为80m,运动较快的是 物体。19.(2024·江苏徐州)如图所示是小球下落过程中每隔相等时间曝光一次所得的照片,其中小球运动的参照物是 ,比较小球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 ,可知小球的速度越来越 . 20.(2023·山东济宁)济宁内环高架项目由高架路和地面快速路两部分组成,其中高架路36km,设计速度80km/h,合 m/s。小明跟随爸爸开车行完高架路全程用时36min,则这段时间内车的平均速度为 km/h。(结果保留一位小数)题型5 速度的相关判断及计算类型1 文字素材类21.(2024·新疆)如图所示为钓鱼时鱼漂静浮于水面的示意图。某次鱼咬钩后,鱼漂从露出水面的长度为6cm竖直向下运动到露出水面的长度为2cm的过程,所用时间为0.4s,则该运动过程鱼漂的平均速度为( )A.5cm/s B.10cm/s C.15cm/s D.20cm/s22.(2024·江苏扬州)宁扬城际铁路将于2026年建成,全长约58km,快车全程用时约30min,则快车全程平均速度约为( )A.54km/h B.77km/h C.116km/h D.190km/h23.(2024·青海)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升空,标志着我国踏上了现代航天事业的征程。1978年8月1日,沉睡了2400余年的曾侯乙编钟(如图)首次公开奏响,开篇曲目便是大家熟悉的《东方红》。月球绕地球的轨迹模型如图所示,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距离约为,月光的传播速度约为,则月光从月球表面到达地面的时间约为( ) A.0.79s B.1.27s C.7.90s D.12.70s24.(2025·陕西)小明每天坚持跑步,若他在周长为400米的跑道上跑了3圈,用时10分钟。则本次跑步的平均速度为 m/s,他在跑步过程中相对操场旁边的大树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25.(2024·辽宁)我省开展“送教下乡”活动,运送图书、教具的货车和教师乘坐的客车从同一地点沿同一路线前往同一目的地。客车比货车晚出发0.5h,货车速度为40km/h,客车速度为60km/h,两车均做匀速运动,且同时到达,则货车行驶的时间是 h。当货车行驶时,以 为参照物,货车是静止的。26.(2025·湖北武汉)2025年“五一”假期,武汉光谷空轨单日客流量再创新高。光谷空轨是国内首条悬挂式单轨系统,运行线路全长10.5km,它凭借“人在空中游,景在脚下飞”的独特体验,以及全自动无人驾驶、人脸识别无感通行等创新应用,吸引海内外游客竞相乘坐。(1)如图所示,光谷空轨列车正在平稳运行。乘客有“景在脚下飞”的体验,是以 为参照物;(2)若空轨列车某次跑完全程需要20min,则空轨列车的平均速度为 km/h;(3)光谷空轨应用了飞轮储能等绿色环保生态节能技术,可实现能耗节约15%左右,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飞轮储能系统在储能时,利用列车制动时产生的电能驱动电动机,带动飞轮转动;在释能时,飞轮又带动发电机运行,此时飞轮储能系统将 能转化为电能。27.(2025·四川)小航及家人驾驶一辆质量为的越野车从马尔康到成都,途经长8.8km的鹧鸪山隧道时,以的速度匀速通过;他们到服务区下车休息时,越野车轮胎与水平地面的总接触面积为,g取。求:(1)越野车通过鹧鸪山隧道的时间。(2)下车休息时,越野车对地面的压强。类型2 运动图像类28.(2025·上海)小物家、小理家和博物馆,在同一直线上,小理家离博物馆1.8km,小物早出发5分钟,却比小理晚到5分钟,两人运动的s-t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物家离小理家一定是3km B.小物家离小理家可能是0.9kmC.小物家离博物馆可能是1.2km D.小物家离小理家可能是0.6km29.(2024·内蒙古)A同学和B同学在郊外骑自行车,他们在某段平直路面上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中错误的是( )A.0~10s两人通过的路程相等 B.以路边的树木为参照物,B同学总是运动的C.10s时,两人的速度相等 D.A同学做变速直线运动30.(2024·四川乐山)如图所示,记录了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时,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根据图片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甲、乙两车都做变速直线运动C.10~20s内,甲、乙两车平均速度相等 D.20~30s内,甲、乙两车平均速度相等31.(2023·山东德州)在某次测试中,甲、乙两车都向东做直线运动,它们的图象如图所示,则( ) A.甲、乙两车都做加速直线运动 B.两车出发前相距,甲比乙晚出发5sC.在第10s时两车速度相等 D.内乙车相对于甲车向东运动32.(2023·山东潍坊)(多选)在操场直跑道上进行遥控小车比赛,甲、乙两车从t=0s时由同一起点同方向运动,两者运动的路程一时间图象分别如图中的甲、乙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在0~5s内甲车的速度是10m/s B.在0~5s内乙车的速度是1m/sC.t=10s时两车的速度相等 D.t=10s后乙车超过甲车33.(2024·黑龙江哈尔滨)小明和爸爸自驾游返程时,看到如图所示的交通标志,在遵守交通法规的前提下,从此处至少需 h到达哈尔滨;若以他们正在行驶的车为参照物,此交通标志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34.(2024·四川广安)周末,小成同学骑自行车前往离家较近的邓小平图书馆研修学习。