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科版(2024)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水的循环》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湘科版(2024)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水的循环》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根据《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编写
小学科学(湘科版)六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水的循环》
大单元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学科
小学科学
版本
湘科版
年级
六年级上册
单元名称
第2单元《水的循环》
单元主题
气象探秘局一一
追踪地球水足迹
课时安排
3课时
一、单元主题
“气象探秘局一一追踪地球水足迹”
围绕水的三态变化与全球循环系统,引导学生揭示水从蒸发到回归的完整旅
程,培养系统思维与生态责任意识。
二、单元大情景
“气象特工队”科研行动
学生化身“气象特工”,接受三项任务:
1.任务一:破解云雾密码(《雾和云》)一一探究水汽凝结的奥秘;
2.任务二:追踪雨雪行踪(《雨和雪》)一一解密降水形态的成因:
3.任务三:绘制水循环地图(《水在自然界的循环》)一一构建全球水循环
模型。
最终成果:举办“地球水足迹”科学博览会,发布《水资源保护倡议书》。
三、课程标准分析
依据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谁(2022年版)》>
2.
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反应:
核心概念
9.宇宙中的地球
2.1水的三态变化:
学习内容
9.4地球系统(水循环)
①设计实验验证水三态变化的条件;
学段目标
②用模型解释水循环过程:
(5-6年级)
③提出节水方案并论证可行性。
四、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雾和云》《雨和雪》《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这3课内容。
第一课《雾和云》旨在探究雾(近地面水汽凝结)与云(高空水汽凝结)的
形成原理。并通过模拟实验(如“烧杯冰袋实验”)观察水蒸气遇冷凝结的过程。
对比不同环境(高山/平原)中云与雾的形态差异,建立“温度差异导致水汽状
态变化”的科学观念。验证“水蒸气遇冷→凝结→小水滴聚集→形成雾或云”的
因果链。
第二课《雨和雪》核心内容为分析降雨(液态)与降雪(固态)的成因及形
态差异。并尝试通过“水滴合并实验”模拟云中水滴碰撞合并过程,解释降水形
成条件。观察不同温度下降水形态变化(雨→雨夹雪→雪),理解温度对降水类
型的决定性作用(0℃以上为雨,0℃以下为雪)。拓展认知降水对生态的影响(如
缓解旱情)。
第三课《水在自然界的循环》整合水的三态变化,构建水循环系统模型(蒸
发→凝结→降水→径流)。通过“封闭水槽实验”模拟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间
的循环路径(如植物蒸腾→冷凝降水)。绘制水循环示意图,标注关键环节(蒸
发、径流、下渗),解释水资源再生的科学原理。分析人类活动(如水库建设、
森林砍伐)对水循环的影响及节水措施。
《雾和云》水汽凝结
《雨和雪》降水形态
《水循环》系统整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