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1第二课《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课件-2026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必修1第二课《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课件-2026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资源简介

(共34张PPT)
第二课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2.1新民主主义的胜利
2.2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课程标准】
阐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特点;
理解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
【重难点】
1个性质特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特点
1个“功绩”: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功绩
1个“意义”: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1个历史必然性: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
2个“探索”:近代民族复兴的探索;社会主义探索。
2个历史任务:近代以后,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
2个“步骤”:中国革命的两个步骤。
2个“路线”: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八大路线
课程标准 考情统计 考向预测
阐述新民主主义革命 的性质和特点; 理解新中国确立社会 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 性。 2025新课标1卷、浙江卷、北京卷、陕甘青宁卷等 2024湖南卷、浙江卷、安徽卷、江西卷等 2023浙江卷、山东卷、广东卷、浙江卷等 从命题题型和内容上看:以选择题为主,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区分。考点集中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特点、任务、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容、意义等考查较多。
从命题思路上看:要求学生结合近代中国的历史背景,分析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的原因;说明中国共产党如何带领人民取得革命胜利,以及这种领导作用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提供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相关材料,要求学生分析这一时期探索的经验教训,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的启示。
课标、考情、预测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悲怆的历程——近代中国探索复兴之路(1840-1919)
胜利的征程——
新民主主义革命
(1919-1949)
基本国情: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历史任务: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探索过程→历史结论: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
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1949-1956)
在艰辛探索中前进
(1956-1978)
总路线和总任务:一化三改
历史必然性
中共八大:最重要贡献、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和曲折
正确评价
思想准备:十月革命→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
开端标志:1919年五四运动
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主心骨)
革命道路、革命征程、三大法宝、革命性质、革命特点
中国革命两步骤: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意义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标志:三大改造胜利
意义
一个结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一个飞跃: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飞跃
一个理论:毛泽东思想
一个肯定: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思维导图
复习重点知识:
1. 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历史任务、主要矛盾
2.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的原因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主心骨、道路、性质和新在哪(特点)?
4. 中国革命的两个步骤、原因及其关系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6.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任务
7.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8.社会主义改造胜利的意义
9. 党的八大对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的规定
10.社会主义建设艰难探索的意义
11.为什么说“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鸦片战争
社会主义建设
1956
1949
1919
1840
五四运动
新中国成立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社会主义革命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结论: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共产党诞生
胜利的标志,开启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纪元
最深刻、最伟大社会变革
取得巨大成就
(为新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党的领导是根本政治保证
社会性质改变
(半殖半封)
历史任务★
复兴之路的探索尝试
开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1921
主心骨
必要准备
必然趋势
结论: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一、悲怆的历程——近代中国探索复兴之路(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
1.基本国情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3.历史任务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4.探索过程 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尝试,但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 5.历史 结论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 根本原因 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外因 帝国主义不允许走:
内因 ①封建势力不愿走:
②民族资产阶级没能力走: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的特点
必须另辟新路
考点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2021年3月24日,正在福建省福州市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代史。”从晚清以来,三坊七巷涌现出大量对当时社会乃至中国近代史进程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比如林则徐、沈葆桢、严复、林觉民。
假如有位热心游客向你这样介绍:“三坊七巷有着‘半部中国近代史’美称,历史上这里诞生了林则徐、严复等名人,他们所处的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回答什么是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并指出这位热心游客介绍的错误之处。
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②错误之处:认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正确观点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近代中国有多重矛盾。其中,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重点必练(要求:限时1分钟)
知识点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P22-P25)
1.开启标志
2.领导力量
3.指导思想
4.三大法宝
5.革命性质
中国共产党成立,新民民主义革命有了主心骨。
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民主革命
1919年五四运动(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折点)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6.特点(新在哪)
7.革命道路
8.胜利标志
9.理论成果
①领导阶级新:不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而是由无产阶级领导。
②革命前途新:建立无产阶级领导下的社会主义社会。
③革命范畴新:它不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而是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党的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探索出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联系: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只有完成前一个革命才能完成后一个革命,这两个革命阶段必须互相衔接。
决定
新民主主义革命
民主革命:改变两半的社会形态,成为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社会。
旧民主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必要
准备
必然
趋势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基本国情
中国革命分为两个步骤
革命步骤
新民主主义革命:
二:胜利的征程——新民主主义革命
3.中国革命的两个步骤
思考: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中国革命的步骤)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互相衔接
新中国成立的意义(P24)
新旧方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4个彻底,1个飞跃)
方向、道路方面 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
世界 方面 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鼓舞和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
(24-25高三上·山东潍坊·期中)从上海石库门到嘉兴南湖,一艘小小红船承载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希望,越过急流险滩,穿过惊涛骇浪,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
①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②意味着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真正有了主心骨
③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
④完成了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历史任务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C
【详解】②③: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挽救了处在危难之中的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意味着中国人民谋求独立和人民幸福有了主心骨,②③符合题意。
①: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①错误。
④:近代以来,争取民主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就成为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但我国国家富强的历史任务还没有实现,④错误。
真题演练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
二:胜利的征程——新民主主义革命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过程中的历史功绩)
(1)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对经过艰苦探索、付出巨大牺牲积累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
(2)P29: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错误警示:认为毛泽东思想是就是毛泽东同志的思想
注意革命时期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的两次结合
①第一次结合(1919-1949):新民主主义革命,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②第二次结合(1949-1978):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指导思想 P22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开端(标志) P23五四运动。是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特点及意义、地位★)
领导力量 中国共产党(主心骨)(→成立及意义★)
革命道路 P25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四个阶段 P23新民主主义的历程: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P24中国革命的步骤: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
