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1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1.政治认同:通过分析不同社会形态的演进规律,理解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2.科学精神: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原理,辩证分析阶级社会的进步性与局限性,培养历史唯物主义思维。
3.法治意识:结合2025年社会热点(如汕头未婚生育取消分红事件),认识阶级社会中制度对权益分配的影响,增强规则意识和公平正义观念。
4.公共参与:通过模拟“人类历史博物馆”策展活动,提升合作探究能力,树立主动参与社会治理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特点及阶级矛盾。
3.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表现(经济危机、阶级分化等)。
(二)难点
1.理解私有制产生的根源及对社会形态演变的决定性作用。
2.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2025年全球治理分歧(如AI伦理争议、移民冲突)背后的阶级本质。
3.结合西藏抗震救灾案例,对比资本主义制度缺陷,阐释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三、学情诊断
1.知识基础:学生通过初中历史学习,对不同社会形态有初步了解,但缺乏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理论分析能力。
2.认知特点:高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逐步提升,但仍需借助具体案例(如2025年AI伦理争议、英国移民抗议)理解复杂理论。
3.现实关联:学生对数字经济、社会不平等(如全球60%人口不满现状)等热点有兴趣,但难以将其与阶级社会演进规律建立联系。
四、教学方法
1.议题式教学:以“人类社会演进的密码”为总议题,设置“原始社会为何解体”“资本主义能否克服自身矛盾”等子议题。
2.情境探究法:结合2025年时政素材(如深圳海大装饰停工、Character.AI伦理事件),引导学生分析阶级社会的现实矛盾。
3.角色扮演法:模拟“博物馆策展人”活动,通过设计展品、撰写解说词,深化对社会形态特征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单(学生提前完成)
1.知识梳理:填写《不同社会形态对比表》,梳理生产力水平、生产关系特点、阶级矛盾。
2.材料分析:阅读2025年联合国《世界社会报告》,思考“全球60%人口不满现状”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关系。
3.问题预学:预习教材,提出1-2个困惑(如“为什么原始社会没有剥削?”“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能否避免?”)。
二、主要内容讲解
第一目: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
教学议题:原始社会解体的必然性与阶级社会的开端
议学情境:展示2025年考古发现的原始部落遗址图片,结合“汕头未婚生育取消分红事件”,对比原始社会公有制与私有制的差异。
议学提示:
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发展(金属工具使用)如何导致私有制确立?
私有制产生后,社会关系发生了哪些变化?(贫富分化、阶级对立)
议学总结: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私有制是阶级社会的经济根源。
第二目: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
教学议题:资本主义制度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议学情境:
展示2025年深圳海大装饰停工通知,分析资本与劳动的矛盾。
播放英国移民抗议视频,结合《世界社会报告》数据,探讨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分化。
议学提示:工业革命如何推动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其生产关系存在哪些根本缺陷?
