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三国鼎立 教学课件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6课 三国鼎立 教学课件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京剧《捉放曹》是根据小说《三国演义》创作的剧目,讲述了曹操在逃亡中杀死无辜老汉吕伯奢一家的故事。剧中的曹操是一个疑心极重、冷酷无情的白脸奸臣。
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到《三国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 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鲁迅
课前导入
第16课 三国鼎立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正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一篇 官渡之战
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
东汉未年的政治局势如何?
天下分崩离析
军阀割据混战
蒿里行[东汉]曹操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时间
全国户籍人口
东汉中期
5300多万
东汉末年
760多万
诗中所描绘的是怎样的景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现象】东汉末年,经济凋敝,人口减少,百姓生活困苦。
【原因】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战乱不断。
【自主探究】曹操需要具备哪些实力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材料一】汉献帝虽然是个傀儡,却是国家最高权利的象征。谁把汉献帝控制在手里谁就可以用皇帝的名义来发号施令。
【材料二】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材料三】收编投降的青州黄巾军精锐。
【材料四】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hú)……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
【政治】
①“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主动权。
②招揽人才。
③收编降军精锐,壮大队伍。
【经济】
④实行屯田,解决流民生计和军粮问题。
乌巢
官渡
战争名称
官渡之战(河南)
战争时间
交战双方
战术
特点
结果
影响
200年
曹操、袁绍
声东击西 避实击虚
打击敌人要害
以少胜多
曹操胜利
为曹操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也。”
——《三国志·诸葛亮传》
官渡之战中曹操为何能战胜袁绍?
【主观】曹操势力壮大,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招揽人才壮大队伍;经济上屯田;作战中战术正确。
【客观】人民渴望统一;袁绍骄傲轻敌。
第二篇 赤壁之战
龟虽寿
[东汉]曹操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
【相关史事】刘备身边有猛将关羽、张飞,但缺少辅佐的谋士。他听说隐居的诸葛亮是旷世英才,便三次亲自登门求见,恳请其出山相助。这就是“三顾茅庐”的由来。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三国志·诸葛亮传》
联吴抗曹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大规模作战
赤壁之战示意图
【材料研读】诸葛亮曾对孙权说: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刘备)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
——《三国志·诸葛亮传》
诸葛亮这段话体现了怎样的策略?与赤壁之战有什么关系?
这一战略促成了孙刘联合,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
希望孙刘
联合抗曹
战争名称
官渡之战(河南)
赤壁之战(湖北)
战争时间
交战双方
战术
特点
结果
影响
200年
208年
曹操、袁绍
曹操、孙刘联军
声东击西 避实击虚
打击敌人要害
诈降计策
火攻战术
以少胜多
曹操胜利
孙刘联军胜利
为曹操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自主探究】结合材料,分析赤壁之战曹操战败的原因
【材料一】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分析出曹操的劣势:劳师远征,士卒疲惫;北人不习水战……
【材料二】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瑜部将黄盖曰“……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三国志》
【材料三】在曹操兵败赤壁中,传统的史学家强调其思想轻敌骄傲。如张作耀《曹操传》说:“曹操其人极易激动,易被胜利冲昏头脑”
【材料一】官兵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水土不服。
【材料二】孙刘联军制定了正确的战术。
【材料三】曹操轻敌骄傲。
【合作探究1】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议一议:决定这两个战役胜败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一是战术运用。这两场战役中,兵力少的一方战术运用得当,准备充分;兵力多的一方出现战术失误,轻率出战,对战争形势没有很好掌控。
二是主帅表现。这两场战役中,兵力少的一方主帅能够谨慎、沉着应对战争;兵力多的一方,主帅骄傲自大,轻视对手。
【合作探究2】从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一胜一败的结局中,能得到什么启示?
①军事力量的强弱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唯一因素;
②指挥者善于用人,战术正确也是取胜的重要原因;
③要谦虚谨慎,骄兵必败。
第三篇 三国鼎立
曹操
刘备
孙权
经营关中,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占领荆州南部以后,又向西南发展,占取益州
统治范围从扬州延伸到交州不久又把刘备排挤出荆州地区
三国统治范围基本定形
但三方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
三国鼎立形势图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
229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定都建业(江苏南京)。
220年,曹丕在洛阳自立为帝,国号魏。
三国鼎立形成,改变了天下分崩的局面,实现了局部统一。
汉武帝时期播种工具耧车
曹魏翻车
诸葛亮七擒孟获
【孙吴】
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
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蜀汉】
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吴通夷洲
【学史崇德】
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后主刘禅主持军国大政。他忠于职守,公正无私,法令严明治蜀有方。诸葛亮多次出师北伐曹魏,最后病逝于北伐前线,践行了他所说的“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诺言,体现了为事业奋斗终身的奉献精神。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
【想一想】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产生了什么影响?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三国为加强实力,进行政治经济建设。三国积极开发边疆地区,改善了民族关系。这些因素都为以后全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合作探究】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是历史的进步。
【政治】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结束了东汉未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实现了局部统一,社会安定;【经济】三国都注重发展经济,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发展,为后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民族关系】三国时期,部分北方人开始南迁,与江南人民共同开发江南,促进了生产的进步,他们中的少数民族同汉族长期杂居,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大交融。
1.“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这次战役是( )
A.长平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D
随堂练习
2.三国鼎立时期魏国的建立者及其都城搭配正确的一项( )
A.曹操、洛阳 B.刘备、成都
C.孙权、建业 D.曹丕、洛阳
D
3.公元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台湾,加强了台湾和内地的联系。当时的台湾被称作( )
A.西域 B.夷洲 C.琉球 D.建业
B
4.在讲故事比赛中,李明犯了一个历史知识方面的错误,请你帮他找出来( )
A.官渡之战后,曹操又消灭了一些军阀,统一了北方
B.在赤壁之战中,周瑜利用火攻大败曹军
C.三国的统治者都重视发展生产,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D.生活在三国鼎立时期的曹操在中国历史上的贡献比较大
D
5.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评价,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一项是( )
A.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B.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
C.政权割据,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
D.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A
课后作业:
1、【夯实基础】学法 P82-86
2、【培优闯关】学法 P86
下节课再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