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周口扶沟县白潭镇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南省周口扶沟县白潭镇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扶沟县白潭镇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考试
历史试卷
(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研习历史文物既是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解释和评判史事能力的体现。下图有助于我们研究的历史时期是( )
A.旧石器时期 B.新石器时期 C.部落联盟时期 D.夏商周时期
2.从商鞅到李斯,秦国大量任用才智之士为相。这些相虽然权倾一时,对秦国有莫大的功劳,但却无一老死于相位,并且都未世袭于子孙。材料反映了当时秦国( )
A.贵族势力的反攻 B.官僚集团的相互倾轧
C.统治机制的变化 D.严刑酷法的治国理念
3.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来穿衣,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什么身份及何种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丙生说:“讲究穿着是一种浪费,穿简单甚至破旧的衣服也未尝不好。”丁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衣服不就好了吗?”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 )
A.甲—儒,乙—墨,丙—法,丁—道 B.甲—道,乙—儒,丙—墨,丁—法
C.甲—儒,乙—法,丙—墨,丁—道 D.甲—道,乙—墨,丙—儒,丁—法
4.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就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事,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这说明董仲舒主要目的是( )
A.借助神权思想来保护环境 B.强调天与民众互动的作用
C.为社会治理提供导向 D.提高儒家学说政治地位
5.据《汉书》记载:“建元元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材料中的选官制度是( )
A.世卿世禄制 B.九品中正制 C.察举制 D.科举制
6.有学者认为:从政府机构看,秦和汉初中央政府中皇家事物与国家事务尚未分离“卿”这个称呼。其本身带有家臣的意味,宰相和百官也是具有浓厚的为皇帝个人服务的色彩,国家还保持古老的家国不分、家国一体的传统和形式。这反映出( )
A.经济发展是家国同构观念维系的关键 B.秦汉处于国家政治制度的转型时期
C.三公九卿相关规定凸显宗族观念加强 D.秦汉沿袭西周宗法制度,等级森严
7.在河北定州汉墓出土过用隶书书写的竹简《论语》,对该竹简制作年代的推论相对合理的是( )
A.汉代制作,因为竹简出土于汉墓 B.春秋时期制作,因为竹简内容是《论语》
C.肯定不是汉代制作,因为书写材料是竹简 D.肯定不是春秋时期制作,因为字体是隶书
8.太史公曰:“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据此可知,司马迁为司马相如作赋( )
A.重视吸取西汉败亡的教训 B.旨在批判当时的奢靡世风
C.创作形式与《诗经》一致 D.注意克服文辞铺张的弊病
9.太初三年,汉武帝出兵远征西域大宛国。为备足兵源,汉武帝下令征调全国“七种人”当兵,即:罪吏、亡命(逃亡者)、赘婿、贾人(有店铺的商人)、有市籍者(原来是商人的人)、父母有市籍者(父母原来是商人的人)、大父母有市籍者(祖父母原来是商人的人)。材料表明汉武帝时期( )
A.重农抑商,闭关锁国 B.商人在政治上遭受歧视
C.穷兵黩武,歧视少数民族 D.采取措施,维护国家统一
10.汉武帝在货币改革中发行白鹿皮币和白金币,白鹿皮币仅针对王侯宗室,规定他们在朝勤聘享时必须使用皇家上林苑出产的、每张售价40万钱的白鹿皮作为玉璧的衬垫;白金币由中央政府专向富商豪民发行,作价奇高。这一举措表明汉武帝旨在( )
A.削弱地方封国势力 B.加强汉朝集权政治
C.增加中央财政收入 D.维护社会等级制度
1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流动,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纷纷外迁。据《晋书·文帝纪》记载,当时“归附”的少数民族人口达“八百七十余万口”之多。材料反映这一时期人口迁徙的主要特点是( )
A.由北向南迁徙 B.迁徙涉及阶层广和规模大
C.加速南方开发 D.政府组织和被动迁徙并存
12.唐太宗曾下旨:“自今中书.门下及三品以上入阁议事,皆命谏官随之,有失辄谏。”唐太宗旨意有利于( )
A.将纳谏引入中央机构中 B.健全中央监察机制
C.解决中央机制上的弊端 D.减少中央决策失误
13.如图分别是秦和唐时期的中央官制示意图,比较两图最能说明的是( )
A.唐代中央官吏日渐增多 B.唐代通过分权得以集权
C.唐代尚书省权力最大 D.太尉与御史大夫的权力分别下放到兵部与吏部
14.均田制是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农民所有,部分土地在农民死后还给官府。到了唐朝中期,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至唐天宝年间,根本无法实行土地还授。由此可知,均田制实行的重要前提是( )
A.出现大量无主荒地 B.政府控制部分土地
C.当时人口大量减少 D.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15.“诗史互证”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一种方法。下列诗句能够补证唐朝中外交往的是( )
A.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B.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C.忆惜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D.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16.隋朝修建的京杭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代继承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使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 )
A.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 B.水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
C.经济重心南移产生重大影响 D.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稳定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以激烈变革的时代为背景,以崛起的士阶层为骨干,以兴旺的私学为基地,战国时代,学术思想界出现了诸子并起,学派林立,相互驳难的空前繁荣的文化气象,揭开了中国文化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篇章。
——摘编自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妾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董仲舒《春秋繁露·顺命》
