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第四十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阶段性练习历史试题(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天津市第四十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阶段性练习历史试题(无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9月阶段性练习 历史
一 、单选题(每题2.5分,32题,共80分)
1. 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南部,属于中原地区龙山文化遗址。考古发掘至今,该遗址陆续发掘
出城墙、宫殿区、大型宗教礼制建筑、王陵区、管理者掌控的大型仓储区等。据此可知当时
该文明区域( )
A. 已经掌握了夯土建城技术 B. 生产力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C. 实行政教合一的统治方式 D. 具有一定的社会组织能力
2. 距今约8000年的兴隆洼遗址房屋排列整齐,同时期裴李岗遗址墓葬秩序井然。此时,中
国大部分地区目前尚未发现坚固城堡,距今五六千年的良渚古城,城垣宽而低矮,主要功能
应是防水而非军事防御。青铜在亚欧草原主要用于制造武器和工具,在中国则主要铸造礼器。
以上考古成果实证中华文明在起源阶段()
A. 崇尚秩序与稳定 B. 避免冲突与战争 C. 追求集权与礼制 D. 从事游牧与渔猎
3. 大约在距今5000年前(冰川期过后),各地的文化开始向原来少有人居住的中原地区汇聚 和
交融,并使中原地区形成一种高于各地区的文化。史书记载的来自各地的氏族部落在中原 地
区发生接触和交战应是这一史实的反映。这反映出当时( )
A. 中原文明优于其他文明 B. 文明间的交流不断增强
C. 一体化文明格局的铸造 D. 早期国家形态初步形成
4. 殷商甲骨文中有许多卜辞占卜是否“受年”,是否“有雨”,卜辞的“田”字中间的横竖笔
画往往不止一道,卜辞中所见农作物有黍、稷、粟、麦、稻等,农具有耒、耜等。这表明当
时 ( ) A.小农经济已经形成 B.王权借助神权强化统治
C.农业发展备受重视 D.铁犁牛耕得到广泛应用
5. 《史记》注最有影响的是“三家注”,即南朝裴驷的《史记集解》、唐司马贞的《史记索
隐》和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今有学者认为,除“三家注”外,还应有第四家注,即考
古学家的注。该学者意在强调( )
A.《 史记》具有真实性和文学性 B. 文献价值有赖于当代学者阐释
C. 文献必须得到出土文物的印证 D. 考古资料有助于探求历史真实
6. 下列关于文明的产生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A. 原始农业畜牧业发展——私有制产生——社会分工的发展阶级出现——国家形成
B. 原始农业畜牧业发展——社会分工的发展——私有制产生阶级出现——国家形成
C. 社会分工的发展——私有制产生——原始农业畜牧业发展阶级出现——国家形成
D. 私有制产生—原始农业畜牧业发展——阶级出现——社会分工的发展——国家形成
7. 周礼规定,贵族列鼎数量为王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1976年,江西省 新
干县西周墓中出土了5件铜鼎,大小依次递减。这可用来说明西周时期( )
A. 血缘政治的完善 B. 铸铜技术的进步 C. 分封制度的成熟 D. 中原文化的扩展
8.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
的“节 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富民思想的出
现表明()
A. 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 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
C. 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 D. 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
9. 从春秋到战国,儒家、法家争论不休。儒家主张“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礼之用,
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而法家主张“法不阿贵”、“废先王之教”、 “以法为教”。
上 述言论表明儒法之争的实质是( )
A. 敬天保民 B. 富国强兵 C. 德治与法治 D. 人性的善恶
10. 西汉时,刺史“以小制大”,监察地方,东汉继承了这一制度。东汉灵帝年间爆发黄巾
起义,四方多事,朝廷选派重臣出任刺史,称“州牧”,掌一州的军事、财攻、民政大权。 这
一变化带来的影响是( )
A. 监察区“州”变成一级行政机构 B. 形成路、州、县三级制度
C. 东汉皇帝的统治地位得以巩固 D. 出现宦官与外戚交替专权局面
11.“中华”一词大体起源于魏晋,最初用于天文领域。后统治者借用为宫门名,如后赵“西
中华门”、北魏“中华门”、南朝梁“东、西中华门”等。而后,不论南朝北朝,“中华”作
为 “中国”的另一名号逐渐使用起来。由此可见,“中华”一词的使用( )
①表明其使用范围扩大 ②标志华夏认同观念产生
③反映其内涵不断丰富 ④折射出南北朝文化交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 唐都长安的街道多为严整的方格网状,而宋都汴京街道大都成“丁”字形、“井”字形或
“之”字形布局,还有不工整的所谓的“斜街”。这一变化源于宋朝城市( )
