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同步课件(共32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同步课件(共32张PPT)

资源简介

(共32张PPT)
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
课标要求
9世纪
基辅罗斯
建立
16世纪初
莫斯科公国建立
1547年
伊凡四世
加冕称沙皇
17世纪末
成为地跨亚欧的大帝国
1861年
进行废除农奴制改革和其他改革,俄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1921—1928年
新经济政策
1922年
苏联成立
1918—1921年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17年11月
爆发十月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
1917年3月
爆发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
1936年
苏联模式确立
1937年
实现工业化
1941—1945年
参加二战
1956—1964年
赫鲁晓夫改革
20世纪70年代
勃列日涅夫改革
1991年12月
苏联解体
1985年
戈尔巴乔夫开始改革
俄罗斯的发展概况
一、列宁主义的诞生
1870年4月22,出生于沙皇俄国伏尔加河畔的辛比尔斯克。
1892年,22岁的列宁开始组织了当地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小组,并将《共产党宣言》译成了俄文,还写下了第一本著作《农民生活中新的经济变动》。
1895年,列宁组织“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
1898年,成立俄国社会民主工党。
1900年,流亡海外的列宁创办了《火星报》,为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作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这次代表大会标志着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党的指导思想是“布尔什维克主义”,也就是列宁主义。
1917年11月,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成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1924年1月21日,列宁在戈尔基村去世,终年53岁。
“(社会主义)应该首先在欧洲发达的国家实现。” ——马克思
共产主义革命将不仅是一个国家的革命,而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 ——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
①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的前夜”;
②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③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④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意义?
思考:1.据材料,对比列宁的思想和马克思、恩格斯有何异同?为什么不同?
2.列宁是否抛弃了马克思主义?说说你的理由。
意义: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不同原因(实质):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实际起来,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人民的、实践的、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
一、列宁主义的诞生
1.十月革命的背景
【材料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俄国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4/5,……。1913年按人口计算,俄国的钢产量只及美国的1/11,德国的1/8,英国的1/5,法国的1/4。
——王斯德主编《世界现代史》
【材料二】
在俄国统治者眼里,农民阶级是畜生,必须施以恐吓、束缚和监视…… 1861年获得解放之后,高额的地租和频繁的饥荒,许多农民的生活条件比以前更恶化了。俄国无产阶级受剥削、压迫特别严重,工作时间一般长达10小时,但工资低微。 ——《人类文明史图鉴·战乱中的世界》
(2)俄国社会矛盾尖锐。
(1)俄国是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材料三】
俄国无产阶级深受压迫,又相对集中,有很强的革命性和战斗力。更为重要的是俄国无产阶级有坚强、成熟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有杰出的革命领袖列宁。还有,俄国的农民深受压迫,较容易结成工农联盟。
1.十月革命的背景
(3)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坚强成熟。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材料四】
沙皇俄国本来就是帝国主义列强中经济落后的国家,参加“一战”使得沙俄经济入困境。…… 1916年底,前线俄军尚有29万多士兵连步枪都没有,只能几个人合用一支。1917年春,全国男性劳动力中已有近一半被强征入伍,使得农田荒芜,交通不畅,造成粮食供应紧张……沙皇政府在战场上频吃败仗,国内危机四伏。
“假如没有战争,俄国也许几年甚至几十年内不会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
——列宁
一战激化了各种矛盾,俄国沙皇统治摇摇欲坠,加速革命到来。
(4)导火线:
1.十月革命的背景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二月革命倒沙皇
四月提纲指方向
七月流血抛幻想
十月革命现曙光
2.十月革命的过程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二月革命倒沙皇
1917年3月8日(俄历2月23日)首都爆发起义。
3月12日,起义获得胜利,推翻了统治俄国长达三百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当晚,首都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建立了新政权---工兵代表苏维埃。
3月15日,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组成。沙皇专制统治被推翻。
二月革命
时间:
结果:
性质:
1917年3月
推翻了沙皇专制
形成两个政权并存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工人士兵
代表苏维埃
资产阶级
临时政府
(掌权)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四月提纲指方向
1917年4月,列宁回到彼得格勒,发表《四月提纲》
提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的任务。
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
争取和平方式取得政权
指明了从资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方向。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七月流血抛幻想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不但加紧战争的进程,而且残酷的镇压国内工农群众。
1917年7月,俄军在前线惨败,引发国内50万工人士兵示威游行。
和平夺取无法成功
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必须结束
(武装起义不可避免)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十月革命现曙光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
列宁
布尔什维克党
彼得格勒
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苏维埃政府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时间:
领导者:
政党:
地点:
结果:
性质: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1917年11月8日,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宣布推翻临时政府,成立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苏维埃政权,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
十月革命现曙光
标志:苏维埃政权在俄国正式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内容:
政治:
外交:
经济:
组织:
三 个文件、一个政府。
《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
《和平法令》,缔结停战协定,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土地,实现土地国有化,将土地分配给劳动者使用。
选举产生第一届工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的区别与联系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革命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打击对象 沙皇专制统治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革命力量 资产阶级参加,并起到积极作用 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参与
结果 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形成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两者联系 紧密相连,形成急剧发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材料一】
美国记者约翰·里德是1917年俄国革命的亲历者,通过对十月革命的直接观察,他对布尔什维克党取得胜利的原因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布尔什维克成功的唯一原因在于:他们实现了最基层百姓那普遍而又单纯的愿望,号召他们起来摧毁旧制度,然后同他们一道,在旧制度的废墟上构建新制度的框架。”……他还豪迈地说:“布尔什维克领导劳动人民,以疾风骤雨之势扫清了历史陈迹。”
