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七校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情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盐城市七校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情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七校联盟第一次学情检测
高三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良渚文化晚期墓葬中,不同类型墓葬的差异显著,如下表所示。这种差异说明了良渚文化 ()
类型 墓坑规格 随葬品情况 占墓葬总数比例
大型墓 长5米以上,宽3米以上 使用大型木棺,随葬品超百件,包括玉琮、玉璧等礼器,以及漆器、象牙器等奢侈品 约1%
中型墓 长3-5米,宽1-3米 有木棺,随葬品数十件,多为陶器、石器,少量玉器 约10%
小型墓 长2-3米,宽不足1米 无棺椁,多无随葬品,仅少数有1-2 约89%件简单陶器
A社会阶层分化显著
B.已建立完善的国家机构
C手工业技术领先世界
D.具备成熟的礼乐制度
2.东汉末年,董卓擅权废立汉献帝,各地势力纷纷以“匡扶汉室”为名起兵讨董;袁绍欲立刘虞为帝,以“承继汉祚”彰显合法性;刘备始终以“中山靖王之后”自居,打着“兴复汉室”旗号建立蜀汉。这些现象说明了 ()
A复兴汉室已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
B.血缘正统是维系政权合法性的唯一纽带
C.地方势力借汉室名义争夺统治权
D.以汉为尊的国家认同具有强大延续性
3.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载:“自晋宋以来,洛阳为荒土,至魏孝文帝迁都,复为帝都。此时城中胡商云集,胡饼、胡饭遍街叫卖;汉族士大夫亦喜着鲜卑帽、鲜卑靴,时人谓之“胡风盛行'。”这一现象反映了 ()
A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B.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C鲜卑族文化汉化
D.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4.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载:“玄宗开元年间,长安盛行“马球之戏',上自皇子公卿,下至闾里少年,皆乐此不疲。球杖击鞠,奔腾驰逐,虽有跌扑之险,而争先竞胜,莫肯稍让。时人谓此戏“足以练骁勇,砺胆气,显英锐'。”这一现象反映了唐代 ()
A贵族文化垄断社会
B.尚武精神受到推崇
C.体育活动取代军事训练
D.民间娱乐形式单一
5.宋朝在地方行政中推行通判制度,其设置与职权因州府情况不同而有所差异。以下为《宋史·职官志》中关于通判的部分记载:
州府类型通判 设置情况主要职权
大州、重要府设 1-2名通判与知 州共议政务,联署公文,监督财政收支
小州、民户少者可 不设通判 -
武官任知州者必 须设置通判参与军 事决策,负责粮草调度与账目核查
据此可知,宋朝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
A.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解决武将专权问题
C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D.平衡地方财政收支
6.《元史·百官志》载:“元世祖设行省,总揽一省之政,凡赋税征调、刑狱诉讼、农田水利、驿站往来,皆可裁决。然行省所掌军权,须禀命于枢密院;重要政务决策,须咨请中书省;官吏迁调,则由吏部铨选。”这一制度设计反映了元朝
A行省拥有独立的行政管辖权 B.中央对地方的节制与分权
C.地方权力被过度削弱 D.中枢机构相互牵制
7.清代《潞河督运图》题记载:乾隆中期,“苏松地区(今江苏南部)织户云集,所需棉花,除本地所产外,多由山东、河南商贩车载船运,岁至数百万斤。闽粤商人亦携木棉(棉花)至沪上(上海),转销苏松。”此外,当地“农家用棉籽榨油,饼渣为肥,皆仰赖外来棉花余料”。这一现象反映了乾隆年间 ()
A.棉花成为全国最主要的经济作物
B.长途贸易的主导者是地方官府
C.北方农业生产技术落后于南方
D.苏松地区经济对外部资源依赖显著
8.1845-1852年,东南沿海主要通商口岸(广州、上海、厦门等)的洋货进口情况如下图所示(列强预期进口值与实际进口值对比,单位:万英镑);据英国驻华公使报告,“中国市场对洋货的吸纳远未达到预期,棉纺织品、铁器等滞销严重,甚至出现“囤货积压”
A.促使传统手工业的恢复
B.列强已放弃对中国的商品输出
C.中国近代工业取得初步发展
D.成为列强扩大侵华权益的借口
9.1862年,清廷发布上谕称:“借师助剿一节,业经总理衙门与英、法驻京使臣商酌。上海为通商要地,自应中外同为保卫······著曾国藩、李鸿章酌量办理,以收速效。”英国驻华公使布鲁斯随即照会清廷:“本国已饬令驻沪英军,协同清军“剿除江浙一带“叛乱',所有军火供应,亦可酌情协助。”这一现象反映了 ()
A.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 B.列强已获得在华驻军特权
C.清廷完全沦为列强统治工具 D.太平天国运动即将被镇压
10.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在其主编的《万国公报》上发表长文称:“回溯百年以来,中国若能在乾隆盛世之时便效仿日本,主动打开所有通商口岸,允许西方传教士自由布道、商人自由贸易,接纳西方的科学技艺与政治制度,接受“文明教化'的洗礼,那么民间便不会有对洋人的积怨,士绅阶层也不会因守旧而抗拒变革。如此一来,何来拳民(义和团)因“扶清灭洋'而起的骚乱?更不会有都城被占、皇室西逃的奇耻大辱,中国早已跻身世界强国之列,与欧美诸国平等往来矣。”这一言论()
A.客观分析了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复杂背景
B.理性评价了西方文明对中国的深远影响
C.美化西方殖民扩张而刻意掩盖其侵略本质
D.深刻揭示了闭关锁国政策对中国的危害
11.1911年10月,《泰晤士报》驻南京记者发回报道:“江苏军政府发布告示,遍贴城乡。其文曰:“凡我军民,不得滋扰外侨民居、商铺及教堂,违者严惩不贷;今我军起义,旨在驱逐鞑虏,建立共和,使四万万同胞享自由平等之权利。”据观察,告示发布后,地方秩序井然,商民如常贸易。”从这一报道中可以看出这场革命 ()
A得到了外国势力的直接支持 B.以实现民主共和为核心目标
C.彻底改变了民众的生活方式 D.已完全具备成熟的革命纲领
12.1921年3月,李大钊在《曙光》杂志发表文章指出:“往昔之社会,劳心者在上,劳力者在下,治人者逸,治于人者劳,此不平等之根源也。今吾辈所企求者,乃劳力者居主导,劳心者辅之,以阶级斗争之法,建劳工专政之邦,使天下劳动者皆得解放。”这一言论反映出 ()