A. 经济职能增强 B. 布局趋于优化 C. 管理更加严格 D. 交通更加便捷
13. 唐律规定:一般人斗殴,所处的刑罚为“笞四十”;“诸殴兄姊者”,要处以“徒二年半”;
“殴祖父母、父母者”,要处以斩刑。上述规定体现了唐代法律的特点是( )
A. 体系完备 B. 细密严苛 C. 礼法结合 D. 轻罪重刑
14.“判”是古时官员断决狱讼的文本,也是唐代铨选官吏的考试科目之一。唐代的《龙筋凤
髓判》是我国完整传世的一部判例集,通过模拟判例的形式陈述案例缘由,给出判决意见,
并进行解释,为应试者提供了“判”的写作程式和方法。这说明唐代( )
A. 以法为教,轻视了道德礼义 B. 重视家训,教化渗透至基层
C. 注重判例解读,提升官员司法素养 D. 强调司法实践,开创律例合编体例
15. 景祐元年(1034年)十一月甲辰,宋仁宗诏曰:“京旧城内侵街民舍在表柱外者,皆毁 撤
之,遣入内押班岑守素,与开封府一员专其事”。《宋刑统 ·侵巷街阡陌》中也规定:“诸
侵 街巷阡陌者,杖七十”。到1079年,政府又开始陆续征收“侵街钱”“侵河钱”等。上述
举措 反映了,当时( )
A. 市坊制度瓦解的趋势 B. 政府抑商政策的松弛
C. 经济立法体系的完备 D. 世俗门第观念的淡化
16. 隋唐时期,重视家族背景的门第观念十分流行,到宋朝,这种情况发生了根本改变。人
们的婚姻择偶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而不再关心祖先名望。时人将这些变化概况为“取
士不问家世,婚姻不尚阀阅”。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科举制度的完善 B. 宋朝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C. 政权基础发生变化 D. 宋朝抑商政策的松动
17. 元朝统一全国前后设立了十一个行省,其原型为金行尚书省和蒙古三大行断事官,其机构
名称是汉制,实乃金元军事征服所派生。这成为我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材料主要表 明
(
A. 制度文化传承自有渊源 B. 行省制源于金行尚书省
C. 民族地区得到有效治理 D. 军政因素影响治国方略
18. 明代,言官的弹劾权是朝中的一大利器。上至内阁首辅,下至州县官员,都受到言官的
制约和纠劾。一旦受到言官的弹劾,首辅都得上疏向皇帝提出辞职,除非受到皇帝的挽留,
否则便会下台。这反映出明代( )
A. 言官权力不断扩大 B. 政治生态日益恶化
C. 专制皇权得以强化 D. 监察体系趋于完善
19. 明中叶以后,添加插画的书籍大量刊行,出现了众多以绘画为主体的画本,甚至一些知
名画家也受雇于坊刻。这说明当时( )
A. 画本成为知识传播主要载体 B. 市民文化是社会主流文化
C. 社会审美旨趣出现阶层分化 D. 书籍出版商业化程度加深
20.16世纪明朝的赋税改革体现出“赋役合一、按亩计税、用银交纳、手续简化”的特点。 对
这一特点认识正确的是( )
A. “赋役合一”的具体办是摊丁入亩 B. “按亩计税”的基础是政府推行均田制
C. “用银交纳”的方式适应了货币白银化 D. “手续简化”的具体表现是纳庸代役
21. 明代李时珍将《本草纲目》中对近两千种药物的探察视为“吾儒格物之学”,但在书中仍
将木材的“坚脆美恶”归因于“各具太极”。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将颜料制备视为源于易经
八卦中的“依坎附离”。这反映出,当时( )
A 科学研究深受传统文化影响 B.儒学理论推动技术进步
C.格物致知观念促进社会转型 D.西学东渐影响国人观念
22. 清王朝调度国计民生,常常要从有余省份的银两中指拨一部分解运到不足省份,名曰“协
济”。1861年之后,“惟山西年清年款,他省多不能依限报解,且有逾限不解者”。据此可知
当时( )
A. 国家权力下移 B. 地方经济发展失衡
C. 中外关系紧张 D. 太平天国运动发展
23.《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如“西业”(参议院)、“里勃里先好司”(众议院)、
“勃列西领”(总统)等。结合所学判断,该书( )
A. 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方政治体制 B. 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
C. 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 D. 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24.19世纪60~90 年代,清政府推行洋务新政,创办一批近代企业;1901年清政府开始实行
“新政”,积极振兴商务,奖励实业。这些举措表明两次“新政”在目的上的相同之处是( )
A. 求富救国 B. 实业救国 C. 以商救国 D. 富民救国
25. 严复在《原强》中指出,西洋“其鸷悍长大既胜我矣,而德慧术智又为我民所远不及……
苟求其故,则彼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能使其民皆若有深私至爱于其国与主,而赴公
战如私仇者”。这一思想( )
A. 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B. 提供了反清斗争的理论依据
C. 突破了中体西用的藩篱 D. 揭示了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
26.长征期间,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民族矛盾加剧,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进行重大调
整。这一调整是指( )
