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2张PPT)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5课\1870年夏季,列宾来到伏尔加河河畔写生,见到一群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纤夫拉着沉重的货船艰难移动。随后3年,他到伏尔加河旅行了两次,他采访纤夫,和纤夫们交朋友,并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写生。1873年,《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终于完成。列宾以现实主义手法呈现了劳动人民的辛苦,奠定了俄罗斯19世纪绘画在世界美术史上的地位。1.背景【材料一】1861年农奴制改革之后,沙皇俄国工业化发展迅速,到19世纪80年代,俄国棉纺织品增长67%,生铁增长190%,煤炭增长131%,铁路由60年代的1000公里增加到90年代的32000公里。……依然存在严重的封建农奴制残余,农村保留有贵族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剥削形式。……由于封建农奴制的阻碍,到19世纪中期,饿国的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缓慢,落后于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19世纪末,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小农经济占优势,农业人口依然占全国的80%……1913年俄国的钢产量只及美国的1/11,德国的1/8;石油产量只及美国的27.1%;俄国的人均收入只及美国的1/7,英国的1/5,法国的1/4。——《世界近代史》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落后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1)经济上:一、列宁主义的诞生【材料二】俄国仍保留着大量的农奴制残余,主要是政治上的沙皇专制和经济上的地主土地所有制。这造成俄国社会各种矛盾十分复杂、尖锐。农民与地主的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俄国各族人民与沙皇专制制度的矛盾、俄国民众与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等,是20世纪初俄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其中俄国各族人民与沙皇制度的矛盾是主要矛盾。这些矛盾的发展、激化和相互影响势必造成社会动荡,引起社会革命。——洪波主编《世界政治制度史》1.背景沙皇专制统治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2)政治上:一、列宁主义的诞生【材料三】1898年3月,彼得堡、莫斯科、基辅等地的斗争协会代表在明斯克召开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列宁因被流放没能出席这次大会。会议宣告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但是,大会没有制定出党纲党章,也没有建立统一的中央领导机构。大会之后,地方的马克思主义小组仍各自分散活动。统一集中的无产阶级政党实际没有建立起来。——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上册)》1.背景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宣告成立,展开了有组织的工人运动。(3)组织上:一、列宁主义的诞生1.背景图为列宁在1900年创办的社会民主工党机关报《火星报》,其名称源自诗句“且看星星之火,燃成熊熊之焰” ,表达对革命的必胜信念【材料四】1892年,22岁的列宁开始组织了当地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小组,并将《共产党宣言》译成了俄文,还写下了第一本著作《农民生活中新的经济变动》。1895年,列宁组织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1900年初,列宁流放期满,7月在德国创办了马克思主义者的第一张全俄政治报纸《火星报》,为俄国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作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列宁积极进行革命实践,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4)个人因素:一、列宁主义的诞生2.标志党的指导思想是:布尔什维主义,也就是列宁主义。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标志着布尔什维克(俄语“多数派”的音译)党的建立。一、列宁主义的诞生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3.主要内容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社会主义应该首先在欧洲发达的国家实现。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社会主义革命发生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且几个国家同时发生才能成功。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继承与发展一、列宁主义的诞生(1)经过1861年农奴制改革以及第二次工业革命,俄国成为一个资本主义发展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其发展远落后于美、德、英、法等国,且对西方国家存在一定的依赖性。(2)沙皇政权的专制统治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构成尖锐矛盾,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与农民反对地主的革命相结合,俄国国内的革命力量强大。(3)俄国无产阶级的战斗性、组织性和革命性较强,且有成熟政党的领导,无产阶级政党承担着推进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目标,这些严重威胁着旧的统治阶级和旧秩序。思考:为什么说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列 宁(1870—1924)4.意义03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列宁深刻洞悉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01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等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02一、列宁主义的诞生观世界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示意图(1914年)帝国主义支配世界,但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摘编自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世界通史》1.