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周口市扶沟县城郊乡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南省周口市扶沟县城郊乡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扶沟县城郊乡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考试
历史试卷
(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址出现了男女合葬墓,其中1号墓,男性遗体放于墓穴正中,女性则在正穴扩出的一个小长方坑中,1,113,35号三座墓,随葬品的放置多数偏于男性一侧。由此反映了大汶口文化晚期处于( )
A.母系氏族社会 B.父系氏族社会 C.奴隶制社会 D.早期国家形成时期
2.陶寺遗址出土了大量礼器,特别是陶寺文化中期,大墓的礼器群更加华丽,非实用性更强,礼器色彩更浓.这些礼器表现出的显然是规范现实社会中各阶层行为、身份、仪礼等社会关系。这表明当时( )
A.阶级分化明显 B.禅让制瓦解 C.陶器开始使用 D.统一国家形成
3.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西至渭河上游,东至渤海湾的不同国族的贵族墓葬中的青铜礼器,都具有相似的器物组合,造型样式和纹饰种类。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各地生产力水平趋向于平衡 B.青铜礼器被赋予了宗教色彩
C.分封制扩大了周朝统治疆域 D.不同地区的文化进一步融合
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中国人强调姓所反映的实质是( )
A.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B.专制王权强大 C.家族宗法观念浓厚 D.个人观念淡漠
5.春秋时期,周王室势力衰微,被华夏视为戎、狄、蛮、夷的周边诸族群纷纷进入中原,形成了与诸夏交错杂居的现象。这种现象出现的最直接的影响是( )
A.加速了社会转型 B.冲击了贵族政治 C.促进了民族交融 D.推动了战国变法
6.观察下图所示,联系秦朝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有( )
①秦朝创立皇帝制度 ②秦朝颁行标准衡量 ③秦朝在地方推行分封制 ④秦朝统一文字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7.《汉书》记载:“武帝施主父之册,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据此判断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 )
A.恩泽贵族 B.实现民族交融 C.增加税收 D.削弱王国势力
8.有学者研究表明,汉代曾实行对某些重要行业必须由国家垄断的禁榷制,官府自设工场、作坊的管工制及地方官将本地土特产品无偿向皇室纳贡的土贡制。上述制度推行的实质( )
A.与当时抑制商业的国策相配合 B.推动了汉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C.有利于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D.强化了工商食官的局面
9.太初三年,汉武帝出兵远征西域大宛国。为备足兵源,汉武帝下令征调全国“七种人”当兵,即:罪吏、亡命(逃亡者)、赘婿、贾人(有店铺的商人)、有市籍者(原来是商人的人)、父母有市籍者(父母原来是商人的人)、大父母有市籍者(祖父母原来是商人的人)。材料表明汉武帝时期( )
A.重农抑商,闭关锁国 B.商人在政治上遭受歧视
C.穷兵黩武,歧视少数民族 D.采取措施,维护国家统一
10.汉武帝在货币改革中发行白鹿皮币和白金币,白鹿皮币仅针对王侯宗室,规定他们在朝勤聘享时必须使用皇家上林苑出产的、每张售价40万钱的白鹿皮作为玉璧的衬垫;白金币由中央政府专向富商豪民发行,作价奇高。这一举措表明汉武帝旨在( )
A.削弱地方封国势力 B.加强汉朝集权政治 C.增加中央财政收入 D.维护社会等级制度
1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流动,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纷纷外迁。据《晋书·文帝纪》记载,当时“归附”的少数民族人口达“八百七十余万口”之多。材料反映这一时期人口迁徙的主要特点是( )
A.由北向南迁徙 B.迁徙涉及阶层广和规模大 C.加速南方开发 D.政府组织和被动迁徙并存
12.下表为东汉,西晋政府的户数、口数统计表,据此可推知( )
157年(东汉) 280年(西晋) 下降比例
户数 10677960 2459840 77%
口数 56486856 16163863 71.4%
A.西晋时期对地方政权的控制得到加强
B.从东汉到魏晋土地集中现象十分突出
C.战乱死伤是魏晋户口统计下降的主因
D.东汉后期自耕农经济得到持续的发展
13.“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 )
A.三公九卿制 B.内外朝制度 C.三省六部制 D.御史台制度
14.太和九年魏孝文帝正式下均田诏,大意谓:“富强者并兼山泽……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地方行政长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课农桑,兴富民之本。”据此可知( )
A.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 B.所受土地农民均可自由买卖
C.根本目的是维护农民利益 D.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田赋
15.自西晋永嘉之乱后,北方经过了长期的战乱,人口凋敝,土地荒芜现象十分严重。公元485年,北魏孝文帝下诏均给天下民田:在土广民稀之处,官府可以把土地借给百姓耕种;地狭之处,可让百姓迁徙到地广之处,不限“异州他郡”,唯不准“避劳就逸”。据此可知,北魏政府( )
A.已认识到人地矛盾突出 B.积极推广传播农耕经验
C.意在恢复发展农业生产 D.赞许百姓自发开垦荒地
16.魏晋时期,老庄思想盛行,贵族士流兢习老庄。晋殷仲堪说“三日不读《道德经》,便觉舌本间强”,这话当时是有代表性的。由此推断出( )