A. 召开八七会议,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B. 召开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路线
C. 发表“八一宜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白
D. 召开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27. 下表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以上政策主要反映出( )
时期土地政策土地革命时期打土豪,分田地抗日战争时期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政策
解放战争时期不分男女老少,在数量上、质量上彻底平分土地
时期 土地政策
土地革命时期 打土豪,分田地
抗日战争时期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政策
解放战争时期 不分男女老少,在数量上、质量上彻底平分土地
A. 近代革命的主要任务就是反封建 B. 民主革命的性质发生了重大改变
C. 土地改革的依靠力量发生了改变 D. 近代中国社会最主要矛盾不断变化
28.1979年4月国家经贸委召集首都钢铁公司、天津自行车厂、上海柴油机厂等8家企业和 相关
部门负责人在北京召开座谈会,讨论企业管理体制问题,决定在8家企业进行扩大经营 管理自
主权的改革试点。这表明( )
A. 计划经济体制逐步松动 B. 市场调节手段得到承认
C. 重工业调整成为改革的起点 D. 企业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29.1953年6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旧社会妇 女
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 带
上去。”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 )
A. 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
C. 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 D. 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
30. 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的“一五”计划开始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制造业;20世纪60年代开 始
试制国产化肥厂的成套设备, “文化大革命”时期也从欧洲、日本进口了一批包括化肥生 产
在内的成套设备。据统计,至1978年我国农业机械耕作面积、化肥使用量明显提高。这一 现
象反映出这一时期国家( )
A. 农业先进技术现代化过分依赖外国 B.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较严重
C.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效显著 D. 关注农业建设并取得一定成绩
31.下图为新华社记者于20世纪80年代初拍摄的一张珍贵照片——实行包产到户的安徽凤 阳小
岗村带头人严宏昌在村里第一个买了拖拉机。这张照片( )
A. 体现了土地所有制变革的成效
B. 反映了农业机械化的基本实现
C. 释放了农村政策延续性的信号
D. 见证了我国农村小康社会建成
32.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除向非洲国家提供大量经援贷款外,还与非洲国家开展了广泛
的济技术合作。1974~1980年,中国先后与45个非洲国家签订了100多项经济技术合作定。 这
表明我国致力于与非洲人民一起( )
A.建立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 B. 改善非洲的经济治理机制
C.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均衡发展 D. 推动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二、材料题
33. 近代以来, 一些有识之士,勇立潮头,审时度势,引领时代,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人物 生活年代 言论
广东互市二百年,始则奇技淫巧受之,继则邪教毒烟受之,独于
魏源 1794—1857 行军利器则不 一师其长技,是但肯受害不肯受益也。—《海国图
志》
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
严复 1854—1921 用。分之则两 立,合之则两亡。今之称西人者,其命脉云何 则
自由与不自由异耳。中国人 最重三纲,而西人首明平等。—《与
(外交报)主人论教育书》
这回战胜的,不是联合国的武力,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不是那
李大钊 1889—1927 一国的军阀或 资本家的政府,是全世界的庶民。这新纪元的世界
改造,就是这样开始。资本 主义就是这样失败,劳工主义就是这
样战胜——《庶民的胜利》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三位代表人物言论分别反映的社会问题及其主张。
(12分)
(2)根据材料,分析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趋势,说明有识之士引领时代的原因。(8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