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统编版(五四学制)世界历史 第2课 俄国的改革 讲义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初中历史统编版(五四学制)世界历史 第2课 俄国的改革 讲义

资源简介

第2课 俄国的改革
知道彼得一世改革、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法令,理解改革促进了俄国历史的进步。
1.了解彼得一世改革(迁都圣彼得堡、发展军事工业、推行西方文化教育)和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改革(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赎买份地)的史实,分析两次改革的特殊背景(彼得一世时期俄国落后于西欧、亚历山大二世时期农奴制阻碍资本主义发展),认识改革的局限性(彼得一世改革加强农奴制、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保留大量封建残余)。(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分析彼得一世改革和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目的(彼得一世改革实现富国强兵、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维护沙皇统治),认识改革对俄国发展的意义(彼得一世改革开启俄国近代化、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历史解释)
3.了解两次改革对俄国历史发展的影响(推动俄国从封建国家向资本主义国家转型,但保留的残余阻碍后续发展),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了解彼得一世(锐意改革,推动俄国走向强国之路)和亚历山大二世(在统治危机下推行农奴制改革)的改革举措,感受改革者顺应时代潮流的勇气与局限。(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1.教学重点:
(1)彼得一世改革:发展军事、推行西化,开启俄国近代化
(2)农奴制改革:1861 年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农奴获自由、可赎买份地
(3)改革影响:推动俄国经济发展,为资本主义奠基
2.教学难点:
(1)改革局限:彼得一世强化农奴制、1861年改革保留封建残余
(2)因果分析:理解改革与俄国社会发展需求的关系
17世纪以后,西欧国家发生的一系列革命或改革,促进了本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而俄国盛行农奴制,封闭落后。为了改变社会经济发展大大落后于西欧国家的状况,俄国的彼得一世与亚历山大二世进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他们的改革措施有哪些?这些措施使俄国发生了什么变化? 史料补充:17 世纪后,英国于 1688 年通过 “光荣革命” 确立君主立宪制,政治稳定促进经济发展。18 世纪 60 年代开启工业革命,从棉纺织业开始,飞梭、珍妮纺纱机等发明提高生产效率,瓦特改良蒸汽机提供强大动力,工厂制取代工场制,英国成为 “世界工厂”。法国在 1789 年爆发大革命,推翻封建统治,传播自由民主思想,拿破仑时期颁布《拿破仑法典》,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德国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统一,统一后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工业发展,
彼得一世改革
俄国的发展历程:俄罗斯人的祖先是东斯拉夫人的一支,9世纪晚期在东斯拉夫人活动区域形成基辅罗斯等早期国家,后受拜占庭帝国影响进入基督教文化圈。13世纪上半叶,该地区被蒙古征服。在反抗蒙古统治的过程中,莫斯科公国崛起,并逐渐兼并其他公国,到16世纪初建立统一的俄罗斯国家。伊凡四世执政时期采用“沙皇”①称号,强化了专制统治。 伊凡四世(1530-1584),即伊凡雷帝,是俄罗斯留里克王朝首位沙皇,1547 年加冕,打破莫斯科大公的传统头衔,强化中央集权。他早年亲政后推行改革:建立 “重臣拉达” 整顿朝政,改革军事以创建职业化军队,颁布新法典规范司法,削弱地方贵族(波雅尔)势力。1565 年推行 “特辖制”,将全国划分为特辖区与普通区,以特辖军镇压反对者,虽巩固统治却也加剧社会动荡。对外,他扩张领土:向东征服喀山汗国、阿斯特拉罕汗国,打通伏尔加河出海口;向西尝试争夺波罗的海沿岸,却在立窝尼亚战争中受挫。晚年他性情残暴,甚至误杀继承人,为后来俄罗斯的动荡埋下隐患,但也为俄罗斯成为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奠定基础。