结合Character.AI伦理事件,分析数字资本主义时代的剥削新形式(数据垄断、算法偏见)。
议学总结: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其必然被社会主义取代。
三、合作探究及质疑
活动设计:人类历史博物馆策展
任务分配:
小组1:策划“原始社会展厅”,展示公有制生产关系的特点。
小组2:策划“封建社会展厅”,结合2025年汕头事件,分析封建残余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小组3:策划“资本主义社会展厅”,用深圳海大装饰、英国移民抗议等案例说明阶级矛盾。
小组4:策划“社会主义展厅”,对比西藏抗震救灾与美国应对危机的效率,阐释制度优势。
成果展示:每组推选代表讲解展品设计思路,接受其他小组质疑。
教师引导:聚焦“生产力-生产关系”矛盾,追问学生对社会演进规律的理解。
四、重难点突破、讲解及释疑
探究一:私有制的产生与阶级社会的形成
案例分析:结合2025年汕头未婚生育取消分红事件,分析封建土地所有制残余对女性权益的侵害,对比原始社会的平等关系。
理论升华:私有制导致社会分裂为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探究二: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现实表现
数据解读:引用2025年美国贫富分化数据(前1%人口掌握32%财富),结合深圳海大装饰停工事件,说明资本积累与劳动权益的对立。
深度思考:AI技术(如Character.AI)如何加剧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劳动者被算法控制,数据成为新的剥削工具)
探究三: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对比分析:对比西藏抗震救灾(24小时恢复交通、48小时物资充足)与美国应对危机的低效,阐释“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理论联系实际:结合中国“数字监护墙”政策,说明社会主义如何平衡技术发展与社会公平。
知识点整合:
1.1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1.原始社会(P1-P3)
(1)地位: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阶段。
(2)生产力状况:旧石器时代,人们主要以采集天然食物为生。距今约一万年前,人类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开始出现,人们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生产者。
(3)★生产关系的特点: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4)社会管理单位:在原始社会,按照血缘关系结成的氏族是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在氏族制度下,人们通过氏族议事会管理集体事务,一切大事都在议事会上由全氏族成年人共同讨论决定。到了原始社会末期,一些近亲的氏族构成部落,有的部落联合起来组成部落联盟。
(5)原始社会的解体: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力的发展(根本原因)→共同劳动逐渐被个体劳动代替→生产工具和牲畜由氏族公有转归家庭私有→★土地变成私有财产,标志着私有制的确立→贫富分化的加剧,使氏族成员的地位越来越不平等,漫长的原始社会逐渐解体了。
2.奴隶社会(P3-P4)
(1)奴隶社会的产生(阶级的出现):随着原始社会的解体,两大地位不同的集团——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出现了。
(2)★生产关系的特点:①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②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③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3)★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奴隶阶级和奴隶主阶级之间的矛盾。
(4)管理方式(国家的产生与实质):①奴隶主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建立了军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这样,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国家——奴隶制国家产生了。②★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5)历史进步性:奴隶社会普遍使用金属工具,大量使用奴隶进行协作劳动,出现城乡分离以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这都有助于生产发展和文化繁荣。
(6)奴隶社会的解体: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奴隶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日益尖锐化,促使奴隶制走向瓦解。
3.封建社会(P5-P6)
(1)★生产力发展的表现:铁制农具得到广泛使用和推广,耕作技术有了显著进步,如采用休耕、轮作、选种等技术;水利事业有了较大发展;手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冶铁业成为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商业和城市逐渐发展起来。
(2)★生产关系的特点: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通过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相对于奴隶,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劳动成果除缴纳地租外,还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
(3)历史进步性:农民能够比较自主地劳动,有了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4)经济剥削:①★剥削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②剥削方式:收取地租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此外,地主阶级还利用高利贷,强迫农民缴纳苛捐杂税、从事各种徭役来剥削农民。
(5)政治压迫:封建国家的显著特征是君主专制、等级森严。
(6)思想钳制:为了维护封建国家的统治,地主阶级还散布封建迷信、传播封建道德、鼓吹“君权神授”,钳制劳动人民的思想。
(7)★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
4.资本主义社会(P7-P11)
(1)★生产关系的特点: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成为雇佣工人,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的条件和途径:①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大批失去生产资料、有人身自由、能够自由出卖劳动力的人;二是要有开办资本主义企业所必需的大量货币当作资本。②途径:在历史上,西方资产阶级依靠暴力、通过掠夺促使这两个条件形成。
(3)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和确立:
①背景: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使新兴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显示出很大的优势。但是,封建制度的存在使新兴资产阶级的这种优势难以充分发挥,只有推翻封建政权,才能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
②方式:新兴资产阶级和他们的思想家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等口号,利用劳动人民的力量,发动了向封建地主阶级夺取政权的革命。
