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小学科学(冀人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大单元教学设计基本信息学科小学科学版本冀人版年级四年级上册单元名称第1单元《物体的运动》单元主题运动探秘营一一解锁物体运动的科学密码课时安排5课时一、单元主题运动探秘营一一解锁物体运动的科学密码二、单元大情景“校园运动科学侦探团”学生化身“运动小侦探”,接受三项核心任务:1.任务一:位置追踪组(对应《位置和运动》)一一绘制校园物体运动地图,破解位置密码;2.任务二:速度实脸室(对应《运动的快慢》《运动的方式》)一一测量并分析校园物体的运动速度与形式;3.任务三:能量解密组(对应《运动和力》《运动物体的能量》)一一探究运动背后的力与能量奥秘。最终形成《校园运动科学报告》,举办“校园科学博览会“展示成果。三、课程标准分析依据《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核心概念3.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3.1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34年级)学习内容3.2运动的描述(位置、轨迹、速度)①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理解运动本质学段目标②用速度描述运动快慢,掌握测量方法(3-4年级)③探究力与运动的关系,验证运动物体具有能量四、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包括《位置和运动》《运动的方式》《运动的快慢》《运动和力》《运动物体的能量》共5课。《位置和运动》通过参照物(如树木、建筑物)描述物体位置(如“汽,车在图书馆东侧10米处”)。理解运动是物体位置相对于参照物的变化(如“汽车相对于树木位置改变→汽车在运动”)。观察校园场景,标注物体位置(如绘制操场物体位置图)。对比静止运动物体(如“行驶的汽车s路边的树”)。《运动的方式》核心内容为分类运动形式:直线运动(电梯上升)、曲线运动(过山车转弯)、旋转(风车)、振动(琴弦)。理解复杂运动是多种形式的组合(如“车轮滚动=平动+转动”)。并尝试用身体模拟不同运动(如“手臂摆动模拟钟摆”)。观察玩具车运动轨迹并分类(直线/曲线)。《运动的快慢》旨在引入速度概念:速度=距离÷时间(单位:米/秒)。相同距离比时间(100米赛跑)、相同时间比距离(1分钟跑步距离)。并尝试测量玩具车速度(卷尺测距离+秒表计时)。分析交通工具速度数据(自行车5m/svs汽车20m/s)。《运动和力》探究力改变运动状态:启动(推静止小车)、停止(刹车)、变速(加大推力)。认识常见力:推力、拉力、摩擦力(如“拖行李箱需克服摩擦力”)。通过斜面实验探究拉力大小与小车启动的关系(挂不同砝码测试)。利用摩擦力实验对比木块在毛巾/玻璃上的滑动难度。《运动物体的能量》则是验证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动能):如运动小球击倒纸杯。探究能量与速度关系:斜面越高→小球速度越快→撞击纸杯移动距离越远。利用斜坡撞击实验:记录不同高度释放小球的能量效果。解释“高空抛物危险”(速度大→能量大→破坏力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