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东海城北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月考历史试卷考试范围:第一、二单元 考试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8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研究发现,猪、狗、鸡常见于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与定居农业生产方式相关;马、牛、羊多见于青铜时代文化遗址,与游牧生活方式有关。直到夏商周三代,六畜的说法才逐渐齐备。这表明夏商周时期( )A.是中国古代农业的起源时期 B.农业文明引领游牧文明发展C.农业养殖起源并得到了发展 D.农牧文明在交流融合中发展2.在郑州、安阳的商代墓葬中,出土了产自南海和东海的龟甲、海贝、海蚌等物品;广东信宜出土的西周铜盉与中原出土的西周中晚期铜盉形制几乎相同。据此可知,商周时期( )A.南方文化影响力超过北方 B.青铜铸造已进入繁荣时期C.不同地区间经济交流频繁 D.中原地区与南方已有联系3.商朝的国家管理实行内外服制度,内服官有政务性职官、事务性职官、宗教文化类职官、军事性职官等,外服官有侯、伯、甸、男、卫、邦伯。据此可知商朝( )A.国家机构较为完善 B.官僚政治成为主流C.商王实现权力集中 D.缺乏民主传统制约4.夏、商、西周是早期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时期,下表为此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朝代 政治制度夏朝 聚族而居,除对夏部族生活的地区实行直接统治外,夏朝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进行间接统治商朝 实行内外服制度,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西周 “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形成政权与族权的结合A.建立完备的国家机器 B.国家内部结比较松散C.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 D.部族组织取代地域组织5.下图是一片刻有文字的龟腹甲,刻写了一些有关占卜的内容,这一实物史料最有可能出土自( )A.云南元谋人遗址 B.浙江良渚古城遗址C.河南二里头遗址 D.河南安阳殷墟遗址6.某中学课题组在探究“春秋战国历史”的过程中搜集到下列信息(如图所示),这些信息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政治:商鞅变法 ·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思想文化:百家争鸣A.社会大变革的时代 B.统一国家的建立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民族关系的发展7.春秋中期,晋政权逐渐为赵、韩、魏、知、范、中行氏等六卿控制。后来,韩、赵、魏、知四家联合灭了范氏和中行氏,并瓜分了两家的土地。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又联合灭了知氏并瓜分其土地。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承认三家为诸侯。由此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A.西周分封制度不断完善 B.封建土地私有制度渐趋确立C.国家统一进程不断加快 D.周朝传统统治秩序渐遭破坏8.在西周的文字记录中已经有“戎”“夷”之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华夏”与“戎”的对立更加明显,无论“华夏”各国之间的关系多么敌对,他们均未称呼对方为“戎”。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 )A.民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 B.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C.血缘成为维系政治关系的纽带 D.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缓和9.18世纪,中国的儒家文化在法国广泛传播,对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人权宣言》中第四条规定:“自由就是指有权从事一切无害于他人的行为。因此,各人的自然权利的行使,只以保证社会上其他成员能享有同样权利为限制。”该规定与下列哪一儒家思想比较接近( )A.民贵君轻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克己复礼 D.同声相应,同气相求10.有同学这样形容战国时期先秦诸子的思想,有的一股正气,平治天下;有的爱好和平,讲求实际功利;有的刻薄严苛,法度严明;有的带着逍遥魂儿,避世寻自由。这些思想分别是指哪家学派( )A.道家、儒家、法家、墨家 B.儒家、墨家、法家、道家C.墨家、儒家、法家、道家 D.墨家、法家、道家、儒家11.有史学家说:“秦朝推行的郡县制,奠定了中国地方行政体系的基础,使国家观念深入边远地区。”这表明郡县制( )A.消除了地方武装割据的条件 B.保证了中国封建国家的统一C.在秦朝主要实行于边远地区 D.有利于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形成1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中国)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成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材料中新皇帝推行的制度(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标志着贵族政治正式退出历史舞台C.消除了地方割据存在的基础 D.创新了中央对地方基层的管理模式13.徐天麟在《西汉会要》中说:“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以下制度的实行印证了这一观点的是( )A.宗法制 B.三公九卿制 C.皇帝制 D.郡国并行制14.汉武帝时期,每年八月都要举行宗庙大祭,皇帝召集诸侯祭祀时,大祀日饮酎,诸侯献金助祭。凡诸侯所献贡金“少不如斤两、色恶,王削县,侯免国”。该规定( )A.导致政局走向动荡 B.促使地方发展经济C.彻底解决王国问题 D.利于加强中央集权15.秦朝在“道里遥远,山川阻深”的南海,第一次修筑了从“棘道”(今四川宜宾)到达郎州(今云南曲靖一带)的“五尺道”。