材料四 夫仁谊(义)礼知(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佑,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汉书 董仲舒传》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中“空前繁荣的文化气象”所指的事件,并结合所学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的主张。(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董仲舒的主张,并说明其提出该主张的目的。(4分)
(3)根据材料三、四归纳董仲舒提出的道德标准。根据所学,指出董仲舒的上述思想被汉武帝采纳后,对儒学的发展的深远影响。(4分)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这套西周三百年的典章制度,……到春秋的时候,就出现了问题,所以我们叫它做“周文疲弊”。诸子思想就是为了对付这个问题,这个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它不是泛泛的所谓社会问题,也不是笼统地民生疾苦问题……他们是针对周文疲弊而发。从这个地方讲诸子起源的问题,才是中肯的。”
——牟宗三
材料二:他(汉武帝)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上的周到等等全部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孟子所倡导的人民生计与国本攸关也毫无疑问地被尊重。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三 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造成中华文明这一鲜明个性特征的重要因素,是中国历史上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大一统”思想的潜移默化,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而秦汉时期正是这种理念完全定型的关键阶段。秦汉时期的最高统治者,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并构筑了统一的制度文化。秦汉时期的思想家也全力以赴地弘扬“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
——摘编自黄朴民《论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
(1)根据材料,“周文疲弊”的涵义是什么?为什么到春秋的时候会出现“周文疲弊”的问题?儒家和法家提出了哪些解决“周文疲弊”的主张?(8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儒家思想对中国封建统治的作用。(4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秦汉文化蕴涵的时代精神及作用。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构筑统一的制度文化”而采取的政治、经济及文化措施。(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问题。(20分)
材料一:中国历史上的选官制度有一个演变的过程,西周、魏晋南北朝与唐代是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请按示例填写表格。
西周 → 魏晋南北朝 → 唐代
血缘 ① ②
世官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材料二: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居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俟,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段灼传》
材料三:据有关资料记载:我国西汉时期,全国人口5959万,官员7500人,官民之比为1:7945;而唐高宗时,全国人口5238万,官员13465人,官民之比已增加一倍,为l:3927;元成宗时,全国人口与西汉相差无几,5881万,官员已增至2.25万人,官民之比为1:2613;清康熙时(注:指康熙初年)全国人口2459万,官员2.7万人,官民之比已高达1:911。
──《江淮论坛》1982年第2期
请回答:
(1)根据示例填写材料一表格。(4分)
(2)根据教材说明唐朝科举制的积极影响。(4分)
(3)根据材料二分析选官制度的主要弊端。(4分)
(4)指出材料三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以及所产生的危害。(8分)
扶沟县白潭镇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考试
历史试卷
1.【答案】A
2.【答案】C
3.【答案】B
4.【答案】C
5.【答案】C
6.【答案】B
7.【答案】D
8.【答案】B
9.【答案】B
10.【答案】C
11.【答案】A
12.【答案】D
13.【答案】B
14.【答案】B
15.【答案】D
16.【答案】D
17.【答案】(1)现象:百家争鸣。主张:孔子:仁、礼等;孟子:性善论、仁政等;荀子:性恶论、礼法并施等。
(2)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目的:加强思想统治,实现政治大一统。
(3)道德标准:三纲五常。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统治阶级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18.(1)涵义:分封宗法、礼乐制度崩溃。(2分)
原因:争霸战争;铁制农具生产力进步;变革变法;地主新阶层出现。(3分,四个点写出三点即可)
主张:儒家礼治,以德治国,反对苛政战争等。(2分)法家强调法治,维护君主权威,加强中央集权制度。(2分)
(2)作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构成了官僚集团的行为规范;使封建政府关注百姓的生计。(3分)
(3)时代精神:“大一统”。(1分)
历史价值: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分)
措施:政治上建立皇帝制、郡县制、察举制等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统一货币、车轨、度量衡等;文化上统一文字,罢黜百家,逐步确立儒学的统治地位。(3分)
19.(1)①家世或者门第 ②考试成绩或者才能(4分)
(2)科举制的创立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平等参政的机会,不仅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也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并促进了中国教育文化的发展等。(答出其中两点即可,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4分)
(3)弊端——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任人唯亲,压制人才
(4)现象:官民比例失调;
危害:大大加重了人民负担;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支出,影响收支平衡;官场人浮于事,不仅影响办事效率,而且易于滋生腐败现象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