③标志: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标志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开始,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4)历史进步性: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完成,带来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促进了人类思想的解放,使科学、教育、文化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5)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①基本特征:生产(相对)过剩。(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求相比的绝对过剩。)
②★无法克服性: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痼疾。
③主要表现: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大批生产企业、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迅速下降,信用关系被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
④直接原因: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以及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⑤社会危害:当矛盾尖锐化时,社会生产结构会严重失调,一方面社会生产大规模增长,另一方面工人阶级因资本家的剥削日益贫困化,从而造成社会生产严重过剩。
⑥★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6)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对立:
①阶级矛盾: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
②阶级关系:雇佣关系,剥削与被剥削,压迫与被压迫。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产阶级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采取了一些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但这些措施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及其剥削关系。
(7)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
①★总根源: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体现,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贯穿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始终,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命运。
②总趋势: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越高,资本、生产资料、劳动产品就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里,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就越不可避免。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虽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六、教学反馈
(一)检测
(1)易错易混:
1.认为“私有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私有观念的存在”
答案:私有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私有观念是私有制的产物。
解析:原始社会末期,金属工具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剩余产品出现后,私有制逐渐产生。私有观念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而非根源。
2.混淆“私有制确立的标志”与“私有制产生的起点”
答案:私有制确立的标志是土地变为私有财产,而非生产工具或牲畜的私有。
解析:原始社会末期,土地私有化使生产资料私有制最终确立,标志着私有制社会的形成。
3.认为“阶级就是阶层,二者没有本质区别”
答案:阶级是经济地位根本对立的社会集团(如奴隶主与奴隶),阶层是同一阶级内部的细分群体(如地主阶级中的大、小地主)。
解析:阶级划分基于生产资料占有关系,阶层则基于职业、收入等非根本差异。
4.认为“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倒退”
答案: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
解析:奴隶社会通过保存劳动力、组织大规模生产和脑力劳动分工,推动了生产力发展(如青铜工具的广泛使用),为文明时代奠定基础。
5.认为“封建社会的农民完全没有人身自由”
答案:封建社会的农民有一定人身自由,但对地主存在依附关系。
解析:农民可自主安排生产,部分拥有少量土地,但需缴纳地租和服徭役,与奴隶的“完全占有”有本质区别。
6.混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
答案: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矛盾,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是生产无限扩大与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
解析:基本矛盾是根源,直接原因是其在经济运行中的具体表现(如“倒牛奶”现象)。
(2)典例剖析:
1.宋代范成大《后催租行》:“老父田荒秋雨里,旧时高岸今江水。佣耕犹自抱长饥,的知无力输租米。自从乡官新上来,黄纸放尽白纸催。卖衣得钱都纳却,病骨虽寒聊免缚。去年衣尽到家口,大女临歧两分首。今年次女已行媒,亦复驱将换升斗。室中更有第三女,明年不怕催租苦。”这反映出()
①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农民受苦受难的根源
②等级森严的封建制度钳制了人们的思想
③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影响社会发展
④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是根本对立的关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资本主义个别工厂生产的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导致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基于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①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使社会生产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会引发生产过剩
②资本主义私有制下,资本家各自为政的生产决策加剧了社会生产的盲目性
③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导致企业无法合理配置资源
④个别工厂的组织性使得资本家能很好了解市场,却加剧了社会矛盾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指出:“当文明一开始的时候,生产就开始建立在级别、等级和阶级的对抗上,最后建立在积累的劳动和直接的劳动的对抗上。没有对抗就没有进步。这是文明直到今天所遵循的规律。”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①“文明一开始的时候”指的是原始社会氏族制度形成时期
②“生产建立在阶级的对抗上”表明生产关系状况制约生产力的发展
③“积累的劳动”与“直接的劳动”的对抗意味着阶级的对立
④“没有对抗就没有进步”揭示了只有阶级斗争才能推动社会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参考答案:BAC
(二)教学反思及改进
反思:部分学生对抽象理论(如“剩余价值”)理解困难,需增加可视化案例(如动画演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
改进:下次课可引入“元宇宙”虚拟博物馆,通过沉浸式体验增强学生对社会形态特征的直观认识。
七、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