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教学课件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教学课件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共30张PPT)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名词解释:大一统
大:重视,尊重 一统:天下统一
大一统即中央加强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等各方面的统一领导,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
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居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史记·平准书》
课前导入
《史记·平准书》书影
文景之治为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国家奠定了物质基础。
一、削弱地方势力-政治
【思考】汉武帝即位初期,在政治上面临什么问题?
1、诸侯王封地广大,连城数十,势力强大;
2、地方豪强兼并土地,欺压百姓,依附王公贵族。
西周
分封制
秦朝
郡县制
(西汉建立)“据秦之地,
用秦之人,承秦之制。”
一、削弱地方势力-政治
西周 分封制
秦朝 郡县制
汉初 郡县并行制
【读地图】以下图片分别是表示什么地方行政制度?
西汉初期中央面临什么问题?
诸侯王控制的人口和土地超过了中央政府,威胁到西汉王朝的统治。
一、削弱地方势力-政治
【相关史事】
汉景帝接受晁错建议,下令削夺王国的部分封地,划归中央管辖。公元前154年,爆发“七国之乱”,朝廷平定叛乱,汉景帝借机收回诸侯王的部分权力,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七国之乱示意图
一、削弱地方势力-政治
(一)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
汉武帝时,下令诸侯王可将封地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划归临近的郡管辖。
汉初,诸侯王拥有很大的封地,诸侯王死后,由嫡长子(正妻生的大儿子)继承王位,承袭所有封地。
推恩令
一、削弱地方势力-政治
【中考链接】《史记》记载:“偃说上曰:‘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于是上从其计。”
“上从其计”的根本目的是( )
A.加强中央集权 B.让更多人得到封地
C.加强思想控制 D.扩大诸侯的权力
A
汉武帝不费一兵,不损寸土,以和平的手段削弱了诸侯国势力,使之无力对抗中央。
高明
之处
一、削弱地方势力-政治
汉武帝以诸侯王所献的金子成色不好或斤两不足为借口而削爵,被削爵者达106人,占当时列侯的半数。
(二)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他们的叛乱,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
(三)沿用汉初的政策,将一些郡国豪强迁往京师一带。原有的社会关系被打破,势力被削弱。
一、削弱地方势力-政治
【相关史事】
汉武帝还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定期巡视,代表朝廷监察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横征暴敛、滥用刑罚、结党营私。
西汉十三州刺史部示意图
一、削弱地方势力-政治
诸侯王
地方豪强
推恩令(主父偃)
刺史制度
中央大大
加强了对
地方的控制
【思考】汉武帝即位初期,危及国家统一的离心力量有哪些?
削爵、夺地、除国、镇压
迁往京师
一、削弱地方势力-政治
二、加强经济管理-经济
1、兴修水利,新建六辅渠、白渠等水利工程,提高了粮食的产量
关中水利分布示意图
六辅渠
白渠
农业
2、播种工具耧(lóu)车的发明,大大加快了播种速度。
纺织、冶炼、制陶、酿造等手工业进一步发展。
满城汉墓出土的长信宫灯
二、加强经济管理-经济
手工业
存在的问题 解决的措施
(1)把铸币权收归中央,
统一铸造五铢钱。
(2)把盐、铁、酒等经营权收归国有,
实行盐铁和酒的官营、专卖。
(3)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富商大贾
唯利是图
私人铸币没有
完全禁绝
盐铁经营权大都
掌握在豪强手中
【问题思考】西汉前期,在经济上面临着哪些问题?
(4)对商人征收车船税
影响:这些措施,使中央对经济的掌控大大加强,国家财政
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重农抑商
二、加强经济管理-经济
商业
【材料研读】
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旨意不同……诸不在
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
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
说说董仲舒建议的内容。你认为汉武帝为什么会接受他的建议?