汉武帝时将这条长达二千余里的干道加宽到一丈。还增修了四条新路。以上举措( )A.维持了边疆的长治久安 B.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C.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D.扩大了中央王朝的边疆16.杨联陞《中国历史上朝代轮廓的研究》指出:一般来说,中国传统是从一个朝代的创立者那里期望军事上的业绩,而从他的继承人那里期望内政上的成就,因而就区分出创业之君与守成之主。下列帝王中作为守成之主却取得了巨大军事业绩的是( )A.周武王 B.秦始皇 C.汉武帝 D.明太祖17.下表所示是汉朝时期的部分科技和文化成就。汉朝取得这些科技成就的根源是( )项目 成就 与西方比较数学 (公元1世纪)《九章算术》正负数加减法法则 最早造纸术 西汉:劳动人民制造絮纸、麻纤维纸东汉;(105年)蔡伦的改进(植物纤维纸) 最早地震测量 东汉:(132年)张衡发明地动仪 早1700年A.国家疆域实现统一 B.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D.民族联系与中外交流加强18.下表为汉武帝时期采取的治理措施,其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政治 颁布“推恩令”、设置刺史经济 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思想 尊崇儒术军事 反击匈奴袭扰A.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C.政权的更迭与民族交融 D.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19.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就斐然。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汉乐府诗讲究铺陈排比,文采华丽 B.司马迁的《史记》首创了纪传体通史C.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促进了文化传播 D.汉赋是建安文学,可以配乐演唱20.下图为《东汉中期后期政局变化示意图》,图中AB两处应为( )A.外戚专权、宦官得宠 B.宦官得宠、党锢之祸C.宦官专权、皇帝亲政 D.党锢之祸、太后摄政21.《魏书·成阳王禧传》记载,“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材料中提到的事件发生在谁统治时期( )A.汉文帝 B.魏文帝 C.北魏孝文帝 D.隋文帝22.据《史记》记载,西汉中期以前,江南“地广人稀”,百姓“无积聚而多贫”,而据《宋书》记载,南朝前期江南已经“地广野丰”,“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A.江南优越的自然环境 B.北人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C.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 D.江南的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23.以下我国古代朝代更迭示意图中①②③分别是( )A.蜀 东晋 隋 B.蜀 东汉 梁 C.蜀 东晋 梁 D.蜀 东汉 隋24.《魏书·序纪》载:“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拓,谓后为跋,故以为氏。”材料主要反映了魏晋时期( )A.国家疆域辽阔 B.统一趋势明显 C.中华文化认同 D.宗法观念浓厚25.东汉灭亡后出现三国鼎立局面,随后西晋虽统一全国,但不久又陷入分裂,此后的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多个政权并立。这一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特征是( )A.民族交融与盛世局面 B.经济发展与文化停滞C.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 D.中外交流与藩镇割据26.安史之乱以前,各边镇屯田、营田,所有权概属封建国家,收成必须全部申报中央。安史之乱以后,土地的所有权,连同经营、管理、分配的权力,全部落入地方长官的手里,出现了“将士无战守之劳,有耕市之利”的状况。这些变化( )A.标志着唐王朝由盛转衰 B.表明唐朝均田制走向瓦解C.为藩镇割据奠定物质基础 D.说明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27.唐朝前期,“御史出都,若不动摇山岳,震慑州县,诚旷职耳”。但到唐朝后期,出都的御史往往受到官员的怠慢乃至谩骂、殴打。这一变化表明( )A.以卑临尊无法进行有效监察 B.中央政府权威的削弱C.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的加剧 D.台谏合一以强化皇权28.茶原产于中国,汉代江南地区把茶和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等煮在一起,称“药茶”,茶也因方言不同称惯、茶、茗等。唐代,逐渐把各种称谓统一为“茶”字。这说明唐代( )A.商品生产区域化 B.经济重心逐渐南移C.区域贸易的繁荣 D.南北文化习俗交融29.“贞观十五年……公主嫁到吐蕃,加强了中原与吐蕃的经济文化联系”。材料评述的是( )A.国家分裂与统一 B.唐太宗的开明 C.南北民族的融合 D.唐蕃和亲的意义30.唐玄宗针对民间销毁铜钱用于铸造铜器的现象,下诏曰“今天下泉货益少,币帛颇轻,欲使天下流通,焉可得也”,遂禁止私造铜器,由官府统一收购冶炼出的铜铅锡,杜绝私自买卖。制定该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财政的入不敷出 B.铸币材料严重短缺C.铜铅锡专卖措施失效 D.铜钱流通范围有限31.钱穆指出,自汉代以降,在选举和考试中脱颖而出的士人构成了古代政府的主体,他们起到了主导社会限制君权的作用,形成“中国式民主政治”。由此推测“中国式民主政治”的形成是因为士人( )A.以能晋身思想相对独立 B.文采出众参与机要决策C.熟悉典章政治素养较高 D.出身官宦政治经验丰富32.秦始皇时,以功勋、能力为选拔官吏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吏越来越注重官吏的个人品行;曹操强调“唯才是举”;西魏北周时强调德行优先,同时注重能力考查;唐代形成一套完善的德才兼顾,以德优先的考核制度。这种人才选拔标准变化的原因是( )A.法家思想的兴衰 B.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C.统治者个人喜好 D.儒家核心价值观的形成33.钱穆在《中国经济史》中写道:“两税制乃用钱纳税,实乃妨农而利商。史载:‘定税之数,皆计缗钱,纳税之时,多配绫绢。’