在沙皇的专制统治下,背景:俄国盛行农奴制,是一个封闭落后的国家。农业和手工业主要使用农奴劳动,工商业的发展极其缓慢。 史料补充:俄国政府的法令规定,地主可以无限期的追回逃亡的农民,还可以追回其妻子儿女及其财产。这就使农民及其子孙世世代代都成为失去人身自由的农奴。俄国的农业和手工工场里主要使用农奴劳动,工商业的发展极其缓慢。 当时俄国的经济完全依赖于农业,全国只有几十个手工工场,商业几乎全部把持在外国人手中。彼得继位初期,宗教占统治地位,居民中识字的人很少,民间盛行信奉鬼神,普遍保留着极其愚昧落后的风俗。 问题探究:彼得一世的改革背景(原因)? (1)俄国盛行农奴制,是一个封闭落后的国家。 (2)农业和手工业主要使用农奴劳动,工商业的发展极其缓慢。
彼得一世即位后,目的:决心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他发出向西方学习的号召,颁布一系列法令,全面推行改革。 问题探究:彼得一世改革目的? 直接目的:决心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 根本目的:维护沙皇封建专制统治
相关史事 (背景讲解)俄国地广人稀,劳动力缺乏,地主为了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竭力加强对他们的人身控制。许多农民不堪忍受地主的剥削,纷纷逃亡。政府的法令规定,只要农民逃亡的时间不超过5年,地主都可以追回,后来这个期限延长至15年。1649年的法典规定,地主可以无限期地追回逃亡农民,还可以追回逃亡农民的妻子儿女。这就使农民及其子孙都成为失去人身自由的农奴。 史料补充:农奴制是中世纪至近代欧洲、亚洲等地区存在的一种封建剥削制度,核心是农奴被束缚于土地,依附于封建领主,丧失人身自由与大部分经济自主权,在俄罗斯历史中表现尤为典型且影响深远。
①“沙皇”一词来自拉丁语“凯撒”,意即皇帝。
人物扫描 彼得一世又被称为“彼得大帝”(1682—1725年在位)。他敢想敢为,具有强烈的求知欲与冒险精神。他曾亲自操纵船只出海探险,险些坠海溺死。他假扮成水手,随使节团前往西欧各国考察,对西方的科学技术深感兴趣,并虚心学习;他又聘请外国专家、工匠和技师到俄国传授技术。 史料补充:彼得一世的欧洲之旅(1697-1698年),是他推动俄国近代化的关键举措。为学习西欧先进技术与制度,他化名 “彼得 米哈伊洛夫”,率使团出访荷兰、英国、普鲁士等国。 在荷兰,他深入造船工坊,亲手参与船舶建造,掌握造船技术;在英国,他考察议会运作、工厂生产与军事设施,研究君主立宪制与工业模式;在普鲁士,他学习军事训练体系,为俄军改革积累经验。 此次旅程让彼得一世深刻认识到俄国与西欧的差距。回国后,他推行一系列改革,涵盖军事、工业、教育、文化等领域,如建立近代海军、兴办工厂、改革服饰与历法,有力推动俄国向欧洲强国转型,为后续扩张奠定基础。
彼得一世改组行政机构,政治: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进一步加强了沙皇的专制权力。军事:他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要求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按功劳和才能提拔人才;经济:他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文化:他推行文化教育,派遣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社会生活:他还提倡人们学习西方的礼节与生活方式。 史料补充:彼得一世在俄国掀起了一场西化的改革,最有意思的是彼得认为留着一把未经修饰的大胡子,这是非常野蛮的。一次宫廷舞会上,彼得拿起一把大剪子,冲到自己的叔叔跟前,把他胡子咔嚓一声剪了,叔叔抱头痛哭,彼得说这是野蛮落后的象征,以后不许留胡子。但按照东正教的教义,规定男子必须留胡子,怎么办?交税,胡须税一年50个戈比,穷人交不起,就只能把胡子剪了,这让俄国的贵族的面貌从此之后也焕然一新。 问题探究:彼得一世改革特点:西化
通过改革,影响:(积极)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俄国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1700—1721年,俄国与瑞典进行战争。俄国获胜,夺取了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并在战争过程中,营建了新都:新首都—圣彼得堡。 问题探究:彼得一世改革的影响?性质? 积极影响:1.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 2.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消极影响:3.农奴制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性质:自上而下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封建性质改革
