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3.2《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教学设计 【教什么】 一、核心素养目标 1.政治认同:通过分析2025年中国载人登月工程进展、抗战胜利80周年讲话等时政热点,引导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增强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政治认同,认识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科学精神:结合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登顶全球、天翼云息壤技术突破等案例,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分析科技进步的科学思维,理解发展的普遍性、实质及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提升辩证思维能力。 3.法治意识:通过解读《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引导学生认识到制度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理解法治建设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的保障作用,增强规则意识。 4.公共参与:以花山村“微工厂”带动村民就业、碳中和全民行动等案例为载体,设计模拟决策活动,鼓励学生为家乡发展建言献策,培养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1.发展的普遍性原理:理解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都是永恒发展的,结合2025年最新生态、科技、社会案例进行实证分析。 2.发展的实质:明确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通过全降解气球与传统气球的对比等案例加深理解。 3.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掌握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能运用这些原理分析载人登月工程、乡村振兴等实际问题。 (二)难点 1.区分“发展”与“运动变化”:通过案例对比,帮助学生理解发展的方向性和上升性特征,避免将任何运动变化都等同于发展。 2.理解“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原理:结合一汽-大众绿色转型、天翼云技术创新等案例,分析新事物的优越性及发展道路的曲折性。 3.运用量变与质变关系原理指导实践:引导学生认识到任何成就的取得都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如中国创新集群从跟跑到领跑的历程。 三、学情诊断 1.高一学生已学习唯物论和联系观等知识,具备一定的哲学思维基础,但对抽象的发展概念理解仍需具体案例支撑,尤其对“发展实质”与“运动变化”的区别容易混淆。 2.学生关注时政热点但缺乏深度分析能力,对2025年抗战胜利80周年、上合峰会等重大事件的认知多停留在表面,需要引导其从发展哲学角度解读。 3.学生思维活跃但辩证思维尚不成熟,在分析“航天工程挫折与突破”“乡村振兴成就与挑战”等问题时,容易陷入片面化、绝对化的认知误区。 四、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创设“2025中国发展观察室”虚拟情境,通过载人登月工程时间轴、花山村变迁VR影像等沉浸式素材,增强教学感染力。 2.案例分析法:精选2025年最新案例,如全球创新集群排名、黄岩岛珊瑚保护、服贸会AI成果等,进行“一案多用”式深度剖析,实现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飞跃。 3.合作探究法:设计“发展观察员”角色扮演任务,围绕“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量变与质变”“乡村振兴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等议题开展小组研讨,培养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单(学生提前完成) 预习教材P40-44内容,梳理“发展的普遍性”“发展的实质”“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量变与质变”等核心概念。 搜集2025年重大时政新闻(至少3则),标注其中体现“发展”的关键词句,并尝试分类属于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认识领域的发展。 思考问题:“全降解气球取代普通气球”“新能源汽车替代燃油车”是否属于哲学意义上的“发展”?为什么? 二、主要内容讲解 第一目: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教学议题:如何理解“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从2025年中国发展实践看发展的普遍性与实质 议学材料: 材料1:黄岩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进展:截至2025年9月,三沙市已成功种植珊瑚苗10万株,建成西沙群岛最大人工珊瑚育苗基地,培育珊瑚幼苗14.3万株,珊瑚礁生态系统逐步恢复。 材料2:花山村三年变迁:从“垃圾靠风刮,污水随处流”到建成18.7公里硬化村道、600盏路灯、3个公园,5家“乡村微工厂”带动120名村民就业,人均月收入达2800元。 材料3:全球创新集群排名:2025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报告显示,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跃居全球首位,中国共有24个集群进入全球百强,数量连续3年全球第一。 议学提示: 上述三则材料分别体现了哪个领域的发展?请结合材料具体说明。 对比花山村“微工厂”前后的生产模式,分析其中“新事物”的表现及其优越性。 从珊瑚礁修复、村庄改造、创新集群发展中,归纳“发展”与“运动变化”的本质区别。 议学总结: 发展具有普遍性:自然界(珊瑚礁生态修复)、人类社会(乡村振兴、创新集群)、人的认识(科技水平提升)都是永恒发展的,世界是一个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判断标准在于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是否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如乡村微工厂取代传统零散种植、全降解气球替代普通气球,都体现了发展的实质。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反对形而上学的静止观。 第二目: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教学议题一:如何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从碳中和实践看发展的状态 议学材料: 一汽-大众碳中和成果:通过涂装工艺升级每年降碳8521吨,低温脱脂技术减碳1540吨;2024年清洁电力占比达51%,减少碳排放32万吨;与7家供应商签订绿钢协议,奥迪A5L等车型已使用低碳钢,计划2030年整车全面采用绿色低碳钢。 议学提示: 分析材料中的“量变”表现(如具体减碳数据、技术升级措施)和“质变”成果(如获“碳中和标杆企业”称号)。 说明“2030年全面采用绿色低碳钢”目标的实现需要哪些量的积累。 