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小学科学(冀人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热传递》大单元教学设计基本信息学科小学科学版本冀人版年级五年级上册单元名称第5单元《热传递》单元主题热力探秘局一一解锁热传递的密码课时安排5课时一、单元主题热力探秘局一一解锁热传递的密码二、单元大情景校园热能工程师挑战赛学生化身“热能工程师”,参与挑战赛,完成五项任务:1.任务1:破解勺柄变热之谜(对应第18课)2.任务2:材料导热性能大比拼(对应第19课)3.任务3:追踪热在水中的足迹(对应第20课)》4.任务4:设计高效太阳能热水器(对应第21课)5.任务5:保温和散热方案设计(对应第22课)》最终目标:设计并制作高效保温杯模型,参加班级“保温杯性能大赛”。三、课程标准分析依据《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核心概念4.能的转化与能量守恒学习内容4.1热传递的形式与规律①描述热传导、对流、辐射现象;学段目标②设计实验探究影响热传递的因素;(5-6年级)③解释保温原理并应用于技术设计。四、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包括《勺柄是怎样变热的》《传热比赛》《热在水中的传递》《太阳能热水器》和《保温和散热》这5课内容。第18课《勺柄是怎样变热的》通过金属勺加热实验探究热在固体中的传递规律(热传导),建立“热从高温向低温传递”的科学观念。并观察蜡环掉落顺序、绘制热传递路径图,解释生活现象(如煎蛋时锅柄不烫手)。最终理解热传导需直接接触,归纳热传递方向性(温差驱动)。第19课《传热比赛》旨在对比不同材料(金属、塑料、水、空气)的传热性能,区分热的良导体与不良导体。并尝试设计对比实验(如金属棒与木棒传热速度),分析锅身用金属、锅柄用塑料的原理。最终建立材料导热性与应用的联系(如隔热材料选择)。空气铁棒第20课《热在水中的传递》核心内容为探究流体(水)的热传递方式(热对流),观察冷热水循环流动现象。并尝试进行木屑流动实验、绘制对流示意图,解释取暖器工作原理。最终理解对流依赖流体循环,拓展到空气传热(如空调安装位置)。第21课《太阳能热水器》主要研究太阳热辐射的传递方式(无需介质),分析影响辐射吸热的因素(颜色、角度)。对比黑白纸盒吸热实验,解释太阳能热水器设计原理(深色吸热、倾斜角度)。区分辐射与传导/对流,认识辐射在生活中的应用。第22课《保温和散热》作为本单元的最后一课,旨在综合应用热传递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分析保温瓶(减少热传递)和散热器(加速热传递)的设计原理。尝试动手拆解保温瓶结构(真空层、镀银内壁)、设计散热方案(如黑色散热片)。最终培养工程思维,理解“材料与结构影响热传递效率”。知识进阶第18课热传号固体传热规律第19课传热比赛基础认知材料性能对比第20课热对流流体循环原理第21课热福射非接触传热因素第22课保温和散热原理深化综合应用工程思雄:保温瓶/散热器设计综合应用五课之间的逻辑关系:1.递进式知识链:(1)基础认知(18-19课):建立热传导(固体)→热对流(流体)→热辐射(非接触)的完整传递方式体系。(2)原理深化(20-21课):通过实验验证三种传递方式的特征及影响因素(如材料属性、颜色、结构)。(3)综合应用(22课):整合前三课知识,解决保温与散热的实际问题,体现“科学→技术”的转化。2.实验方法进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