A.社会动荡致道教流行 B.儒家思想遭到冲击 C.信仰多元化倾向严重 D.道家思想成为正统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在公元前6世纪至3世纪之间,……关于经济问题的广泛讨论和议论,成为当时百家争鸣的重要内容。各学派都较为完整地提出了对经济问题的看法和主张……如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主张足食与藏富于民,并指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荀子提出开源节流、节用裕民、礼义为富强之本的主张。
——摘编自韦政通《中国思想史》等
材料二:先秦之时,政府对于经济事务干预甚少。汉武帝时,商贾虽可乘车,但所征税倍于常人,又以商人为主要对象征收财产税;将煮盐、冶铁视为国营事业,导致以商人为主要对象征收财产税;将煮盐、冶铁视为国营事业,导致铁器物劣价昂,盐价亦高,且强迫人民购买;均输平准,也增加了人民负担。公元前81年,昭帝召贤良、文学赴京师,“皆对、愿罢盐铁酒榷均输官,毋与天下争利。”但这些经济统制措施,仍基本延续下去。
——摘编自侯家驹著《中国经济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与汉武帝经济主张的不同。(6分)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各自经济主张提出的历史背景。(8分)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山西浑源李峪村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发现的春秋后期晋墓出土有牛尊,特别引人注意的是牛鼻上有鼻环。
材料二 春秋时期“共主衰微,王命不行”,战国时期“砥砺甲兵,时争利于天下”。据许倬云先生统计,春秋259年间,就《左传》记载,共计大小战役1200余次,和平时间为78年;战国的242年中,共计战役460余次,和平时间89年。
材料三 就百亩之田而言,《周礼·小司徒》云,“上地家七人”,但至战国之初,却成为“上农夫食九人”(《孟子·万章下》),土地生产力增加28.57%,而人口则更大幅度地增加。
(1)根据材料一中的考古发现,可以初步推测当时哪些社会生产情况?(4分)
(2)材料二、三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怎样的时代特征?(6分)
(3)还有哪些史实既是以上材料所述社会现实在思想意识领域的反映,也是构成这个时代特征的重要内容?(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问题。(20分)
材料一:中国历史上的选官制度有一个演变的过程,西周、魏晋南北朝与唐代是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请按示例填写表格。
西周 → 魏晋南北朝 → 唐代
血缘 ① ②
世官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材料二: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居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俟,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段灼传》
材料三:据有关资料记载:我国西汉时期,全国人口5959万,官员7500人,官民之比为1:7945;而唐高宗时,全国人口5238万,官员13465人,官民之比已增加一倍,为l:3927;元成宗时,全国人口与西汉相差无几,5881万,官员已增至2.25万人,官民之比为1:2613;清康熙时(注:指康熙初年)全国人口2459万,官员2.7万人,官民之比已高达1:911。
──《江淮论坛》1982年第2期
请回答:
(1)根据示例填写材料一表格。(4分)
(2)根据教材说明唐朝科举制的积极影响。(4分)
(3)根据材料二分析选官制度的主要弊端。(4分)
(4)指出材料三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以及所产生的危害。(8分)
扶沟县城郊乡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考试
历史试卷
1.【答案】B 2.【答案】A 3.【答案】D 4.【答案】C 5.【答案】C 6【答案】C
7.【答案】D 8.【答案】A 9.【答案】B 10.【答案】C 11.【答案】A 12.【答案】B
13.【答案】C 14.【答案】A 15.【答案】C 16.【答案】B
17.【答案】(1)不同:儒家:主张藏富于民,均贫富;开源节流,节用裕民;政府对于经济事务干涉甚少;
汉武帝:对商人征收重税,打击富商大贾;盐铁官营,与民争利;政府对于经济事务干预甚多。
(2)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频繁;社会生产力进步,铁犁牛耕出现;工商业发展;小农经济(封建土地私有制)产生(写自然经济产生不给分)。
汉武帝时期: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富商大贾实力强大,影响中央集权;王国问题急待解决;对匈奴战争导致财政困难;重农抑商思想(政策)影响。(五个点写出任意三个要点即可)
.(1)情况:手工业水平,农业生产使用牛耕。
(2)特征:社会大变革(战争频繁,社会生产力大发展)。
(3)史实:“百家争鸣”。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主张“仁”“礼”;法家提倡法治、激进的功利主义、实行君主集权制度;道家主张“无为而治”。
19.(1)①家世或者门第②考试成绩或者才能(4分)
(2)科举制的创立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平等参政的机会,不仅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也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并促进了中国教育文化的发展等。(答出其中两点即可,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4分)
(3)弊端——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任人唯亲,压制人才
(4)现象:官民比例失调;
危害:大大加重了人民负担;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支出,影响收支平衡;官场人浮于事,不仅影响办事效率,而且易于滋生腐败现象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