纳税人以所供非所业,必将增价以买所无,减价以售所有,使豪家大商得益,而农民日困,当时如无钱币,则可代实物。但物与钱的比例并不固定,时有涨落。”由此可知,两税法的实施( )A.使农民面临双重剥削 B.增加了政府财赋收入C.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D.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34.隋唐科举制不问门第,“一切以程文为去留”,不论家庭出身和品级等第,只要通过科举博取功名,就能跻身官僚阶层。这样的选官制度,与魏晋南北朝时期那种“士庶天隔”的九品中正制有天壤之别。据此可知,科举制( )A.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 B.推动了社会风气的转变C.利于扩大封建统治基础 D.消除了社会阶层的固化35.《旧唐书刘祎之传》记载: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据此可知,在唐代( )A.诏敕经凤阁鸾台议审才合规 B.相权膨长威胁到武则天决策C.皇权受到宰相的质疑和破坏 D.三省六部制是为了限制皇权36.安史之乱以后,吐蕃势力北上,导致唐王朝西部地区衰落,但是当时正快速崛起的阿拉伯帝国仍然与唐朝保持着频繁的贸易往来,其他国家的商人对与唐朝进行贸易以及文化交流仍然有着很高的热情。这主要是由于唐朝( )A.对外交通十分发达 B.财政依赖对外贸易C.中华文化吸引力强 D.江南经济地位提升37.有人认为,杜甫之所以成为诗圣,关键是他有宽广、伟大的“诗圣的襟怀”。这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南国旱无雨,今朝江出云”等诗句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据此分析,“诗圣的襟怀”的含义是( )A.对社会动乱的感伤 B.爱国忧民的情怀C.对农业生产的关心 D.热爱和平的态度38.古人评论隋朝大运河:“天下转漕,仰此一渠”。这反映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 )A.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B.解决当时的边疆危机C.强化国际文化交流 D.加速隋朝的政权更迭39.下图为唐后期的石家庄毗卢寺壁画,共绘有罗汉、菩萨、高僧、城隍土地、往古道人、帝王忠臣、贤妇烈女等五百多身图像。毗卢寺壁画体现了当时( )A.儒佛道三教并行 B.儒学失去正统地位C.对外文化交流频繁 D.藩镇割据愈演愈烈40.某部药典的编著以《本草经集注》为蓝本,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利用13个道、133个州开展药物普查。它由朝廷颁布,是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它还传到日本、朝鲜等邻邦,对这些国家的医药发展起了很大作用。这部药典是( )A.《千金方》 B.《氾胜之书》 C.《唐本草》 D.《伤寒杂病论》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题,每题10分,共计20分。41.(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西汉时期,张骞于从长安(今陕西西安)出发,联络大月氏人,共同夹击匈奴。首次开拓丝绸之路,被称为“凿空之旅”。西汉末年,丝绸之路一度断绝。东汉时期,班超从洛阳出发,再次出使西域,他到达了西域,他的随从到达了罗马。这是东西方文明的第一次对话。也是在东汉,印度僧人沿着丝绸之路到达洛阳,将佛教传入中国,从另一个角度拓展了丝绸之路。唐代,洛阳人玄奘沿着丝绸之路历时19年到印度求取真经,促进了中华文明与印度文明的交流,并写下了《大唐西域记》。材料二 “陆上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腹地与欧洲诸地的陆上商业贸易通道,形成于公元前2世纪与公元1世纪间,直至16世纪仍保留使用,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历史上,中国的丝绸、陶瓷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世界,这些传统的商品至今依然在海上丝绸之路广袤的沿线上焕发着新春。——摘编自百度百科《丝绸之路》材料三 这一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承接古今、连接中外,赋予古老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因为,它既传承以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为核心的古丝绸之路精神,又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21世纪时代潮流,将“中国梦”与“世界梦”进行有机的衔接,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全球性影响力。——陈风英《习近平“一带一路”构想战略意义深远》(1)据材料一,概括丝绸之路开通的原因。(1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在位的皇帝。(1分)(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丝绸之路”的主要历史作用。(4分)(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出丝绸之路精神的主旨。(4分)42.(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因子城,病流失,陵迟不救者三代。后乃谋臣献画,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然犹桀猾时起,虐害方城者,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摘编自柳宗元《封建论》材料二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最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摘编自吕思勉《中国制度史》回答下列问题:(1)据材料一,分别概括汉、唐王朝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处理结果。(4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主要选官制度。(2分)并说明唐朝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4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