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根据《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编写小学科学(湘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热的传递》大单元教学设计基本信息学科小学科学版本湘科版年级五年级上册单元名称第5单元《热的传递》单元主题热能工程师挑战赛解锁热传递的奥秘课时安排4课时一、单元主题”热能工程师挑战赛一一解锁热传递的奥秘“围绕热传递的三种方式(传导、对流、辐射)及其应用,引导学生通过工程实践解决真实问题:“如何设计高效保温装置?”二、单元大情景“校园热能工程师训练营“学生化身“热能工程师“,完成四项任务:1.任务一:破解热传导密码(《热传导》)2.任务二:材料导热性能测评(《谁的传热本领强》)3.任务三:追踪热能流动轨迹(《热对流和热辐射》)4.任务四:终极保温设计战(《制作保温装置》)最终目标:举办“校园保温科技博览会”,评选最佳保温设计方案。三、课程标准分析依据《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核心概念3.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学习内容3.3热传递的形式与规律(5“6年级)学段目标①区分热传递的三种方式:(5-6年级)②设计实验验证材料导热性:③应用热传递原理解决保温问题。四、单元款材分析本单元包括《热传导》《谁的传热本领强》《热对流和热辐射》《制作保温装置》这4课。《热传导》通过金属棒传热实验(蜡环熔化顺序),探究热在固体中的传递规律,建立“热从高温向低温传递”的科学概念。并观察加热铜棒时蜡环的熔化顺序,归纳热传导方向性。联系生活实例(煎锅导热、杯子烫手),理解热传导的普遍性。验证热传递需直接接触,理解“温差驱动热传递”的本质。《谁的传热本领强》旨在对比不同材料(铜、铁、木、塑料)的导热性能,建立“热的良导体”与“热的不良导体”概念。并尝试设计对比实验:相同条件下测量不同材料棒上蜡熔化时间。得出铜>铁〉塑料〉木的导热性递减关系。解释锅柄用木头(隔热)、锅身用金属(导热)的设计原理。《热对流和热辐射》核心内容为区分热传递的三种方式(传导/对流辐射),探究流体(水、空气)和辐射传热的特点。尝试木屑在水中受热上升实验,归纳“冷热流体循环流动”规律。深色/浅色纸袋吸热实验(温度计数据对比),验证“深色吸热强”的特性。分析暖气片(对流)、“浴霸”(辐射)的工作原理。《制作保温装置》作为本单元的最后一课,旨在综合应用热传递知识,设计并制作高效保温杯模型。通过材料选择:外层用铝箔(反射辐射)、中层用泡沫(阻断传导)、内层密封(减少对流)。结构优化:双层真空设计(模拟保温瓶原理)。最终测试评价:记录热水温度变化,分析不同方案的保温效率。四课形成“现象→原理→应用”的递进式知识链:1.基础认知(《热传导》):建立热传递方向性概念(高温→低温)。2.影响因素((《谁的传热本领强》):揭示材料属性对热传递效率的影响。3.拓展机制(《热对流和热辐射》):补充流体与辐射传热方式,完善热传递知识体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