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心理健康 03九年级心理健康上册《与老师交朋友》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初中心理健康 03九年级心理健康上册《与老师交朋友》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03《与老师交朋友》教学设计
课题基本信息
课题 与老师交朋友
学科 心理健康 年级 八年级 单元 第一单元
版本 北师大 册别 上册
1.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内容分析: 本教学内容围绕“与老师交朋友”展开,“我诉我心”呈现阿军被误判抄袭、徐力遭误解等案例,展现师生矛盾冲突;“心海导航”阐述师生关系对学习和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活动在线”和“体验课堂”设置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了解老师、处理师生矛盾,为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提供指导。 学生情况分析: 九年级学生面临中考压力,与老师接触频繁。部分学生因年龄、阅历等因素,在与老师交往中存在距离感、害怕心理,或因矛盾冲突而排斥老师。虽具备一定思考能力,但处理师生关系问题时仍需引导。 3.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小组合作探究、角色扮演、讨论分享、采访实践等 4.信息技术(配套课件)准备:多媒体(PPT课件、网络资源、人工智能等)
2.学习目标与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学习目标 评价内容与方式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清晰阐述师生关系对学习生活、学习态度、心理健康等方面的重要影响,理解良好师生关系的积极意义以及不良师生关系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完成采访老师、讨论老师烦恼、进行心理剧表演等活动,提升团队协作、沟通交流与组织协调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消除对老师的距离感、害怕心理或抵触情绪,转变对老师的态度,树立积极与老师交往的意识 通过课堂问答、小组讨论发言,了解学生对师生关系知识的掌握程度;观察情景模拟中,学生运用沟通和情绪调节技巧的能力。 观察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参与度、合作能力,以及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维发展。
3.学习重难点及突破方法
学习重难点 突破方法
学习重点:理解师生关系的重要性;掌握与老师建立良好关系的方法。 学习难点:在实际情境中处理与老师的矛盾误解;将理论转化为实际行动,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1.通过展示大量案例、数据,让学生直观感受;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运用方法。 2.借助角色扮演还原真实情景,引导学生分析解决;布置课后实践作业,促使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所学。
4.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一、课堂导入 播放一段视频,提问:“视频中的学生看到老师后的反应给你怎样的感受?你希望和老师建立怎样的关系?”引导学生分享想法。 以生动的视频吸引学生注意力,快速调动学生兴趣,引发学生对师生关系的思考,自然导入主题。
二、探究新知 (一)知识讲解 结合PPT,展示权威的调查数据和具体案例,讲解师生关系对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和心理健康的积极与消极影响。 (二)案例分析 详细讲述教材“我诉我心”中的两个案例,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1. 案例中师生矛盾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2. 如果你是当事人,会有怎样的心理和行为反应? 3. 从案例中能得到哪些关于师生交往的启示? 每组代表发言后,教师总结归纳。 (三)活动1:走近老师 1. 布置任务:学生分组采访一位任课老师,完成包含老师工作、生活、期望等方面的采访记录。 2. 课堂分享:小组展示采访成果,讲述采访中的有趣故事。 3. 交流讨论:引导学生探讨从采访中获得的新认知对改善师生关系的作用。 (四)活动2:老师的烦恼大家谈 1. 分组讨论:学生交流平时观察到的老师的烦恼,并分类为学生引起和学生难以解决的。 2. 小组汇报: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3. 共同探讨:针对不同类型的烦恼,讨论学生可以采取的行动。 (五)体验课堂:心理剧表演 1. 学生分组,选择教材情境进行心理剧表演。 2. 表演后,扮演者分享感受,其他同学评价讨论: 表演中处理师生问题的方式有哪些优点和不足? 如何更好地应对类似情境? 教师总结点评。 通过直观的数据和案例,让学生从理论层面清晰认识师生关系的重要性,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师生矛盾的成因和影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为解决实际问题做铺垫。 让学生通过亲身采访,近距离了解老师,打破陌生感和神秘感,增进对老师的理解与信任,为建立良好关系搭建桥梁。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同理心,让学生站在老师角度思考,增强对老师的体谅,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寻求帮助老师的方法,促进师生关系和谐。 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亲身体验师生矛盾,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加深对良好师生交往方式的理解。
巩固练习: 方法指南:当受到老师的冤枉时 1.结合实际案例,详细讲解当被老师冤枉时的处理步骤,如冷静情绪、分析原因、主动沟通等。 你认为的好老师是什么样的? 你希望和老师怎么相处? 2.在我们看得到的地方,老师都做了什么我们所知道的工作呢? 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老师有为了我们,都做了些什么我们没有察觉到的工作呢? 为学生提供具体可操作的应对方法,帮助学生在遇到类似问题时能够理性处理,避免矛盾升级,维护良好师生关系。
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重点内容,强调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和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实践。 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强化记忆,明确行动方向,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动力。
5.板书设计
与老师交朋友 走近老师 老师的烦恼大家谈 当受到老师的冤枉时 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和方法
6.教学反思与改进
03《与老师交朋友》实践性作业单
姓名 时间 学校 班级 组别
一、课前实践性作业题
观察一位任课老师一天的工作流程,记录下老师在课堂教学、课间答疑、批改作业等环节的工作状态和大致时长,思考老师工作的辛苦之处。
二、课堂实践性作业题
1.生活的内容:模拟与老师日常交往场景,如请教问题、汇报班级事务等。 2.实践的方式: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每个小组设定不同的交往情境并表演。 3.素养的目标:提升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增强对师生交往的理解和应对能力。
三、五步探究解题
(一) 创设生活情境,明确学习任务 情境导入:展示一段学生在教室搞怪被老师发现的视频。
学习任务:分析视频中学生发现老师后表情的原因,探讨如何改善与老师的沟通效果。
(二) 分解学习任务,开展学习尝试 1. 自主思考视频中沟通问题所在。
2.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有效沟通技巧。
(三) 分析学习尝试,讨论学习方案 1. 学习准备:回顾之前学过的沟通知识,准备纸和笔记录讨论要点。
2. 学习分工:小组内成员分别负责记录、发言、总结等工作。
3. 学习步骤:小组讨论视频问题,分享查阅资料所得,共同总结改善沟通的方法。
4. 注意事项:尊重他人观点,积极参与讨论,认真记录要点。
(四) 把握学习方案, 合作学习行动 详细讲述教材 “我诉我心” 中的两个案例,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①案例中师生矛盾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②如果你是当事人,会有怎样的心理和行为反应? ③从案例中能得到哪些关于师生交往的启示?
每组代表发言后,教师总结归纳。
(五) 抓住学习行动, 评价学习成果 1. 当受到老师的冤枉时,冷静下来,回忆本节课学习的沟通方法,尝试主动找老师沟通,说明情况。
2. 对比各小组在讨论案例和处理被冤枉情境中的表现,总结最佳沟通策略和应对方式。
四、课堂巩固拓展
1. 分享自己在与老师交往中成功或失败的经历,分析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
2. 设计一份与老师交往的小贴士海报,在班级展示。
3. 以小组为单位,模拟不同学科老师的教学风格,讨论如何更好地适应每位老师的教学。
五、课后实践性作业
1. 选择一位与自己沟通较少的老师,主动与老师交流一次,记录交流过程和感受。
2. 制作一张感谢老师的贺卡,写下想对老师说的话,在合适的时间送给老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