历史背景二、十月革命的胜利观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及国际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共产党宣言》1848年德文第1版1871年3月28日,巴黎公社宣告成立1.历史背景二、十月革命的胜利资产阶级沙皇专制人民大众沙皇专制工人阶级沙皇专制、资产阶级俄国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沙皇俄国是一个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其内部和外部矛盾重重。无产阶级同资本家和沙皇专制制度的矛盾、农民同贵族地主的矛盾、资产阶级与沙皇专制统治之间的矛盾、俄国人民与西方帝国主义的矛盾、沙俄帝国主义同西方帝国主义的矛盾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动摇着沙皇的统治。——徐蓝主编《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 材料反映了俄国怎样的社会状况?看俄国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1.历史背景二、十月革命的胜利看俄国俄国在1861年改革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十分迅速,只用了数十年时间就完成了欧洲其他国家几个世纪才完成的转变。但俄国帝国主义是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没有完成的情况下产生的,具有明显的军事封建性。俄国是世界上各种矛盾最集中最尖锐的地方,集中了各种压迫:封建专制的、资本主义的、殖民地的、军事的……表现得最野蛮最残酷的地方。(1)政治:(2)经济:(3)阶级:(4)组织:沙皇专制统治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工业的发展造就了俄国第一代产业工人;1898 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宣告成立;1.历史背景二、十月革命的胜利俄国已经具备了革命的主客观条件,十月革命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1.历史背景二、十月革命的胜利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举行游行示威,要求“全部政权归苏维埃”。临时政府镇压示威群众,公开反对革命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的战略和策略十月革命爆发并取得胜利和平夺权1917年3月1917年4月1917年7月1917年11月二月革命倒沙皇四月提纲指方向七月流血抛幻想十月革命现曙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无产阶级革命2.过程二、十月革命的胜利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革命性质打击对象革命力量结 果两者联系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沙皇封建专制统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资产阶级起到积极作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推翻临时政府,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紧密相连。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俄国革命由二月革命过渡到十月革命,从而形成了急剧发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材料:(一战后)在欧洲大陆的各个角落,古老的秩序正在接受怀疑和挑战。···许多欧洲人都期待着美国的威尔逊和苏俄的列宁这两位非欧洲人的指导。 ——《全球通史》材料:不满的呼声每天都有。人民需要和平。布尔什维主义正越来越为各地的人们所接受。匈牙利刚刚屈服。我们正坐在一座露天火药桶上,总有一天,一颗火星便能将它点燃。——威尔逊好友爱德华·豪斯上校1919·3·22日记①是俄国和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划时代事件②社会形态: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③世界格局: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极大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的并存与竞争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3.历史意义二、十月革命的胜利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材料:北方有摩尔曼,东部有捷克斯洛伐克军的战线,东南部有土耳其斯坦、巴库和阿斯特拉罕,英法帝国主义铸造的包围圈几乎已经合围了。—列宁“一切为了前线”。—列宁(1)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敌对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苏俄陷入内战当中。(2)目的: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3)时间:1918—1921材料: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 ——列宁(4)内容:余粮收集制,将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材料:实行余粮收集制以后,粮食征购量有较大幅度的上升。1917/18年度(粮食年度从当年8月至次年7月)征购粮食为7340万普特,1918/19年度为10790万普特,1919/20年度为21250万普特。粮食征购量的增加证明这是战时环境下一种可行的粮食政策,既使红军的粮食供应得到保障,也使城市居民能配给到最低限度的口粮。——《苏联兴亡史》材料:与穷凶极恶的资产阶级强盗的战争已经三年了···这一切都给我们带来新的沉重的负担,一会儿动员马匹,一会儿动员耕牛,各种各样的劳役,无休止地征收余粮等等,我们毫无怨言的承受着这一切重担困苦,但1920年对余粮收集制的增加使我们无力负担的,农村缺乏鞋子、衣服和家庭必需的工业品。 —国内战争结束后奥格涅茨省一个地区农民写信给列宁(5)影响:①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②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材料:农民的情绪已达到这样的程度,即如果在我们县不很快杜绝这类现象,那就必然爆发暴动,这将不是富农的暴动,而是对正义的胜利丧失了任何希望的劳动居民的暴动。——国内战争后坦波夫省一个红军士兵在信中对征收余粮时滥用职权提出控诉1921年2月喀琅斯塔得水兵兵变“拥护没有共产党人参加的苏维埃”材料:我们原本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列宁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列宁会见上访农民》(1)背景:苏俄面临着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2)时间:1921·3—1928(3)内容:①实行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②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材料:这一政策允许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新经济政策成功地应付了数年战争留下的直接危机。