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 (高中)第5讲 总体布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5.4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教 学 设 计【核心素养目标】政治认同:认同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发展根本目的,理解党和国家民生工作的初心,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道路的信心。科学精神:把握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关系,明晰民生工作 “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的科学原则,理性认识社会建设规律。法治意识:认识到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民生工作需依法推进,树立以法治思维保障民生权益的观念,理解法治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支撑作用。公共参与:明确青年在民生建设中的责任,主动思考为乡村振兴等民生事业贡献力量的路径,增强参与民生实践、服务社会的意识。【教学重点】认同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发展根本目的,理解党和国家民生工作的初心,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道路的信心。【教学难点】把握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关系,明晰民生工作 “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的科学原则,理性认识社会建设规律。【自主学习】1. 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2. 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3. 打赢脱贫攻坚战【教学过程】(一)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展示图片,阅读教材64页:知道民生是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目的。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改善。观看视频,理解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我国经过长期发展,财政收入、居民收入都在稳步增长,为保障和改善发生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十三五”时期,我国已经建成世界上规范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阅读教材P65页,知道推动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可以形成良性循环。归纳:我们的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要回应人民的期待,让人民群众从经济发展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改善民生也会调动人们发展生产的积极性,扩大内需,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二)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观看图片,阅读教材P65页,了解民生的主要内容。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住房等是民生的主要内容,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也是民生工作的努力方向。只有始终关注民生,不断改善民生,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拥护,才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观看视频《“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了解我国是如何增进民生福祉、保障改善民生的。需要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需要抓住最需要关心的人群,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延伸阅读】阅读教材P66页,知道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三)打赢脱贫攻坚战观看图片,阅读教材P66页,知道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采取了许多具有原创性、独特性的重大举措,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观看视频,知道2021年2月25日,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阅读教材P66页内容,了解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新时代新征程,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必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同学们讨论:我们青年可以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要勇敢肩负起时代重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乡村振兴做出自己的贡献。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树立远大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发扬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精神。立志成才,报效祖国,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贡献自己的力量。【课堂小结】同学们,本节课我们明确了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知晓了教育、就业等民生重点领域的推进方向,也见证了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与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相辅相成,民生工作需坚守 “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原则。希望大家深化认同,涵养担当,以实际行动参与民生建设,让青春在服务人民中绽放光彩。【板书设计】3 / 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