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心理健康 12八年级心理健康教育上册《青春的旋律》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初中心理健康 12八年级心理健康教育上册《青春的旋律》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12《青春的旋律》教学设计
课题基本信息
课题 《青春的旋律》
学科 心理健康教育 年级 八年级 单元 第四单元
版本 北师大版 册别 上册
1.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内容分析:引导学生正视青春期变化,培养积极应对策略 2.学生情况分析:- 学情特点:八年级学生处于青春期初期,面临身体发育焦虑(如长痘、体型变化)和人际关系困扰(如亲子矛盾、同伴压力)。 - 学习基础:已具备初步自我认知能力,但对心理变化的理性分析能力较弱。 3.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探究式、互动式、合作学习、学科实践。 4.信息技术(配套课件)准备:多媒体(PPT课件、网络资源、人工智能等)
2.学习目标与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学习目标 评价内容与方式
- 认知目标:理解青春期生理与心理变化的科学原理,识别常见成长烦恼的成因。 - 能力目标:通过小组讨论与情景模拟,掌握解决青春期困扰的沟通技巧。 - 情感目标:接纳自我变化,增强对青春期成长的积极认同感。 - 过程性评价:观察员记录《合作雷达图》,关注小组讨论中的共情表达。 - 成果评价:评选“最佳解决方案”。 - 反思评价:学生撰写“感悟与收获”反思日志。
3.学习重难点及突破方法
学习重难点 突破方法
学习重点 - 青春期身心变化的核心知识。 - 解决人际冲突的实践能力。 学习难点 - 逆反心理的理性调控。 - 隐私保护与开放沟通的平衡。 1. 情境模拟法:通过角色扮演(如“被起绰号”“卫生巾事件”)深化共情能力。 2. 案例分析法:结合“小萍的成长故事”讨论亲子沟通策略。
4.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5分钟) 师生活动: 1. 教师播放短视频《青春变奏曲》(2分钟),内容包含中学生常见的身体变化(如长痘、身高突增)、心理矛盾(如亲子冲突、同伴嘲笑)。 2. 学生观看视频后,举手回答教师提问: - “视频中哪些场景让你联想到自己的经历?” - “你认为青春期最需要解决的困惑是什么?” 3. 教师总结学生发言,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将探索青春期的身心密码,学会接纳变化、化解烦恼,让青春之花自信绽放!” - 情境代入:通过真实场景视频引发情感共鸣,降低学生对敏感话题的防御心理。 - 问题驱动:以提问激活学生思考,明确课堂目标,聚焦青春期核心问题。
二、新课讲授(10分钟) 师生活动: 1. 教师结合图片2(“心海导航”): - 讲解青春期生理变化:身高体重增长、第二性征发育(如月经、遗精)、激素变化对情绪的影响。 - 解析心理变化:自我意识增强、独立需求与依赖心理的矛盾、情绪波动特点。 2. 学生分组填写“变化自查表”(图片4“青春期,变变变”): - 在表格中匿名勾选自己经历的身体、心理、行为变化。 - 每组派代表分享一项“最惊喜的变化”和“最困扰的变化”。 - 知识结构化:通过科学讲解消除学生对生理变化的误解,建立理性认知。 - 自我觉察:匿名填写表格降低心理压力,帮助学生正视变化,为后续活动铺垫。
三、活动在线(15分钟) 师生活动: 1. 情景再现(图片1“情景再现”): - 教师分发情景卡(如“被起绰号”“卫生巾尴尬”“长痘焦虑”)。 -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解决方案,要求包含: - 1句积极暗示语言(如“我的价值不取决于外貌”)。 - 1个具体行动(如“主动找老师调解矛盾”)。 - 各组通过角色扮演展示解决方案。 2. 同伴赋能(图片1“成长的烦恼”): - 学生交换小组,用“三明治法则”(优点+建议+鼓励)对他人方案提出改进建议。 - 实践迁移:通过情景模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行动策略,强化问题解决能力。 - 共情训练:同伴反馈机制培养同理心,学习建设性沟通技巧。