——《全球通史》(4)影响: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5)实质:国家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2、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加盟共和国 共和国 加盟时间 共和国 加盟时间俄罗斯联邦 1922.12.30 阿塞拜疆 1936.12.05乌克兰 1922.12.30 亚美尼亚 1936.12.05白俄罗斯 1922.12.30 哈萨克 1936.12.05爱沙尼亚 1940.08.06 乌兹别克 1924.10.27拉脱维亚 1940.08.05 土库曼 1924.10.27立陶宛 1940.08.03 吉尔吉斯 1936.12.05摩尔达维亚 1940.08.02 塔吉克 1929.10.16格鲁吉亚 1936.12.05俄国国家名称变化:1547年 沙俄 1917年 苏俄 1922年 苏联 1991年 俄罗斯工人阶级成了孤儿,党成了孤儿,我们如何前进?我们找得着道路吗,不会迷失方向吗?—列夫·托洛茨基《真理报》短文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3、苏联模式材料:在十月革命胜利后的那段时期里,没有一个字提到“阿芙乐尔”的炮声,更没有谈到十月革命有攻打冬宫的总信号。……(斯大林时期)他需要将“阿芙乐尔”的炮声符号化和象征化,只有通过特定的符号和象征,他所希望的“列宁和斯大林亲自领导十月革命”的逻辑才能形象化,才能深入人心。——闻一《十月革命》材料:1924年,苏联处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与包围之中孤立无援。国内工业生产极其落后,到 1928 年苏联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是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的拖拉机,99% 的耕作要靠人力完成。 —《大国崛起》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3、苏联模式(1)含义:斯大林领导的建设社会主义的体制机制(2)表现:经济上: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体制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3)时间:1924—1991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3、苏联模式(3)措施:材料:没有重工业,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我们。——斯大林材料: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五十年至一百年。我们应当在十年内跑完这一段距离。或者我们做到这一点,或者我们被人打倒。—斯大林①社会主义工业化—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依靠本国力量积累资金,追求高速度材料:个体农民不能生产出更多的粮食,新经济政策时期产生了富农囤积粮食、投机倒把的问题,因此,必须实行农业集体化,改变农村所有制形式。 ——斯大林②农村集体化材料: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公就越优越。——斯大林③计划经济体制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3、苏联模式(4)成果:材料: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强国。—丘吉尔评价斯大林①形成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②工业总产值居欧洲首位、世界第二位;③从农业国发展为世界工业强国;④国防工业发展迅速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3、苏联模式(5)评价:材料:1941年,希特勒发动袭击后,苏联只用了8天时间就征集了530万人入伍,仅用4个月就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工业基地。 —《全球通史》积极性:①使苏联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②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③为后来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④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3、苏联模式(5)评价:材料: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交纳直接和间接税,还得通过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的价格剪刀差的办法,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例如:1936年苏联政府从一个地区收购稞麦,每千克付给农民13卢布,而政府出售给面粉厂时,则作价93卢布。——《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跛脚的巨人》材料三:到斯大林逝世的时候,人均粮食产量、人均肉类产量还没有达到沙皇时代的水平。——徐天新《平等、强国的理想与苏联的实践》局限性:⑤排斥市场经济⑥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国民经济比例失调⑦消费水平相对较低,影响苏联的发展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3、苏联模式战时共产主义(1918-1921) 新经济政策 (1921-1928) 苏联模式(1924-1991)农业 余粮征集制 固定粮食税 农业集体化工业 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 中小企业允许私人经营 社会主义工业化商业 取消商品贸易 允许自由贸易 排斥市场、国家指令经济体制 特殊时期以共产主义的原则调整生产和分配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力 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体制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启示、教训:(1)注意国民经济比例协调发展;(2)计划与市场相结合(3)经济政策的制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遵循本国国情, 走自己特色的道路材料: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邓小平《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本课小结世纪之交的世界和俄国俄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世界形势俄国国情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战争革命建设格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