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心理健康 14八年级心理健康教育上册《摆脱依赖的襁褓》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初中心理健康 14八年级心理健康教育上册《摆脱依赖的襁褓》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14《摆脱依赖的襁褓》教学设计
课题基本信息
课题 《摆脱依赖的襁褓》
学科 心理健康教育 年级 八年级 单元 第四单元
版本 北师大版 册别 上册
1.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内容分析:本课通过案例“小雅依赖父母和老师”的故事,引导学生认识依赖的危害,强调提升自信、学会自我管理的重要性。内容涵盖案例分析、心理导航、实践活动和体验课堂,旨在帮助学生逐步建立独立意识和责任感。 2.学生情况分析:八年级学生处于青春期,渴望独立但尚未完全摆脱依赖习惯,部分学生存在学习、生活过度依赖他人的现象。需通过实践和反思,引导其认识到依赖的负面影响,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探究式、互动式、合作学习、学科实践。 4.信息技术(配套课件)准备:多媒体(PPT课件、网络资源、人工智能等)
2.学习目标与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学习目标 评价内容与方式
1.知识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描述依赖行为的定义和具体表现(如逃避责任、缺乏自理能力)。 2.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制定切实可行的《独立计划书》,包含每日可执行的具体任务(如洗碗、整理物品)。 3.情感态度目标 -学生通过撰写“自立宣言”和分享“成长里程碑”,树立“独立自主”的价值观。 技能实践 1.《独立计划书》是否包含具体、可量化的目标? 2.在“实战过关”活动中,学生是否能提出自主解决方案(如先独立思考再请教)?-任务评价:教师批改《独立计划书》,关注目标合理性(如“每天洗碗”是否可行)。-活动观察:记录学生在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中的表现(如是否主动发言、逻辑是否清晰)。
3.学习重难点及突破方法
学习重难点 突破方法
学习重难点 1.重点: -依赖的危害:学生需理解依赖行为对独立性、责任感、人格发展的负面影响。 2.难点: -理论转化为行动:学生可能理解依赖的危害,但难以长期坚持独立行为(如中途放弃《独立计划书》)。 -克服心理依赖:部分学生因缺乏自信,遇困难时仍倾向于依赖他人(如直接抄作业)。 依赖的危害 1.案例分析法:通过小雅故事引导学生讨论依赖后果。 2.对比教学:展示独立学生案例(如“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对比依赖与独立的结果差异。-分组讨论:“小雅如果坚持独立,生活会有哪些变化?”-角色扮演:模拟“依赖版小雅”和“独立版小雅”的不同结局。 独立能力培养方法 1.任务分解法:将《独立计划书》拆解为“每日一小步”(如第一天洗碗,第三天整理书桌)。 2.榜样激励:邀请高年级学生分享独立经验(如如何平衡学习与兴趣)。-学生填写计划书时,教师提供模板范例:“目标:每天洗碗;奖励:周末看一集动画。”-播放视频《我的独立日记》,展示他人从依赖到独立的过程。
4.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 情境导入: - 教师展示图片中的小雅故事片段(如“小雅不愿排队打饭、不洗衣服、宿舍扣分后跑回家”)。 - 提问:“小雅为什么跑回家?如果你是她,你会怎么做?” 2. 学生讨论: - 学生自由发言,分享对依赖行为的看法。 3. 教师总结: - 归纳依赖的常见表现(如逃避责任、缺乏自理能力),引出课题:“摆脱依赖的摇辗”。 - 通过真实案例引发共鸣,激发学生对“依赖”问题的关注。