四、体验课堂(10分钟) 师生活动: 1. 情感体验(图片5“体验课堂”): - 教师展示图片(运动、阅读、友谊),提问:“哪些属于青春的美丽?你的青春还能在何处绽放?” - 学生写下1条“青春宣言”(如“我的痘痘是成长的印记!”),张贴于“成长树”海报。 2. 跨代对话(图片6“方法指南”): - 教师布置课后任务:采访父母青春期的困惑与应对经验,撰写“成长对话录”。 - 价值重构:通过正向案例引导学生发现青春期的积极意义,消解负面标签。 - 情感联结:采访任务搭建亲子沟通桥梁,促进代际理解与支持。
五、归纳总结(5分钟) 师生活动: 1. 学生围成圆圈,轮流用一句话总结课堂收获(如“我学会了用行动代替抱怨”)。 2. 教师升华主题: - 播放背景音乐《少年》,展示“成长树”上学生的青春宣言。 - 结语:“青春期不是问题,而是成长的礼物。愿每位同学用接纳、勇气和行动,书写独一无二的青春篇章!” - 情感升华:仪式化总结强化课堂感染力,巩固积极心理信念。 - 长效激励:通过音乐与视觉呈现,将课堂成果延伸至日常生活,激发持续行动力。
5.板书设计
《青春的旋律》 一、青春密码 1. 生理密码 身高体重 → 第二性征 科学态度:成长的勋章 2. 心理密码 自我意识 → 情绪波动 核心矛盾:独立 vs 依赖 二、破解烦恼 1. 情景再现 被起绰号 | 卫生巾尴尬 | 长痘焦虑 解决公式:积极暗示 + 具体行动 2. 同伴赋能 三明治法则:优点 + 建议 + 鼓励
6.教学反思与改进
《青春的旋律》实践性作业单
姓名 时间 学校 班级 组别
一、课前实践性作业题
1. 身体观察记录: 连续3天记录身高/体重/嗓音变化数据(附测量工具使用说明)绘制简易折线图呈现变化趋势 2. 心理成长日记:记录3次情绪波动事件(含时间、情境、应对方式)用颜色标注情绪强度(红-强烈/蓝-平和) 3. 家庭访谈准备:设计5个结构化访谈问题(例:您青春期最自豪的成就是什么?)准备录音设备及访谈提纲模板
二、课堂实践性作业题
1.生活的内容:小组分类讨论(4类):生理变化/心理变化/同伴关系/亲子沟通 案例分析:课本P23小萍的困惑(附具体情境描述) 2.实践的方式:角色扮演(分A/B/C三类情境)制作"情绪温度计"模型开展"你说我听"沟通游戏 3.素养的目标:科学素养:掌握观察记录方法 人文素养:理解青春期的普遍性与独特性 实践素养:提升沟通协商能力
三、五步探究解题
(一) 创设生活情境,明确学习任务 情境导入:播放纪录片片段《成长的烦恼》(时长3分钟) 展示青春期变化对比图(小学vs初中) 学习任务:识别青春期三大变化特征,制定个人成长应对方案
(二) 分解学习任务,开展学习尝试 1. 绘制概念图:中心主题:青春期变化 分支内容:生理/心理/社会关系 2. 填写《我的成长档案》:基本信息(生日、性别等)身体发育里程碑(换牙、第二性征等)心理发展关键词(例:独立意识增强)
(三) 分析学习尝试,讨论学习方案 1.学习准备:材料包:测量尺、情绪卡片、案例集,数字工具:使用"成长记录"APP 2.学习分工:数据组(测量记录) 分析组(案例研究) 创意组(方案设计) 3.学习步骤: ① 个人完成档案→② 小组交叉验证→③ 设计解决方案 4.注意事项:保护个人隐私(使用编号代替姓名) 数据记录需真实准确
(四) 把握学习方案, 合作学习行动 1. 完成《烦恼解决卡》: 症状描述→诊断分析→处方建议 2. 制作"青春护航"手册: 分模块: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 3. 情景剧创作: 剧本三幕式结构(冲突-应对-成长) 4. 访谈实践: 模拟采访(使用准备好的提纲) 5. 成长计划: 制定月度行动清单(含具体指标)
(五) 抓住学习行动, 评价学习成果 1. 成果展示: 实物展示:档案袋、模型、手册 数字展示:制作成长PPT(含音视频素材) 2. 多元评价: 自评:填写《学习收获表》 互评:小组间交换评分(附评价量规) 师评:根据过程性记录打分 3. 成果汇总: 班级建立"青春博物馆"展示优秀作品 生成《年级青春期发展白皮书》
四、课堂巩固拓展
1. 创作实践: 设计"青春密码"海报(含生理知识二维码) 2. 书信交流: 给未来的自己写一封信(封存在时间胶囊) 3. 跨学科实践: 数学:统计班级身高体重分布 美术:绘制"成长树"插画
五、课后实践性作业
1. 深度访谈: 完成2位长辈访谈(含访谈记录及分析报告) 制作《代际成长对比图》 2. 档案制作: 建立《我的青春期成长档案》(含文字、照片、实物标本) 设计个性化封面及目录索引
六、学习反思及其他事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