地图解析:15世纪的俄国,仅是东北欧以莫斯科为中心的小公国,领土仅280万平方公里,此后三个世纪通过多方向扩张,逐步成长为庞大帝国。16世纪伊凡四世执政时,因西方受立窝尼亚战争失利牵制、南方面临土耳其帝国压力,将扩张重心转向东方:1552 年攻占喀山汗国,1556 年灭阿斯特拉罕汗国,扫清东进障碍。1581 年,哥萨克首领叶尔马克受斯特罗甘诺夫家族支持,率 840 人征服西伯利亚汗国,沙俄势力首次跨越乌拉尔山。 17 世纪是东扩关键期:30-40 年代,俄国势力抵叶尼塞河、勒拿河,1638 年设雅库茨克督军府,以此为基地向东北亚推进,1647 年建鄂霍次克堡,1697 年阿特拉索夫征服堪察加半岛,1711 年将其完全纳入版图。同期,俄国也南下入侵贝加尔湖与黑龙江流域,1643 年波雅尔科夫率队首次侵入黑龙江,1652 年与清军爆发冲突,1689 年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东部边界。 这一过程中,毛皮贸易是重要驱动力:西伯利亚丰富的毛皮资源,促使俄国通过建堡垒、征 “雅萨克” 实物税(以毛皮为主)控制区域,后期因毛皮枯竭,又推动其向太平洋、北美方向继续探险扩张,最终奠定了近代俄国疆域的基础。
图片解析:1703 年,彼得一世下令在涅瓦河畔营建圣彼得堡。彼时,这里是沼泽遍布的荒凉之地,自然条件极为恶劣,还时刻面临着瑞典军队的威胁。为了赶工,彼得一世强制征召了大量农奴参与建设。农奴们在艰苦的环境下,用简陋的工具劳作,无数人因劳累过度、疾病侵袭以及恶劣的自然环境而失去生命,圣彼得堡的地基之上,浸透着农奴的血泪。 圣彼得堡的营建,是彼得一世为打开俄国通往波罗的海出海口、推动俄国向欧洲学习与扩张的关键举措。它不仅是一座军事要塞,更承载着彼得一世使俄国走向近代化的愿景。建成后,圣彼得堡迅速发展,逐渐成为俄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见证了俄国从一个相对封闭的内陆国家,努力向海洋强国迈进的变革历程,对俄国后续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彼得一世改革以强兵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为目标,地位: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但是,(消极)在他的统治下,农奴制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相关史事 彼得一世死后,俄国政局动荡不安,贵族争权夺利,沙皇更迭频繁。1762年,叶卡捷琳娜通过宫廷政变篡夺王位,称“叶卡捷琳娜二世”(1762—1796年在位)。她实行了一些开明政策,鼓励发展农业和工商业,积极影响:进一步增强了俄国的实力。消极影响:她为了取得贵族的支持,极力维护他们的种种特权,将大量国有土地连同农奴赐给贵族。 叶卡捷琳娜二世于 1762 年发动宫廷政变登上皇位。在位期间,她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将全国划分为多个省,直接任命省长,确保政令统一。在地方行政改革上,她还建立了城市自治机构,试图让城市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自我管理。同时,她颁布了一系列法律,强化了贵族的特权,如贵族可以免服兵役、免交部分赋税等,以此巩固统治基础。但在经济上,她鼓励发展工商业,推行了自由贸易政策,减少国内关卡,促进了俄国国内商业的繁荣。叶卡捷琳娜二世是一位文化艺术的赞助者,她大量收购欧洲的艺术品,充实冬宫的收藏,使得冬宫成为当时欧洲著名的艺术宝库之一。她还积极邀请欧洲的文化名人到俄国讲学,引进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在教育领域,她创办了许多学校,包括女子学校,让更多的女性有机会接受教育,推动了俄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对外政策上,叶卡捷琳娜二世极具扩张野心。她在位期间,俄国与土耳其进行了两次战争,成功扩张了俄国在黑海沿岸的领土,获得了黑海的出海口,提升了俄国在欧洲的地缘政治地位。同时,她还参与了三次瓜分波兰的行动,使俄国的领土大幅增加。俄国的版图在她统治时期得到了极大的扩张,进一步巩固了俄国作为欧洲强国的地位。
易错点:1.勿单认为彼得一世改革只为强军事,实则还为学西方促近代化;2.它非资产阶级改革,是封建性质;3.别忽视其加重农民负担等局限;4.影响不止国内,也提升俄国际地位。
废除农奴制
背景:19世纪中期,俄国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使用机器生产的工场越来越多,交通运输与对外贸易也比以前发达。但是,农奴制严重制约了这一时期俄国的经济发展。 探究问题:废除了农奴制的根本原因? 19世纪中期,俄国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农奴制严重阻碍俄国资本主义发展 史料补充:农奴制是俄国基本制度,到19世纪初俄国农奴超过2000万人,占全国人口90%以上。工人太少,素质也低,产量、质量都不乐观;产品销售也不如意,农民太穷了,他不买,社会又不太平……