二、新课讲授(10分钟) 师生活动: 1. 分析依赖的危害: - 结合“心海导航”内容,讲解依赖的负面影响: - 丧失独立能力(如小雅无法适应宿舍生活)。 - 责任感缺失(如连累宿舍扣分)。 - 人格缺陷(如缺乏自信,过度依赖他人决策)。 2. 解决方法指导: - 第一,认识危害:通过小雅案例,强调“依赖=放弃自我主宰”。 - 第二,提升自信:结合“方法指南”,举例说明如何独立完成作业、主动承担班级任务。 - 第三,自我管理:讲解目标、时间、金钱管理(如制定每日计划、合理分配零花钱)。 - 理论结合案例,帮助学生系统理解依赖问题及解决路径。
三、活动在线(15分钟) 活动1 畅所欲言(8分钟) 师生活动: 1. 情境任务: - 展示“活动在线”案例:“小浩妈妈不让参加鼓号队训练”。 - 分组讨论(4-5人/组):“如果你是小浩,如何说服妈妈?选择独立还是妥协?” 2. 分享与点评: -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引导分析“独立选择的意义”(如平衡学习与兴趣,培养责任感)。 活动2 实战过关(7分钟) 师生活动: 1. 角色扮演: - 分组: - “追求自主组”与“犹豫依赖组”辩论“小阳如何解决数学难题”。 - 任务: - 依赖组:“直接问同桌答案”;自主组:“先独立思考,再请教方法”。 2. 总结升华: - 教师点评:“依赖虽省时,但失去思考能力;自主虽困难,但提升自信。” - 通过情境讨论和角色扮演,引导学生实践独立决策,强化责任意识。
四、体验课堂(10分钟) 体验1 欣赏独立的我(5分钟) 师生活动: 1. 填写成长里程碑: - 学生根据模板补全句子: - “虽然______,但______”(如“虽然题目很难,但我坚持独立完成”)。 2. 分享感悟: - 邀请2-3名学生朗读自己的句子,教师给予肯定。 体验2 自立宣言(5分钟) 师生活动: 1. 撰写宣言: - 学生参考模板,填写个性化宣言: - “我在______方面依赖______,选择______”。 2. 宣誓仪式: - 全体起立,齐声朗读宣言,营造仪式感。 - 通过反思与承诺,激发学生内在动力,强化独立意识。
五、归纳总结(5分钟) 师生活动: 1. 学生分享: - 提问:“本节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未来如何告别依赖?” 2. 教师总结: - 强调板书要点(依赖危害、解决方法、行动宣言)。 - 鼓励学生执行《独立计划书》,如“每天洗碗、整理书桌”。 3. 课后任务: - 完成“我的独立计划书”并每日记录,一个月后提交成果。 - 巩固课堂知识,将理论转化为持续行动。
5.板书设计
第十四课 《摆脱依赖的襁褓》 一、依赖的危害 1. 丧失独立性 → 小雅跑回家 2. 责任感缺失 → 宿舍扣分 3. 人格缺陷 → 缺乏自信 二、解决方法 1. 认识危害 → 自我觉察 2. 提升自信 → 独立完成作业 3. 自我管理 → 计划与目标 三、行动宣言 “从小事开始,坚持改变!”
6.教学反思与改进
《摆脱依赖的襁褓》实践性作业单
姓名 时间 学校 班级 组别
一、课前实践性作业题
作业目标: 1.引导学生反思自身依赖行为,初步建立独立意识。 2.收集家庭中依赖与独立的案例,为课堂讨论提供素材。 作业内容: 1.“我的依赖清单”自我观察 -记录过去一周中,自己因依赖他人而未能独立完成的3件事(如:“依赖妈妈整理书包,导致忘记带课本”)。 -分析每件事的后果,并思考“如果独立完成会有什么不同”。 2.家庭访谈:长辈的独立故事 -采访父母或祖辈,了解他们青春期时如何克服依赖(如:“您第一次独自完成的重要任务是什么?遇到了哪些困难?”)。 -整理访谈记录,提炼1-2条值得借鉴的经验。 实践方式: -个人记录+家庭访谈,提交文字或语音报告。 素养目标: -自我反思能力、信息收集与分析能力、责任感意识萌芽。
二、课堂实践性作业题