关系: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第一步,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社会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
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社会。
三大法宝 P23统一战线,武装斗争(两个基本武器),党的建设。党的组织:英勇战士
革命性质 P24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民主革命。
特点(新) P24①领导权方面,由无产阶级领导的。这一点具有决定性意义。
②革命前途方面,建立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并最终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③从所属世界革命范畴来说,它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胜利标志 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因及意义★)
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提示:党的七大确定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产生、意义)
二、胜利的征程: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
梳理课本,3分钟完成
三个“标志”
1919年  五四运动标志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
1956年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标志着中国已经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024·江西·高考真题)1949年3月,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要“在革命胜利以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表明( )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是社会主义革命
②发展生产力是近代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
③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
④革命胜利后党的工作重心要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D
一: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三大改造及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1.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时间:1949年-1956年)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社会主义工业化
社会主义改造
发展生产力
个体农业
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改革生产关系
3.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2.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一: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过渡时期
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1949-1956)
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生产力),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
①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
②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不同程度地开始了对它们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
③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
④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
①1956年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②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顺利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③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社会生产力有了较迅速的发展,社会秩序更加稳定,人民民主专政更加巩固,从而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在艰辛探索中前进——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探索时期)
1.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崭新的历史课题是:
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2.探索的战略思想--方法: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马列主义基本原理指导
+
苏联经验教训鉴戒
+
结合
中国具体实际
战略思想--方法指导: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以苏联经验教训为鉴戒,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时间 1956-1978
背景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是崭新的历史课题,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以遵循。
开始标志 : 中共八大★ 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重要贡献 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明确提出了党和全国人民在新形势下的主要任务,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主要矛盾
①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②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们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根本任务 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决定
2.在艰辛探索中前进---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6-1976)
①工业方面: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②农业方面:农业方面初步满足了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
③基础设施方面:建筑、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获得较快发展。
④科教方面:教育医疗事业得到长足进步,人们的精神面貌得到了极大改变,科技发展取得重要突破,成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国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取得的重要成就
结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二:在艰辛探索中前进
4.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意义)
【一个结论】
我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雄辩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一个飞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一个肯定】
虽然经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一个理论】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命题点: 综合考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成就
(2025.浙江1月)某校以“重温红色历史、感受时代巨变”为主题开展研学活动。对应参观地点,研学结语表述正确 的是( )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解析】①:中共一大会址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地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命运,
因此我们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①正确。②:社会主义制度 确立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
的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而不是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改造盐碱地,②排除。③: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的重要发源地,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③排除。④:十八洞村作为“精准扶贫”的首倡地,在脱贫攻坚战中起到了示范作用,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做出了贡献,④正确。
B
1.辛亥革命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辛亥革命改变了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3.先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再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
4.新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民主革命。
5.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找到一条以城市包围农村、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
6.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概括起来就是“一改三化”。
7.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社会主义向新民主主义的转变。
8.1956年底,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9.党的八大提出的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10.党的八大提出的主要任务是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
【易错易混】
鸦片战争后
未改变
先后颠倒
无产阶级领导
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最后夺取全国胜利
一化三改
新向社
标志着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八大所提出的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025·湖南·一模)在革命斗争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经过艰苦探索,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最终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 )
①取得胜利的两大武器是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
②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③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和必然趋势
④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A
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
成立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创造了
根本社会条件
真题演练
(2025·四川广安·二模)2025年1月15日,纪念遵义会议90周年大会在贵州遵义举行。遵义会议集中全力纠正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开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央的新的领导,在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并为胜利完成长征奠定了基础。遵义会议作为党历史上一次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重要会议( )
①意味着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的斗争有了主心骨
②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从幼稚走向成熟
③开启了党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新阶段
④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C
中国人民的“主心骨”应指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是井冈山
时期(1927年后)探索形成的
真题演练
总结◇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①近代中国,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各种探索,都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证实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P21)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P24)
③在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顺利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P27)
④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探索中,我国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历史雄辩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P28)
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形成的三条符合中国实际的道路?
