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29张ppt 视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29张ppt 视频)

资源简介

(共29张PPT)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战前对比
在面临西方列强入侵时,中日两国做出了怎样的抉择?
明治维新后,日本国力强盛。
战争背景
战争背景
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义
战争经过
①丰岛海战
1894年7月,日军进攻驻守朝鲜的中国军队,并在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
1894年是甲午年,这场战争被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日舰击沉“高升号”运兵船
干支纪年法
战争经过
②平壤战役
1894.9,清军将领左宝贵中炮牺牲,统帅叶志超弃城逃跑,平壤陷落。
“若辈惜死可自去,此城为吾冢也。” ——左宝贵
战争经过
③黄海海战
1894年,北洋舰队与日军在黄海展开激战。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经远舰管带林永升指挥官兵英勇战斗,与舰同沉。战后,北洋舰队退守威海卫,日本获得黄海制海权。
战争经过
④辽东战役
1894年10月,日军分陆海两路入侵,直取大连、旅顺,守将不战而逃,徐邦道孤军迎敌,最终辽东半岛失守。日军占领旅顺后,连续进行进行了4天的大屠杀,杀害了两万多中国人,犯下令人发指的罪行。
旅顺大屠杀
1894年11月21日至25日,日军在旅顺进行了4天大屠杀,2万人被杀戮。全城只存活36人搬运尸体。
战争经过
⑤威海卫战役
1895年初,日军围攻威海卫,北洋舰队陷入绝境,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自杀殉国。
甲午中日战争的战败,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洋务运动失败。
丁汝昌
战争结果
阅读材料,分析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的原因
清政府统治腐朽,制度落后
清政府“避战求和”政策
日本蓄谋已久,战事准备充分
战争结果
我们能从这场战争中得到什么教训?这对今天有什么借鉴意义?
战争结果
1895年3月,清政府派李鸿章为议和全权大臣,前往日本马关议和,双方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
日本马关春帆楼签订条约的情景
《马关条约》
结合教材,说说《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
1895年7月,清政府从俄法处借得8876.8万两,以海关关税为担保,偿期36年;1896年3月,清廷又于英德处得款1600万镑;1898年3月1日,清政府再一次从英德处借款1600万镑,偿期45年。三次大借款,于甲午战败后的第四年还清了对日战争赔款。但因举借这三笔外债,中国的海关税、盐厘和厘金全被抵押由洋人控制。
1895年-1900年间,列强在华设厂总数从原来80余家激增到933家。外资企业凭借雄厚的资本,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和原料,节省运费,获得巨额利润,严重排挤了中国民族工业的产品。
战争影响
结合材料思考甲午中日战争还对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
三国干涉还辽
《马关条约》签订后,俄国联合法国、德国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日本则向中国索取了3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以三国干涉还辽为契机,列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强租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狂潮。
日本损害了三国在华的侵略利益
表现
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美国提出“门户开放”
漫画《你来晚了》
影响:列强彼此协调关系,共同奴役中国
实质:反映出美国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侵华政策上的矛盾,也形成了各国共同瓜分中国的局面。
美国“姗姗来迟”
民族资本主义与民族资产阶级
发展历程——产生
◎19世纪下半期中国工业分布图(局部)
产生:19世纪70年代受外商刺激和洋务运动的影响,我国开始出现商办企业。
发展历程——初步发展
时间:甲午中日战争后
原因:①外国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②清政府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代表:状元实业家张謇创办大生纱厂。
影响: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特点
结合下列材料,分析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
课堂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