在某段平直的公路上,其运动的图像如图所示。已知小成和自行车总重力为600N,运动时所受阻力大小恒为总重力的0.2倍;(1)求自行车在匀速直线运动时所通过的路程;(2)如果自行车在前10s内所通过的路程为30m,那么自行车在0~50s内克服阻力所做的功为多少?题型6 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35.(2025·四川南充)用图甲所示装置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每次实验小车都从斜面顶端自由释放,金属片可置于斜面的任意位置,用刻度尺测量路程,停表测量时间,图乙是第5次记录的时间。下表是实验中收集的数据。实验次数 1 2 3 4 5路程s/cm 20 40 60 80 100时间t/s 2.0 2.8 3.5 4.0(1)表格空白处的时间为 s;(2)根据上表数据,可判断小车在斜面下滑的过程中做 直线运动;(3)利用表格中数据,计算小车在第5次实验的平均速度为 m/s(保留两位小数)。36.(2024·山东青岛)小明用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研究物体从斜面上滑下过程中速度的变化。(1)实验中使斜面保持较小的坡度,是为了便于测量 。(2)段距离为,B为中点,测得小车从A点运动到B点的时间为,从A点运动到C点的时间为,根据以上数据可以判断 。(选填“>”、“<”、“=”)(3)为使测量更准确、数据更直观,用位置传感器进行实验,得到的图像与图乙中 相似。(4)撤掉金属片,让小车从A点自由滑下,发现小车在水平木板上滑行一段距离停止,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在木板上铺上薄玻璃板,让小车仍从A点自由滑下,发现小车在玻璃面上滑行距离更 ,由此推理:若小车运动时不受阻力,它将做 运动。37.(2025·山西)污水净化处理工艺中,气浮技术是利用气泡吸附悬浮污染物的原理,实现对污水的固液分离。小亮查阅资料得知,气泡在污水中上升速度会影响净化效率。他设计了测量气泡在水中运动速度的实验。(1)实验思路:用刻度尺测量气泡运动的路程,用 测量气泡运动的时间,依据公式 可算出气泡运动的速度。实验过程:在一根透明的玻璃管内注满水,两端用橡胶塞密封,竖直放置;用注射器从玻璃管底部注射一个小气泡,当气泡运动到点开始计时,并用记号笔做标记;每隔2s标记气泡到达的位置,获得实验记录如图所示。(2)气泡从点运动到点的平均速度为 。(3)分析实验数据可知:气泡在水中沿直线从点到点做 运动,你判断的理由是 。1.(2024·湖北)我国古代把女子一拃长称为“咫”,男子一拃长称作“尺”,如图。“咫尺之间”用来比喻相距很近,实际“咫”与“尺”的长度相差大约为( )A.3mm B.3cm C.3dm D.3m2.(2025·江苏镇江)2025年5月22日,神舟二十号的航天员第一次出舱。为研究航天员从天和核心舱出舱过程中的运动,最方便的参照物是( )A.天和核心舱 B.地球 C.太阳 D.月球3.(2025·黑龙江齐齐哈尔)如图是龙江大地丰收的场景,运粮的车辆和联合收割机在平整的稻田上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关于此场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以联合收割机为参照物,运粮的车辆是静止的B.以运粮的车辆为参照物,联合收割机是运动的C.以车上的司机为参照物,运粮的车辆是运动的D.以远处的大树为参照物,联合收割机是静止的4.(2024·江苏宿迁)甲、乙两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行驶,图像如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甲车速度大于乙车速度 B.乙车速度大于甲车速度C.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是静止的 D.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是向后运动的5.(2025·黑龙江大庆)小萌家和学校位于同一平直马路的两个位置。小萌的爸爸在小萌放学时从家出发去接小萌,相遇后一起返回家中,小萌全程做匀速直线运动。两人运动图像如图所示,纵坐标s代表小萌和爸爸离家的距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萌家距学校600m B.小萌从学校到家所用时间为15minC.0 8min内爸爸的速度是1.25m/s D.整个过程中,爸爸做匀速直线运动6.(2023·湖南怀化)(多选)我们把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用s、v和t分别表示物体的路程、速度和时间,下面四个图像反映物体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A. B.C. D.7.(2025·四川广元)2025年4月,神舟20号载人飞船与天宫空间站成功对接,形成组合体后,神舟20号以天宫空间站为参照物处于 状态(选填“静止”或“运动”),天宫空间站绕地球运行的轨道周长为4.2×104km,绕地球一周用时1.5h,其平均速度为 km/h。8.(2025·江苏镇江)(1)图甲中,木块的长度为 cm。(2)图乙中,汽车速度表的示数为 。(3)图丙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N。9.(2025·黑龙江齐齐哈尔)某物体运动的图像如图所示,OA段的平均速度 (选填“小于”“等于”或“大于”)BC段的平均速度;0~20s内的平均速度是 m/s。10.(2024·甘肃兰州)观察如图所示的图像,请在坐标系中画出对应的图像。11.