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考 | 英语学科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第二单元检测卷二(含答案解析)[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夏传子,家天下。”《三字经》这样描述是因为夏朝创立了( )A.禅让制 B.分封制 C.世袭制 D.科举制2.夏朝筑有以城墙和护城河作为防护的城池和大型宫殿,并且组建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这表明( )A. 夏朝的文明已经高度发达 B.夏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C.夏朝已具有比较成熟的国家形态 D.夏朝已经集齐所有国家机器3.考古学家通过比较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和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出土文物发现,两者都有玉质礼器牙璋,镶嵌绿松石的铜牌饰品也见于两地。据此可知,该时期( )A.两地商业贸易异常活跃 B.跨区域之间文化交流显现C.两地农业文明较为发达 D.手工业技艺水平领先世界4.有学者指出,周王和周公建国,立七十一国,姬姓五十三,以同姓为枝干,是家天下政治的再一步成长和扩大。这说明分封制的主要作用是( )A.巩固了西周疆土 B.确立了等级制度 C.实现了富国强兵 D.促进了民族交融5.根据规定,诸侯国国君要定期朝见周天子。鲁史《春秋》记载,二百四十二年间,鲁国国君朝见周天子只有三次,朝见晋国国君则多达二十次。这反映了春秋时期( )A.中央集权加强 B. 周王室衰微 C.社会和平稳定 D.儒学居主导地位6.山戎(春秋时期的少数民族)特有的“戎菽”(大豆),因齐桓公征伐山戎而布于天下。这反映出齐桓公的征伐( )A.导致了山戎的灭亡 B. 间接促进了民族间的经济交流C.实现了局部的统一 D.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7.《春牛图》反映了我国立春重要的民俗”鞭打春牛”。春牛不是活的耕牛,而是泥捏纸粘“土牛”。据考证,约成书于战国的《周礼》有对这一习俗的最早记载。这一习俗反映了( )A.铁农具的使用推动生产发展 B.牛耕在西周时期已得到推广C.我国古代农耕经济的发达 D.生产方式对生活习俗的影响8.春秋时期,很多城市出现了农业、手工业产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这反映出此时)A.农业生产进步巨大 B. 手工业生产工艺成熟C. 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D.各国君民能和平相处9.有学者认为,商鞅变法使“民户可以凭借自身努力改变社会地位,通过‘耕织至粟帛多者复其身’而致富,军功获爵,踏人‘贵’的社会序列,因此‘秦民大悦’”。据此可知,商鞅变法( )A.维护了贵族统治 B.革除了落后风俗 C.促进了阶层流动 D.减轻了民众负担10.周王朝对礼器使用规格制定了制度,鼎和簋配合使用,鼎是奇数,簋配偶数,如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为七鼎六簋,卿大夫为五鼎四簋等。礼器使用数量的变化突出反映了( )A.青铜器的种类较前代丰富 B. 周王朝严格的等级界限C. 青铜器的功能发生了转变 D. 青铜器的制作工艺高超11.《墨子.尚贤上》记载:“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这段话表达了墨子( )A.要求人们互爱互利 B.反对各国相互攻伐C.提出要选贤能治国 D.批判贵族奢侈生活12.商鞅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韩非认为“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据此可知,二人都主张( )A. 无为而治 B. 因势而变 C.兼爱非攻 D.尊卑有序13.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百家争鸣”局面,体现出这一时期( )A.兼并战争不断 B. 制度变革深刻 C.经济发展迅速 D.思想学术繁荣14.精美的历史文物包含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列文物体现的是( )利簋 四羊方尊 青铜面具A.炎黄时期的创造发明 B. 商周时期的文明成就C.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D.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15.下图是汉字“中国”演变的简要历程,据此可知( )A.汉字的传承发生异变 B.汉字的演变趋势由简到繁C.汉字的发展一脉相承 D.象形是汉字唯一造字方式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5分)16.(17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图1司母戊鼎 图2何尊及铭文拓片(1)请就材料一中图1、图2任选其一进行解读。(4分)材料二 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兽骨文”,主要是指商朝时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延续使用了一段时间。它是我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上承原始刻画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摘编自李红丽《中国传统文化导读》(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早期汉字的发展历程,概括甲骨文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的地位。(6分)材料三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①》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②》国家务夺侵凌,即语之兼爱、非攻。—《③》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④》(3)文化类电视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聚焦典籍中的经典名篇,立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材料三中的经典名句选自先秦典籍,请将①②③④处的典籍名称补充完整。(4分)材料四 春秋时代,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促成这一社会变革的物质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一些随着地方经济发展逐步强大的诸侯国,积极从事霸业活动......到了战国时期,夺权胜利的地主阶级为了巩固和扩展利益,先后开展了社会改革,掀起了变法运动。面对当时的社会大变革,人们提出不同的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4)根据材料四,概括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3 分)17.(2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生产的变化]材料一春秋时期铁制农具 春秋时期青铜牺尊(1)依据材料一中的两幅图,说明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的新现象。这导致了社会上什么新兴阶级的出现 (4分)[时代的智者]材料二 先秦时代的百家争鸣是人类精神的大觉醒。具体内容为:一、人类对自身与外界关系,也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全新的认识;二、对人自己的认识上,即人性善恶、人与人的关系上有全新的认识。