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根据《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编写小学科学(湘科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物质变化》大单元教学设计基本信息学科小学科学版本湘科版年级五年级上册单元名称第4单元《物质变化》单元主题物质变形记探秘变化中的科学密码课时安排4课时一、单元主题“物质变形记一一探秘变化中的科学密码”围绕物质变化的本质(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燃烧、反应、生锈等现象,理解变化规律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二、单元大情景“科学侦探社·破解物质变化谜案”学生化身“物质侦探”,接受四项任务:1.任务一:火焰谜踪(《燃烧》探究燃烧条件与产物)》2.任务二:气泡悬案(《小苏打与白醋的反应》分析气体生成)3.任务三:锈迹寻因(《生锈》破解金属腐蚀之谜)4.任务四:变化档案(《生活中的物质变化》分类辨析变化类型)最终目标:形成《物质变化解密报告》,举办“校园科学探案展”。三、课程标准分析依据《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核心概念2.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反应(《课标》P24)2.1物质的三态变化学习内容2.3物质变化的特征(化学变化的本质)学段日标①设计实验探究物质变化的条件:(5-6年级)②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③举例说明化学变化的应用与防护。四、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包括《燃烧》《小苏打与白醋的反应》《生锈》和《生活中的物质变化》这4课。《燃烧》旨在通过蜡烛、纸张等燃烧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可燃物、氧气、温度)及产物(如二氧化碳、水蒸气)。对比实验验证燃烧需氧气(如罩杯灭火实验)、检测燃烧产物(石灰水变浑浊验证二氧化碳生成)。最终建立燃烧是化学变化,伴随新物质生成和能量释放的科学观念。《小苏打与白醋的反应》通过观察小苏打(碳酸氢钠)与白醋(醋酸)反应的剧烈现象(产生气泡、温度变化),分析生成气体(二氧化碳)的性质。尝试气体收集实验(倒扣瓶子收集C02),并验证气体不支持燃烧的特性。最终通过宏观现象推断微观反应本质(酸与碳酸盐反应生成C02)。《生锈通过探究铁生锈的条件(水、氧气),对比铁与铁锈的性质差异(颜色、硬度、导电性)。尝试进行变量控制实验(干燥/潮湿环境轶钉对比)、铁锈性质检测(敲击、导电测试)。最终理解防锈原理(涂油、合金),培养材料保护意识。《生活中的物质变化》核心内容为分类辨析物理变化(冰融化、纸折叠)与化学变化(食物腐败、烟花爆炸),归纳两类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生成新物质)。并通过生活现象案例分析(如盐溶解、铁锅生锈)、设计物质变化分类图。解释科技应用中物质变化的原理(如灭火器、食品保存)。四课以“现象观察→原理探究→规律总结→应用拓展”为主线递进:1.纵向递进(1)《燃烧》《小苏打反应》《生锈》聚焦典型化学变化现象,通过实验揭示反应条件与本质:(2)《生活中的物质变化>整合前三课知识,构建“物理变化vs化学变化”的系统认知框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