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哲学的基本问题课件(共36张PPT+1个内嵌视频)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哲学的基本问题课件(共36张PPT+1个内嵌视频)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共36张PPT)
第一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
(哲学概论)
哲学是什么?
哲学研究什么?
科学的哲学!
第一框 追求智慧的学问
第二框 哲学的基本问题
第三框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本课逻辑
有人说哲学应该研究宇宙中的大问题,有人说哲学应该研究人生问题,也有人说哲学应该研究人类认识的问题。
哲学研究的问题有许多,我们能不能从中找出一个贯穿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的问题?
探究:
哲学就是通过对一系列关乎宇宙和人生的一般本质和普遍规律问题的思考而形成的一门学科。
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第一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
1.2 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教学目标
【政治认同】
认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的思想武器。
【科学精神】
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公共参与】
在生活和实践中正确处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反对唯心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考:世界是由谁创造的?
上帝创世
女娲造人
自然界演化
思维(意识)创造了世界
存在(物质)创造了世界
唐朝时佛教盛行,慧能大师在五祖弘忍处得到衣钵,为了悟道修行,只身来到南海。当时,广州法性寺有一位印宗禅师正在开讲《涅槃经》,于是,慧能大师决定在法性寺停留数日以便听闻法师讲经。到了这一天,寺前因为法师讲经而竖起了幡旗。
“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
心动:是我们头脑中的世界(意识)
幡动、风动:是我们头脑以外的世界(物质。如自然界、人类社会......)
心动与幡动、风动,反映了两个世界的关系: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恩格斯
1.哲学的基本问题
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人们的思想如:理论、理念、计划、经验 思想、 观点、感觉、方针政策、目标等主观性的东西。
思维以外的一切事物、客观实在的事物。如太阳、地球、月亮、国情、磁场等可见或不可见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的事物。
思维
存在
意识
物质
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注 意
①不要混淆:“思维”和“存在”相搭配,“意识”和“物质”相搭配
②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③在现实生活中,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表现为主观与客观的问题
请判断下列哪些属于思维(意识)或存在(物质)?
1.你的同桌
2.班长制定的暑假游玩攻略
3.成功发射的神州十四号飞船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秦始皇兵马俑
6.校园的花草树木
存在(物质)
思维(意识)
存在(物质)
思维(意识)
存在(物质)
存在(物质)
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何者为本原
(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
有没有同一性
(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
思维决定存在
(意识决定物质)
存在决定思维
(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

不能
可知论
不可知论
1、哲学基本问题
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根本的、最重要,“本体论”之争)
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从属)
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认为世界是可知的,即承认思维能正确反映存在。
否认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1、“何者为本原”的别称:
“本原”:(1)谁先谁后;
(2)谁决定谁;
(3)谁是本原,谁是派生的;
(4)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
拓展
对这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2、对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唯一标准。
①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不是哲学的基本派别,哲学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②只能说思维与存在或者是意识与物质有无同一性,不能说存在与思维或者物质与意识有无同一性。(前后位置不能换)
英国贝克莱
只要闭上眼睛,世界上就没有什么悬崖。
存在就是被感知。
荀子
天行有常,
不为尧存,
不为桀亡。
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
判断以下思想属于什么哲学派别?
学以致用
学以致用
泰勒斯:世界的本原是水。
康德: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
赫拉克利特:宇宙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柏拉图:客观事物不过是理念的影子。
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
判断以下思想属于什么哲学派别?
学以致用
请判断哪些属于可知论或不可知论?
学以致用
休谟:我们永不能由知觉的存在或其任何性质,形成关于对象的存在的任何结论。
荀子:可以知,人之性也;凡以知,物之理也。
康德:人不仅不能感知和证明物质实体的存在,也不能感知和证明精神实体(包括上帝)的存在。
庄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马克思: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不可知论
可知论
不可知论
不可知论
可知论
2.哲学基本问题的表达方式具有时代性和地域性
中国古代哲学家
代表观点:
五行说:金木水火土
阴阳说:天地合而万物生,
阴阳接而变化起。
特点:主要探讨天与人、行与神、
知与行、心与物等关系问题。
西方古代哲学家
代表观点:赫拉克利特:火是万物的本原。
特点:主要关注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
西方近代哲学家
代表观点:黑格尔:发展是否定之否定的思想。
特点:研究的侧重点转向了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内容。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哲学。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哲学家表达哲学基本问题的概念和方式不尽相同。
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学生
教师
农民
工人
企业经营者
医生
学习计划 VS 学习实际
教学计划 VS 教学实际
耕作收获的计划 VS 耕作收获的实际
做工的方法步骤 VS 做工的实际
企业经营策划思想 VS 企业生产流通实际情况
处方 VS 病情
思维(主观)
存在(客观)
决定
二、 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谈谈:上述材料涉及的共同的哲学问题是什么
3、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现实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无论是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说到底都是要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从生活实践看:无法回避)
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从哲学研究看:首先遇到且必须回答)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3、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有人认为,唯物主义者就是一味地追求物质财富的满足,专门迷恋于物质享受的人;唯心主义者则是追求“心灵”世界的满足,追求远大理想、相信社会进步的人。由此认为,唯心主义比唯物主义更高级。
你赞同这个观点吗?为什么?那么又如何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进行区分?