结合“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的成果,谈谈国家发展中如何处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议学总结: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一汽-大众的碳中和成就源于工艺改进、材料革新等持续的量的积累。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当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如获得标杆企业称号、实现阶段性减排目标。 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企业将在低碳钢全面应用的基础上,推进2030年碳减排29%的新目标。 方法论要求: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议学情境二:新事物如何战胜旧事物?——从载人登月工程看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议学材料: 中国载人月球探测工程进展:2025年正稳步推进长征十号运载火箭、梦舟载人飞船、揽月月面着陆器等初样研制,计划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首次登陆月球。工程实施过程中,先后完成4次载人飞行、3次货运补给、11次航天员出舱,刷新单次出舱时长世界纪录,但也面临航天器材料、月面生存等技术挑战。 议学提示: 载人登月工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什么方向?请列举工程中的“新事物”及其优越性。 分析工程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说明新事物发展为什么不可能一帆风顺。 结合习近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不可挡”的讲话,谈谈如何正确对待我国科技发展中的挫折。 议学情境 :课堂展示两组作品:①传统剪纸(红色福字、花鸟纹样,用于节庆装饰,技法以对称剪刻为主);②现代剪纸(彩色渐变材质,融入动漫角色、城市剪影,用于文创产品、室内装置,技法增加镂空叠加)。提问:“现代剪纸对传统剪纸的创新,是彻底否定还是有传承的发展?” 议学提示 :现代剪纸是否抛弃了传统剪纸的核心特质?若未抛弃,保留了哪些关键元素(如技法、文化寓意)? 相比传统剪纸,现代剪纸克服了哪些局限(如用途、材质、表现题材)?又增添了哪些新价值? 从传统到现代的剪纸演变,如何体现 “辩证否定是联系的环节、发展的环节”? 议学总结 :现代剪纸对传统剪纸的创新是典型的辩证否定,即 “扬弃”:一方面保留了传统剪纸的剪刻技法、吉祥文化内核,延续了艺术与生活的联结(联系的环节);另一方面克服了传统剪纸材质单一、用途局限的问题,融入现代审美与多元载体(如文创、装置),拓展了艺术边界(发展的环节)。这种否定不是全盘抛弃,而是通过肯定与否定的统一,推动剪纸艺术在传承中焕发生机。议学总结: 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载人登月工程符合科技发展规律,有利于建设航天强国,必然得到支持和发展。 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新事物战胜旧事物需要经历一个过程,必然面临旧事物的抵抗和自身不完善的考验。航天工程的技术攻关体现了发展道路的曲折性。 方法论要求: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又要做好充分思想准备,勇敢面对挫折与考验。 三、合作探究及质疑 探究任务:分组选择以下任一议题,结合2025年时政热点开展研讨,形成探究报告并展示。 科技发展组:以“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登顶全球”为例,分析其从“跟跑”到“领跑”的发展历程中,哪些属于量变积累,哪些标志着质变飞跃?如何理解“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生态发展组:对比黄岩岛珊瑚礁保护(自然发展)与全降解气球应用(人工发展),讨论“人类如何促进自然界的良性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社会发展组:结合花山村“微工厂”带动就业和“清单制+积分制”治理模式,分析乡村振兴中“新事物”(如微工厂、数字化治理)的发展面临哪些挑战?如何促进其健康发展? 质疑环节: 其他小组针对展示内容提问,如“创新集群排名波动是否意味着发展的倒退?”“乡村微工厂会不会导致环境污染,违背发展初衷?” 展示小组进行答辩,教师引导学生深化对发展普遍性、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理解。 四、重难点突破、讲解及释疑 探究一:如何区分“发展”与“运动变化”? 案例对比: 全降解气球(180天降解率60%-70%)取代普通气球——发展(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气球从地面升到高空——运动变化(位置改变,无新事物产生) 传统零售业转型新零售——发展(商业模式升级) 商品价格上下波动——运动变化(数量变化,本质未变) 概念辨析: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一般的变化;变化既有前进的、上升的,也有倒退的、下降的;发展特指前进的、上升的变化,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判断是否为发展的关键是看是否有“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灭亡”。 探究二:如何把握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量化分析: 一汽-大众减碳数据:每年降碳8521吨(量变)→获“碳中和标杆企业”(质变) 花山村建设:18.7公里村道、600盏路灯(量变)→从“脏乱差”到“广东省森林乡村”(质变) 方法论启示: 重视量的积累:个人学习需要日积月累,国家发展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如“十四五”规划收官成果) 抓住质变时机:企业技术升级、区域创新集群建设需把握关键机遇 坚持适度原则:生态保护中珊瑚种植数量要与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 探究三:为什么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但道路又是曲折的? 新事物优越性分析: 天翼云息壤平台Triless架构:实现“资源无关、框架无关、工具无关”,降低AI应用门槛,符合数字经济发展趋势 花山村“微工厂”:解决村民“顾家与增收难兼顾”的困境,适应乡村振兴需求 发展曲折性原因: 技术瓶颈:载人登月工程面临的月面着陆、生命保障等技术难题 观念阻力:部分村民对乡村治理新模式的不理解 利益调整:传统产业在转型升级中的阵痛 议学总结: 知识点整合:3.2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观)1、★发展的普遍性(P32)【原理】发展具有普遍性。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方法论】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发展的形式或状态)(P34)【原理】①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②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③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方法论】①要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③要坚持适度原则。