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沙皇政府开始酝酿新的改革方案。改革者:亚历山大二世认为,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时间: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内容:法令规定: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须出钱赎买。农奴购买土地的价格高于当时的地价,他们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人物介绍:亚历山大二世(1855-1881 年在位)是俄国历史上极具争议的君主,其统治以深刻改革与扩张野心交织为核心特征。1861 年,他颁布《解放法令》,正式废除延续数百年的农奴制——这一举措被视为俄国近代化的 “破冰之举”,允许农奴通过赎买获得人身自由与少量土地,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释放了劳动力、开拓了国内市场,彻底打破了封建生产关系的桎梏。但改革也暗藏妥协:高额赎金让农民背负沉重债务,贵族仍保留大量优质土地,封建残余未被彻底清除,为后续社会矛盾埋下隐患。 除废奴外,他推动的全方位改革覆盖多个领域:政治上设立州、县杜马等地方自治机构,赋予民众有限参政权,推动官僚体系近代化;司法上引入陪审团制度与公开审判原则,打破等级司法特权,确立司法独立雏形;军事上废除贵族兵役制,推行普遍兵役制并建立近代军事院校,显著提升俄军战斗力。 然而,改革的进步性与他的扩张野心并行。在位期间,俄国通过《瑷珲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从中国东北割占超过百万平方公里土地;同时征服中亚诸汗国,将中亚纳入俄国版图,极大拓展了疆域。但改革未能触及沙皇专制的核心,后期因惧怕民粹派革命浪潮,他逐渐收紧改革步伐,最终于 1881 年被民粹派刺客刺杀。他的统治如同一把双刃剑:既为俄国注入近代化活力,又因保守妥协与扩张掠夺,让俄国在进步与落后的拉扯中艰难前行。
图片解析:这幅图展现了贵族宣读 “解放” 农奴法令的场景。1861 年,亚历山大二世签署废除农奴制法令,这一重大决策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当时,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惨败,充分暴露了农奴制下俄国经济、军事的落后,社会矛盾也日益尖锐,农民起义频繁发生,农奴制已然成为俄国发展的巨大阻碍。 法令规定,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地主不得再任意买卖、交换和禁闭农奴;农奴还能通过赎买获得一块份地 。但在实际操作中,农民所付赎金远超土地实际价值,且分到的土地贫瘠、面积小。从画面中可以看到,贵族宣读法令时,农奴们神情各异,有的充满期待,有的则满是迷茫。 这一法令的颁布是俄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它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和资金,推动了俄国的近代化进程,但也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农民并未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解放,社会矛盾依然尖锐。
相关史事 19世纪上半叶,农奴在俄国全国人口中占很大比重,近40%参加工业生产的劳动者是农奴。农奴世代被束缚在土地上,不能自由迁徙和务工经商。农村贫困落后,农奴购买力低,生产率低下,这些影响了国内市场的发展。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直接原因:1853—1856年,俄国同奥斯曼帝国在克里木①半岛进行战争,英、法支持奥斯曼帝国,俄国战败。这充分暴露了农奴制下俄国军事和经济的落后,同时加剧了俄国国内的社会矛盾。 史料补充:1853—1856年,俄国与奥斯曼帝国在克里木半岛展开了一场大战,史称克里米亚战争,这也是第九次俄土战争。当时,奥斯曼帝国走向衰落,俄国则不断扩张,企图从奥斯曼帝国手中夺取黑海出海口,进而掌控巴尔干地区。与此同时,法国支持的天主教徒与俄国支持的东正教徒,为争夺耶路撒冷 “圣墓教堂” 控制权产生宗教争端,这一矛盾也成为战争导火索。 1853年10月,奥斯曼帝国向俄国宣战,战争爆发。11月,俄军在锡诺普海战中全歼奥斯曼舰队,此举引发英法担忧,两国随后参战,撒丁王国也加入反俄阵营。1854 年 9 月,英法联军在克里米亚半岛登陆,对俄国海军基地塞瓦斯托波尔展开长达11个月的围攻。期间,双方展开激烈攻防,俄军虽顽强抵抗,但最终于1855年失守塞瓦斯托波尔。战争还蔓延至波罗的海、高加索、白海等地,俄国在多条战线作战。 1856年,俄国战败求和,双方签订《巴黎和约》。俄国丧失黑海舰队和要塞权,国际地位下降。这场战争暴露了俄国专制农奴制的腐败落后,推动了俄国农奴制改革,也改变了欧洲地缘政治格局。
①克里木,也称“克里米亚”。
评价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地位: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改革废除了农奴制,积极影响:促使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但是,局限性:农奴制的残余仍然存在,影响着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史料补充:19世纪60-70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 由于数百年的贵族大地主的传统,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是有一定妥协性的,在短时间内,被解放的农奴大部分仍被禁锢在土地之上,生活条件甚至比之前更差了。俄国用牺牲农民利益的办法去换取资本主义的发展,致使俄国农民长期贫困,购买力低,国内市场狭小,影响了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斯塔夫里阿斯诺《全球通史》