——[美]约翰·里德著,李娜等译《震撼世界的十天》
3.十月革命的意义
改变了俄国历史的发展方向,使俄国走上了发展社会主义的道路,为俄国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强国和实现国家现代化创造了重要前提。
(1)对俄国: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材料二】
英国人霍布斯·鲍姆在考察了世界近代历史上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后,在《极端的年代》一书中说:“这个世纪激起了人类最伟大的想象……1917年革命事件产生的实际后果,却远比1789年更为深远……(他们)都建立于众人共享的价值观及希望,也就是启蒙时代和革命时代的意义。”
3.十月革命的意义
【材料三】
十月革命产生了一种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新的思想意识”,还“深刻影响了战后数十年世界历史模式”。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材料四】
十月革命帮助了中国也帮助了全世界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五四运动
上海中共一大会址
3.十月革命的意义
①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
②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
③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
(2)对世界: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拓展提升——多角度认识俄国十月革命的特点
理论角度
打破了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观念,在资本主义经济相对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单独取得革命胜利,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革命道路
由中心城市起义发展到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这是由俄国国情决定的
革命阶段
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紧密相连,形成急剧发展的两个不同性质阶段的革命
革命方式
由设想和平夺权到运用暴力革命形式夺取政权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1. 背景
思考:结合材料,指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怎样的处境?
材料:俄国的经济情况极为糟糕,重要的粮食、燃料和原料产地均被敌人夺走,生活必需品严重匮乏。
——《苏联兴亡史》
① 政治:国内外敌对势力联合武装干涉苏维埃政权
苏俄陷入内战/卫国战争(1918-1920)
② 经济:粮食短缺、经济困难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2.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918-1924)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0)
材料: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路径。”
——《苏联史》
思考:据材料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出台的目的?
目的:集中有限的力量以保证战争的胜利
自主复习:阅读课本91,梳理苏俄集中有限力量的手段。
【1】农业:余粮收集制
【2】工业:全部企业国有化
高度集中管理
【3】商业:取消自由贸易
【4】分配:实物配给制,普遍劳动义务制
思考:从以上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质是什么?
实质:排斥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
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2.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918-1924)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0)
思考:根据材料,概括该政策的影响。
材料:1921年春,全国普遍发生了饥荒。忍饥挨饿的和生活无着落的农民自发地组织了一些暴乱,将暴乱的目标指向苏维埃政权……1921年2月28日,15000名水兵参加暴乱,参加暴乱者多数是刚刚穿上军装的农民。
——张建华《俄国史》
积极: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
缓解了城市饥荒
消极:严重损坏农民利益
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非常时期的非常措施,生产关系不适应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探究:针对经济和政治危机的出现,苏俄政府如何应对?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2.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918-1924)
(2)新经济政策(1921.3-1928)
思考:阅读课本P91,梳理新经济政策内容。
思考:结合数据,分析该政策的作用。
作用: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
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探索了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①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成立
②1991年12月,解体
(3)苏联的建立(1922-1991)
2.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918-1924)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3.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1924-1953)
到1928年,苏联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是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相似:中国没有自己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
思考:1924年,苏俄基本完成经济恢复后,在经济上仍面临着何种任务?
为此苏联采取了哪些措施?
任务: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
措施:在斯大林领导下,苏联先后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集体农庄)
由此开创了一种由斯大林领导的建设社会主义的体制机制——斯大林模式/苏联模式
—斯大林模式/苏联模式(1928-1991)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3.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1924-1953)
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到1937年,苏联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目标
主要工业部门的产量跃居欧洲首位、世界第二位
苏联短时间内从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工业强国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苏联模式(体制) 表现/特点
经济
政治
思想
3.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1924-1953)
思考:对比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改造并结合课本P93,试着从政治、经济、思想两个角度,归纳苏联模式的表现(特点)。
高度集中的
计划经济体制
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体制
高度集中的
政治体制
权力高度集中
高度集中的
思想体制
个人崇拜
思考:由此可见,苏联模式的实质是一种什么体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3.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1924-1953)
思考:根据材料,概括苏联模式的积极作用。
积极:使苏联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
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频发的状况形成鲜明对比
为后来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
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3.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1924-1953)
3.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1924-1953)
思考:根据材料,概括苏联模式的消极作用。
《跛脚的巨人》
消极: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在农业集体化中采用强制手段,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影响苏联的发展(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思考: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思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
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生产关系改革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课堂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