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单元检测卷一(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单元检测卷一(含答案)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考 | 英语学科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第二单元检测卷一(含答案解析)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悠久的古代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部朝代兴亡史。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 )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2. 西周时期,周王定期到各地巡视,考察诸侯的政绩,诸侯则需定期朝觐周王,接受周王重新宣布的爵位等级。周王旨在( )
A.发展农业生产 B.提高军队实力 C.巩固国家统治 D.加强封建专制
3.右图是北京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中青铜器克(Iei)的铭文拓片,其大意为:周王对太保说,
我非常满意你的供奉,命你的儿子克做燕地的君侯。该铭文拓片可直接用于研究( )
A.禅让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世袭制
4.《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自己的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 )
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 王位世袭制度消亡 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
5.春秋时期诸侯国众多,一些强大的诸侯为取得优势,以“尊王攘夷”的名义征战。其目的是( )
A.维护周天子的利益 B.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C.为争霸战争寻找借口 D.促进各诸侯国友好交往
6.中原各国人民认为自己比周边民族先进,自称为“华夏”,周边民族被称为“夷”,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这种现象始于( )
A.夏朝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三国时期
7.《国语.齐语》中记载,管仲曾说:“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锄、夷、斤、剧,试诸壤土。”由此可知( )
A. 制造农具大量使用青铜 B. 金属制品买卖频繁
C.冶铁技术十分先进 D.铁工具开始用于生产
8.唐朝诗人胡曾的咏史诗句“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直接反映了战国时期( )
A.周王室衰微 B.分封制崩溃 C.兼并战争不断 D.注重兴修水利
9.通过《分户令》,商鞅把大家庭细分到最小限度,形成了大批的个体小农,不但运作力强,且家庭成员都能“人尽所能”地发挥自己最大的才干。这表明商鞅变法(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 使秦国国富兵强 C. 推动秦完成统一 D.重塑了社会结构
10.夏、商、周时期,我国先民们对天文现象进行观察和记录,总结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主要目的是( )
A. 掌握自然现象 B. 准备祭祀活动 C.了解民俗民情 D.安排农业生产
11.“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歌谣简洁地描述了二十四节气的顺序。人们已经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是在( )
A. 商朝 B. 西周 C. 春秋 D.战国
12.典籍承载中华文脉。下图所示典籍记录了中国古代一位教育家的思想。这位教育家是( )
A. 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
13.春秋战国时期,众多思想家关注社会发展方向,纷纷提出救世之策。各学派之间相互论辩,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是当时( )
A.王室日渐衰微的表现 B. 诸侯争霸战争的结果
C.政治经济变革的反映 D.分封制度确立的影响
14.面对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的局面,各流派提出了不同的治世方案。秦统一的历史证明,下列方案最适合当时社会形势的是( )
A.儒家:为政以德,仁政治国 B.墨家:互助互爱,反对战争
C.道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D.法家:提倡法治,强化集权
15.夏、商、周三代是中华文明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这一时期物质文明的典型表现是( )
A. 磨制石器 B. 青铜铸造 C.彩色陶器 D. 瓷器烧制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5分)
16.(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
—摘编自《礼记.礼运》
(1)材料一中“天下为家”的局面是从何人开始的 “公天下”变成“家天下”说明政治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分)
材料二20世纪30年代,考古学者首先对河南安阳殷墟遗址进行了系统的发掘,第一次用考古实物材料和文字材料同时证实了商朝的存在。其后,随着考古调查、发掘及研究工作的持续开展,考古实物材料日益丰富,研究方法也日渐系统和成熟,商文化的早期形态在学术界日益受到关注和
重视。
—摘编自侯亮亮《殷土芒芒:先商文化人群的生业及迁移活动研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殷墟遗址有哪些历史研究价值,并谈谈你对考古研究的认识。(6分)
材料三在“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大夫出”的春秋时代,列国间战争频繁。仅鲁史《春秋》的记载,在春秋的242年里,列国间军事行动就达483次,朝聘盟会凡450次,总计933次。军事行动和朝聘盟会,按照一般的性质来说,都是大国对小国进行剥削掠夺。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4分)
17.(18分)某校七年级同学以“春秋战国的社会变化”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政治形势]
材料一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摘编自《史记.周本纪》
(1)材料一反映出春秋时期怎样的政治状况 春秋时期的这一政治状况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 (6分)
[思想交锋]
材料二春秋战国时代,中国思想和文化经历了一次伟大的“突破”。一批又一批思想家先后涌现并成为中国思想的象征或代表,他们纷纷立说,成一家之言,使中国历史第一次享受了思想自由和争鸣的蜜果,奠定了中国古代传统思想的基因。
—摘编自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从文明起源到现代化:中国历史25讲》
(2)材料二中“伟大的‘突破”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哪一局面 根据材料二,指出这次“伟大的‘突破'”产生的影响。(6分)
[古圣先贤]