【重难拓展】 知识拓展 十二月党人 19世纪初,在俄国反对拿破仑的战争中,一些青年军官到了西欧国家,感受到了西欧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回国后,他们对俄国还保留农奴制和沙皇专制非常不满,开始组织秘密团体,宣传民主思想,准备依靠军队的力量推翻沙皇政府。1825年12月26日,在沙皇尼古拉一世即位之日,他们发动了武装起义,但起义很快被镇压下去。这些人被称为“十二月党人”。沙皇政府对十二月党人进行了残酷的迫害,很多人被流放到荒无人烟的西伯利亚服苦役。 【命题点】19世纪初,俄国部分青年军官在反对拿破仑的战争中抵达西欧,亲身感受当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回国后,他们因俄国仍保留农奴制和沙皇专制而深感不满,遂组织秘密团体、传播民主思想,并计划依靠军队力量推翻沙皇政府。1825年12月26日,趁沙皇尼古拉一世即位之机,他们发动武装起义,最终起义被镇压,这些人被称为“十二月党人”。据此可知,十二月党人起义的背景不包括( ) A.青年军官接触西欧先进文明 B.俄国农奴制与沙皇专制的阻碍 C.民主思想在俄国的传播 D.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十二月党人起义背景的史料分析,契合新课程标准“基于史料提取历史信息、理解历史背景”的要求。根据史料,“青年军官到西欧感受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对应选项A,属于起义背景;“对俄国保留农奴制和沙皇专制不满” 对应选项 B,是起义的重要背景;“组织秘密团体,宣传民主思想”对应选项C,民主思想传播为起义奠定思想基础。选项D中“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占据主导地位”与史实及史料均不符,19世纪初俄国仍以封建农奴制经济为主,资本主义经济处于萌芽和缓慢发展阶段,并非主导地位,故D不属于起义背景。 1.下列各项中,哪些属于彼得一世改革的措施?在正确选项后的括号里画√。 向西方学习( √ ) 加强中央集权( √ ) 创建新式常备军 ( √ ) 废除农奴制( × ) 推行文化教育( √ ) 提倡西方的生活方式( √ ) 2.列宁曾指出,经过1861年改革,“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 你如何理解列宁所说的这句话? 从改革内容看,农民虽摆脱了对地主的人身依附,获得了法律意义上的人身自由,但要获得一块份地,必须向地主支付高额赎金。这笔赎金远超土地的实际价值,且农民需通过政府 “垫付”,再以高额利息分期偿还,导致农民背负沉重债务,陷入长期贫困。同时,地主往往将贫瘠、零散的土地分给农民,优质土地仍被贵族保留,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并未得到根本改善。 从改革目的看,亚历山大二世推行改革的核心是维护沙皇专制和贵族利益,而非真正解放农民。通过 “赎买” 制度,贵族既保住了土地和经济利益,又避免了因农奴制危机引发的大规模社会动荡,农民的 “自由” 只是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劳动力的手段,本质上是一场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维护封建统治的改良运动,因此列宁认为农民在获得 “自由” 的同时,被彻底剥夺。
马克思指出:“欧洲一些合法政府只是在革命的压力下或由于战争的关系才能废止农奴制。”普鲁士政府在遭受拿破仑铁枷的沉重打击后,才迫于形势敢于思考农民解放问题,可即便如此,其改革并不彻底,致使1848年不得不重新面对该问题,并且直至后来的革命,这一问题在形式有所变化的情况下,依旧有待彻底解决。在奥地利,废除农奴制并非源于合法政府的主动作为或统治阶级的善意,而是1848年革命与匈牙利起义推动的结果 。于俄国而言,亚历山大一世和尼古拉尝试以和平手段改变民众状况,出发点纯粹是国家利益,并非出于人道观念,可最终均以失败告终 。
【命题点】马克思指出:“欧洲一些合法政府只是在革命的压力下或由于战争的关系才能废止农奴制。”1861年改革就是这个例子,这次改革不仅缓解了统治危机,也装上了两个轮子把俄国拖到资本主义道路上的轮子。这两个“轮子”分别是()
A.自由劳动力、西方先进技术
B.完全开放的市场、大量土地赎金
C.自由劳动力、大量土地赎金
D.西方先进技术、大量土地赎金
【答案】C
【解析】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农奴获得人身自由,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这是第一个“轮子”。同时,农奴在获得土地时,需要向地主缴纳大量的赎金,这些赎金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金,这是第二个“轮子”。西方先进技术并非是 1861 年改革直接带来的“轮子”;改革后也没有形成完全开放的市场。所以这两个“轮子”是自由劳动力和大量土地赎金,故选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