(2024·天津模拟)在“探究小车运动快慢”的实验中,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斜面顶端A点由静止下滑,B为AC的中点,C处立有一金属片,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时:分:秒”)分别如下,则: (1)该实验是依据公式 进行测量的;(2)实验中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填“大”或“小”),目的是 (填“延长”或“缩短”)运动时间,减小测量时间的误差;(3)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v= m/s,小车在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全程的平均速度;(4)小明想测量小车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下半段的平均速度,他应该将小车从 (选填“A”或“B”)处静止释放,在B处开始计时,在C处停止计时。12.阅读材料,完成问题:超速行驶是构成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相关管理部门在道路安全监管方面加强了对速度限制的监控力度。监控方式分为两种:一是“定点测速”,即对车辆通过特定地点时的速度进行监测;二是“区间测速”,即计算车辆在特定路段行驶的平均速度,若超过该路段设定的最高限速,则判定为超速行为。(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如图所示,小军同学从地图上观察到监测点A、B相距20km,全程限速100km/h,小军爸爸通过A、B两点时仪表盘分别显示95km/h和105km/h,同时,小军还注意了通过两点的时刻,问:(1)采用“定点测速”,小军爸爸通过监测点A、B时会不会被判超速?(2)采用“区间测速”,小军爸爸在该路段会不会被判超速?请通过计算进行说明。(3)如果小军爸爸需要在遵守交通规则的情况下尽快通过此路段,则最早可以在什么时刻到达B点?13.(2024·四川绵阳)甲、乙两辆赛车在赛道上行驶,在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均为,此过程中两车通过的路程s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前半段时间,甲车通过的路程小于乙车通过的路程B.前半段时间,甲车的平均速度大于乙车的平均速度C.后半段路程,甲车所用的时间小于乙车所用的时间D.后半段路程,甲车的平均速度大于乙车的平均速度14.(2025·四川乐山)如图所示为甲、乙两物体运动的路程—时间图像,则时间内( )A.甲、乙两物体均做匀速直线运动 B.甲的平均速度大于乙的平均速度C.甲的平均速度小于乙的平均速度 D.甲的平均速度等于乙的平均速度15.(2023·湖南湘潭)(多选)甲同学骑自行车从家中出发到乙同学家,甲出发的同时,乙同学步行去迎接,经过20min接到甲同学后,两人一同推车步行到达乙同学家。整个过程甲同学的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甲同学的总路程为4kmB.甲在相遇前后的速度不变C.乙同学步行的时间为40minD.相遇后乙同学步行的路程为2km16.(2023·江苏苏州)小明暑假外出旅游。他到火车站乘坐复兴号列车,进入车厢时,发现旁边停着一列和谐号列车。(1)坐到座位上后,透过车窗只能看到和谐号列车,发现它动了,据此判断: ;A.一定是和谐号运动了 B.一定是复兴号运动了 C.可能是两车都运动了(2)列车在平直轨道上向西行驶,小明发现桌上茶杯中的水面突然变为图示情形,此时茶杯受到的摩擦力方向 ;(3)行驶过程中,复兴号列车以68m/s的速度驶入长1000m的平直隧道,复兴号在进入隧道时鸣笛5s,在隧道另一端口的护路工人听到鸣笛的时间为 s。(空气中声速340m/s)17.(2023·吉林长春)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路程 运动时间 平均速度sAB=0.45m tAB=3.2s vAB=0.14m/ssAC=0.90m tAC =4.5s vAC=(1)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是 ;(2)实验中,小组同学发现小车通过AB段路程的时间过短,不便于测量时间,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只将木块向 适当移动;也可以将小车倒置滑下,这是因为用 代替滚动可以增大摩擦;(3)改进后,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在表格中,计算出小车通过AC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 m/s。小车通过AB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比BC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4)小车在运动过程中,支持力对小车是否做功? 。(5)小车运动到斜面底端撞到金属片会停下来,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第1页,共2页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分层练习】06第五章第一讲 机械运动(原卷版).docx 【分层练习】06第五章第一讲 机械运动(解析版).docx 【精讲精练】06第五章第一讲 机械运动(原卷版).docx 【精讲精练】06第五章第一讲 机械运动(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