3、★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发展的途径)(P34-P35)【原理】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方法论】①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②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4、新事物(P32)①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的事物。②新事物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具有旧事物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③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5、辩证否定观(P34)【原理】①任何事物都要经历肯定、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②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③辩证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方法论】要树立创新意识。【教学反馈】 (一)检测(1)易错易混1、发展的实质: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2、发展的形式或状态:量变和质变3、发展的方向(总趋势):前进的、上升的4、发展的道路:曲折的、迂回的5、发展的过程:经历肯定、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6、发展的途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2)典例剖析1总书记指出,回顾党的历史,为什么我们党在那么弱小的情况下能够逐步发展壮大起来,在腥风血雨中能够一次次绝境重生,在攻坚克难中能够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根本原因就在于不管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党积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3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上的更心和使命,义无反顾向着这个目标前进,丛而赢得了人民衷心拥护和坚定支持。这表明 ( )①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 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②新事物反映了社会进步要求, 符合人民根本利益③新事物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腐朽的东西④新事物总是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A.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③④ 2.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下列诗句与之哲理相近的有:( )①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③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④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3. (2022.湖南卷)人类历史告诉我们,越是困难时刻,越要坚定信心。任何艰难曲折都不能阻挡历史前进的车轮。面对重重挑战,我们决不能丧失信心、犹疑退缩,而是要坚定信心、激流勇进。这表明( )①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要敢于超越事物发展的规律②面对挫折与考验,我们要懂得冷静思考、量力而行③设想世界历史会一帆风顺,是不辩证的、不科学的④我们要树牢底线思维,勇敢面对前进道路上的挑战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4. (2022全国乙卷)某市滨江5.5公里的江岸线是中国近代工业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曾经工厂林立,机器轰鸣。随着城市功能的调整。传统工业被逐步淘汰,昔日的工业辉煌变成了斑斑遗迹。如今,经过对工业遗存的创新改造,原先的工业带转变为生活带、生态带和景观带。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蕴含的辩证法道理是( )①在事物发展中,肯定比否定更重要②否定不是徒然的,而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③事物经过“扬弃”,才能推陈出新、吐故纳新④发展本质上是后来事物对以前事物的辩证否定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参考答案:ABDC5.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百年成就使人振奋,百年经验给人启迪。我曾谈到当年毛主席与黄炎培先生的“窑洞对”,我们只有勇于自我革命才能赢得历史主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也绝不是一马平川、朝夕之间就能到达的。我们要常怀远虑、居安思危,保持战略定力和耐心,“致广大而尽精微”。……让我们一起向未来!祝福国泰民安!注 : 窑洞对,是指毛泽东同志与民主人士黄炎培的一次著名会谈。毛泽东同志说,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请结合材料,从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角度,谈谈如何在“致广大”“尽精微”中“向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参考答案:①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这要求要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尽精微”,脚踏实地,小处着手,落实落细,积微成著,才能……②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要求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促进新事物的成长;又要做好思想准备,勇敢地接受挫折考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也绝不是一马平川、朝夕之间就能到达的,过程也会有曲折。所以,我们要既要“向未来”,也要勇敢接受挫折考验。③辩证否定是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实质是扬弃,是联系的环节发展的环节。要勇于创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勇于自我革命,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支配,再次赢得历史主动……(二)教学反思及改进 成功经验: 2025年最新时政素材(如抗战胜利80周年讲话、创新集群排名)的运用,增强了教学时效性和说服力。 “一案多用”(如一汽-大众案例贯穿发展实质、量变质变)提高了案例利用率,深化了学生理解。 不足改进: 部分学生对“新事物”判断标准仍不清晰,需增加“新旧事物对比”专项练习,如对比传统农业与生态农业、传统制造与智能制造。 合作探究时间分配需优化,可采用“分组选题+核心问题聚焦”方式提高效率。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