A.新文化运动的重心开始转移
B.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被明确提出
C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结合
D.工人阶级已成为革命的领导力量
13.下图是毛主席在1945年为重庆《新华日报》题词“庆祝抗日胜利,中华民族解放万岁!”2025年9月3日,举行盛大阅兵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习总书记强调,隆重纪念抗战胜利,目的是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从上述材料中可以看出()
A.抗战胜利标志着中国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B.抗战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C.阅兵仪式彰显了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决心
D.中国共产党始终是抗战的中流砥柱
14.1950年11月,政务院发布《关于工矿企业内迁的指示》,要求“东北、华北边境地区的兵工厂、机械厂及重要物资,限期转移至东北腹地及关内安全地带”。至12月底,沈阳、鞍山等地的17家军工企业及配套工厂完成迁移,设备、技术人员及家属均按计划抵达目的地,迅速恢复生产。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A优化工业布局以推动区域均衡发展
B.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C.应对复杂国际局势以保障国防安全
D.恢复战后经济并稳定社会秩序
15.1962年10月,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全国工业总产值较上半年回贸%,其中轻工业产品产量显著增加,市场商品供应逐步改善,1963年,国务院决定为部分职工增加工资,全国有超过40%的职工受益,同时全民所有制企业亏损面较61年下降28个百分点。这一现象反映出我圃
A工 业化建设的全面完成
B.国民经济调整的积极成效
C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消除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起步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唐初设三省六部,中书省草诏,门下省驳正,尚书省执行,三省长官同为宰相,共议国政。凡诏令必经门下省审核,有误则封还重拟。玄宗时,置“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以低阶官员参与宰相事务,削弱三省长官职权。又设节度使,总揽数州军、政、财权,后期渐成尾大不掉之势。
--《新唐书·百官志》
材料二:宋承唐制,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置参知政事分宰相行政权;设枢密院掌军事,与中书门下并称“二府';设三司掌财政,号“计省'。三者互不相统,皆对皇帝负责。地方上,派文臣任知州,设通判监督,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强干弱枝'之策显著。
-《宋史·职官志》
材料三:洪武十三年,罢中书省,废丞相,析其权于六部,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又设殿阁大学士备顾问,无实权。成祖时设内阁,掌草拟诏令,然“票拟'之权需经皇帝“批红'方生效。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分掌行政、军事、监察,互不统属,直属中央。
--《明史·太祖本纪》
请回答: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概括唐、宋、明三朝在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上的主要举措。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举措的共同作用及反映的历史趋势。(8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中国社会呈现出复杂面相。1916年袁世凯败亡后,直、皖、奉三派军阀分别依附英美与日本,“拥兵自重,割地称雄”,直皖、直奉战争接连爆发,中央政府沦为军阀角逐工具,“国会屡散,宪法成废纸”,地方督军横征暴敛,民主共和名存实亡。与此同时,民族工业新增资本达 1.3亿元,超辛亥革命前50年总和,纺织、面粉等轻工业迅猛发展,上海、天津、武汉为纺织中心,荣氏兄弟面粉公司产量占全国三分之一,但外国资本控制重工业,民族企业受列强与封建势力双重压迫。面对时局,1915年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呼吁青年觉醒,批判“三纲五常”,倡导“德先生”与“赛先生”,鲁迅以《狂人日记》揭露封建礼教“吃人”本质,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统治地位。请回答:
结合上述材料,撰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组织沿海工业内迁。至1940年底,内迁厂矿达448家,涵盖机械、纺织、化工等行业,多集中于川、滇、陕等大后方。内迁工厂克服设备简陋、原料短缺等困难,1942年大后方工业产值较1938年增长近两倍,为前线提供了大量武器弹药和日用品,成为抗战时期的“经济堡垒”。据统计,内迁工厂工人达 10万余人,带动了西南地区工业的初步发展。
材料二:1964年,中共中央作出三线建设决策,将东部沿海工业向西南、西北内陆迁移。至1975年,建成攀枝花钢铁基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等一大批工业项目和基础设施,形成以机械、能源、军工为主的内陆工业体系。三线建设累计投入资金 2052亿元,转移技术人员和工人数百万,改变了“工业沿海集中”的格局,增强了国防实力,也推动了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战时期工业内迁与新中国三线建设的相同特点。(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两次工业迁移的历史背景及共同意义。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召开,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根本政治制度,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同期,国家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鞍钢无缝钢管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等重点项目相继建成。