材料三 他生活在春秋晚期,30岁左右便收徒讲学,前后从事教育40多年。相传他有弟子3000人,其中出名的有72人。他有关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许多言论,成为后世传颂的格言。他提倡“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主张“为政以德”。
(3)材料三中的“他”是哪一学派的代表人物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他”在教育方面的思想主张。(6分)
18.(2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武王灭商后,周公进行制度革新,立七十一国,姬姓居五十三。鲁国是周公封地,居住有商朝遗民、伯禽所带周人、原奄国人。周公将血缘亲疏关系引入分封制,建立了一整套由上到下、由亲到疏,遍及天下的治国体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公革新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分封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根据材料一概括分封制的作用。(9分)
材料二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
—摘编自《战国策》
(2)材料二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的哪一次变法 这次变法有何作用 (6分)
材料三
(3)材料三中的“铜器”属于哪个朝代 概括这一时期“铜器”的特点。(4分)
材料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血脉”。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从《竹书纪年》.....到文学
医学……为人类文明与进步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摘编自人民网《习近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我国先秦时期天文、历法、医学、文学方面的主要成就(各一例)。(4分)
答案解析
1. A
2.C【解析】西周建立后,推行分封制度,周天子分封诸侯,并据“周王定期到各地巡视”“诸侯则需定期朝觐周王”可知,周天子定期巡视诸侯,诸侯必须朝觐周天子,体现周天子对诸侯的控制,这可以巩固国家统治,故选C项;材料没有涉及农业生产,排除A项;据“重新宣布的爵位等级”可知,其强调的是周天子可以授予诸侯爵位等级,并未涉及具体的军队实力,排除B项;西周时期尚未进入封建社会,排除D项。
3.C
4.D【解析】根据题干信息“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可知,楚王自立为王的做法是对分封制的破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王室衰微,分封制逐步瓦解,周王室势力大减、地位下降,诸侯势力强大、互相争霸,因此材料说明当时分封制度受到挑战,D项符合题意;周朝礼乐制度依然存在,排除A项;周朝王位世袭制始终存在,并没有消亡,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宗法血缘关系,不能说明宗法关系开始解体,排除C项。
5.C【解析】 春秋时期,周天子虽然失去了往日的权势,但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于是一些强大的诸侯利用周天子的影响力,以“尊王攘夷”的名义征战,减少自己争霸时在政治上的阻力。故C项符合题意。
6.B
7.D 【解析】题干中的“美金”指铜,“恶金”指铁。由题干“恶金以铸锄、夷、斤、剧,试诸壤土”,说明铁工具开始用于生产,故排除A项,D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金属制品买卖,排除B项;题干没有涉及冶铁的信息,排除C项。
8.C
9.D【解析】依据“商鞅把大家庭细分到最小限度,形成了大批的个体小农”可知,商鞅变法的这一举措改变了传统的家庭结构,使得个体家庭成为全国社会的组成单位,也有利于大批个体小农的形成,可见商鞅变法重塑了社会结构,D项正确。
10.D 11.D 12.B
13.C【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众多思想家...纷纷提出救世之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的国君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主地位,竞相招贤纳士,运用不同思想学说以使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这便给百家争鸣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学术氛围,故选C项;平王东迁后王室日渐衰微,与题干反映的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无关,排除A项;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诸侯争霸,与题干反映的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无关,排除B项;分封制度确立主要表现在政治方面,与题干反映的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无关,排除D项。
14.D 15.B
16.(1)人物:启。变化:世袭制代替禅让制。(4分)
(2)研究价值:出土的甲骨文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成熟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出土的青铜器反映了商朝高超的手工工艺。认识:考古发掘的化石、遗址、遗迹等是研究人类起源
及了解古代社会的重要依据。(6分)
(3)争霸战争不断;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势力崛起;分封制逐步瓦解。(任答两点即可,4分)
17.(1)政治状况: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积极影响: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疆域不断扩展,实现了局部统一;与此同时,中原的“诸夏”与周边的“戎”“狄““蛮”“夷”等长期交往,为民族交融创造了
契机。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6分)
(2)局面:百家争鸣。影响: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6分)
(3)学派:儒家。思想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举一反三等。(6分)
18.(1)目的:稳定周初政治形势,巩固疆土。依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作用:巩固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扩大统治范围;确立了周朝内部严格的等级结构和统治秩序。(9分)
(2)商鞅变法。作用:商鞅变法使秦国综合国力大为增强,秦国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6分)
(3)朝代:商朝。特点:品类丰富、造型优美、纹饰华丽、制作精巧。(4分)
(4)天文:《春秋》中有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最早的准确记载。历法:夏朝就有了历法。医学:扁鹊总结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黄帝内经》。文学:《诗经》或“楚辞”。(4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