1.生活的内容: -独立完成1项日常家务(如:整理书桌、清洗衣物、制定周末学习计划)。 -用照片或视频记录过程,附100字感想(如:“整理书桌时,我发现自己以前总是拖延,这次通过分步完成,效率提高了”)。 -进阶任务(选做): -尝试独立解决一个学习或生活难题(如:自主修复损坏的文具、协调同学间的矛盾)。 实践方式: -个人实践+小组分享(课堂展示照片/视频,讨论“如何将独立习惯延续到日常”)。 素养目标: -生活自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沟通与协作能力。 2.实践的方式:-个人实践+小组分享(课堂展示照片/视频,讨论“如何将独立习惯延续到日常”)。 3.素养的目标:-生活自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沟通与协作能力。
三、五步探究解题
(一) 创设生活情境,明确学习任务 情境导入:-播放短视频《小雅的一天》:展示小雅因依赖父母导致上学迟到、作业未完成、与同学冲突等场景。 -提问引导思考:“如果你是小雅,会如何改变现状?” 学习任务:1.理解依赖行为的危害,掌握独立解决问题的方法。 2.完成“独立小管家”任务挑战,制定个人独立行动计划。
(二) 分解学习任务,开展学习尝试 任务分解: -基础任务:独立完成1项家务(如整理书包、清洗碗筷)。 -进阶任务:自主解决1个学习或生活难题(如协调同学矛盾、制定周末计划)。 学习支持: -提供《独立任务清单模板》,包含任务名称、步骤、完成时间、自我评价。 -展示往届学生优秀案例(如“整理书包三步法”视频)。 实践方式: -个人选择任务类型,填写任务卡并尝试执行。 素养目标: -生活技能实践能力、自主选择与决策能力。
(三) 分析学习尝试,讨论学习方案 1.学习准备:-材料:《独立能力自评表》《问题解决策略指南》。 -工具:任务打卡表、便签纸。 2.学习分工:-小组内分角色:记录员(记录讨论要点)、汇报员(总结方案)、监督员(跟踪执行进度)。 3.学习步骤: 1.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小雅的依赖行为如何改进”,提炼3个解决方案(如分解任务、设定奖励)。 2.制定计划:根据任务类型,填写《独立行动方案表》(示例): 任务类型具体步骤可能困难解决方案 整理书包1.分类书本;2.检查文具;3.归纳杂物忘记带课本睡前对照清单逐项检查 4.注意事项: -任务需具体可量化(如“每天整理书桌10分钟”)。 -鼓励使用“如果…就…”思维(如“如果忘记带作业,就自己承担后果”)。
(四) 把握学习方案, 合作学习行动 执行指导: -个人/小组根据方案执行任务,使用“行动日志”记录过程(示例): 日期:3月15日 任务:独立完成数学作业 过程: 1.先复习课本例题(15分钟)。 2.尝试解题,遇到难题用红笔标记(20分钟)。 3.查阅笔记后仍未解,请教老师思路而非答案(10分钟)。 感悟:独立思考虽然慢,但记得更牢。 教师支持: -提供“求助资源包”(如学科知识点视频、问题解决流程图)。 -设立“独立行动咨询站”,实时答疑。 素养目标: -抗挫折能力、资源整合能力、持续行动力。
(五) 抓住学习行动, 评价学习成果 1. 成果展示: 实物展示:档案袋、模型、手册 数字展示:制作成长PPT(含音视频素材) 2. 多元评价: 自评:填写《学习收获表》 互评:小组间交换评分(附评价量规) 师评:根据过程性记录打分 3. 成果汇总: 班级建立"青春博物馆"展示优秀作品 生成《年级青春期发展白皮书》
四、课堂巩固拓展
拓展活动: 1.“独立技能博览会”:邀请家长参与,展示学生独立完成的家务成果(如烹饪作品、手工维修)。 2.“依赖行为追踪器”:持续1个月记录依赖行为次数,制作折线图分析进步趋势。
五、课后实践性作业
-家庭任务:与父母签订《独立契约》,约定每周独立完成2项家庭责任(如管理零花钱、规划家庭日活动)。 -社区实践:组织“小小志愿者”活动,独立策划并执行一次公益服务(如垃圾分类宣传)。
六、学习反思及其他事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