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八上4.1《维护秩序靠规则》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维护秩序靠规则》是道德与法治部编新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课《遵守社会规则》第一框的内容。本框围绕规则与秩序的关系,从“社会秩序的价值”“社会规则的作用”“规则对教材秩序的保障”展开。通过分析具体情境,引导学生理解社会秩序的含义、种类及重要性,分析明确社会规则的形成、种类与作用,认识到规则对秩序的保障作用。课堂上可采用“情境导入一议题探究一知识归纳”的逻辑结构,结合生活实际和新闻案例,层层递进地帮助学生树立规则意识,培养维护社会秩序的责任感。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对社会规则己有初步感知,在校园、交通等场景中常接触规则,但多停留在“要遵守”的表层认知,对规则与秩序的内在关联缺乏深入理解。从学情看,学生虽能列举道德纪律等规则类型,却难以清晰区分其作用与约束方式,对“规则如何保障秩序”的逻辑认识不足。同时,生活中违规现象易让学生产生困惑,需引导其辩证分析。教学中需结合贴近的案例,帮助学生从具体场景中理解抽象逻辑,深化对规则价值的认同,增强规则意识。核心素养目标【道德修养】维护公共秩序,讲社会公德,在公共生活中做一个遵守规则的人。(参见2022版 新课标 P12) 【法治观念】了解法律对社会秩序的作用。(参见2022版 新课标 P13)教 学 重难点教学重点:维护社会秩序需要规则 教学难点:维护社会秩序需要规则教学 过程 主要师生活动 设计 意图(一)新课导入:(5 分钟) 1【教师活动】展示材料:中广东广州小区电动车乱停乱放、充电混乱的图片和相关采访材料,提问学生: 同学们,你们所在的地区是否遇到过类似小区电动车乱停乱放的情况? 大家想一想,这种无序的乱停乱放电动车会带来哪些问题呢? 你觉得应该如何有效解决无序停放的问题? 2【学生活动】观看材料,交流分享、举手发言,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想法。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简要点评,引导学生认识到无序现象会带来诸多危害,明确维护秩序要靠制定实施规则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维护秩序靠规则。(二)新课讲授:探究学习,理解知识(30分钟)讲授 新课 1.认识社会秩序——什么是秩序?有哪些类型?(7分钟) 【教师活动】展示“学生排队取餐”“工人按规程工作”“按红绿灯过马路”“运动员按规则比赛”的图片,提问:什么是社会秩序?这些图片分别体现了哪些类型的社会秩序? 【教师讲授】教师结合图示对交通秩序、生产秩序、公共场所秩序适当展开介绍。 交通秩序:包括车辆行驶和停放秩序、行人走路秩序、占用道路施工作业秩序、摆摊设点秩序等。 生产秩序:按照规定的程序组织生产,需要各部门、各阶段、各工序井然有序、分工配合、良好衔接。 公共场所秩序:公共场所指供不特定人群自由出入、停留、使用的开放空间。公共场所包括车站、港口、民用航空站、商场、公园、体育馆、展览馆、医院等。 同时,让学生认识到社会生活中并不只有交通秩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相应的秩序,如生产秩序、社会管理秩序、公共场所秩序、经济秩序、政治秩序、文化秩序、生态文明秩序等。。 2.感悟秩序价值——社会秩序的重要性(6分钟) 【教师活动】教师出示新闻材料并展示配套材料。 2025年6月6日,美国加州洛杉矶多地爆发大规模骚乱。几天后,骚乱从加州迅速蔓延到全美几十个城市,多地开始出现打砸抢的现象,恐惧在社区和家庭中蔓延。多地被迫实施的宵禁、交通要道被封锁、商家停业、学校停课等,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教师总结】只有在良好的环境中,我们才能享有各种权益,良好的环境需要社会秩序营造,而在混乱无序的环境中,我们的合法权益将受到损害。但是,良好秩序的维系、良好环境的形成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要付出一定的社会成本,这就需要我们制定规则、遵守和维系规则。 【教师活动】展现幻灯片,交通拥堵、生产事故频发、公共场所混乱等,提问:假如没有秩序,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 【学生活动】在学生回答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教师活动】社会正常运行需要每个社会成员各司其职、密切合作,有序利用社会资源,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这样,才能拥有安全、有序、和谐的社会环境。 社会秩序是社会正常运行、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保障,并强调这是教材中的重点内容。 3.秩序井然的依靠——规则的含义、种类和作用(8分钟) 【教师活动】展示多起交通事故材料,让学生思考:导致材料中多起惨烈的事故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认识到违反交通规则是导致事故的主要原因,让学生认识到要维持良好的社会秩序必须要依靠社会规则。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思考:什么是社会规则?社会规则有哪些种类?有什么作用? 【教师活动】(1)含义:社会规则是人们为了维护良好的社会环境,在逐渐达成默契与共识的基础上形成的。 (2)种类:道德、纪律、法律等。(其中,道德和法律是两种主要社会规则。) (3)作用:①★社会规则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 【教师活动】展示多起交通事故材料。提问:(1)造成材料中多起惨烈的事故的原因是?(2)你认为什么是规则,它有什么作用?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上述案例和生活实际,总结社会规则的作用——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并强调交通规则虽限制部分自由,但保障了出行安全,帮助学生理解规则与自由的关系。 4.规则与秩序的关系(7分钟) 【教师活动】教师展示《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和修订《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相关内容,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实施《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有什么必要性? 修订《治安管理处罚法》对维护社会秩序有什么作用? 【学生活动】小组汇报,分享讨论结果。 【教师活动】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和点评,如《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能维护学校教育教学秩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修订《治安管理处罚法》能震慑潜在违法者,督促家庭和学校履行管教责任,维护社会秩序等。 【教师总结】社会秩序离不开社会规则的维系,社会规则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 5.社会规则如何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5分钟) 【教师活动】展示吴某用身体挡高铁车门被行政拘留5日、罚款200元的案例材料,提问学生:“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社会规则是如何保障社会秩序实现的?”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回答,分析社会规则如何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 教师总结: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社会规则保障社会秩序实现的两种主要方式: 社会规则明确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处理与他人、社会的关系,如何行使权利、承担责任,从而使大家可以各安其位、各尽其责、各得其所。 不遵守社会规则,就会受到道德的谴责,甚至受到纪律的处罚、法律的制裁。 同时,结合“法律、纪律靠国家或社会组织的强制力实施,道德、风俗靠社会舆论、社会心理来实现”的内容,进一步说明不同规则保障秩序实现的方式的差异。 先通过 “个人 - 家庭 - 社会” 三个维度的利与弊分析,让学生形成 “网络是双刃剑” 的核心认知,为后续 “如何应对网络问题” 奠定思想基础课堂 小结 秩序是目标,规则是工具,规则通过 “说明书” 和 “保护网” 功能维护秩序,每个人都需要尊重规则、维护秩序。板书 设计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情境导入、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知识。 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选取了学生熟悉的小区电动车乱停乱放、交通规则、学校纪律等案例,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