(1)尊崇儒术;
(2)为了巩固大一统王朝的统治,统一人们的思想。
三、尊崇儒术-思想文化
百家争鸣
儒家学说
1.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上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上天的儿子。万物要一统于上天,国家要一统于皇帝。国家应大力倡导儒家的忠君守礼的思想,禁止其他学说。
——董仲舒《春秋繁露》
董仲舒像
三、尊崇儒术-思想文化
汉代讲经图
2.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五经)作为教材,培养人才。
从此,儒学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朝代 治国思想
秦朝
汉初
汉武帝
儒家
道家
法家
3.儒士也进入各级政府机构。
三、尊崇儒术-思想文化
项目 汉朝 秦朝
不 同 方式
结果
相同 目的 实质 汉武帝“尊崇儒术”以儒学为正统思想,手段比较温和
秦始皇“焚书坑儒”采用法家思想,对其它思想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进行粗暴野蛮的破坏
促进了西汉鼎盛局面的形成和西汉的兴盛
未能巩固统治,
反而加速秦朝灭亡
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
都属于文化专制
列表比较汉武帝和秦始皇对儒学的态度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
——历史学家顾颉刚
三、尊崇儒术-思想文化
秦末汉初,游牧于漠北草原的匈奴,在首领冒顿单于(mò dú chán yú)的率领下,统一了漠北草原,并不断南下袭扰。
四、北击匈奴(军事)
和亲瓦当
汉初疆域
汉武帝组建起强大的骑兵队伍,开始大举反击匈奴。
公元前119年,汉军发起漠北战役。汉武帝派大将卫青、霍去病率精骑出击匈奴。
四、北击匈奴(军事)
公元前127年,匈奴南进,卫青出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
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北击匈奴,匈奴退出河西走廊。
卫青
霍去病
漠北战役
匈奴经过漠北战役的沉重打击,再无力与西汉对抗,一部分匈奴人归附西汉,另一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
四、北击匈奴(军事)
亡我祁连山,
使我六畜不蕃息;
失我焉支山,
使我妇女无颜色。
——《匈奴歌》
经过数次战争,西汉控制了阴山以南、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
西汉在河西走廊设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
四、北击匈奴(军事)
河西四郡
西汉形势图
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措施的作用
秦朝形势图
西汉形势图
【原因】文景之治奠定基础;汉武帝雄才大略,巩固大一统。
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
他给了一个民族挺立千秋的自信,
他的国号成了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
本课小结
政治
经济
思想
文化
军事
“推恩令”(主父偃);削爵、夺地、除国、
镇压叛乱;郡国豪强迁往京师一带;刺史制度。
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重视农业,兴修水利;耧车;手工业发展;
财政状况改善,奠定经济基础
铸币权收归中央(五铢钱);盐铁酒专卖;
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车船税。
儒学正统
尊崇儒术(董仲舒);太学;重用儒士
北击匈奴(卫青、霍去病);漠北战役
控制西域
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汉武帝巩固
大一统
2.史书记载:公元前127年,汉皇帝下了一道命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这段材料主要体现了汉武帝的哪一项措施( )
A.颁布“推恩令” B.实行分封制
C.派张骞出使西域 D.尊崇儒术
1.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从现实的角度看来,始皇一死,秦帝国荡然无存……不出十年之内一个新朝代继之勃兴,兹后延续达四百年。”使这个“新朝代”开始进入鼎盛的帝王是( )
A.汉高祖 B.汉景帝 C.汉武帝 D.汉文帝
C
A
随堂练习
4.西汉在汉武帝在位时开始达到鼎盛。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经济措施有( )①把铸币权收归中央 ②盐铁酒官营、专卖 ③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④奖励工商业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B
5.公元前119年,奉汉武帝之命,在漠北战役中带兵大败匈奴的将领是( )
A.主父偃 B.董仲舒 C.卫青、霍去病 D.张骞
C
3.统一是秦汉时代的主题,思想的统一也势在必然。“思想的统一”在汉代表现为( )
A.焚书坑儒 B.以法治国 C.尊崇儒术 D.铸造五铢钱
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