①革命斗争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的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正确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②社会主义革命(过渡)时期,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创造性的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③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是新的历史课题。中国共产党的人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以苏联经验教训为鉴戒,结合中国具体实际,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归纳总结:标志性事件
社会进程 标志性事件
1.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近代史的开始
2.新民主主义革命结束,社会主义革命开始
3.中国结束2000多年封建君主专制
4.旧民主主义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5.实现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伟大飞跃,根本上改变社会发展方向
6.完成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伟大最深刻社会变革
7.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8.实现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伟大飞跃
鸦片战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
辛亥革命
五四运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三大改造完成,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到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
近代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时间 社会主要矛盾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919-1949)
过渡时期 (1949-1956)
党的八大 (1956)
十一届六中全会 (1981)
新时代 (2017)
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其中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为最主要矛盾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
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知识拓展
人世间的美好梦想,都是通过劳动实现的;生命里的一切辉煌,都是通过劳动铸就的。今天,我们国家所取得的每一项成就,都是广大劳动人民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换来的,中国人民用实干精神创造了今天的辉煌。
(2025·安徽)1920年前后,李大钊、毛泽东等先进分子经过摸索逐步划清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和其他社会主义流派的界限,转向了马克思主义:《新青年》《湘江评论》等报刊纷纷刊载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中国思想界出现了新气象。这种新气象意味着马克思主义( )
①成功实现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②已经成为中国先进分子的自觉追求
③为解决中国革命问题指明了新方向
④在中国进入了全面系统的传播阶段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①: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1920 年前后,马克思主义刚在中国广泛传播,还没有成功实现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①错误。
④: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新民主主义革命由此发端。五四运动加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李大钊在《新青年》连续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时思想界产生重大影响,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入比较系统的传播阶段。该选项的说法错误,④排除。故本题选C。
C
高考典例:近代中国探索复兴之路——旧民主主义革命
人世间的美好梦想,都是通过劳动实现的;生命里的一切辉煌,都是通过劳动铸就的。今天,我们国家所取得的每一项成就,都是广大劳动人民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换来的,中国人民用实干精神创造了今天的辉煌。
(2025·全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提出进行“第二次结合”,是因为( )
①国际形势和我国的基本国情发生了深刻变化
②中国共产党承担着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向我们党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
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①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国际上,世界形势发生巨大变化,如冷战格局等;国内方面,我国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国情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国际形势和基本国情的深刻变化,使以往的经验不能完全适用新情况,需要探索新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以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②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承担的历史任务。“第二次结合”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此时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任务已经完成 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不断推进,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和情况,比如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如何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等。这些新任务新要求促使党去思考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当时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④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改革开放后的成就,“第二次结合”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提出的,时间不对应
A
高考典例:近代中国探索复兴之路——旧民主主义革命
人世间的美好梦想,都是通过劳动实现的;生命里的一切辉煌,都是通过劳动铸就的。今天,我们国家所取得的每一项成就,都是广大劳动人民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换来的,中国人民用实干精神创造了今天的辉煌。
(2025·北京)习近平指出:“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要在加紧落实规划目标任务的同时,适应形势变化,把握战略重点,科学谋划好“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编制并实施了14个五年规划(计划),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五年规划是( )
①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
②我们党治国理政一条重要经验
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初步总结
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重要政治优势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①:社会主义革命早已完成,而五年规划主要是围绕社会主义建设等阶段开展,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新民主主义革命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
②: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长期编制并实施五年规划,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起到了重大作用,是党治国理政的一条重要经验,②正确。
③经过多年实践,五年规划不断完善并持续发挥作用,不能简单说是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初步总结,③排除。
④这种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五年规划的做法体现了我国制度优势,能有效凝聚力量、推动发展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重要政治优势,④正确。
D
高考典例:社会主义革命建设
人世间的美好梦想,都是通过劳动实现的;生命里的一切辉煌,都是通过劳动铸就的。今天,我们国家所取得的每一项成就,都是广大劳动人民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换来的,中国人民用实干精神创造了今天的辉煌。
(2025·浙江)习某校以“重温红色历史、感受时代巨变”为主题开展研学活动。对应参观地点,研学结语表述正确的是( )
①:中共一大会址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地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命运,因此我们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①正确。
②: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而不是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改造盐碱地
③: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的重要发源地,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④:十八洞村作为“精准扶贫”的首倡地,在脱贫攻坚战中起到了示范作用,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做出了贡献,④正确。
①④
高考典例:社会主义革命建设
①参观地点:中共一大会址 结语: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命运,我们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 ②参观地点:兰考县焦裕禄烈士陵园
结语: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改造盐碱地,助力实现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③参观地点: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馆 结语:小岗村村民发挥首创精神,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期。 ④参观地点:“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
结语:打赢脱贫攻坚战,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准备了条件。
长风破浪会有时
祝你进步
一轮复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