恩格斯说:“庸人把唯物主义理解为贪吃、酗酒、娱目、肉欲、虚荣、爱财、吝啬、贪婪、牟利、投机,简言之,即他本人暗中迷恋着的一切龌龊行为;而把唯心主义理解为对美德、普遍的人类爱的信仰……”
阅读与思考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
哲学派别 根本观点(分歧表现)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
旧唯物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3、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3、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基本观点: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气、火、土等。
进步性:试图从某些具体的物质形态出发来说明世界的统一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局限性:把物质混同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带有明显的朴素和直观色彩。
代表观点:
中国古代的气理说、五行说、阴阳说、形神说
古希腊:水为始基:“水”是万物的“始基”(泰勒斯)
活火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赫拉克利特)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基本观点: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进步性:克服了原先的朴素性和直观性,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局限性: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
代表观点:元素说、原子说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3、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知识拓展
机械性:即用机械力学的观点观察事物,把一切运动形式都归结机械运动,否认物质运动形式的多样性,否认事物的质变,甚至把人也视为机器。
形而上学性:即否认事物的联系与发展,否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在自然观上是唯物的,而在历史观上是唯心的,认为“理性”、“意识”、“人们的思想动机”支配人类社会的发展,也称为半截子唯物主义。
霍布斯:人是钟,人的心脏是钟表的发条,神经和关节是其中的油丝和齿轮。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孤立);刻舟求剑(静止);一叶障目(片面)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3、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3)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
①基本观点: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②进步性:正确提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③代表人物: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 。
唯物主义的三种形态
形态 基本观点 合理性 局限性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哲)
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气、火、土等。
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试图从某些具体的物质形态出发来说明世界的统一性
把物质混同于物质的具体形态,带有明显的朴素和直观色彩。
克服了原先的朴素性和直观性,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1.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王充)
2.水是万物的始基。
3.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4.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5.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6.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
7.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8.宇宙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方寸上燃烧,在一定的方寸上熄灭 。
9.气者,理之依也。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请判断下列观点分别属于唯物主义的哪种基本形态
学以致用
学以致用
两种形态 基本观点 评价
主观唯心主义 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哲学长期斗争,在客观上推动了哲学的发展;
就局部作用而言,唯心主义对人们认识和发展有着借鉴意义。
客观唯心主义 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天、命、理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4、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经典观点:
孟子:“万物皆备于我”
陆九渊:“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
王阳明:“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心即是天”,“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康德:“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客观唯心主义经典观点:
朱熹:“理在事先”,“理生万物”,“未有此气,已有此理”,“未有这事,先有这理” (注意未有此气岂有此理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是由“理念世界”创造的,理念是世界的本原
黑格尔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独立存在的“绝对精神”,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绝对精神”的外化
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1(战国)孔子:畏天命,无所祷也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2 (法)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3(古希腊)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是由“理念世界”创造的,理念是世界的本原,现实世界是理念的“影子”。
4(英)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5(春秋战国)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请判断下列观点分别属于唯心主义的哪种基本形态
学以致用
5.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在哲学史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之间的对立和斗争长期存在。从派别上讲,哲学史上上的对立和斗争归根到底,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正如毛泽东所作的通俗比喻,虽然存在着这样“两个对子”,但从独立的基本派别上看,只能是两大阵营,而不是四军对垒。
解释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解释世界的状态是怎么样?
辩证法
形而上学
联系、发展、全面
孤立、静止、片面
基本派别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本课小结
哲学的基本问题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是什么
为什么
思维和存在
的关系问题
何者是本原
有没有同一性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可知论
不可知论
2.唯物主义基本形态
3.唯心主义基本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1.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根本观点
4.哲学史上两个对子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