孔孟提倡从道德上律己来调整社会关系;荀子、韩非则从人性本恶的观点出发,强调法律的强制作用。—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2)根据材料二,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们争论的主要问题。(6分)[先民的创造]材料三(3)修建都江堰这项伟大工程的是哪位杰出人物 你怎么评价该工程 (6分)(4)结合以上材料,总结一下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和我国历史发展呈现的显著趋势。(6分)18.(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摘编自《论语》(1)结合所学知识,请你指出“管仲相桓公”成就了齐桓公怎样的伟业。(2分)材料二 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诸侯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的秦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摘编自马非百《秦集史》(2)依据材料二指出秦国商鞅变法的特点。(6分)材料三 下表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政治 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经济 1.废除旧的土地制度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3.统一度量衡军事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商鞅变法的意义。(4分)(4)综合上述材料,你可获得怎样的启示 (4分)答案解析1.C2.C【解析】据所学知识并结合题干信息,“夏朝筑有以城墙和护城河作为防护的城池和大型宫殿,并且组建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这标志着中国古代国家的形成,说明夏朝具备比较成熟的国家形态,C项正确。3.B【解析】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和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相隔较远,但是两者都有玉质礼器牙璋,镶嵌绿松石的铜牌饰品也见于两地。这些出土文物的相似性表明在该时期跨区域之间存在文化交流,这种文化交流可能是通过人口迁徙、文化传播等方式实现的,B项正确。题干中仅指出两地出土文物有相似之处,并没有任何关于商业贸易活跃的信息提示,如贸易的商品种类、贸易路线等,所以不能得出两地商业贸易异常活跃的结论,排除A项。题干中给出的是关于玉质礼器、铜牌饰品等出土文物的信息,这些都是与手工业相关的物品,并没有涉及农业文明的相关内容,不能得出两地农业文明较为发达的结论,排除C项。题干只是表明两地有相似的出土文物,没有将这些文物的制作工艺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比较,无法得出手工业技艺水平领先世界的结论,排除D项。4.A【解析】根据题干“周王和周公建国......是家天下政治的再一步成长和扩大”可知,分封制以同姓贵族为主体,有利于巩固西周“家天下”的统治,有利于巩固西周疆土,故选A项;题干没有涉及分封制确立了“周天子、诸候.卿大夫、士、平民、奴隶”的等级制度,排除B项;实现富国强兵是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对于秦国的作用,排除C项;题干没有涉及西周的民族关系,排除D项5.B【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春秋时期鲁国朝见当时强国晋国的次数远高于朝见周天子的次数,说明当时周王室衰微,B项正确;题干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A项;春秋时期的显著特征是诸侯争霸,排除C项;汉武帝尊崇儒术后,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排除D项。6.B7.D【解析】牛耕出现在春秋时期,战国时期推广,它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故“鞭打春牛”体现了当时的生产方式对生活习俗的影响,D项正确。8.C 9.C10.B【解析】商朝以后,青铜器的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功能也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故B项符合题意。11.C【解析】题干中“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重点强调了古代圣王治理国家时,重视品德且崇尚贤能,即使是从事农业和手工业、商业的人,只要有贤能就选拔任用,给予高爵位、厚俸禄,委以重任,这体现的是墨子选贤能治国的思想,C项正确;要求人们互爱互利是墨子的“兼爱”思想,在题干中并未体现,排除A项;反对各国相互攻伐是墨子的“非攻”思想,题干中没有涉及对各国相互攻伐的态度,排除B项;题干中没有批判贵族奢侈生活的相关表述,排除D项。12.B 13.D 14.B15.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汉字演变过程的掌握。“中国”二字从甲骨文到楷书的演变,可以看出汉字“中国”的字形有相似之处,其演变是一脉相承的,C项正确;汉字的传承没有发生异变,排除A项;汉字演变的总体趋势是由繁到简,排除B项;汉字的造字方式有象形、指事、会意等,排除D项。16.(1)图 1 司母戊鼎:商时期,青铜铸造业由国家掌控,规模宏大,组织严密,分工细致,制作工艺高超,能够铸造出大型器物。该时期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之一。图 2何尊及铭文拓片:何尊是西周周成王时的青铜器,铭文中有“宅兹中国”的记载。这是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任答其一即可,4分)(2)历程:从刻画符号到甲骨文再到金文.地位: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成熟文字。(6分)(3)①:《老子》(或《道德经》);②:《论语》;③:《墨子》;④:《韩非子》。(4分)(4)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诸侯争霸;变法改革。(3分)17.(1)新现象: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新兴阶级:地主阶级。(4分)(2)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人性善恶的认识;治理国家的方式(是德治还是法治)。(6分)(3)人物:李冰。评价: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一座利用地形和水势实现无坝引水的综合性水利枢纽,它使堤防、分洪、泄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2200 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它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杰出智慧与劳动精神的体现。(6分)(4)主要特征:诸侯争霸、大国兼并、经济发展、制度变革和思想学术繁荣。趋势:大动荡、大变革时期,国家由分裂逐渐走向统一。(6分)18.(1)使齐国国富兵强,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2分)(2)后来居上;注重创建新制度;改革成效最明显(或秦国商鞅变法最彻底、最成功)。(6分)(3)增强了秦国综合国力,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为秦统一中国奠定基础。(4分)(4)要勇于创新;改革要顺应社会发展潮流;改革是强国之路等。(4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