到1957年,全国工业总产值较1952年增长128.6%,鞍钢、武钢等钢铁基地奠定了我国工业化基础,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材料二: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中国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推动会议达成《和平相处十项原则》。至1956年底,中国已同25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外交孤立,为国内建设营造了有利国际环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初期政治经济建设的主要成就。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特点及其在政治、经济、外交建设的共同作用。(8分)
江苏省盐城市七校联盟2025-20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情检测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5: A D、B、B、A
6-10: B、D、D、A、C
11-15: B、B、C、C、B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16.(14分)
(1)唐朝:设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后期设节度使总揽地方军、政、财权(或设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削弱三省长官职权)。2(分)
宋朝:设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分割宰相行政、军事、财政权;派文臣任知州,设通判监督,收地方财赋归中央。2分)
明朝:废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掌“票拟”权(受皇帝“批红”制约);废行省,设三司分管地方行政、军事、监察。2分)
(2)共同作用:强化了皇权,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统治秩序,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一定保障;推动了官僚制度的完善。4分,答出两点即可)
历史趋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皇权日益集中;地方自主权不断被压缩,中央集权持续加强。4分,答出两点即可)
17.(12分)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社会变局与历史进步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1928年)虽因军阀割据呈现动荡乱象,却孕育着深刻的社会变局与历史进步,是近代中国从旧秩序向新文明过渡的关键阶段。
这一时期的中国深陷军阀混战的泥潭。袁世凯败亡后,直、皖、奉三派军阀依附列强,割据混战,中央政府沦为权力角逐的工具,民主共和制度名存实亡,地方督军横征暴敛,民众饱受战乱与剥削之苦,政治层面呈现严重倒退。
但在动荡的表象下,经济与思想领域的进步尤为显著。民族工业迎来“短暂春天”,新增资本远超辛亥革命前50年总和,纺织、面粉等轻工业迅猛发展,上海、武汉等工业中心崛起,尽管仍受列强与封建势力双重压迫,却为中国近代工业化奠定了基础。思想领域更掀起新文化运动的浪潮,陈独秀倡导“德先生”与“赛先生”,鲁迅以文学揭露封建礼教本质,这场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唤醒了青年一代的觉醒,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创造了条件。
综上,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中国既有割据混战的黑暗,更有经济近代化与思想解放的曙光,这些进步因素共同推动中国向现代社会艰难迈进。
(题目2分,观点2分,史论结合6分,逻辑与表述2分)
18.(15分)
(1)相同特点:均由政府主导组织;迁移方向为从东部沿海向内陆地区;涵盖机械、能源等关键行业;规模较大,涉及厂矿、人员众多;克服重重困难推进;推动了内陆地区工业发展。7分,答出四点即可)
(2)历史背景:
抗战时期工业内迁: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沿海地区遭日军威胁,为保存工业实力、支援抗战而实施。2分)
三线建设:20世纪60年代,国际局势紧张(美苏冷战加剧、边境安全压力增大),为调整工业布局、增强国防实力而启动。2分)
共同意义:保存了核心工业实力,为国防安全提供了保障;改变了中国工业沿海集中”的格局,推动了中西部地区工业化进程;带动了内陆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为后续工业建设奠定基础。4分,答出两点即可)
19.(14分)
(1)政治建设:召开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根本政治制度;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奠定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基础。β分)
经济建设: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成鞍钢、长春一汽等重点项目,全国工业总产值大幅增长,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β分)
(2)外交政策特点: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本准则;坚持平等互利、不干涉内政;积极推动国际合作(如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4(分,答出两点即可)
共同作用:为国内政治稳定与经济建设营造了有利环境;巩固了新生人民政权;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与影响力;推动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初步发展。4分,答出两点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